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609|回复: 25

[【文史类原创】] 《昆仑奴》研究综述【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5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小文是学年论文的初稿,是一篇纯综述性质的文章,也是未来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成果,匆匆忙忙赶在开学前完成。所以,恳请各位书友尤其是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前辈多多指教。先拜谢各位多多“批评”了!同时,文虽不才,也望书友勿随意转引,若有需要可直接与愚短消息,谢谢!

《昆仑奴》研究综述

摘 要:中唐之后游侠风盛行,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而收于裴铏《传奇》中的《昆仑奴》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参考可查资料,我们发现,在文史研究中,有关《昆仑奴》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裴铏写作《昆仑奴》的历史背景与因由;“昆仑”及“昆仑奴”的历史成因;《昆仑奴》中四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昆仑奴》的艺术魅力。所以,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与审视,来寻找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以期有新的发现。

关键词:《昆仑奴》;历史因由;人物形象;艺术魅力

    中唐之后游侠风盛行,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虽然有学者认为中唐之后的晚唐至五代是唐代小说的衰落期[1],但作为中国文学奇葩之一的唐传奇并没有在这个时期彻底显示出式微之势,反而出现了诸如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牛肃《纪围》、薛用弱《集异记》、袁郊《甘泽谣》、裴铏《传奇》、皇甫枚《三水小牍》等含较多豪侠题材故事的传奇集。其中有许多传奇都以单篇的形式被保留在了宋代人李昉主编的《太平广记》中。而作为当时豪侠故事典型的裴铏的《昆仑奴》也同样如此,但它呈现的纷呈异彩却吸引了研究者们的眼球。
    那么,本文将主要就《昆仑奴》当下的研究成果作一些概述。笔者概括了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显著:裴铏写作《昆仑奴》的历史背景与因由;“昆仑”及“昆仑奴”的历史成因;《昆仑奴》中四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昆仑奴》的艺术影响力。因此,笔者试图窥得新的“玄机”以期有新的发现。

一、裴铏作《昆仑奴》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代,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这种领先最显著的体现就是统治者对于文化生活的相对自由态度。也因此,在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学史上,向来被认为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君子弗为”的“小道”(即小说),唐人却有意为之,且始有意为之[2]。而且,这类文字在当时不仅以单篇的形式出现,更有丛集问世,篇幅也是曼长者居多。即使在当时以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为主流文学,论者们也“訾其卑下,贬之曰‘传奇’”。但世间还是很流行这样的“传奇文”,而文人群体是传奇文的主要创作者。
    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传奇文,它竟有如此庞大的创作群体及与之相对应的读者群,这就不得不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发出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关呢?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制度,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陈规,为世家大族之外的庶族知识分子创造了出仕为官并飞黄腾达的可能。[3]这种制度在唐代也得以沿用,所以,唐代的知识分子们有了非常强烈的入仕欲望,对于“崭露头角”的渴望也愈加膨胀。正是因着这个缘故,历来研究者多认为“传奇文”为“行卷”之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备众体,见史才、诗笔、议论”[4]的传奇文也就有了“行卷”或“温卷”的可能性。但这个观点并不能成为确证,就传奇文的“行卷”性质,尚存在异议。李润强的论文《唐代举子是用传奇行卷的吗——兼论唐代科举与传奇的关系》就提出了另一种意见:“唐代举子并不热衷于用传奇行卷,也没有形成风气;传奇行卷的说法是不确当的,行卷的风气没有直接促进唐传奇的发展,唐传奇的兴盛及其社会影响,是由于科举人才进入传奇创作之故。”[5]笔者以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即使如冯沅君考证的已知的四十八位传奇作者,“除二十七人生平不详外,其余二十一位中,进士十五人,应进士而落第者一人,另有三人也可能是进士。”[6]也只能说明参与传奇创作的举子之多,而不能直接得出用传奇文行卷的结论。
    基于这个原因,在审视《昆仑奴》文本的时候,它的豪侠题材就显得异常突出了。如前所说,豪侠题材在裴铏写作《昆仑奴》的时代是异军突起的题材,也是熠熠生辉的题材。
    《昆仑奴》写的是大历年间(唐代宗李豫当政,公元766~779年)的故事,也就是安史之乱平息后的十多年间;地点在唐代都城长安。豪侠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墨子笔下的“墨侠”,而最著名的则是西汉史家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而且长安的豪侠之风也是由来已久,据考证,“汉代长安游侠少年杀人越货,滥杀无度。唐代长安积前代豪侠之达成,以豪壮、豪气为荣。”[7]可见,豪侠之风的盛行是有其渊源的。而且,从时间角度来看,晚唐五代,天下纷乱,消弭战端祸乱,渴求和平安定是人心所向。
    所以,百花齐放的文化生活、开明的科举制度、对和平生活的企盼、源远流长的豪侠风,这四个因素便组成了裴铏创作《昆仑奴》的基本历史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磨勒的出现有了可能性。

二、昆仑奴与昆仑
    磨勒是昆仑奴,那么什么是“昆仑奴”呢?“昆仑奴”是不是来自“昆仑”那个地方的奴隶呢?
爬梳中国历代文献,关于“昆仑”和“昆仑奴”的记载散见于各种材料中,兹列部分如下:

1. 唐代张籍《昆仑儿》诗:“昆仑家住海州中,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2. 唐代苏颋《咏昆仑奴诗》:“指头十挺墨,耳朵两张匙。”
3. 《隋书•南蛮传•真腊》:“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
4. 《旧唐书•林邑国传》:“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号为昆仑。”
5. 《旧唐书•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6. 《新唐书•南蛮传•扶南》:“其人黑身、卷发、裸行。”
7.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第二百四十八》:“三佛齐国,盖南蛮之别种,与占城为邻,居真腊、阇婆之间,所管十五州。……四时之气,多热少寒,冬无霜雪。人用香油涂身。……乐有小琴、小鼓,昆仑奴踏曲为乐。……泛海使风二十日至广州。”
8. 唐义净《南海寄归传》:“从西数之:有婆鲁师洲,末罗游洲,即今尸利佛逝国是也。莫诃信洲,诃陵洲,奠奠洲,盆盆洲,掘伦洲,佛逝补罗洲,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录。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唯末罗洲,少有大乘耳……良为掘伦,初至交广,遂使总唤昆仑焉。唯此昆仑,头卷体黑,自馀诸国与神州不殊,赤脚敢曼,总是其式。”
7. 宋代李昉主编的《太平广记》中,涉及到“昆仑奴”的故事尤其多,比如:“卢顼”故事中可在“手掌中研黑”的昆仑奴;“陶岘”故事中深谙水性的摩诃……

    根据这些文献资料,文史研究者对此展开了研究与考证。比较普遍的观点[8]认为:
    “昆仑奴”属于尼格里托人种,即矮黑人种,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也就是所谓的“昆仑”地区。唐代前后,我们所称的“昆仑”地区主要是泛指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昆仑”又名古龙、骨仑、堀伦、骨论等,如《新唐书•南蛮传》:“盘盘,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示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昆仑奴”的普遍特点是:体黑发卷,身短体小,深谙水性,力大如牛。他们一般通过战争掠夺、国家进贡、人口贩卖等途径进入到中国,从这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南海交通之发达。由于通过海路来到中国,所以,昆仑奴在中国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广州和扬州,还有首都长安。

三、以崔生为主线
    《昆仑奴》主要涉及到四个人物——磨勒、红绡、崔生、一品者,他们以崔生为主线组成一个关系网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崔生是“地位尊崇、品貌兼优”,养尊处优的高门第公子自小就已形成了顽固的门第观念,这种观念影响了他看待地位低下者的视角。在他眼里,磨勒是一个地位低下、智慧平庸的黑人奴隶;红绡是一个地位低贱而颇有姿色的歌伎。所以,在崔生与磨勒、红绡之间有着一条很显在的鸿沟,而后来盗红绡之事败露时崔生的表现,也显而易见他的软弱与不负责任。他出卖磨勒,既因为他鄙视磨勒的出身,也因为他对红绡只是色的爱慕。而正是崔生这样的性格特点,更突出了磨勒与红绡的形象。
    红绡出身富家,却沦为年老一品的歌伎。这对于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所以,当她看到相貌较好且身份高贵的崔生时,一见钟情。向往“爱情自由”的红绡借送别崔生的机会给他打暗语,这体现了她的智慧与果敢。然而她只是向往爱情的自由,“所愿既申,虽死不悔,请为仆隶,愿侍光容。”正体现了红绡的软弱性,这也是由社会的悲剧性所决定的。相对于红绡而言,同样地位低下的磨勒则更体现出了智慧与勇敢。
    磨勒虽然 “位卑貌陋”,却是智勇双全、行侠仗义的侠士。他主动向少主请缨,为少主排忧解难。他成功毙犬,背负崔生与红绡逃离一品府而“势似飞腾,寂无形迹”,足见他武艺之高。凭借这一法宝,昆仑奴磨勒促成了崔生与红绡的百年之好。而当事情败露以后,面对一品的缉捕,他“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磨勒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了读者的心,然而在十多年后,他却悠然于洛阳市上卖药。那么,像磨勒这样身怀绝技的英雄,缘何意在崔生家中为奴呢?这是作者的一个匠心所在。磨勒虽然完全可以凭借他的高强武艺来去自如于崔生家,完全可以获得自由之身,但他依然在崔生家中为奴为仆,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正体现了磨勒忠于主人的品质。而后来他离开了崔府,很可能是因为崔生对他的出卖使他彻底看透了与高门大族之间的门第鸿沟,他宁愿选择离开。
    至于“一品”,据考证说他非郭子仪莫属,无论这个考证结果是否准确,一品象征唐代大官僚阶级是可以肯定的。文本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莫不是为了揭露批判这个阶级骄奢淫佚和凶狠残暴的罪行。

四、豪侠传奇《昆仑奴》的艺术魅力
    小说以郎才女貌的婚恋爱情故事作为发端,虽然以崔生为主线,但要突出的却是主人公磨勒的侠义事迹。在唐传奇中,“以侠士为主角,既能写出其勇烈和胆略,又具扑朔迷离之致者,实仅《昆仑奴》一篇”[9]。要达到这种效果,必然与《昆仑奴》的艺术表现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魅力的出发点便是文本本身的“人性化”。
    鲁迅先生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10]这段论述可谓一针见血,“文采与意想”,正是传奇文独具魅力的所在,具体说来,这种魅力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传”的表现方法。《昆仑奴》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标注上了确切的年号“大历”,这给读者造成了心理上的真实感。当然,故事的发生绝不囿于当时的一切,它既是一种外在框架,又是一个主题的暗示;既大量使用虚构幻象,又热衷于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真真假假,实实幻幻,利用史传表现手法却又突破史传表现方法,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此其魅力之一。
    第二,“诗笔”的表现媒介。《昆仑奴》中四字句极突出,从无论是介绍相貌较好的崔生:“容貌如玉,性禀孤介,举止安详,发言清雅”,还是描写相思惆怅的红绡:“长叹而坐,若有所俟,翠环初坠,红脸才舒,玉恨无妍,珠愁转莹”,或是展示武功高强的昆仑奴磨勒:“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语言的脍炙人口还体现在叙写爱情故事时诗歌的应用,将原本浪漫的爱情故事显得愈加缠绵。崔生相思苦闷时吟唱道:“误到蓬山顶上游,明珰玉女动星眸。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璚芝雪艳愁。”而同样处于痛苦相思中的红绡女,同样吟诵道:“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碧云飘断音书绝,空倚玉箫愁凤凰。”吸取了骈文部分精华的传奇文着实故事生动而又诗意盎然,此其魅力之二。
    第三,“豪侠”的表现题材。乱世奇思,在经历了动乱与变革之后的人的灵魂,只有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富有刺激性的元素才可能重新振作起来,而传奇文正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元和以前,侠客是爱情的陪衬;元和以后,爱情是侠客的陪衬。《昆仑奴》正是这样的典型,磨勒的豪侠形象给众人带来了耳目一新之感,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重新回到正常起居生活中来。再看《昆仑奴》在历史长河的流转中所扮演的角色,南宋曾慥《类说》将它易名为《崔生》,由明人辑录、托名段成式的《剑侠传》也收此篇,明代戏曲作家梅鼎祚将它改编成同名戏曲,受到李贽、徐渭的好评,现代京剧《盗红绡》。这些作品都得益于裴铏的手笔,也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陶冶。此其魅力之三。
    人性化的作品所具备的愉情悦性的审美功能,正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传其“奇”,因“奇”传。

余论
    虽然有关《昆仑奴》的研究是如此多角度,但芜杂的内容至今没有得以整合成一个系统,零散的论文以及分散在各种述及唐传奇的研究著作中的文章,都不足以彰显《昆仑奴》文本的真正内蕴。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重视传奇文的单篇研究,假若如《中国文学史新著》所盛赞的:“书中(笔者案:“书”即裴铏《传奇》。)最有影响的,为《昆仑奴》、《聂隐娘》;后世的武侠小说,实以此为滥觞。两篇中尤以《昆仑奴》为胜。”那么,我们对于《昆仑奴》的研究着实应该寻找一个新的视角以将它整合成一个系统。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的附录《<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述及了他的论著《万历十五年》的研究方法—— “大历史观”分析方法。所谓“大历史观”,用黄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大历史的观点,亦即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也就是说,这种“望远镜”式的研究方法将涉及到包括文史哲在内的各个方面,视野比较宽广,透析文本也更加深刻。所以,面对《昆仑奴》文本,笔者所要做的就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文学”。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论文《<柳毅传>及其雷同故事》也依靠论者深厚的阅读经验与研究经验,由点及面,由面及点,多个文本多个领域的系统研究,最终整合成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而笔者在拜读完这两篇论文后,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尝试用这种极具经验性的“大历史观”历史研究方法来重新审视《昆仑奴》文本,期冀整合出一个有效的论点。
    在未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更大量地积累材料、储备知识,为毕业论文热脑。

注:
[1]参沈治钧(编著)《中国古代小说简史》,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P37。
[2]参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P71。“第八篇 唐之传奇文(上)”原文如下:“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3]参《吕著中国通史》“第七章 选举”。
[4]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
[5]李润强《唐代举子是用传奇行卷的吗——兼论唐代科举与传奇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 第38卷 第3期。
[6]转引自沈治钧(编著)《中国古代小说简史》,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P55~56。原注曰:“冯沅君《唐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文讯》九卷四期。”
[7]参车宝仁:《唐长安城的昌盛与传奇小说的繁荣》,《唐都学刊》2007年9月 第23卷 第5期。
[8]关于“昆仑”与“昆仑奴”部分的论述,笔者主要依据1)肖忠纯 苏红《僧祇奴、昆仑奴简论——唐、宋、元时期的黑人奴隶》,《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 程国赋《唐代小说中昆仑奴现象考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9月 第24卷 第5期。
[9]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8226;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P125。
[10]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P71~72。

----------------------------------------------
参考文献:
古籍:
1.【东汉】班固 撰:《汉书&#8226;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
2.【唐】令狐德棻 长孙无忌 魏征等 撰:《隋书(全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
3.【后晋】刘昫 撰:《旧唐书(全十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
4.【宋】欧阳修等 撰:《新唐书(全二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
5.【宋】李昉等 编:《太平广记》。来源:http://www.ebook007.com
6.【唐】裴铏 著 周楞伽 辑注:《裴铏传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著作:
1. 鲁迅 著:《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 董乃斌 黄霖 等 编撰:《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5月。
3. 章培恒 骆玉明 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8226;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4. 章培恒 骆玉明 主编:《中国文学史&#8226;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5. 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8226;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6. 杨义 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12月。
7. 沈治钧 编著:《中国古代小说简史》,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8. 王 立 著:《武侠文化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9. 齐裕焜 主编 吴小如 审订:《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甘肃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
10.石麟 著:《传奇小说通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11.黄仁宇 著:《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2.乐黛云 陈珏 龚刚 编选:《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论文:
1. 程国赋:《唐代小说中昆仑奴现象考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9月 第24卷 第5期。
2. 柴刘锦 袁书会:《试析唐人小说中的昆仑奴》,《韶关学院学报&#8226;社会科学》2006年11月 第27卷 第11期。
3. 肖忠纯 苏红:《僧祇奴、昆仑奴简论——唐、宋、元时期的黑人奴隶》,《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 伍大福:《地位、智慧与品行——读解<昆仑奴>》,《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5. 李润强:《唐代举子是用传奇行卷的吗——兼论唐代科举与传奇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 第38卷 第3期。
6. 郑晓芳:《唐传奇与科举》,《社科纵横》2007年6月 总第22卷 第6期。
7. 车宝仁:《唐长安城的昌盛与传奇小说的繁荣》,《唐都学刊》2007年9月 第23卷 第5期。
8. 陈文新 郭皓政:《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人生困境——论<儒林外史>对经典叙事的戏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 房厚信:《略论唐传奇对史传叙事传统的突破与超越》,《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2月 第21卷 第1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17: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这篇传奇,孤陋寡闻啊,得找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17: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摘要的英文,还是不写为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17: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小小建议:
1、关于昆仑奴最早来中国,如果我印象没有记错的话,早在北魏时候就有了,而且一些魏晋墓葬中有昆仑奴形象的陶俑出土,因此加上昆仑奴起源的论述必能丰富你的研究;
2、另一个我感兴趣的是,这些昆仑奴是如何来到中国内地的,是随主人? 还是被贩卖?还是经商来到内地?这些都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对于了解文学中的昆仑奴也许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8: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钱一文于2008-10-05 17:58发表的 :
一点小小建议:
2、另一个我感兴趣的是,这些昆仑奴是如何来到中国内地的,是随主人? 还是被贩卖?还是经商来到内地?这些都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对于了解文学中的昆仑奴也许有帮助。

参(案:此处转引,还以论文扫描版为准):
肖忠纯 苏红:《僧祇奴、昆仑奴简论——唐、宋、元时期的黑人奴隶》,《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唐宋元时期黑人奴隶的来源途径
根据以上关于“僧祇奴”、“昆仑奴”的分析以及在中国黑人奴隶的特点来看, 当时黑人奴隶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南亚各地。他们如何来到中国呢? 具体途径有以下三条:
一种是东南亚或南亚国家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 或黑奴跟随使节入华被遗留。主要由印
度尼西亚国家尤其是苏门答腊和爪哇贡奉和运入中国市场。
一种是东南亚或南亚国家通过中国南方海港进行黑奴买卖。
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当时出没于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唐宋海船直接掠卖到沿海或内地。据真人元开记载, 海盗冯若芳劫取波斯舶,取物为己货, 掠人为奴婢。“奴婢住处, 南北三日行, 东西五日行, 村村相次, 总是若芳奴婢之住处也。”表明唐代外来奴婢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南海交通。
唐宋元时期也有极少数非洲黑奴来到中国的可能性, 主要通过阿拉伯输入中国。唐宋元时期, 正是我国与大食国往来频繁之时, 大食国将所蓄黑奴通过官方和私人的商船带入中国。具体的输入路线则看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 阿拉伯人到非洲去抢掠黑人, 然后经阿拉伯人的家乡,从陆路丝绸之路转运到中国; 另一种说法是, 阿拉伯人把黑人骗到西亚, 再从海上卖到南海诸国, 然后由南海诸国转送唐朝。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史料, 唐朝时在关中地区有黑奴在宫庭及贵族家庭中服役。除此之外, 与南海各地接触较多的广州地区分布普遍。
而且广州的豪门贵族不仅自己使用黑奴, 还将其贩卖到其它地方, 如长江上游四川一带。黑人奴隶作为中国的官私奴婢, 主要工作是从事看门、守夜、挑水、送饭和充当随从等家内杂役。另外用作水手、修船一类的手工业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8: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benchren于2008-10-05 17:56发表的 :
第一次听说这篇传奇,孤陋寡闻啊,得找来看看.

有了《聂隐娘》,我们就忽略《昆仑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19: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kuteng于2008-10-05 17:33发表的 《昆仑奴》研究综述【首发】 :
反而出现了诸如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牛肃《纪围》、薛用弱《集异记》、袁郊《甘泽谣》、裴铏《传奇》、皇甫枚《三水小牍》等的一系列豪侠题材的传奇集。.......
“豪侠题材的传奇集”?这话说得有问题,是语病吧。

这两天刚好在翻看袁珂的《山海经校注》,《海外南经》:“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郭璞注:“言能吐火,画似猕猴而黑色也。”《博物志》:“厌光国民,光出口中,形尽似猿猴,黑色。”《本草集解》“南方有厌火之国”注:“国近黑昆仑。”(所引诸条均出袁著)不知和昆仑奴有没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20: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复hzyuan兄:
刚看完兄与宋公明前辈在拙文《“颂”字本义考探》一帖中的讨论,在一旁偷偷跟你们学着,呵呵……谢谢!
“豪侠题材的传奇集”当作“含较多豪侠题材故事的传奇集”解比较合理。
凭直觉,“国近黑昆仑”一语很可能与昆仑奴的来源地有关,待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20: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chaque于2008-10-05 17:57发表的 :
这个摘要的英文,还是不写为好吧。
还没来得及看就被楼主删了都写好了就让俺多看一眼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21: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benchren于2008-10-05 20:39发表的 :

还没来得及看就被楼主删了都写好了就让俺多看一眼嘛

呵呵,其实我的英文很烂,摘要是上网用中译英翻出来的,然后自己再作了一些修改。
本来就没打算贴上来,是忘记删除,所以不小心贴上了。
以后,我把毕业论文给您发一份完整的得了,这份学年论文初稿就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22: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昆仑奴的来源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土了唐代黑人俑20世纪40年代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唐代黑人俑被不断发现。为了查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葛承雍教授遍查了各种史料,并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几个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库房进行了仔细的辨认,与同行讨论磋商后,提出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新解释。这一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上。
  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当时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葛承雍教授说,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许多人知道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叫《昆仑儿》: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考证

  从服饰上来看,后来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与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的昆仑人形象“赤脚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语,指下身所穿的贴衣,这都是南海黑人极为明显的特点,与古代非洲黑人服饰完全无关。葛承雍说,此前许多权威学者大都认为唐代黑人是从非洲来的。
  又有一说法!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昆仑奴的描述,不约而同的都指向来自中南半岛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华侨对越南少数民族也称高山族,湘西汉族从前也称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但是婆罗洲几内亚的南岛屿族,却都有卷发黑身的特征,仅因为部落文化的差异,被一概称为高山族或昆仑奴,或许并不为怪。
  郑和下西洋领航的千里眼、顺风耳,可能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昆仑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献中并没有关于郑和的记载,仅载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干预’的经过,当永乐初年间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过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龙江(湄公河)而上,明史并载称到达真腊,若以一个庞大舰队出使,深入登陆真腊极为困难,可能分遣使节,从何仙一带登陆入吴哥城,昆仑奴又可担任翻译‘舌人’,则研究中国与南洋的关系,昆仑奴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谜题依旧浑沌。
  苏雪林考据这个题目,从昆仑一辞的由来和渊源,偏重“昆仑”山究竟何在?以及汉武帝的考证定位昆仑山,用数万字在学术上的价值无人能比,他自己在序言中也留给后人一片思想空间。结论不外乎昆仑指的是高大的山,这似乎太狭窄了。在我看来昆仑根本只是一个复词,屈原的辞赋中用昆仑两字最多,因为属于上古文字,可以从辞学上找到答案,如果研究甲骨文的象形字,更可以找出具体答案来。
  何喜文四川白莲教人,反清复明失败后,一度活跃闽粤海面为海,后组织天地会,部属黄忠同、张公引、梁文英、杨子福、周远权以昆仑岛为大本营,扶助越南阮朝有功。
  昆仑奴部分来自昆仑岛的奴隶市场,昆仑岛就是今天越南的昆山岛,距湄公河出海口约一百二十公里的昆山岛,目前还是越南的囚犯岛,不对外开放,由大、小昆仑共十四岛群组成,总面积七千七百公亩,十八世纪初曾被东印度公司占据。文献记载昆仑奴为爪哇土著,被卖到中国后作为封建社会的奴婢买卖,在广东我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到今天还在寻找与他同种的人,与中原任何种族都不相同的后裔,明显的与印尼、婆罗洲、几内亚等南岛屿族酷似,问他们自己出身来历,俱已经同化为中国人,并且满口广东话并曾刻意的到西域寻根,就是没有同类人种,由于昆仑奴在中国并没有列入正史记载,考据也困难,并不能以地域远近作论断,我也不敢贸然据以告知可能就是昆仑奴,仅仅侧面推敲讯问父亲、母亲来历,回答像父亲但父亲早已过世,也是终生没有遭遇任何同类,至于父亲尚有哪些亲戚,仅称尚有姊妹远嫁没有联络,即使有也是短命,他是活得最长寿的(五十出头苍老白发体格骨型完全不同汉人),他的待人态度就像高山族,非常坦率乐天。


昆仑奴称呼来源

  至于昆仑奴的称呼从何时开始?与昆仑又有何关联?一般考据都是从来自昆仑族或昆仑国下手,特征就是肤色黑卷发等,与中原汉族的黄肤直发截然不同,却没有更具体的证据和文献,以证明古时却有昆仑国或昆仑族存在。中国最早接受四夷朝贡的始自秦代,汉唐延续下来,又以唐朝征服少数民族最多,仅从文字记载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后就有外族奴隶了。又仅就外型称昆仑奴,为何不称黑奴?看唐严立本所绘职供图,跟随满脸络腮胡的亚利安人奴从,体型并不高大,赤身遮体的装扮虽与昆仑奴接近,却与昆仑两字无关,唯一奇特之处,就是颅顶呈双峰状,这在一些佛教地狱图画和鬼卒塑像中的罗刹相似,是否附会之作也不可考,若强附为这就是昆仑奴的解释,又不伦不类。一般绘画难免有夸张强调的技巧,却不能说成昆仑奴的特征,果若与类似发音强加在昆仑两字的解释,缪误如出一辙,都犯了相同的错。
  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还有其他中南半岛的古国中,如婆利国也是‘拳’发,婆罗门教的盘盘国、真腊国等,“自神龙以以后,真腊分为二半,以南近海多癖泽处,谓之水真腊半,以北多山阜,谓之陆真腊…。。水真腊国,其境东西南北约八百里,南至小海,北即陆真腊,期王所居城号婆罗提拔。国之东界有小城,皆谓之国。
  另外隋书列传四十七记载林邑古国,‘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越史记载真腊并古扶南国及林邑国,宋称为占腊。
  扶南于公元前一世纪由天竺婆罗门教力士(罗汉)娶女王柳叶建立,属印度与少数民族混血,当时文化高于四邻,三世纪吴左太冲吴都赋记为扶南国。汉朝时扶南国(柬埔寨)经四川进贡甘蔗芭蕉,两千年前甘蔗为柬国特产,故四川自古特产芭蕉、甘蔗,实地访问坚江、河仙确实芭蕉种类繁多,购买时必须整序依层数计价,迄今当地华人流传“贡蕉”说法。公元前二○六年,汉灭秦,秦宗族沿江避难南迁,建国于百细滩地,继续南进建Samborprei,柬埔寨先王并扶南国而建真腊,真腊Chanla(秦来)柬语呼华人为chan.六一七年(Icanavarmani)统一全境与中国交遣使节。七世纪真腊分为陆真腊、水真腊,八○六年闇耶跋摩二世建婆罗门吴哥城,一一一二年苏利耶跋摩建吴哥小城(吴哥窟),复远征占婆,疆土远及占婆,故宋称占腊。水真腊沿九龙江迄于海,十三世纪元军压境万象国崛起,一三五一年暹逻大举进攻,真腊放弃著名古都,另建罗壁城,一四三一年复受挫于暹罗,从此注定夹于越南与泰国间。后王室不合政争频频,真腊仅有今日高棉。周观达真腊风土志继续称“真腊”国,并且抵达吴哥窟,法人依此篇记载发现吴哥窟遗址,并且开始复旧工作,期间经过日军占领中断,战后继续重建工作,由于石砖编号资料遗失,工程异常艰难,近年向外界开放成为观光重地。
  真腊宋书称占腊,元书称瞰浦只,清称本底国。与阮越争霸后入贡受越保护封为高棉国,秦来与(china)及真腊发音接近,不仅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法人称越高寮为印度支那,即今天柬埔寨应该无误,西方又有波旁王朝的古称。另外‘殊城周咨录’‘皇民象胥录’‘武备志’‘古今图书集成’‘明史外国传’近代史书均称高棉。西人称Palembang(波旁),似是有别于China,以行殖民。
  柬国并没有出海良港,过去属扶南的河口港河仙目前由越南所占领(十七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地图载Kam kau港口),若以真腊灭扶南古国,扶南国人从河港乘船流亡海岛,河仙必定是出发地之一。越南曾在坚江省美林社“澳腰港”发掘古时帆樯,有金币及女妆用具(铜镜)古物,坚江美林社即澳腰港,扶南古城址在巴栖山(是否即芳城现址不确定),据说东湖常有神仙出没,所以称河仙,今有永济渠运河北通朱笃。河仙地区于十七世纪前后,海南岛人莫敬玖率族人移垦开发,历三代通商经略繁盛,华人移民迄今。
  古时候的消失民族一定很多,在亚马逊河流域,至今依然有与世隔绝的土著部落民族,因为近亲繁殖根本就没有繁衍的生存机会。弱势文化的种族,若不与强势文化通婚同化,结果就只有灭绝一途。台湾的平埔族,就是融于移垦的汉族而消失的民族,即使当初平埔族是台湾最大又最众多的原住民,却因为汉文化的强势而消灭。
  或许昆仑奴根本就指来自远山的少数民族,在台湾的原住民邵族中传出,当初山中有身高仅一米至米二左右的矮人族,后来被消灭绝迹,却留下该族矮人祭的传统习俗,因为邵族认为许多文化技能得自矮人的传授,而且矮人族的灵魂依然存在,因此尊矮人为祖灵供奉迄今。在中部山区的原住民,在一次揭源访问中,竟然指着深山中一块断裂两半的巨岩,说是他们祖先的发源地,巨岩的外观就像平顶的岩壁,依此,当然有些部落种族会将自己的来源,说成高原高山,若说昆仑奴就是高山族之意,应不为过,如同今日称高山族为少数民族,或原住民或边疆民族一样普通,至于奴一字,在中国古代相当普遍,满清皇朝的大臣,对贵族阶级依然自称奴才,到今天首善的上海市,到处都有褓母或佣人,显然昆仑奴褪去过多的联想,不过是来自四夷的奴婢罢了。
  究竟奴婢的来源如何?西方有贩奴记载的包括西非象牙海岸的黑奴,以及阿拉伯女奴,古罗马及埃及都有以战犯为奴的纪录,有些甚至被阉割或断舌,另外被征服而全族迁徙的也不胜枚举。广州被认为是自古南洋奴隶的进口地,至于人口贩子多半是海盗或流亡军人,拉壮丁获拉夫参战的不乏先例,将掳来的少数民族贩卖他地,自古就有。当然从西方沿丝路通商中国的沙漠民族,也有可能以奴隶充当苦力,别以为中国只是接受奴隶,中国人被卖到美洲澳洲的苦力多的是,今天还有许多滞留在美国的廉价劳工,在地下工厂做着出卖劳力的苦差事。但是所有昆仑奴的描述,不约而同的都指向来自中南半岛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华侨对越南少数民族也称高山族,湘西汉族从前也称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但是婆罗洲几内亚的南岛屿族,却都有卷发黑身的特征,仅因为部落文化的差异,被一概称为高山族或昆仑奴,或许并不为怪。
  昆仑岛最先出自元周观达的真腊风土志一文。昆仑岛乃隶属越南南海中的小岛,当然不可能很早就有名字,若是强加附会成昆仑奴来自昆仑岛,根本就是倒果为因的谬误。但是昆仑岛早就是海盗基地应该不错,当然成为贩奴市场也不无可能,只不过到了中国被称为昆仑奴罢了!恰好昆仑岛在文献中,外型被描述成昆仑形状,所以周观达命名为昆仑岛,并不算是违误,反而错误的解读才是笑话。要解决这个疑惑,当然只有登岛求证,求证的并不是岛屿的外观,许多大海中的岛屿在不同角度和距离下,视觉上都拟似双并,但我从可靠的图绘上看的真切,昆仑岛在两岛间的峡道很窄,两旁岛屿如悬崖峭壁,只是没有确实高度比。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898.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22: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马观花看了原文,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南宋曾慥《类说》将它易名为《崔生》,由明人辑录、托名段成式的《剑侠传》也收此篇,明代戏曲作家梅鼎祚将它改编成同名戏曲”

俺读完它想起了《西厢记》——它也取材于唐传奇(《莺莺传》,元稹著)——磨勒不正相当于红娘吗?不过正如楼主所言,此篇中“爱情是侠客的陪衬”,而在《西厢记》中红娘是“爱情的陪衬”,不知元和是否真是此种转变的分水岭。

2、磨勒让俺想起电影《功夫》中的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武林高手,但十年之后磨勒“容颜如旧”是不是有点道家的意味?

3、“后世的武侠小说,实以此为滥觞”

这是《中国文学史新著》中的观点,我想楼主所说的追溯到《史记》可能更合适。

4、“同样地位低下”,“磨勒虽然……完全可以获得自由之身,但他依然在崔生家中为奴为仆”,红绡想凭一几之力获得自由身几乎不可能,可她逃脱魔窟的欲望非常强烈。

仅凭此断定孰优孰劣似不妥,虽然磨勒是这篇传奇真正的主人公。磨勒和红绡作出不同的“选择”可能有下述原因:
一、出身不同。 红绡出身富家,磨勒的过去虽然文中只字未提,但根据楼主提供的背景知识,可以想见他的命运的落差没有红绡大(这对当时文本的受众而言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因而也就没必要交代),曾经的富家子弟的“革命”动机肯定比奴隶的儿子大,如果爱情能成为她获得自由的渠道,她更应该铤而走险。
二、两人在各自主人家的“待遇”不同,请看:
“一品宅有猛犬守歌妓院门”,“逾十重垣,乃入歌妓院内”,不特如此,其家中守卫亦众多(“命甲土五十人”,“每夕多以家童持剑戟自卫”)。而磨勒的自由度就大得多,再说即便崔生家也这样待他,也不过是形同虚设。
三、上面已经提到,红绡遭遇了爱情,她还年轻,更值得为未来一搏;而磨勒年岁已高(他自称“老奴”),无欲无求,选择安于现状可能更明智。

5、楼主称红绡“向往爱情的自由”,
我认为她更向往自由,虽然自由是获得爱情的前提(如果不是磨勒帮忙,他们再次见面的难度比《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大)。我这样说不是因为在本文中“爱情是侠客的陪衬”,也不是因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根据在文本中:“如在桎梏……请为仆隶,愿侍光容”。我认为崔生对红绡的爱慕之情可能更强,否则他怎么会“回顾”?又怎么会“神迷意夺,语减容沮,怳然凝思,日不暇食”?这绝不是仅仅为猜不出隐语而发愁。红绡虽然也“长叹”,她更多的是为又一次此路不通而叹。当然最终她鱼和熊掌兼而得之。

6、“崔生对他的出卖使他彻底看透了与高门大族之间的门第鸿沟,他宁愿选择离开”
“揭露批判这个阶级骄奢淫佚和凶狠残暴的罪行”

磨勒别无选择,从他自身的安全和忠于主人的角度出发他都要离开。
上述话语有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色彩,俺不太认同,俺更认同楼主“人性化的作品所具备的愉情悦性的审美功能”之类的说法。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他的出逃几乎算不上是对统治阶级的“压迫”的反抗,官逼民反,他根本没采取什么报复行动(难道他也认为自己有错在先?),这样的个案显然不能被马克思主义文论家视为典型。
这篇传奇值得称道之处我认为在于它不入才子佳人之窠臼,而是以昆仑奴这样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充分展现他高强的武艺和侠义,因而比我们建国后出现的许多革命文学作品更具“人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8: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拜谢benchren 兄一直以来的关注和宝贵意见!
“这篇传奇值得称道之处我认为在于它不入才子佳人之窠臼,而是以昆仑奴这样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充分展现他高强的武艺和侠义”,这也是我当时选择做“《昆仑奴》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笔者的阅读程度来看,这是一篇很不错的传奇文。
对上述第2和第5点见解,我觉得兄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的,对此,我也会重新审视文本作一些新的发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7 17: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论文既然是综述,那它肯定不会仅仅展示自己的观点,所以不必太在意我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7 18: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benchren于2008-10-07 17:28发表的 :
楼主的论文既然是综述,那它肯定不会仅仅展示自己的观点,所以不必太在意我的“意见”。

任何一点意见都是宝贵的,我都会去思考一下它的价值。而况,我设想做跨学科性质的毕业论文,所以需要各位书友的宝贵意见,以便以后的实际操作。当然,假若兄有相关的新发现,还望不吝赐教哦,在此先谢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7 21: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刚刚翻红楼旧帖时瞄了一下,没留意题目,还以为是讲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1 21: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昆仑奴》俺想到了《大铁椎传》,下面比较一下异同。

相似处:
1、《昆仑奴》:兵器是炼椎
  《大铁椎传》:兵器自然是大铁椎了

2、《昆仑奴》:遂负生与姬,而飞出峻垣十余重。一品家之守御,无 有警省
我家门垣,从来邃密,扃锁甚严,势似飞腾,寂无形迹,此必使士而挈之
《大铁椎传》: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

3、《昆仑奴》:命甲士五十人,严持兵仗围崔生院,使擒磨勒。磨勒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翕,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
  《大铁椎传》:贼二十馀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

4、情节相似,离去后
  《昆仑奴》:十余年,崔家有人,见磨勒卖药于洛阳市,容颜如旧耳
  《大铁椎传》: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虽然《大铁椎传》是传,但通过上面的比较我真怀疑它是魏禧杜撰的。
不过主题不同,《昆仑奴》主要是彰显磨勒的侠义,《大铁椎传》则感慨天生才而不用(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莫非他自觉怀才不遇并幻想着机遇能垂青于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1 21: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比较我不禁想说各国文学史不过是一部“抄袭”史。我甚至怀疑《昆仑奴》的作者参考了元稹的《莺莺传》(如果它是在《昆仑奴》之后后创作的,我会说它“抄袭”了《昆仑奴》),《莺莺传》的主角是张生和崔莺莺,《昆仑奴》中的恋爱男是崔生,姓的性别换了。当然最大的相似处在情节(我尚未看《莺莺传》,是根据《西厢记》来说的)。当然我已经说过,《昆仑奴》其实是有突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2 13: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研究上可追述黎民一词本义,下涉及中世纪东西交往.

目前余太山的《古族新考》就是极力证明我国上古(西周以前)决非都是蒙古人种
尚可为一家之言


(至于还有朱学渊的书嘛,必须谨慎的参考,不过不必全盘否定,至少他收罗材料还是不遗余力的,当然好象没涉及黑色人种)

上古(西周以前)有马来人种大致不误,是否有黑色人种还有待出土.

不过是否能再追溯下黎民本义的线索??

当然作为一个论文嘛此点不必延伸过多,弄个一小节点到就可.楼主甚至可以略过,否则画蛇添足.

偶尔看到了有感而已,因为目前此研究有可能还是太偏,反正弄明白了也就一黔首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谢各位书友的帮助,现进入毕业论文开题阶段。根据书友们的建议以及个人实际情况的考虑,貌似原本设想的用“大历史观”看《昆仑奴》文本这一课题已经无法完成,所以,暂且拟定了两个课题,期待各位书友不吝赐教:
第一,《昆仑奴》文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研究,因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艺术表现。
第二,《昆仑奴》与《莺莺传》、《大铁锤传》的比较研究,因这三个文本都有不少相似之处。(这个选题的启发要归功于benchren兄,在此表示感谢!)

期待各位书友群策群力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 03:19 , Processed in 0.44910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