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33|回复: 9

[【问道台】] 聊聊教师自我的新陈代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8 14: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企业里面,大都流行什么末位淘汰制或者对自己有所谓知识管理,要求员工每年都要自我更新知识技能,有时候想想也是很累,但是考虑外面那么多人还惦记这个职位,想开了就很努力的对自己知识体系是不是自我新陈代谢了!也有身边的朋友想了以后,自己给自己一个新的压力,辞职开始自己创业,有做同行的也有开网店的!

对于生活中的教师,真不知老师们怎么对自己知识体系来自我的新陈代谢,怎么更新自己对专业和学校组织的认识,很想请大家聊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8 17: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就教师自我知识的新陈代谢略谈一下看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死板的标准答案、机械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把教师变成了知识贩子,强制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这种做法很不利教师知识的更新,因为它忽视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教师创新精神的发挥,使教师的教学循规蹈矩,雷池半步越不得。

  教师要从照本宣科的旧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在教学教法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超凡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多学博采,加强自身知识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应该向书本学习,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异向,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多接触社会,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含量,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多彩的实践知识,真正从封闭的视野里和死板的教科书里跳出来,置身于广袤的知识海洋和缤纷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大课堂中去,不断创新,以满足对学生知识素质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8 20: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知识体系来讲,是没有新陈代谢的,有的是吸纳和融合。知识,对老师来讲,更新周期可能是long long time,除非自己知道的知识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他才会新陈代谢。有多少老师只想这辈子就讲一门课该多好啊。因为时间的流逝换来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升华,从量变到质变了。不知道中学老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但作为大学老师,知识的吸纳和整合要求是很高的。一两年不做科研,你就会发现自己要落后了,除非你是搞基础理论的。搞应用技术的老师会很累,因为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如果不磨练自己的思维技巧,会逐渐丧失竞争力的。
  对于大学老师来讲,尤其是青年老师,专业发展始终排在第一位的,因而要早早树立自己的目标,那么所有的认知和思考都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长期实践,就会有积累。做到了厚积薄发,我相信你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就绝不是散乱无章的,而是成系统的,最终它成为推动你大步前进的主要力量!
  偶就是这么做的,正在前进中。。。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8 21: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新陈代谢的

比如计算机教材现在不太讲DOS/WIN32了,现在都与时俱进到WINXP了

现在不提奔腾了,都是双核酷睿了


去年还网格运算,今年都是云计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8 21: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3楼henry2000888于2008-10-28 21:08发表的 :
还是有新陈代谢的

比如计算机教材现在不太讲DOS/WIN32了,现在都与时俱进到WINXP了

现在不提奔腾了,都是双核酷睿了
.......[/quote

嗯,你说得对。可能我们在理解上不一样吧。我说得是知识本身,不是指某一应用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cheeng于2008-10-28 17:15发表的 :
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就教师自我知识的新陈代谢略谈一下看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死板的标准答案、机械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把教师变成了知识贩子,强制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这种做法很不利教师知识的更新,因为它忽视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教师创新精神的发挥,使教师的教学循规蹈矩,雷池半步越不得。

  教师要从照本宣科的旧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在教学教法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超凡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多学博采,加强自身知识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应该向书本学习,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异向,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多接触社会,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含量,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多彩的实践知识,真正从封闭的视野里和死板的教科书里跳出来,置身于广袤的知识海洋和缤纷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大课堂中去,不断创新,以满足对学生知识素质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需要。


您说的很好,开阔视野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教师也是有这种心态和动力,这样有源源不断鲜活的资料和观点作用,教师的讲课或许会成为一种享受了!

知识体系和框架是固定的,但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教师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讲述,我们的学生才能在不同观点的养分中快乐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dspcan于2008-10-28 20:23发表的 :
    对于知识体系来讲,是没有新陈代谢的,有的是吸纳和融合。知识,对老师来讲,更新周期可能是long long time,除非自己知道的知识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他才会新陈代谢。有多少老师只想这辈子就讲一门课该多好啊。因为时间的流逝换来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升华,从量变到质变了。不知道中学老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但作为大学老师,知识的吸纳和整合要求是很高的。一两年不做科研,你就会发现自己要落后了,除非你是搞基础理论的。搞应用技术的老师会很累,因为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如果不磨练自己的思维技巧,会逐渐丧失竞争力的。
  对于大学老师来讲,尤其是青年老师,专业发展始终排在第一位的,因而要早早树立自己的目标,那么所有的认知和思考都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长期实践,就会有积累。做到了厚积薄发,我相信你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就绝不是散乱无章的,而是成系统的,最终它成为推动你大步前进的主要力量!
  偶就是这么做的,正在前进中。。。o(∩_∩)o...


您讲的非常精彩,我也是深有感觉

随着人得认识尺度的深入,人类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逼近真实的世界,但这不意味着知识体系的框架就是很稳定的,
比如太阳系行星的定义改了又改
比如人类对经济体系的数学模型的逼近阐释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对电子制造领域的探索,除了在尺度上继续急进外,现在手段有步入碳纳米材料和生物蛋白质材料

也是我们现在时代变化速度也是超出我们预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9 12: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理念更新: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教师必须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更新,要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的整体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之精神。

  教育艺术更新: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师生互动的活动和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教师必须对自身原有的教育科学知识进行更新,教学之余要努力充实和丰富自己教育学、心理学及分科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写好心得体会,为后续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专业知识更新: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爆炸,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则日益凸显出来。教师要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平时就得注意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加强学习。当然,通过集中培训、进修等渠道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更为理想。

  文化知识更新: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必须懂得一定跨学科的知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呈综合化的趋势。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加强,因而教师要想透彻讲解和分析某一专门学科知识,往往得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 06: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楼主本人是不是教师?能够主动产生更新知识自我提高的想法,非常好。

其实教师的知识正是教育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您可以google一下PCK,这是很热门的研究领域。

另外,教师作为学习者(teacher as learner)、教师作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都是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0: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jfly于2008-11-01 06:58发表的 :
不知道楼主本人是不是教师?能够主动产生更新知识自我提高的想法,非常好。

其实教师的知识正是教育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您可以google一下PCK,这是很热门的研究领域。

另外,教师作为学习者(teacher as learner)、教师作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都是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我本人不是教师,同学朋友里面有很多教师,各个层次的都有,所以相对了解一点情况!

教师这个体系,其实我看还有一个怎么运营的问题,自我的新陈代谢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教师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第一要和未成年人的体系接轨,第二肩负引导未成年人体系智力升级,第三就是和其他成年人体系的相处和交流


这个体系有很多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多谢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07:03 , Processed in 0.35518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