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84|回复: 1

[【IM资讯】] 中国人的素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0 21: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书原著初版于1894年,面世后即刻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鲁迅、潘光旦、费正清等先后发表文章予以力荐。该书作者美国传教士阿瑟 ·亨·史密斯在华生活达54年之久,他根据自己对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性、价值形态的观察、体验,以西方的文化生活形态为参照,分为27章,精辟地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敏锐的感受力、明晰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辨力与高度的概括力。全书生动地勾画出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其目光所折射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已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


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一本好书,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鲁迅先生力荐“立此存照”的惊世之作。一部百年来研究中国人人性的权威之作,一部鲁迅先生力荐“立此存照”的惊世之作!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的人性》)来,把这本书当成一面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立此存照”(三)》


书中所历叙的中国人的特性,不但是一个事实,为明氏一般明眼人所见到,并且,就生物淘汰的学理而言之,也确乎是一些无可避免的结果。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 潘光旦


非常快乐地读了你的大作《中国人的人性》,决非它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今日德国大使曾对我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关于中国的作品中,尊著是最好的。
——美国前总统 罗斯福


美国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来加以完成的,即明恩溥牧师所著的《中国人的人性》……书中关于中国社会差别的叙述十分引人注目。该书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
——美国著名中国学学者 费正清


一部百年来研究中国人人性的权威之作,一部鲁迅先生力荐“立此存照”的惊世之作! 本书是史密斯的代表作。书中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史密斯凭着自己在中国多年的生活经验,公正而客观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具有的突出优点——勤劳、节俭、生命力强等,同时也指出中国人的性格中存在的消极、保守等缺陷,如爱面子、缺乏时间观念、抱残守缺、缺乏公共精神等等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清政府的封建政体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如官员的无能和热衷于敲诈勒索,行政管理能力的低下,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猜疑等等腐败现象;描述了民众迷信落后的风俗习惯。作者对统治中国思想界数千年之久的儒家思想作了中肯而全面的评价。

下在地址 点击:中国人的素质.ex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1: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于1894年由美国佛莱明公司在纽
约出版,作者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

  作为一个来中国传教的外国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人性的观察
入骨,描写又详细生动,有的章节,看着看着,不禁会心一笑。这
个史密斯,像我邻家老奶奶在对面讲故事,有时可恶可憎,有时风
趣幽默,有时可触可亲。

  此书共二十七章,不用细看内容,仅每一章的小标题,就已传
神地表达出当时中国人的社会生存现状和真实性格。第十九章的《
孝道》中,一个例子有意思得很:古察伯教士在中国南方期间,差
一个人去北京送信。他想到自己手下有位中国的教书先生家在北京
,也许那人愿意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捎封信给年老的母亲,他已四
年没有得到母亲的消息,母亲也不知道他的下落。那位教书先生听
说送信的人很快就要动身,便叫来一名刚从隔壁房间下课的学生,
对他说:“过来,把这张纸拿去,替我给母亲写封信,赶紧写,送
信的人马上就要动身了。”这件事使古察伯先生觉得奇怪,便问这
孩子,他认不认识老师的母亲。这孩子根本不知道老师还有这么个
母亲。“你不跟孩子说,他怎么知道该说些什么呢?”老师听了后
满有把握地回答:“他会不清楚该说些什么?他都学了一年多的作
文了,已掌握了不少文雅的套话,你说,难道他就不知道做儿子的
如何给母亲写信吗?”很快那学生回来了,不仅写好信,而且把信
封好了。老师只是亲手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封信可以送给帝国的任
何一个母亲,收到这样的家信后,哪个母亲都一样高兴。

  他写到中国妇女节约持家,“即使一小块洋布头,中国妇女都
珍惜有加……碎布头完全可以用来纳鞋底。”写到我们的勤劳刻苦
,写了中国人的缺乏公心,无信仰,麻木不仁,忽视精确等等,都
是公正而真实的。写到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施“腊八粥”的热闹的场
面,反映了中国人行善往往流于形式——如果碰到好年景,乡下人
可能就不来喝粥,因为即便是最穷的人家里也能喝到同样好、甚至
更好的粥。但是这也不能让施粥之人知难而退,或提供好一些的粥
。反之,施粥的人一如既往,宣传自己的善举,劲头之大即使没有
超过往年,也不相上下。一天过去了,要是没有一个人问津,便把
粥汤倒进喂猪的破坛子里,这些大善人心满意足回去歇息。虽说没
一个来光顾他摆下的“宴席”,至少又一次尽到责任,为此而心安
理得。如果是遇到坏年景,粮价飞涨,这位同样有财有德的人这一
次就打退堂鼓了,不再贴出“行善”的告示,理由是:“施舍不起
!”鲁迅先生在1936年逝世前,写下《“立此存照”三》,语
重心长地写道:“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
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
扎,自做功夫,都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是中国
人。”

  中国人有句话说:“旁观者清。”我想,若没有外国人来写我
们,来写这本书,我们自己,可能永远不会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
模样,看进自己的内心深处。虽然此书问世于百余年前,至今看来
,却不遥远。今天的中国已非当年的中国,但根本之处,不会有多
少差别。其实,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一个国家的国人气质,改变
或改善,是要综合实力的发展,更是漫长的潜移默化,所以,不能
说,这本书是过去的书,历史的书,它,永远值得、必得读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8 06:51 , Processed in 0.36716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