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29|回复: 38

[【小说】] [原创]苏秦的痛[非首发]1-8[首发]9 -20  全书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6 22: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28,本人在百度创立了个人空间,空间名称为山西小二黑,并由此开始尝试小说写作。《苏秦的痛》即在这里诞生。现在本博客已连载至第8回。在以后的章回中,将首发于此。希望得到各位朋友的支持和指正。博客地址:http://hi.baidu.com/%C9%BD%CE%F7%D0%A1%B6%FE%BA%DA
苏秦的痛(1

    一阵风吹来,苏秦黧黑的面孔上又多了一层沙土。马上就要到家了,苏秦放下挑着的书箱,蹲坐到村口的山坡上休息。

    告别爹娘已经三年多。游学数载,就盼着能博得人间富贵,落个封妻荫子,谁成想,自己痛下苦功、上书多次的万言书被秦王硬生生的一句“等以后吧”愿以异日)就给顶了回来,还说什么“毛羽未成者,不可以高飞。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这么谦虚,可真是笑话!道德,居然在你这里也值钱!谁不知道秦是伪诈奸狡之国啊。大名鼎鼎的商鞅不就是靠耍阴使诈破的魏国么?

   初,魏国与齐国战于马陵,吃了大亏。将军庞涓被孙膑先生成功复仇,不幸罹难于兵火,魏太子申也被活捉。跳过年来,商鞅就带领秦兵在魏国背后捅了一刀。对于国家利益来说,伐魏是必要且可行的,可惜所用手段是卑劣而低下的。

    这位商鞅先生(当时称卫鞅,破魏不久,被封为商君,是为商鞅。)在大兵压境的时候他忽然不打了,还专门致电魏国统帅公子卬(读音:昂)电文大意如下:我当初在魏国时与公子的私人感情很好,现在两国交兵,各为统帅,怎么忍心放手厮杀呢?不如咱们坐下来喝喝酒、叙叙旧,然后双方罢兵,两国相安,以建立国际和平为盼。公子卬看了很高兴,商鞅很给面子嘛。

   随后,就在酒席宴上,商鞅活捉了欢欢喜喜来和谈的老熟人,并立即发兵,大破魏军。奸狠雄诈的气势,逼得魏惠王连连撤退,在割地赔款后又从安邑搬家到了大梁,历史从此为其改名,称作梁惠王。可怜的梁惠王从此大名垂宇宙。

    你们大家说说,难道这不正是秦国自诩的道和德么?还“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拉倒吧你,再厚道些,天下人就别活了。别以为人人都是傻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奈何不了你罢了。这样的国家也配谈道德,真要笑死我!这趟秦国去得算是瞎眼了,害得老子欠下一屁股债,还听了那么多废话。你处不留爷啊,自有留爷处!将来定要好好涮涮你……

    想到这儿,郁闷已久的苏秦精神一振。山坡上蹲久了,窝得双腿发麻。苏秦“嚯”得一下站了起来。你倒是慢点啊,由于苏秦站起时用力过猛,体位性低血压发作,顿时脑供血不足。苏秦感觉脑袋“嗡”得一下子,双眼发黑,天旋地转,“扑通”一声,他重重摔到了地上。

    山路上到处是石砬子,可把他硌坏了,苏秦疼得直咧嘴。缓了一阵后,他才轻叹出口气来,“命苦啊……”

    山坡下,不知谁家的驴子在悠闲地啃着草,我的马儿却早已卖掉。树头新枝作鸟巢,幸福的小鸟唧唧叫,我的幸福哪里去寻找?满心迷茫满面尘,貂裘破烂裹在身。人如干柴千斤担,鞋破露出脚后跟。可怜我、数载苦功徒费劲,枉在秦国耗光阴。如今近乡情更怯,只缘已是拾荒人。这次第,怎一个“恨”字了得?

    正在胡思乱想间,一句问候打断了他飘飞的思绪:“二叔,你回来了?”



(小文按:

    梁惠王是一个幸运而又不幸的人。

    在他老子魏武侯去世的时候,并没有立太子。他与另外的一个兄弟公仲缓争夺王位,惠王占了上风。可惜,内乱之下,韩、赵两国趁机入侵,掌控了魏国首都。一般来说,不出意料的话,战国七雄就会变成六雄。然而结局确实是出人意料的。赵国提出的方案是来点实惠,干掉梁惠王,立公仲缓,成立伪政府,然后拿银子、分地盘、走人。丝毫不顾忌国际舆论。韩国却不这样想。他说,杀了梁惠王,人们会认为我们残暴;抢人家地盘,人们会认为我们贪婪。不如把魏分家,成立两个政府,这样分开的魏国,任何一家终身都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赵国不听,费那劲干啥,放着现成的不拿,想那么老远,太迂腐。对于赵国不买账,韩国很不乐意,你简直野蛮粗鄙,小家子气十足,当初怎么找上你这个合伙人的。一怒之下,韩国撤兵走了。赵国一看,啊?跑了?算了,魏国的救火队也快来了,一个人要吃亏,他也撤了。于是魏国有惊无险地保存了下来,实乃梁惠王之大幸。

    大幸之后必有不幸。

    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梁惠王感受到了战争的魔力。于是,一个差点被撕票的人质从受害者转变成了绑匪。可惜,这个绑匪太窝囊。终其一生,梁惠王实在是吃了太多战争的苦头。从《魏世家》统计来看,他确实很难得,连连征战、连连失利,大败之后犹奋发不已、屡败屡战。遂至兵散祸结,魏地日侵。最终一个超级大国在梁惠王时代变成了一块压缩饼干。

   “国之大,好战必亡。”今日之世,有所警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22: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2)

   苏秦仰起了头,由于摔得狠了,当时还没想着坐起来,只看到脸前的两只脚。他站起来后才看清是个十五六的小后生正似笑非笑地打量着他。目光里面透露出来丰富的信息,大概是256色真彩,蕴含着期望后的失望、失望后的无奈、无奈后的讥诮、讥诮后的愤懑、而愤懑后面更有一丝丝咬牙切齿的恼火,没错,是恼火。如果用另外一句话代表前面的问候,那应该是:“二叔,你还敢回来?”
   “三子,你咋在这儿?”苏秦伸手拍拍灰,整了整衣服。其实不整也无所谓,反正效果都一样。整,只是为了体现一下自己的尊严。
   “二叔,不知道吧?你一进来东周境内就有人看见你了。您的名头多大啊,呵呵……”嘲讽之态毫不掩饰地在放肆的笑虐中钻了出来。
   苏秦冷冷地看了三子一眼,这厮越来越不像话了。
   苏秦兄弟四人,祖居东周洛阳。大哥过世早,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苏代、苏厉。三子是他堂兄阿宽的小儿子。
   (小文按:《史记》中说“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史记索隐》引用谯周云:“秦兄弟五人,秦最少。兄代,代弟厉及辟、鹄,并为游说之士”,一下将苏秦的家庭地位降入了老末。这位谯周师父糊里糊涂的一句话便使得未必准确的苏家兄弟排行越发纷扰起来。周鹏飞先生在《苏秦兄弟排行及事迹考》中支持了苏秦最小的意见。还有一本叫《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帛书,其中虽无苏家兄弟排行的信息,但该帛书的注释者说“苏厉是苏秦的兄或弟”(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49页)。《帛书 》有关苏秦的资料比较集中,且与《史记》、《国策》大相径庭,更搅合的真伪难辨。2007年,赵生群先生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一声大呼“《战国纵横家书 》 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肯定了司马迁已将纷繁歧异的苏秦资料理出了清晰的线索 。文中虽然没提到兄弟排行问题,但坚定了小文对《史记》的信心。《史记》中苏秦有嫂,有嫂必有兄,可苏秦有几位仁兄就是神仙也无法考证了,小文权定其为一人,捎带挂上一个堂兄、一个堂侄。顺便说一句,那位糊里糊涂的谯周师父有个并不糊涂的徒弟,写出了一本书叫做《三国志》。)
   这里的东周并不是包含春秋战国的东周时代,而是一个小国的名称。历史上的东周时代是从周平王迁都到洛阳后开始叫的,是后人为了区别迁都前的周而人为划分的,当时官方并不认可,仍然叫周。
   在战国前期,周考王时代,考王和弟弟之间相处得很好,他把弟弟当作周公对待,计划将来让他效仿周公辅政,还把河南封给他的弟弟,称为西周桓公。这时候,就有了东西周的分称。
   到了战国中期,周考王孙子的孙子,他的玄孙,周显王时代,考王的好弟弟西周桓公的曾孙西周惠公开始了蚕食活动,把他的小儿子,显王的同宗兄弟,以奉王为名,封到了巩,号为东周惠公,他的长子仍然是西周公。
   又到了周显王的孙子周赧王时代(听着辈分挺远,期间祖孙俩只隔了六年),王室微弱,估计是天天和东周惠公闹意见。闹意见的后果是孙子辈的周赧王搬了一次家,把王城迁到了西周。西周与东周便分主政理,各居一都,分别称为东西周。而西周真正的当家人是西周武公,东周惠公的大哥。

   当年考王对弟弟的想法没有错,错的是时间的变化。要知道会发展成这样,估计周考王怎么也不会让弟弟去当周公了。世人谁有前后眼呢?
   
   三子从小是被宠大的,而他敢和苏秦这个口气说话也是有充分理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22: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3)

   早在苏秦出生之前,苏家就开始下海经商了。当然,搞商业也不是苏家的独行,而是“周人之俗”,其中有一个洛阳人在中国商贸史上确定了自己的坐标,他的名字叫做白圭,被尊称为“天下言治生者祖”,小名“商圣”。

   之所以东周的商业发达,小文认为是和地理上的四通八达有很大关系的。那个时候中国的土地不好种。处于四战之野,无险可守的洛阳更是各个诸侯国眼中的肥肉,只不过碍于天下共主的名头谁也不好意思直接叼了去。可就这样也时不时的受到或秦或楚或韩的恐吓。诸侯国不好意思打,同宗兄弟却没什么不好意思。东周和西周就经常因争夺土地闹些家庭暴力出来。据说处于上游的西周还建了个水利工程把东周的吃水种稻问题给搞定了。当然他不会是好心给东周做水库,而是以邻为壑,所谓“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
   经商的苏家并不是很有钱,而不通贸易的苏秦更是这个商业家族的叛逆。该叛逆决定要走的是教育发家之路。

   他不满足于倒买倒卖获取蝇头小利的方式,发宏愿要玩一票大的,要以优良口才为基础、以游学四方为助力,以忽悠王公为手段,以获取富贵为目的。于是乎,未来的纵横大师首次在自己家中以“手攥两元钱,胸怀三千万”的气魄发挥了极致的演讲。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主导思想下,教育家的父母兄弟、嫂妹妻妾、族内族外、良朋好友等人统统被教育得目瞪口呆:他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其中包括三子他爹。
   要说苏氏大家族里面最成功、最有经商头脑的就是三子他爹了。因为同为人父的苏秦老爹有一句口头禅广为人知,并在村里流行多年,就是“也不学学人家阿宽”。
   三天后,苏秦高高兴兴上路了。
   他不是一个人走的,随同他一起上路的除了雄心壮志、豪气干云外,还有苏氏家族的殷切期盼,另加黄金一百镒。
   镒,是魏国的重量单位。一镒,是二十两,有的说是二十四两。搞笑的是,1999年版《辞海》缩印本中,把“镒”说成是二十两或二十四两的居然是同一个人(赵歧)居然是给同一本书(《孟子》)在不同地方(《梁惠王下》、《公孙丑下》)作出的不同注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这里参照《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丘光明先生的说法,一镒合秦制二十两。一百镒,两千两。秦一两为15.2克。一百镒就是30400克。折合人民币……大家自己算吧。
    搞政治活动怎么能不要经济赞助呢?且不说路费,到秦国去上一篇万言书要打点多少金子啊!苏老师的演讲会不是白听的。现在就有一个赞助商的儿子站在眼前算利息呢。三子他爹可是下了血本的,他一个人占了百分之五十的股份。而在苏秦的商业宣传上,他也下到了工夫,整个洛阳城除了苏秦自己游学在外,没人不知道他有这么一个“说(音:税)人主、取卿相”的弟弟。
    三子在这方面丝毫不亚于他老子。跟朋友在一起鬼混的时候,毫不掩饰地以高干子弟自居,连做梦都在呵斥别人。现在梦终于破碎在眼前的这个叫花子身上。
   他用逼债的眼神瞅着苏秦,要知道,你花去的五十镒黄金里面最少有一半是老子的遗产!
   苏秦当然不会理会这小崽子,“三子,挑东西,回家。”
   好不容易来个挑夫,不用白不用。

(小文按:
   黄金百镒,是《战国策》的说法,无非是图个钱多的意思。小文在这里把他实际化了,也无非是图个热闹的意思,请大家多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23: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4)

   三子彻底懵了。
   都这模样了,你他妈怎么还这么牛?当他看到苏秦的眼神时,他明白了。如果眼神能杀人,苏秦就有两把这样的利刃。
   三子窝窝囊囊地挑着书箱,跟在苏秦后面进了苏家的大门。一进门,他趁苏秦不注意,撂下挑子就跑了,心里面那个憋屈啊。
   其实在三子发现苏秦之前,苏家就知道了苏秦回来的消息。毕竟,苏秦在三子他爹的包装下早已是当地名流了。然而苏家却没人理会。一桩赔本生意难道还要吆喝得满世界都知道?嫌丢人不够么?
   可是,有些事你不吆喝别人也会知道的。很快,全村人都清楚了这件赔本生意的始末。并在此事上获取了统一的认识:“人啊,还是本份些好。苏家老二就是活生生的范例。”
   苏秦进门的时候,苏老爹正在打理着要往楚国发运的土产,苏大娘也正赶着给笼里的鸡鸭拌食,苏秦的妻子还在织机上穿针引线。他们都很忙,为了还九十五镒黄金的债(自家出了五镒)弟弟们也都出门打工了。
   苏家真的并不富裕。
   苏秦说:“爹、娘,我回来了。”没人吭声,看来爹娘真是老了,耳朵不好使了。苏秦尴尬地一笑。无声的笑中隐藏了数年来奔波无定、羁旅天涯、寄人篱下的辛酸,无声的笑中隐藏了临近家乡受人白眼、遭人唾弃、无可奈何的苦闷,无声的笑中也隐藏着自己心碎的声音。爹、娘,你们是生我养我的爹娘啊,儿子再不肖,再不成器,也是你们身上掉下的肉啊。你们怎么就舍得不看我一眼呢?我的妻,我们是共同生活多年的夫妻啊!且不说枕上同心、山盟海誓,就多年的结发之情,也不值你看我一眼么?难道我是灰尘么,你们看不到我?难道我是空气么,你们看不到我?难道我是鬼魂么,你们看不到我?
   失落郁闷的苏秦都快疯了。
   他真的扭身去找自己的影子。在确定自己还是活人,还有影子的同时,他也看到了洒落在影子上的一点鸡鸭饲料。几只麻雀正在上面猛啄。
   鸡鸭饲料是玉米面拌的,用热水烫过,透着一股子香甜味。苏秦想起了自己最喜欢吃娘做的玉米面饽饽。离家多年,玉米面的气味还是这么香甜。回到家了,爹娘却离自己越来越远。
   
   定了定神,苏秦感到了饥饿。在回家的路途中,离家越近,他的心情越重,他不知道家人会怎样看待自己,食之无味,已经好久没吃过一顿舒心饭了,天天就是靠干粮对凑的。其实,他并不知道三子他爹会给自己扬名,要早知道他的知名度这么高,或许就再也不回来了。
   尘埃落定。反正大家都不搭理我,死猪不怕开水烫,找点吃的去。
   天已经快擦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23: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5)
    刚转出大门,苏秦迎面碰到了一个人。
    三子他爹正盯着他看呢。
    “呦,兄弟回来了,咋不到舍下小坐呢?”看着破衣烂衫的苏秦,三子他爹心里一阵窝火,五十镒黄金啊……
    苏秦的心一下子揪起来了,“哎呀,是宽哥啊,这不刚回来见过我爹么,明天,明天大早我就拜会哥哥去。”脸上还得紧着陪笑。
    “那好,明天我就在寒舍恭候兄弟大驾了,好好给你接接风!”反正也不着急这一晚上,三子他爹恨恨地走了,心里还在咕哝,你说我当初咋就,咋就会看走眼呢,咋会这迷瞪呢,五十镒黄金啊……
    打发了债主,苏秦就磨到了他大嫂家的厨房后边。厨房紧挨着小院,院子没有围墙,只用一些杂木棍扎成篱笆围着,正屋是三间砖土房。大门虚掩,两扇破木板而已。大哥过世后,大嫂一个人带着孩子小宝,日子过的紧巴巴的,苏老爹看在孙子面上倒也经常给点补贴。现在家里没人搭理,苏秦想到大嫂这里打点秋风,起码找点吃的。我就不信了,爹娘还真的能不要我?不过是生我两天气吧,先到大嫂这混两碗饭再说。
    别说,大嫂还正好在厨房呢,还在和另一个女人聊天。苏秦推开厨房门就进去了,“大嫂,我来看小宝,有啥吃的?”
    “他二叔回来了?啧、啧,你看你,哎呀呀,可瘦多了,也黑多了。嫂子这儿可没啥东西招待你啊。”大嫂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着苏秦,“就一口小米糊糊,还是给小宝剩的。再说,咱娘还能不给你准备点好吃的?俺娘俩日子过的这么紧,二叔是故意来这儿寒碜俺的吧?是不是给小宝带啥好东西了?快让俺们都稀罕稀罕。”大嫂的连珠炮打得苏秦稀里哗啦的。他无言以对,扭头就逃出了厨房。匆忙撤退中,耳朵还收集了这么一条信息:“你瞧瞧这老二,就是不塌实!别人都紧着经商赚钱,他到好,不务正业,靠耍嘴皮子。也不想想,人家大王哪个不比他见识多,会听你瞎掰?欠一屁股债,这叫自找,他活该!”
    太伤自尊了!积愤之下,苏秦飞起一脚,把大嫂家的篱笆墙踢散了一半。厨房顿时无声,大嫂已经窜到院内。“嘿,你神经病啊?吃错药了咋的?”
苏秦却早已飞奔出板门外。
   
    天已经全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6: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书友:
   大家好。小文在这里对大家的点击表示感谢了。由于是初次创作,小文心里很期待大家的反馈,好与不好,我们都可以交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小文再次感谢。

   期待您的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7: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6)

   苏秦一路狂奔,漫无目的。心中只有两个念头:我要逃离这个世界,我不要再见到他们。
跑着跑着,苏秦一个跟头撂倒在地,脚脖子传来一阵刺痛。
   跑不了了。
   脚上的痛怎么能比得上心里的痛啊。
   他猛捶着身下的土地,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人人都唾弃我,人人都厌恶我,人人都不想看到我,父母不拿我当儿子,妻子不拿我当丈夫,嫂子不拿我当兄弟,这都是我的错么?是我的错么?是我不应该有理想?是我不应该去奋发?是我不应该走自己的路?老天,难道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苏秦的错?
   他趴在地上抽搐着,眼泪不知何时已渗入泥土中。
   发泄吧,把你的失意、郁闷、无助统统发泄出来吧。

   美国心理学家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是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等于是慢性自杀。哭,是一种宣泄,心理上因而会轻松痛快些,并会得到一些宽慰。
   得到宽慰的苏秦从地上坐了起来。
情绪的恢复让他想起了很多事情。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比他还背运的人。一想到这个人,苏秦就不由得笑了,他可真是个倒霉蛋。人啊,有时候就怕比。
   张仪,魏国人。苏秦的老同学,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在作学问上面,苏秦感觉比不过他,可他比苏秦还背运。
   在苏秦一门心思给秦惠王上万言书的时候,张仪已经在各诸侯国混了好多年,混的总不得意,别人也就拿他当个食客,还是“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的下等食客。小文按:冯谖长铗归来事迟于苏秦张仪,笔者顺手引用,读者不必较真。)
    这个没鱼吃的下等食客有一天终于不满足了。他跺了跺脚,南走蛮荒,到了楚国。为什么没到秦国呢?小二黑估计有两个原因:一、苏秦在那儿。两人平时的交情还是不错的。一个人正在混事,另一个人来抢饭碗,这算什么?二、秦国本身原因。这一点苏秦比不上张仪,他没有意识到。
   秦国有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因为秦惠王刚杀了一个人,商鞅。
   商鞅,卫国人,所以刚出来混的时候人们叫他卫鞅。要说商鞅给秦国花的力气可不小,先变法,后破魏,一举奠定了秦国雄霸的基础。可这力气一用就用过了头。
   这还得从变法初期说起。商鞅推行新法的基础是取信于民,就在这个问题上,变法之前,他还专门玩了一招徙木取信。
   很快,考验来了,一道难题摆在了商鞅面前。

(小文按:
   徙木取信是商鞅为了解决老百姓对新法产生质疑,消除其对于新法产生不信任心理的一项政治措施。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一个真实写照。这样的好事是有时限的,肯定不会常有,但也不是没有。请各位想吃馅饼的朋友擦亮火眼金睛认真判断,遇到了千万别错过。但没弄清状况前最好不要轻易出手,以避免损失。总之,股票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徙木取信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先在南门竖起一根约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立刻赏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有这好事?没有人敢吃螃蟹。于是,增加砝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他砸出了金蛋。当即受赏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以砸出金蛋的勇士为证,作了大量正面宣传的新法便如新蒸的馒头一样出笼了。
   2268年后,一个年轻的学生在文中这样写道:“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又37年后,他站到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其实,在取信一事上,不管是谁,无论你说过什么或者怎么说并不要紧,关键是看你的做法值不值得人家去信任。忽然想起来前段时间“河北高官喝牛奶”一事,不知道老百姓究竟是怎么看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7: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7)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史记-商君列传》)
   刚施行了一年的新法,就有人来搅局,来和新法较劲。怎么办?
   一般老百姓犯了法没得说,杀!可这是太子啊,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王啊,你能杀么?杀是杀不得,那就睁只眼、闭只眼,马马虎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悄悄算了吧。算了?算了新法怎么办?老百姓肯定有意见啊,你这儿明明白白写着呢:“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这次算了,以后这新法谁还信啊。
   为立新法,商鞅和别人斗过嘴,吵过架。为立新法,商鞅搬过木头、动过刀子、杀过人。新法是商鞅的命啊!
   你说这题难不难?
   不过,难题得看谁来做。在商鞅这儿,很简单。
   其实商鞅很高兴,正愁找不到为新法立威的典型呢,这下送上门来了。“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这段话表明了商鞅坚持变法的决心:我的法令推行不下去,就你们这些王室贵族在作梗。太子是储君,饶了吧。但是狗腿子们,你们别跑,替太子受刑吧。据13楼nonever兄意见特加以阐释,再次感谢就这么办了。在商鞅眼里,谁阻挠我的新法,谁就是我的敌人。
   真是一根筋啊,他也不考虑将来会有什么后果。其实,他也不是没考虑,这不是找了俩替身么?
   既给太子找了两个替罪羊,又给新法作了个“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正面宣传。商鞅感觉很满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法的效果是显著的。“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
   商鞅美啊,得意啊:不服新法的人们,你们都看看吧,太子被我收拾了,人民表示诚服了,你们谁还有意见?有意见就来,我看看谁还来?
   牛么?很牛。
   可是他忘了,他的很牛靠的是什么。在变法成功的二十年后,始终默默支持他的秦孝公死去,靠山塌了。
   当年给新法作宣传样板的太子终于即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秦惠王长出了一口气,公孙鞅(商鞅,名鞅,姓公孙,古人真的很麻烦。,我忍了你整整二十年。
   批斗过程不说了,直接说结果吧。
   车裂(俗名:五马分尸)灭族。

   商鞅死了,商鞅变的法留了下来。秦国人还是很辩证的,他的变法确实给秦国带来了富强和壮大,为将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他也给秦惠王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所以苏秦的万言书没有起了作用,就是因为“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苏秦没看到这点,张仪看到了。所以张仪到了楚国。

(小文按:
   敢于变法的人一般都很强,有些强人很少会给别人面子的。商鞅一生结怨无数,“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尤不自省,越发嚣张,“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成为众矢之的是不难理解的。然而,这么强势的人,有着多年的政治根基,居然在秦孝公死后数月内即告消亡。其中奥妙不可不思。这奥妙就在秦孝公心里。
   秦孝公是一个有为之君,他有着如来佛祖一样的手掌。利用商鞅变法,打击宗室豪强,使秦国国势大盛,这一切正是他希望的。而变法注定会产生副作用,即秦王宗室的分崩离析,多所怨怼。因为,变法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围绕利益的改变必然要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所有的矛盾都会集中到商鞅身上。要解决矛盾,必须用商鞅的鲜血才能化解。但是,在秦孝公有生之年,他绝不能这么做,他要利用商鞅最大化地巩固变法成果。而且,把商鞅留给他的儿子处理会好很多:既维持了他任贤的名声,又有助于政局的稳定,还能提高儿子的威信。一箭三雕,可谓老辣。可怜商鞅终究是一只猴子,他的命运早已注定。
   商鞅利用秦孝公使自己纵横天下,秦孝公利用商鞅使秦国纵横天下。所谓变法,如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7: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8)

   到了楚国的张仪已经是囊中空空,一无所有了。但是他还有一样东西:希望。
   早在诸侯国混事的时候,他就认识了楚相国昭阳,貌似楚相对他很感冒,于是张仪直奔而来。楚相也毫不含糊,继续当你的下等食客吧。
   终于在这么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件让苏秦认为他张仪真是个倒霉蛋的事,持这个意见的还有张仪的老婆。但是真正的倒霉蛋并不是张仪,而是楚国,因为这件事最终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说起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楚相丢了一块玉璧而已。偏偏门下有人不待见张仪,在楚相跟前说了坏话:“这小子又懒又穷,不务正业,肯定是他偷去换酒了。”楚相也没多考虑,“你他娘吃老子的,喝老子的,还偷老子的。左右,给我抓来打。”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张仪结结实实挨了一顿莫名其妙的胖揍,真可谓祸从天降。最终,因为嘴硬,本来就没有的事么,顶住了,张仪被撵了回来。要知道将来张仪对楚的报复,还不如直接打死算了。
   回了家的张仪估计是体无完肤。他老婆看到后,既心疼又伤心,“你好好的干点啥别的不行,不读书、不作说客,你能遭这罪啊?”张仪忍着疼,还得哄老婆开心,“哎,你看看,看我舌头还在不?”灵动的舌头在唇边划来划去,一幅顽皮的样子。老婆一下子被逗乐了,“废话,当然在了。”“这就够了,将来啊,咱还得靠他呀。”
   是啊,张仪,好好爱护你的本钱吧,将来之富贵尽在此三寸间。

   张仪并不是个善于忘仇的人。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数年后,楚相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内容是:“当初我给你作小弟,并无盗璧,你冤了我。现在请仔细守好你这一摊儿,因为我要取走他。”落款是秦相张仪。不提防不偷。真战国之“赛昆仑”也!
   同样,苏秦也不是个善于忘仇的人。
   这个不忘仇的人现在正坐在地上诅咒着秦:“老子落到这一步,都是因为你!是皆秦之罪也),以后你他妈别想好过!”这一诅咒,使得秦国在随后的十五年中没有踏出国门一步。
   司马迁对于这两位难兄难弟有个精辟的评价:“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一句话:秦国、楚国,你们惹上这哥俩算是完了。

(小文按:
   “是皆秦之罪也。”多数解释中都认为这个“秦”是苏秦的自称。整个句子是表示苏秦在反躬自省。小文认为,具体情况应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考虑。《战国策》中表达的是“苏秦谓叹曰”,从这里并不能看出什么具体的情绪来,或许有一丝无奈吧。所以,如果是轻叹而反省则可以指苏秦,如果是愤恨而发狠,则可指秦国。小文的意见是倾向于后者的。自省固然有之,更多的情绪应该是发泄对秦国的不满。为论如此,心怀忐忑,望受教于方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4: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9)

   发了狠、诅了咒的人还在地上揉着崴了的脚。
   回忆张仪的糗事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宽慰,张仪妻子对丈夫的怜惜反倒越发映衬出自己父母妻嫂的冷漠。一时之间苏秦也搞不清究竟他俩谁更倒霉,心猛地又揪了一下。
   现在,他需要认真考虑下自己的将来应该怎么走下去。我没有成功,张仪也没有成功,是这一行没有前途?还是我们自己笨?终不成要我务农经商?不,我不能!我选择的道路没有错!现在天下混战,鱼鳞杂遝(踏),正是男儿标名立业之际,苏秦啊苏秦,你可万不能错过,万不能放弃!你既然已经俯首受书,从师而学,若不弄出个名堂,探富贵、取尊荣,就算读破万卷,复有何用!
   想明白这点,苏秦顿时有了动力。
   回家,继续深造!
   
   一瘸一拐回到家后,苏秦就像发了疯,挑回来的书,家里的书,一箱子一箱子的让他倒了个满地。
   织布机早就不响了。老婆受不了美好希望的落空,心理压力太重,跑回了娘家。
   早已躺下的苏老爹、苏大娘也没合眼,俩人心里也不好过啊。
   儿子混成这样,自己脸面丢尽,现在也不知又疯哪儿了,看看儿子瘦成那样,跟柴禾棍儿似的,能不心疼么?再看看那穿戴,想想那么多金子打了水漂,尽管自己只拿出了五镒,那也是钱啊,其余的都得还债,谁知要还到什么时候,能不恨么?在这种心情下谁能睡得着啊。
   苏老爹一会儿心疼儿子,一会儿心疼钱,脑子里就像在打仗,这仗打来打去也没打出个结果。他自己反倒被打得精神疲惫、昏昏欲睡。
   正在迷迷糊糊、渐入佳境的时候,隔壁传来了哗啦、哗啦的翻书声,那都是竹简啊,紧接着苏秦诵声大作,朗朗而读、声声入耳。
    “他娘的,你想要老子死啊?”咣的一下,老爷子抄起床下的夜壶就惯到了墙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5: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书友大家好:
   小说《苏秦的痛》已基本完成(尚有部分内容处于修改中)。此后,小文将保持每日1-2篇的更新,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有好的意见或批评请您跟帖提出,小文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刘小文
                               时12月8日,凌晨5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17: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兴起用白话来写历史故事的风潮。自《明朝那些事儿》红起来后,一大批类似的书都出来了,比如《慈禧那些事儿》(忘记是不是这个名字了)。
希望兄台能写出自己的特色,别落入俗套了,苏秦的故事应该很精彩的,那个时代绝对是值得缅怀的时代,百家争鸣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9: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nini82于2008-12-08 17:57发表的 :
最近兴起用白话来写历史故事的风潮。自《明朝那些事儿》红起来后,一大批类似的书都出来了,比如《慈禧那些事儿》(忘记是不是这个名字了)。
希望兄台能写出自己的特色,别落入俗套了,苏秦的故事应该很精彩的,那个时代绝对是值得缅怀的时代,百家争鸣啊。


    多谢nini兄支持并提醒,小文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去写,争取写好。以后请您继续关注并指导。再次感谢。
  也请各位书友畅所欲言。小文一并谢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22: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引用古文后面再加点说明比较好吧
因为这样 看着比较舒畅 用时髦的话解释那繁琐的古文
这类小说的一部分乐趣也在此

而直接引用 有时和前面的人说着现代话冲突太大 不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8: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nonever于2008-12-08 22:40发表的 :
我觉得引用古文后面再加点说明比较好吧
因为这样 看着比较舒畅 用时髦的话解释那繁琐的古文
这类小说的一部分乐趣也在此

而直接引用 有时和前面的人说着现代话冲突太大 不爽


回nonever兄:
   感谢兄回复。您的意见很好,有些地方确是小文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希望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第7回已小有变化)

                                               刘小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9: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10)

苏老爹的发飙并没有影响到苏秦读书的热情。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苏秦现在很得意。他找到了自己的导师,一卷书简,名叫《阴符经》。这使得他心无旁骛。苏老爹的重拳打到了空处。
  
人,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出了门找不到路。在《阴符经》里,苏秦找到了自己的指南针。
  
找对路的苏秦一头扎了进去。
  天亮了。

  
被儿子和金子折腾了一晚上的苏老爹晕乎乎地起了床。看着墙根的破碎陶片,他又一阵心烦。他扭头对苏大娘喝道,“去看看你那好儿子!一晚上发什么神经!也不学学人家阿宽!”苏大娘也放不下心,孩子不是真得憋出病了吧?
  
苏大娘热了一碗玉米饽饽,悄悄放到苏秦门口。等她抽眼往里一看,苏大娘登时惊呆:这孩子真的完了!
  苏秦正在摇头晃脑地看桌子上摆着的书
(竹简肯定比纸片沉,捧一晚上多累人啊),手里拿着的不是笔,而是一把纳鞋用的铁锥。破裤子上有好几片血印,有的还顺着小腿洇到了脚地板。
  
忽然,苏秦脖子一软,脑袋一歪,似乎是犯迷糊、打瞌睡的样子。这时,苏大娘看到了让她最为惊心的一幕:苏秦手里的铁锥已经迅速、及时地吻入了他自己的大腿,鲜血渗了出来。受到强刺激的苏秦立刻脖子一挺,诵声高扬。
  
苏大娘再也忍不住了,这是我生养了几十年的儿呀!她进门一把抱住苏秦,眼泪下来了:“孩子,你这到底是咋了?”
  
苏大娘进来地太突然,之前偷窥很成功。毫无心理准备的苏秦吓了一跳。他赶紧放下锥子,把娘扶过来坐下:“娘,你咋哭了,你,你们不生我气了?爹呢?”
  
在隔壁偷听的苏老爹听到老伴的哭音,他也撑不住了。但是,架子还是要端的,他大摇大摆踱着方步晃了过来。
  
看到二老都来了,苏秦笑了,我说么,爹娘还能恨我一辈子?请老爹也坐下后,苏秦往地下一跪:“爹、娘,儿子不孝,让二老操心了。现在痛定思痛,儿子已找到了一条明路。”
  
苏老爹也笑了。难得啊,浪子回头了。“好,今天我就把生意交给你。”“不,爹,儿子还要读书。我想明白了,以儿子的才能,积数年之苦功,怎会说服不了人主来取出金玉锦绣?怎会说服不了人主来授以卿相尊位呢?”
  
跟自己的意愿反差太大,苏老爹持续不到二十秒的笑容霎时凝结,看着面前夸夸其谈的儿子,“你、你还嫌忽悠的不够?”暴怒之下,苏老爹哆哆嗦嗦站了起来,一脚朝苏秦踢去。
  
这一脚踢出,像蓄积的洪水冲破了闸门。苏老爹心中郁积的气苦滚滚涌泄。他发疯似地踢了一脚又一脚,越踢越来劲,叫你小子不长进,叫你小子还做梦,叫你小子不务正业!也不学学人家阿宽!算了、算了,我一脚踢死你算了,只当没生这个败家儿……
  终于,没吃早饭的苏老爹不踢了,他也踢不动了。苏老爹喘着气,愤愤而去。临走还回过头来冲着因看傻眼而不知所措的苏大娘嚷道:“以后不许给他吃饭!”


  踢人的时候,老爹的心在淌血。
  
挨踢的时候,苏秦的心在淌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11)

   既身痛,更心痛。
   伤痕累累而又无可奈何的苏秦看着老爹咆哮离去。他勉强爬了起来,强作欢笑,准备送走吓呆了的娘。
   苏大娘始终忘不了苏秦的铁锥,临走还一直说着,“孩子,听话,把那玩意给娘,别做傻事。”
   “娘,你放心吧,儿子自有分寸。”

   自这一天起,苏秦已成为一个无比坚忍的勇士。
   自这一天起,“锥刺股”已注定成为一个励志典范。它与后来东汉孙敬的“头悬梁”确切地说,应该是发悬梁。果真头悬梁的话,岂不成了上吊?)一道辉映前后,彪炳史册,成为了一代代读书人刻苦发狠的楷模。
   要说中国狠人真不少,专门和睡觉作斗争,抢时间的大名人还有一个,司马光。因为害怕睡过了头,司马公睡在一个光滑的圆木枕上,只要一翻身,头就会滑落,惊醒后继续伏案,故而,此枕名曰“警枕”。

   铁了心的苏秦把自己关在家里,痛下苦功。这下,大腿可跟着遭罪不少,每天都血乎拉碴的。小文忍不住要说一声了,各位老大,看看吧,要做成一件事儿多难啊,不下血本行么?
   期间,三子他爹来探望了六回。每次都会看到这血淋淋的景象。直到最后一次,他终于打心眼里发出一声长叹:I服了YOU!这样坚毅之人,如何不能成事?五十镒黄金,不要了!他可真是个绝佳生意人。

   寒来暑往,一年时光一晃而过。
   这一年来,苏秦没出过一次门(大门。除了白天上厕所,他整天躲在家里读书、揣摩、搞心理研究。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长笑声中,一代纵横大师破壁而出。他彻底实现了自身改造,成功地将之前连横事秦的愿望转换成了合纵抗秦。
   秦国,你等着吧,令你十五年头疼不已的人已经开始了他的报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12)

   一年以来,苏秦没时间感受春花秋月,没时间感受夏草虫鸣,没时间感受星辰云雾,更没时间感受人伦常情。甚至,他毫不关心身上是单衣短袖还是棉袄长衫,嘴里是玉面饽饽还是小米窝头。他唯一关心的是,我怎样才能成功。
   这种专注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忘我。
   一个忘我的人必定会有所成就。
   后来有一个人比他还忘我,所以取得的成就也比他更大。有个典故叫“三年不窥园”。比苏秦多闭关两年的董仲舒先生被中国最大的帮会儒家学派尊称为“董子”。由于“独尊儒术”有功,在他死后,被批准进入了孔庙,可以在祭祀孔子时分一杯羹。这种待遇叫做配祀。
   其实,一年还是三年,对于这两个人无所谓,他们并不知道时间流逝了多少。他们所关切的只是如何解密拦住他们人生道路的难题。谁早一天破解,谁早一天出关。
   从时间上看,苏秦只用了一年。貌似苏秦比董仲舒的智慧高那么一点点。
   实际不然。因为两人并不是一个公斤级,他们各自的起点不一样。也就是说,同样是出关,苏秦只能是一个口才极好的纵横家,而董仲舒却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另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实例是面壁九年的达摩老祖。
   思考的深度和角度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成就。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别人帮不上忙。

   脱胎换骨、两世为人的苏秦再次感受到了玉米饽饽的香甜。
   这一年里,苏老爹早已没有了和他生闲气的心思。算了,随他去吧,只当是生了个白痴儿子,也不学学人家……嘿,还提他作甚。气,是不大生了。债,还是要还的!于是,每日里依然是该发货的发货,该喂鸡鸭的喂鸡鸭,该织布的织布,该打工的打工。苏秦已成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只有一个人密切注意着他,这人就是三子他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秦的痛(13)

   三子他爹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
   刚听说苏秦破衣烂衫地回来,他就感觉赔大发了。而在苏秦第二天失约后,他彻底觉得被此人耍了猴。恼羞成怒的他决定登门问罪。
   步入苏宅之前,他想好了说词,决定直接向家长说话,让苏老爹开口道出个子午卯酉来。等进来以后,才发现苏老爹不知去向,家里只有一个眼泪花花的苏大娘。
   “婶儿,俺叔呢?”“是阿宽啊,快坐。你叔、你叔他去哪儿俺也不知道啊。咳……”苏大娘还在哽咽着,一时还控制不住情绪,只能靠叹气来打掩护(长太息以掩涕啊。“婶儿,咋的了这是?你不会是和俺叔生气了吧?”“哪能呢,是,是,呜-呜呜……”被问道痛处的苏大娘顿时掩不住了,抽抽嗒嗒地哭了起来。
   三子他爹傻眼了,这,这是哪一出啊?难道是怕俺来要债?老头、老二都躲了,拿老太太当幌子?不至于吧?看老太太确实是真哭,这可咋弄啊?
   “婶儿,婶儿,别,别哭啊,有话您慢慢说,啊,慢慢说,说出来就好了。到底咋了?”
   “是你兄弟,你兄弟……”苏大娘又捂住了脸。
   “到底咋了么?”三子他爹慌了。
   苏大娘这回没说话,继续抽嗒着。只是抬起一只手,指了指苏秦的门。
   三子他爹心忽悠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他悄悄走到门口,打门缝往里一眊,“刷”地一下,心又放回去了。还好,他还活着!
   “婶儿,俺兄弟没事啊,这不好好趴着看书呢么?”老婆娘就是多作怪。
   “好啥好啊,你没看见他手里拿着大锥子攘自己呢么?”一提起这个,苏大娘鼻子一酸,眼泪又忍不住了。
   啊?这可得细细看看。三子他爹顿时又移到了门口。他仔细地观察着苏秦,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甚至动用了耳朵听的功能。最后参照数十年的生活经验,他终于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婶儿,老二他睡着了。”
   “啥?睡着了?”苏大娘一听不哭了,赶忙站起来看。

   是睡着了。折腾了一晚上,又挨了老爹的无影脚,粒米未进、身心疲惫的苏秦终于趴在竹简上睡着了。纳鞋用的锥子就掉在脚跟前。
   门口边,那一碗玉米饽饽依然完好地放在那里。苏秦没有看到。可老爹看到了,那是老爹脚下留情的结果。
   “夜来西风凋碧树”,苏秦,你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0 1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这种风格,摆明了是现代人演绎的古代故事,不刻意追求古代的气氛,反而夹叙夹议的用现代观点插科打诨,类似武林外传的风格,也类似百家讲坛讲庄子,孔子的风格~~~这样反而容易为现代人接受,期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8 18:04 , Processed in 0.34746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