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7|回复: 0

[【其它】]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骗走市民220万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18: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骗走市民220万元

    本报讯 (记者 张强)本报12月4日报道了《固话来电显示“七十二变”,骗走多张信用卡后三码》一稿,报道详细描述了电话诈骗分子新近广泛采用的“升级版”骗术:利用软件伪造电信客服号码“10000”的来电显示,先后冒充电信客服人员、警察和法官,诱骗固话用户道出信用卡签名条后三码,以达到日后复制盗刷该张信用卡的目的。

  近几天,新港派出所在辖区内发放传单,提醒市民对此类电话诈骗保持警惕——因为,已经有人上当破财了,而且警方称被骗金额高达220万元!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心理学家胡慎之分析认为:上当受骗者被电话那头的“心理学家”“催眠”了!

  220万元转入所谓“安全账户”

  根据新港派出所提供的宣传资料:近期,海珠区中大布市某事主不幸中了这类固话连环骗局。该批诈骗分子采用的骗术与本报12月4日报道的诈骗情节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这批诈骗分子的诈骗方式更直接,他们先是拐弯抹角地“抛砖引玉”,而后“图穷匕见”,单刀直入地直指市民的存款。

  诈骗分子在先后成功假扮电信客服人员和警察之后,一本正经地警告事主:“欠费电话涉嫌诈骗及洗黑钱业务,警方将冻结与你相关的所有账户。如果你需要用钱方便,可以把钱存入我们为你提供的安全账户,也可以‘投保监管’,还可以对银行卡进行加密。”不可思议的是,当时已经完全被诈骗分子忽悠晕了的事主还果真焦急地带上银行卡,到附近银行柜员机按对方的电话指引进行操作,把220万元巨资转到了所谓的“安全账户”。

  由于近日类似的案件相当多(有的人上当了,有的人没上当),警方发出提示:广大市民务必按照各职能部门和银行公布的客服电话咨询相关业务。

  电话诈骗系同一团伙所为?

  除了上述案件中的事主,不少市民近期都接到了假冒电信客服人员、警察和法官的混合型诈骗电话。市民谭先生在天河的一家银行上班,他上周五在办公室闲聊时跟同事提及自己头天深夜接到诈骗电话的事,结果同办公室的7名同事中,有6名异口同声地表示自己家里也接到过。

  谭先生和同事们比照了诈骗电话的内容,发现“剧本”相似。他们怀疑:这些电话是否来自同一个犯罪集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让犯罪分子得逞的例子是少数,但不少市民起初一度信以为真,聚精会神地听诈骗分子天花乱坠地演讲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才突然醒悟过来。

  记者还发现,这类电话诈骗有个共同的特点:多发生在凌晨和深夜。一位接到诈骗电话的市民分析:难道犯罪分子是想利用大家半梦半醒时的“神志不清”来达到犯罪目的?

  案例2

  接一个电话,

  被骗180多万元

  本报讯 (记者陈翔 通讯员罗裕秋、张小科、黄岳林)家住环市东路的王女士因为接听了一个陌生电话说电话欠费,而被人骗走了180多万元。

  王女士今年11月底接到了一个陌生女子的来电,称用她的身份证在深圳市开通的电话号码现已欠费2980元,并称帮她将电话转到深圳市公安局处理。接着一名自称是深圳市福田区公安局民警“杨明”的男子开始了“接警”,他先是在电话里装模作地样向王女士了解一些情况,接着声称为保护王女士的财产安全,需要冻结她的账户,要求王女士将银行账户内的钱转入所谓国家安全厅的账户中,并且速度要快。王女士慌乱之下急忙将180.4万元人民币银行存款分6次转入了该账户,事后才发现上当。

  越秀区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谨防犯罪分子以退还汽车购置税、电话欠费、催缴欠款、账户被洗黑钱等为名,要求将银行存款转入其提供的账户上进行诈骗,对于自称是公安机关、法院等公职人员或银行、电信工作人员的,最好多一个心眼或打电话到该机关、单位进行询问,防止上当受骗。

  专家解析

  诈骗分子背后有“高人指点”

  文/记者张强

  心理学家胡慎之在了解了“220万元诈骗案”的基本情况后果断地作出认定:“他们被催眠了。”接着他对这类诈骗的原理进行了细节分析。

  问题一:为什么要伪造来电显示、且胡扯“公安”、“法院”和“洗钱”?

  分析:利用中国人盲信权威的心理通病,杜撰“危机”让人反应迟钝。

  当你解除了心理戒备之后,诈骗分子便开始着手为你量身定造心理恐慌了。他们把事态说得非常严重,“涉嫌洗钱”等等,让你在信任的基础上顿时陷入恐慌。恐慌,是催眠成功的心理基础。

  问题二:为什么电话那头的声音吐字清晰,但语句间停顿短暂?

  分析:让你没机会发问、思考,制造良好的催眠效果;40%的人易被催眠。

  有不少接到过这类诈骗电话的市民向记者反映:电话那头的通话者口齿伶俐,不仅吐字清晰,而且语句间的停顿非常短暂。电话里,所谓的“公安局”响着“01……01……”之类的警用对讲机通话的声音。事实上,这是成功催眠的妙法——催眠需要这样的“语境”。吐字清晰,让你无需因听不清他刚才说的话而打断他、进行发问;停顿短暂,则尽可能地压缩了你的发问时间。

  心理催眠的要诀在于一个“快”字。诈骗利用的是成功催眠后的判断真空期,即我们平日里常说的“一下子傻掉了”,此时很多人突然忘记了最基本的判断办法。所以,有的人当事时“智商低下”;事后却马上觉醒,并自责“我怎么连这种当都会上?”

  问题三:为何给你提供两三个可选项?

  分析:狡猾地利用封闭式问题,抑制你的发散性思维。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类封闭式问题极具欺骗性,它首先抑制了你的发散性思维,让你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三个候选项上,而不会“自作聪明”地发散到其他解决办法上去。

  这种心理学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如果某服装推销员拼命向你推销一件衣服,你很可能一口回绝他;但若推销员同时向你推销三件衣服,你可能决定购买其中的一件。此时你忽略了一点:在这三件衣服之外,你还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以上各要点融合在一起,便促成了成功的催眠。

  问题四:如何抵制“催眠”?

  对策:胡慎之建议市民,若接到这类电话,先装聋作哑,把对方的话当做耳边风,冷静地想一想自己近段时间的生活和工作是否有异常。

  即使确有异常,你也需要认定:即便如此,电信公司也不会仅仅电话通知我缴纳欠费——等电信交费清单甚至法院传票到了再说吧。

  猜测:有“高人”掌握催眠的方法

  胡慎之分析认为,拨打电话者本人未必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背后定有“高人指点”。“高人”掌握催眠的方法,并将这套方法传授给了拨打电话者(很可能是他的马仔)。拨打电话者本人未必理解其中的心理学原理,但他们知道整个操作流程、该用什么语气、问什么问题,就足够了。


警方提示

  个人信息切莫在电话透露

  文/记者陈翔 通讯员罗裕秋、张小科、黄岳林

  记者了解到,目前针对信用卡实施的诈骗手段有所创新。警方提示,面对来历不明的电话,切莫透露信用卡信息。作为持卡人,在办理电话银行相关业务和进行业务咨询时,也要牢记银行对外发布的专门客服电话号码,见陌生电话切不可轻易回复。

  有关部门还提醒,近期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伪造主叫号码以实施诈骗,请广大手机、固话用户注意防范,特别是对方要求存入钱款、提供财物的,务请确认通话人的真实身份,不宜简单地以来电号码判断对方身份,最简便的办法是对接到的可疑号码进行回拨以确认真伪,防止被骗。

  警惕!信用卡诈骗“新三招”

  目前国内发现的信用卡诈骗新手段,手段新颖、迷惑性强,不少是针对普通市民的新诈骗方式。

  1.假挂失

  作案手法: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购买或盗取大量客户身份信息,从中任意选择某个人,通过客服电话进行信用卡挂失,然后嫌疑人会要求银行邮寄一张新的信用卡到其提供的地址,再用此卡进行恶意透支。

  客户身份信息如何透露出去的呢?不少市民在接到自称信用卡中心打来的电话时,都会觉得只要不说密码,就不危险,但有时会被套去生日、手机号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不法分子实施诈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回拨电话套取信息

  作案手法:不法分子为了骗取持卡人信任,将个人手机号码呼叫转移至银行客户服务专线,待持卡人放松警惕后回拨持卡人电话,套取事主的个人信息。

  3.寄函套取信息

  作案手法:不法分子以信用卡中心的名义向持卡人寄送《催缴通知函》、《紧急通知函》和《公安报案警告函》等伪造的银行文件,称“客户信用卡已透支消费,要求速到银行网点或邮局划拨缴款,如有疑问请拨打函件上联系电话”,进而再通过电话诱导持卡人泄露个人信用卡相关信息实施诈骗。


来源:http://news.sina.com.cn/s/2008-12-08/040416801790.shtml

大家万事还得小心,以免被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9:17 , Processed in 0.10366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