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57|回复: 0

[音乐歌曲♡]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6 03: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是他最特立独行的一部交响曲,贝多芬不但亲自把它命名为《田园》,还给每个乐章都加了一个小标题,分别是:

1、 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2、 溪边小景

3、 乡民欢乐的集会

4、 暴风雨

5、 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

(各种版本的标题大同小异,似乎没必要找到原文来确定哪一种最准确)



这部作品的标题性非常明显,虽然它不是典型的标题音乐(贝氏死后它才被发扬光大),可是有不少人似乎有否定它的标题性的倾向,比如有人说它“只能勉强说是从『一种与标题有关的情绪』出发”“并没有具体用音符描述各种田园对象”( http://www.cheeloo.com/html/13/13-2413.html#xspace-tracks)。的确,写这部作品时贝多芬的双耳已经失聪,但他还有眼睛看,而且在这之前他应该听过乡村的各种声响,触景生情,置身乡村他应该能回忆起那些美妙的声音。贝多芬说这部交响曲是“对农村生活的回忆”,他作曲时回忆起的不光有自己看到的也应有自己听过的,乐曲中“满布着生活和大自然的音响”就是证明,换个角度说,心中没有旋律他失聪后怎么会写出那么多杰作呢?不错,他自己也说过:“《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它是感受多于音画”(《世界名曲欣赏》,杨民望著,上海音乐出版社,下面还有摘自该书的引文,不另注),可是我不禁要问:难道世上有不带作者情感的画作吗?如果有那只能是图纸而不是美术作品。



解读这部作品的另一个不好的倾向是曲解音乐主题,生搬硬套地把它的风格与其它作品进行类比。杨民望说:“在这里虽然没有用确定的音乐主题来描绘英雄的形象,但是整部交响曲却充满着英雄强有力的呼吸,并体现出英雄以哲学的观点理解大自然和大自然对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影响。”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有些人的早期作品和晚年作品的风格差异很大,但人们还是能听出他独特的音乐语法的,我们确实能在《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中看到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影子,但这不意味着他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现实中的人都有多面性,艺术家的人格更是较常人饱满,侠骨柔情,鲁迅既能“横眉冷对千夫指”,亦会“俯首甘为孺子牛”,“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怎能以一个人的侧面来代替他的全部呢?君不见中国的出版物中贝多芬的形象几乎千篇一律是他要“扼住命运咽喉”时桀骜不驯的神情,而我下载贝多芬音乐全集时发现国外唱片封面上贝多芬的形象要丰富得多,有很多柔和的画像(http://lib.verycd.com/2007/10/17/0000167484.html)。说它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而非人与自然的融合”或许还能让人接受(http://www.cheeloo.com/html/13/13-2413.html#xspace-tracks),其实这跟乔治·桑的看法是相抵触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仅是比绘画中最美的风景更为令人神往、更为广阔地向想象展示出奇观,而且是展示出整个人间天堂。那里灵与肉复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沉浸于迷人的宁静之中。”(http://www.yyjy.com/yybk/mqhc/jxy/200507/10786.html)相比而言虽然外国也有人曾这样高呼:“贝多芬的思想只萦注于高超的事物,他在星球间翱翔,尘世人间的事情是和他格格不入的。”(《夜莺之舞》,海南出版社)但更多的跟这位看法一致:What a lovely, graceful, gracious, serene, generous, and noble work……yes, there are great questions and probably troubles to be dealt with, but at the moment life is showing us its benevolent face(http://203.208.35.101/search?q=cache:KI6FhO8jro8J:[url]www.lightondarkwater.com/blog/2008/08/music-of-week-beethoven-symphony-6.html+beethoven+symphony+6&hl=zh-CN&ct=clnk&cd=18&gl=cn&st_usg=ALhdy2-3X-MmWyRHfPQ1MNO86EUo8cZTQw[/url])。



“我的心潮因美妙的大自然而澎湃……”“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能像我一样酷爱乡村,我爱一棵树甚于一个人”贝多芬自己如是说,其实这部交响曲就是讴歌大自然、表达他酷爱大自然的感情。据说第二乐章最著名,喜欢的人可能多一点,的确,这一乐章宁静而安逸,给人的感觉是作者“躺在小溪旁边的草地上,听着那溪水的潺潺声”(中等师范学校课本《音乐》第四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渐渐地仿佛如摇篮中的婴儿一般睡着了。我认为第一乐章也不逊色(当然作为整体,五个乐章都不可或缺),下面我就结合杨名望的分析来简单地谈谈这一乐章。因为没找到更详细的相关资料,所以我的解说必定有不妥之处。这一乐章采用的是奏鸣曲形式。乐章开始第一主题如引子般由小提琴奏出,仿佛是有人将他轻轻从睡梦中唤醒:起床了,去欣赏乡村早晨的美景吧。接着弦乐器由弱渐强,好像作者准备停当,精神抖擞地上路了。然后音乐又弱下来,仿佛是为竖笛、双簧管让路,它们加入后,音乐又逐渐加强音量达到一个小高潮,仿佛众多的动物都苏醒了,鸟儿喳喳地叫个不停,树林里好不热闹。这时音乐似乎嘎然而止,然后弦乐器和管乐器交替出现再一次奏起轻轻的旋律,这一段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作者发现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比如他从没见过的鸟儿,他想凑近把它看个究竟,于是蹑手蹑脚一步步向它走过去,生怕鸟儿受了惊吓飞走了。接着音乐过渡到第二主题,“它同前一主题并不形成对比,而是相互补充,可以说是前一主题情绪的继续”(此时的贝多芬“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又怎么会写对比鲜明的两个主题呢?),仿佛作者从一个场景走出继续朝前走,他的心情格外舒畅,禁不住哼出了小曲儿,弦乐如同他抖擞的脚步,管乐相当于他口中的小曲。接着有点改变的第一主题又在弦乐器的忽弱忽强中现身,乐曲进入展开部。此后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或变形或重现,场景不同,看到的和听到的也不尽相同,但心情一样。结束前先抑后扬,几个强度很大的和弦表示他这一早的行程收获颇丰,弱音结尾说明他还在回味、还有些留恋。不过不用担心,乡村的景色是看不够的,瞧,第二乐章让他更为陶醉的美景不是又来了吗?



这部交响曲人们比较推崇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和卡尔·伯姆 (Karl Bohm)指挥的版本,前者更受欢迎。网上能找到试听,提供一个下载地方:http://www.verycd.com/topics/360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0:15 , Processed in 0.1782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