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24|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原创首发】《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寻根与身份认同》纠误二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3 22: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寻根与身份认同》纠误二则

     对拉丁美洲文学的研究,始终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这其中对拉丁美洲文学在中国译介和传播方面的史料考辨尤为稀缺。也正因如此,有些文章——甚至是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大家写的文章,在涉及到拉丁美洲文学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不算“常识”的常识时,有时也会显得漏洞百出。
     近期读到[斯洛伐克] M•高利克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寻根与身份认同》(《东南学术》,2003年第4期。)一文,就感觉到了这种问题的严重性。M•高利克先生是我素以敬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他所著的《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而且,国外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向来给人的印象是以研究风格的严谨著称,但是在此文中,M•高利克先生却出现了两处本不应该出现的“硬伤”(如果不是翻译过程中的疏忽或不准确的话,M•高利克先生的原文我未曾见到)。为了澄清文学史的事实,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两处谬误加以匡正。
     一,在该文的第二段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以及拉美文学近期的三位代表人物:巴尔加斯•略萨(1936— ),豪•路•博尔赫斯(1899—1986)和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 )。而这三位在整个70年代并无只言片语被译介入中国,他们也完全不为当年的中国读者所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文学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爆炸”文学,在中国很难有生存的语境,翻译介绍更是罕见,但绝非象M•高利克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整个70年代并无只言片语被译介入中国。”其实,据笔者仔细的考察,这三位拉丁美洲当代文学大师,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都有过“只言片语”——有的甚至并不止于“只言片语”的介绍。比如,中国对博尔赫斯的介绍,其实在1979年就已经开始了。这一年,在《外国文艺》第1期上就同时刊登出了5篇关于这位文学大师的文章,它们分别是:《从诺贝尔奖金到博尔赫斯》( (美)理查•依德尔著; 叶丹译)、《交叉小径的花园》(王央乐译)、《南方》(王央乐译)、《马可福音》(王央乐译)、《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王央乐译)。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M•高利克先生这句话的谬误所在。另外,还有一些资料显示巴尔加斯•略萨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也有“只言片语”的介绍。如,在《1977年拉丁美洲文学概况》(罗婉华译,《外国文学动态》,1979年第8期)中,就曾提及到马尔克斯和略萨,“这一年里的大事,或许就是每五年颁发一次的委内瑞拉的罗慕洛•加列戈斯奖。几个有力的角逐者,是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巴拉圭,1917一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盖斯(哥伦比亚,l 928一 )和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1928一 );结果,卡洛斯•富思特斯由于他的长篇巨著《我们的土地》荣获这一奖金。《今日世界文学》(原名《国外书讯》),为现任国际笔会主席马利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1936一 )出了专辑(注释中还有一句话,“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的文学季刊《今日世界文学》(1978年冬季号)出了《马利奥•巴尔加斯•略萨专辑》。” )”。不仅如此,这篇文章还对马利奥•巴尔加斯•略萨有简单的介绍,“另一方面,马利奥•巴尔加斯•略萨,仿佛更喜欢比较轻松的情调。他的新作,长篇小说《胡利娅姨妈与写书人》(La Tia Juliay el escribidor) 以本世纪五十年代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个无线电连续广播剧的作者。” 关于马尔克斯此期也有介绍,如,林旸在《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盖斯及其新作〈家长的没落〉》(《外国文学动态》,1979年第8期)中就对马尔克斯和他的作品《家长的没落》有着还算详细地介绍。以上的史料,足以说明M•高利克先生对这三位作家“在整个70年代并无只言片语被译介入中国”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该文的第三自然段有一句关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译介情况的判断,也存在谬误,这句话是,“第一篇有关当时拉美文学最重要组成部分——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sm)的论文,研究了危地马拉作家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作品,他曾在1966年和1967年分别获得列宁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篇论文于1980年发表于中国最热门影响力最大的外国文学杂志《外国文学研究》。(注:朱景冬、孔令森:《魔术现实主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载《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第3期,第136-138页。)”
     说朱景冬、孔令森的《魔术现实主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一文,是中国第一篇有关魔幻现实主义的论文,确实是缺乏考证的不确之词。其实,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也已经于1979年正式开始。下面几个例证就足以说明之。1979年,在《外国文学动态》(第8期)上,就同时刊登出了两篇文章,《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盖斯及其新作〈家长的没落〉》、《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弗和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佩德罗•帕拉莫〉》。这两篇论文,都涉及到了对“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简单介绍。且不说这两篇论文,单说在1980年就一篇专门介绍魔幻现实主义的文章,他应该早于朱景冬、孔令森的《魔术现实主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一文,这篇文章是陈泉的《魔幻现实主义》(《译林》1980年第1期)。尽管这篇文章,在介绍魔幻现实主义时有许多不准确之处,例如,将阿根廷的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胡思奥•柯塔萨尔等错误地指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但是,他毕竟是中国第一篇专门介绍魔幻现实主义的文章。有意味的是,陈光孚在《当代拉丁美洲小说的流派和体裁》(《拉丁美洲丛刊》,1980年第3期)一文中,也有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介绍,同时1980年第3期,不知M•高利克先生是如何鉴别出这两篇文章的先后秩序的。值得注意的是,其实,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有过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介绍,但是由于我们带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幅“有色眼镜”,导致了并没有将其视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当然对他们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也是视而不见的。如,周而复的《中国和拉丁美洲文学之交》(《世界文学》,1960年第6期),邵实的《他们都是美国佬!—读〈危地马拉的周末〉》(《世界文学》,1960年第6期),良言的《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979年第6期《世界文学》)等文章,都涉及到了对阿斯图里亚斯的介绍,可惜的是,在那时我们的眼里,它并不是一位被人所称道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
     M•高利克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现象与拉丁美洲文学寻根运动的比照中,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极富启发性的,但是由于这基础的资料性方面的错误,却给人一点缺憾之美。我宁愿相信,这是由于M•高利克手头资料缺乏所导致的疏漏。

     在园地混日子也算有点年头,最敬畏的板块就是“学术妙笔”了,一直想露露脸,总怕出丑,今日厚着脸皮斗胆将自己几年前的一篇小文章在此贴出,一方面是就教于诸位书友,另一方面则是对自己怯懦的内心做一次尝试性突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5 03: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beeya兄好文,希望常来妙笔!

Jozef Marian Galik似乎还在刘小枫的近作“密不透风”中出现过。那里他被称为“捷克”汉学家高一乐。

胡思奥•柯塔萨尔——Julio, 胡里奥。
另外,Mario Vargas Llosa最好称为“巴尔加斯•略萨",就像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也最好称为"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样。这个是西班牙语人名的特点:略萨和马尔克斯都是母姓,巴尔加斯和加西亚才是父姓。
事实上西方人名中这种父姓-母姓的结构很常见,通常都是排在前面的父姓更重要。比如,我们不能管博尔赫斯叫“阿塞维多”,不能管"Robbe-Grillet"叫格里耶,也不能管"Levi-Strauss“叫斯特劳斯。同样,Federico García Lorca也只能简称为加西亚•洛尔迦。只是很多国内的研究者常常忽略这一点,单单叫他"洛尔迦"而已,但这终归是不符合西班牙语习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3: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chaque于2008-09-25 03:28发表的 :
beeya兄好文,希望常来妙笔!

Jozef Marian Galik似乎还在刘小枫的近作“密不透风”中出现过。那里他被称为“捷克”汉学家高一乐。

胡思奥•柯塔萨尔——Julio, 胡里奥。
.......
多谢chaque兄,妙笔俺以前是经常光顾的,从诸位大学士那里也学了不少的东西。 至于翻译问题,早年我国对西班牙语人名的翻译很混乱,比如,将“Márquez”翻译成“马盖斯”等,将现在很多都已经达成共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2 09:50 , Processed in 0.10379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