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84|回复: 9

[【图书推荐】] 听杨绛谈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1 12: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吴学昭

ISBN: 9787108030832
页数: 413
定价: 29
出版社: 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8.10


简介:
  北京女孩、阿季回南、启明小鬼、振华女生、东吴高材生、清华借读生到研究生、留学牛津、在巴黎、振华分校校长、酷哉此别离、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妻子·情人·朋友……本书记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杨绛女士的一生。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出版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本书为其个人传记。
  《听杨绛谈往事》实际上相当于一本杨绛先生的自述。书中记录了自杨先生出生至九十八岁的经历,在大量杨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加入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搜集的材料,史料翔实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叙述清晰生动,与杨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近似。书稿完成后,杨先生题签并作序。“序”中明确说明:经传主本人认定的传记只此一本。书中并插有珍贵的照片,其中有从未发表过的钱、杨一家不同时期的图片。

读者评论:
1.2008-11-12 12:01:20   来自: 小豆蔻
这本书适合睡觉前读,适合吃完午饭等着上班的时候读;不适合在地铁里读:太嘈杂了,读不进去;不适合在咖啡馆里读,人来人往的,适合偷看帅哥。
  
  真的喜欢杨绛认真简单的人生观,积极的,务实的,开朗的,而又是那么丰盈的人生;那样平淡,平和,平衡;笔者也一定是这样的风格,文字里透出这样的朴素,没有任何的哗众取宠,尽可能的减少文字的叙述以外的功能,让人物和情感自然流露。
  
  这样的书推荐给年轻的刚刚开始人生的朋友,让他们向往这样的人生;推荐给中年人,让他们审视自己的人生;推荐给老年人,让他们和书中的老人产生共鸣。

2.2008-10-27 11:16:45   来自: 邓金明 (上海)
往事不可追。这年头,时兴与时俱进,又要活在当下,故而人们的忘性是日渐见长了。也因如此,变相促成了挂名“往事”的各色读物的兴盛。什么是“往事”?“往事”无他,仅止一堆可供猎奇、窥探、辩驳、影射、史鉴以及凭吊的历史废墟罢了。有人为“往事”的苍凉唏嘘,就有人为“往事”的温情掬泪;有人拿“往事”翻案,就有人用“往事”煽情。这本《听杨绛谈往事》也不例外。
  
  那些读了《我们仨》而意犹未尽进而捧起《听杨绛谈往事》的读者,或许不免有所失望。如果说《我们仨》还算浓汤的话,那么这本《听杨绛谈往事》就止是潲水了。这部以口述笔录方式写就的传记,就史料而言,并无太多新意,其材料大多散见于杨绛此前所写的种种回忆录中,比如《将饮茶》、《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我们仨》等等,《听杨绛谈往事》只不过将其拼凑在一起而已。当然,书中也不全是“炒剩饭”,还是有些“鲜料”可抖的。比如钱锺书与杨绛如何情定清华园,又比如杨绛与费孝通的交往等等,其中一些细节,甚至不无文人的妙趣。
  
  钱杨定婚后,假期中两人分割两地,鸿雁传书。钱锺书尤其写的勤,每天一封信。信封上发信人的落款也千变万化,一般称“奏章”。杨绛放假回家后,门房每天进来送信,每每叫道“四小姐,奏章来了。”有一次,信封上署着“门内角落”,门房颠来倒去念这四个字,想不通,去问杨绛,杨绛也不清楚。得回信后才知道,“门内”即money(钱),“角落”乃clock(钟),讲解之后,阖家大笑。
  
  费孝通曾经恋上杨绛。杨绛与钱锺书交好后,给他去了一封信,告诉他“我有男朋友了”。一天,费孝通来清华找杨绛“吵架”,认为他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中学时就同学了。他问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杨绛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as an end not as a means);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无奈只得接受现实,但直到晚年他仍称自己的第一个女朋友是杨绛。钱锺书去世后,费孝通曾去拜访杨绛。杨绛送他下楼时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一句语带双关,算了彻底断其念想。
  
  这些文人逸事,自然是小报不容放过的爆炒对象。但是杨绛当年在苏州的振华女中(她在上海启明中学的上学经历已写进《我在启明上学》一文)、东吴大学以及北京的清华大学的上学经历,从教育史角度来看,无疑更具史料价值。而书中零星涉及到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对文学史也不无裨补。比如,钱杨二人的爱女钱瑗曾经评道:“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whisky),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这自然是妙譬。又比如,对杨绛的文章很欣赏的胡乔木,读了《洗澡》后,对杨绛说:“你写的几对夫妻身份都很合适。你是简•奥斯丁派,不是哈代派。”而《干校六记》写就后,最初只能在香港出版,在胡乔木的授意下,才得以在内地面世。胡乔木对《干校六记》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虽然如此,书出来后,却只能在柜台底下卖。丁玲甚至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学级;《干校六记》是大学级。
  
  有这些文人轶事、文坛掌故作佐料,《听杨绛谈往事》倒也并不难读,但作为人物传记,它显然是不够格的。这本书名义上是为杨绛作传,但是后半部分涉笔芜杂,夹缠不清。或评介作品,或辩驳翻案,或歌功颂德,或“政治正确”,忙得不亦乐乎,可惜与“谈往事”关系不大。至于“叙述清晰生动,与杨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近似”的书商宣传语,纯粹是笑话。诚如有论者指出的,“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大量材料都取自我们已经读过的文本,读一遍也只是温习而已,作者的唯一优势是和杨绛亲近,可她见识、思考有限,没有能力从杨那里挖掘更有价值的东西。文采,叙事、剪裁能力等也很平庸。”有一点,可以为之作证,作者身为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之女,不忘假公济私,在别人的传记中“夹带私货”,不时标榜自己是吴宓之女的身份,显见得不够高明。书中对传主更是颇多溢美之辞,语近阿谀,不免让人作“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想。作者其人,坊间早已有公论,对照书中序言中杨绛所言“作者吴学昭是我的好友。她笃实忠厚,聪明正直,又待人真挚,常为了过于老实吃亏”云云,就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了。实际上,杨绛为《听杨绛谈往事》所写的整篇序言,除了第一句“我不值得传记作者为我立传,但我也不能阻止别人写我的传记”外,全都是皮里阳秋,不妨正话反解。所谓“不能阻止别人写我的传记”,恐怕不仅仅指那些强为他人作传的“胡说乱道之辈”,也包括攀上辈交情牟取私利之人吧。
  
  言为心声。动机不纯,即便再如何“钦定”、“征得同意”,其文字的公信力也是枉谈。一九三三年,胡适在《四十自述》的序言中,曾谈到自己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胡适盼望自己的传记一出,“可以使我们的文学里添出无数的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来。……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今天看来,实现适之先生的良愿,恐怕还是遥遥无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1 18: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费孝通曾经恋上杨绛。杨绛与钱锺书交好后,给他去了一封信,告诉他“我有男朋友了”。一天,费孝通来清华找杨绛“吵架”,认为他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中学时就同学了。他问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杨绛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as an end not as a means);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无奈只得接受现实,但直到晚年他仍称自己的第一个女朋友是杨绛。钱锺书去世后,费孝通曾去拜访杨绛。杨绛送他下楼时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一句语带双关,算了彻底断其念想。

第一次听说
以前只知道费老的夫人不幸早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12: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八卦今天的广州日报上有:
http://www.abbao.cn/ViewPage.asp ... 1bfd11&order=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1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小道消息最吃香,爱情小道更是香中香。
现在流行钱锺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1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多数是喜欢八卦的
如果谁有本事从感情八卦的角度去写一本系统的近现代名人的回忆录,一定很畅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13: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bibliomaniac于2008-11-22 13:11发表的 :
人多数是喜欢八卦的
如果谁有本事从感情八卦的角度去写一本系统的近现代名人的回忆录,一定很畅销。
他们的后人看了一定很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7 17: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看到邓金明的评论去买了,最大的收获是比较彻底地理解杨绛的性格;印象最好的是有一段解放前钱钟书写他俩夫妻去游杭州的游记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7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一楼的掌故,唉费老师,……,至死的甜蜜。

吴学昭知道何许人也?吴宓的儿子,与钱、杨通家之好,其父是钱、杨在清华的老师。

该书是他与杨绛近三年的对谈及综合材料而成。杨绛序中说,“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15: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2046于2008-11-27 23:20发表的 :
看到一楼的掌故,唉费老师,……,至死的甜蜜。

吴学昭知道何许人也?吴宓的儿子,与钱、杨通家之好,其父是钱、杨在清华的老师。

该书是他与杨绛近三年的对谈及综合材料而成。杨绛序中说,“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
吴学昭是吴宓的女儿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15: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对不起。是吴的女儿,疏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9 02:13 , Processed in 0.35526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