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8|回复: 0

[【社会视角】] 又一个教师因家访被杀!究竟怎么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9 08: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情发生在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10月21日中午,31岁女教师潘伟仙因为学生丁某逃学上网,又联系不到孩子的家长,就决定带着丁某一起做家访。下午的时候,丁某一个人回来了。第二天,警方在一个山上找到了潘老师的尸体。据丁某交代,他借口父母不在家,而爷爷奶奶在山上干活,将潘老师骗到山上后掐死。(新京报 10月25日)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老师会做家访?像这样的我们教育中的一些美好传统,在经济大潮中慢慢消失了。所以我很惊讶看到还有在做家访的老师,又很沉痛地看到这位老师竟因此而死。一个老师因为过于负责任而零价值地失去生命,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悲痛吗?

  在悼念郝老师那篇文字中,我仅仅在做着一种对生命消逝的哀悼,我觉得所有的诸如反思或改革之类的价值和意义微乎其微,即便有一些,也不足以和沉甸甸地生命相提并论。但在此刻,我的态度改变了:一遍又一遍地对有价值的生命毁灭做着哀悼,又有什么价值呢?

  也许,是该反思和讨论;当然不能只是我们这些毫无话语权的草根的空谈。也许我们该尽可能地发出些微薄的声音,并尽可能地让这些声音延长、回旋、激荡,汇集成一阵雷响,然后寄希望于“肉食者”闻之。

  此事中的学生,和杀死郝老师的学生一样,想必也是对老师,对学校乃至教育怀着深切的仇恨。“弑师”的事件接连发生,至少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孩子的仇恨从何而来?当事的孩子无疑被认为心理有些畸形,人格不大健全,但曾经好比是一张洁白的画布的孩子,心中的污浊又是从何而来?

  我想到杨德昌先生的一部电影《牿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小四无疑都是个好孩子,然而最终他却杀了人。正如杨德昌先生所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案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凶手。”在这两个“弑师”事件中,也并不只有当事的学生是凶手,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这“整个环境”。

  这样的思考,应该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我们这些人,可能曾经或现在是学生,抑或现在或将来是老师,可能是孩子的父母,或者是孩子叔叔阿姨、姐姐兄长……我们每个人,无不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环境在影响我们,我们也在影响环境。

  我并不妄想,自己这一篇短文,能够穷尽一切可能的因素,能够挖掘到这个教育环境的病根;我只希望它能成为一块“引玉”的砖,使越来越多的,有责任感的,善良的朋友来关注孩子,关注教育。

  所以,我的所谓“反思”,也只能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遐想;但我相信,只要有真诚的态度,这样的“遐想”越多,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有益。

个人想法:熟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什么原因把现在的师生关系推到了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8 16:42 , Processed in 0.1813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