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38|回复: 2

[【随笔】] 范仲淹其人及其在山东邹平的活动与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0 10: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范仲淹其人
范仲淹,自希文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瑞拱二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谥号文正,故又称范文正公。
(一)范仲淹青少年时期
公元990年(宋太宗端拱三年),父亲范墉在范仲淹两岁时病故,母亲谢氏无以为生,改嫁朱文翰(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人)。从此,范仲淹就随继父四处游居。约公元992年,继父朱文翰调到山东任淄州长史,于是范仲淹随父母来到山东,定居于继父朱文翰的老家长山县河南村(今长山镇)并改名为朱说。不久,继父便送范仲淹到城南的读书堂去读书。因为朱说天资聪颖,喜好读书,便深得先生的器重。但是周围邻居家的顽童却因朱说是随他的母亲改嫁过来的,经常取笑他,欺负他。母亲谢氏希望范仲淹有所作为,就命朱说去学习商贾技艺,但一心迷恋读书的朱说却立志要“读天下书,穷天下事,以为天下之用”,于是毅然离家寻找自己的理想去了。公元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朱说到长白山醴泉寺去借读。寺院的主持见他谈吐不凡,收留了他并指点他读书。懂事的朱说更加刻苦,潜心读书。朱说在醴泉寺苦读了三年,在乡里才名大振,不久便被地方举为学究。公元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后,离家为官。后来,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呈皇帝恩准又恢复了范姓,更名范仲淹。
古人编撰的《名臣言行录》中有一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说的就是他的这段成长经历:“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也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算起来,范仲淹在邹平(包括外出求学)度过了近20年的青少年时期。范公在邹平长大成人,因此说邹平是范公的第二故乡一点也不为过。而且,艰苦的环境也为他将来“先忧后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二)波折的政治生涯
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任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
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任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
  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因当地堤坝年久失修,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主持整个修堤过程。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 1028年(天圣六年)春,捍海堤终于修好,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为他修建了祠堂,并将捍海堤取名为范公堤。
  后来任秘阁校理(秘阁是皇家藏书楼之一,校理是负责藏书的整理和校勘)。但因触怒刘太后,被贬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
  1033年(明道二年)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因经常大胆上谏,又被贬出朝廷。
  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任家乡苏州的知州(一州的行政长官)。
  1035年(景祐二年)年授天章阁待制,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事。
  1036年(景祐三年),被贬饶州(今江西鄱阳)。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第一次被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
  1040年(宝元二年)正月,因西夏入侵,范仲淹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
  1043年(庆历三年)四月,调回东京,升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主持改革。
1045年(庆历五年)初,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
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他调往颍州(今安徽阜阳),走到出生地徐州,不幸病逝,终年64岁。
二、邹平现存的关于范仲淹的名胜古迹
(一)范文正公祠
位于长山镇河南村,是北宋范仲淹的享堂。明代嘉靖年间户部尚书李士翱的诗(丞相骑箕天上去,巍巍遗庙枕河阴。阶前草木空荣悴,门外溪山自古今。十事规模宗社计,一生忠孝圣贤心。人才百代真殊绝,仰止高风为正襟。)中所咏的即是此处。旧志载,该祠始建于公元1065年(北宋治平二年),最初是由当时的长山县令韩泽主持兴建的,后经元、明、清三朝数次重修,整个古建筑至今保存尚好。范公祠坐北朝南,祠前有诗碑一座,刻着范仲淹的《留别乡人》诗:
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
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
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
范公祠分为前后两院。前院的大殿为歇山式屋顶结构,斗拱飞檐,气势雄伟。殿内是范仲淹穿官服的坐像。殿前有匾额两块,一块写着“菜根味舍”,另一块则写着“长白书院”。后院为享殿,也是歇山式屋顶结构,雕梁画栋,蔚为壮观。范公祠历经900余年的沧桑,1984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醴泉寺—范公祠
位于邹平县城西南青阳镇会仙山以南的黉堂岭北麓,为范仲淹当年苦读三年处。范仲淹去世后,县人为其建祠纪念。元代大德四年,曾任工部尚书的青阳人贾驯,回乡后重修醴泉寺。因范仲淹曾寄读醴泉寺,官途成名后,醴泉寺的名声也响起来,香火也随之日盛。醴泉寺座南朝北,范公祠座北朝南,寺与祠背向而建。寺祠合一,相映生辉。广为流传的“划粥断齑”、“窖金捐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光辉思想也蕴育在这里。
范公祠,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到了日寇破坏。1935年,社会各界捐款,维修了范公祠和醴泉寺,并在祠后栽满松柏,梁漱溟亲自为其题名为“范公纪念林”。1991—2000年,邹平县又对它进行了多次修复。重塑了范公像,对主殿壁、柱饰物重新复制翻新。千年古祠,又展现了昔日的风貌。
祠堂前竖有“先忧”、“后乐”两块石碑。一进祠堂,首先看到的是范公手拿书籍略带沉思的坐像。在坐像后面墙壁上是一块写有“先忧后乐”的匾额。匾额下方就是范公赫赫有名的《岳阳楼记》全文。坐像两边的立柱上是一对祠联:“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齐右乡贤,依然是苏州谱系;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济南名士,有谁继江左风流?”祠堂周围的墙壁上是根据范公生前发生的小故事描绘得图画。不远处另有一块古碑,上面刻着十五个大字:范文正公晦迹其地以画粥齑事闻名。2006年4月8日,整修后的范公祠以崭新的面貌对游客开放。醴泉寺的范公祠也成为北方最大的纪念范公的祠堂。
醴泉寺南面约5里的黉堂岭上有一个天然山洞,相传是当年范仲淹为避寺中喧嚣来此读书。乡人叫它“宰相读书堂”,世称“读书洞”,又称“上书堂”。现在这个山洞也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名为“宰相读书洞”。
醴泉寺环境幽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醴泉寺不但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寺遗址还是一代名相范仲淹的求学故地,值得人们的前来观瞻。
(三)范公像
位于邹平城南的黛溪小公园,这是邹平境内唯一的一座范公站像。范公遥看鹤伴山,背对着美丽的黛溪湖,衣裾飘然,捻须微吟。这座石像是邹平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10月立的。范公像正面的底座上刻的是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面的底座写的是范仲淹的生平,尤其是在邹平的经历。范公像的两侧分别刻着范公青少年时期在醴泉寺读书的情景以及范公为官后礼参长山父老的画面。
三、范仲淹对邹平的影响
(一)醴泉寺周边
范仲淹当年离家去醴泉寺借读,生活苦不堪言,“划粥盐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传说范仲淹每天把老和尚给他的一钵盂粟米熬成的粥冷凉后,用细树枝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没有咸菜下饭,范仲淹就到山地挖些野韭菜回来,点着盐水来吃。这也就是《宋史》中记载的“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的真实写照。
(二)礼参镇
邹平县礼参镇也与范公有很深的渊源。范仲淹做官后以资正殿学士户部侍郎的身份由京城调往青州做郡守,沿途要经过家乡淄州长山县。长山父老早早便出城十里冒雨相迎,以此表达对范仲淹的敬慕爱戴之情。范公轻装简行,见到乡亲们同乡亲父老叙阔别之情并即兴赋《留别乡人》诗一首:“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范仲淹礼参长山父老的故事,成了千古佳话。他礼参长山父老的地方,从此便定名为礼参坡,即今天长山镇西十里外的礼参镇。
范仲淹的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邹平人,邹平人朴实节俭,爱好读书,文化名人辈出。范仲淹的家乡长山历来就是书法大镇,1963年邹平县书协成立时,只有6人,长山就占了两位。
如今,邹平县史办把范公在邹平的经历记入《邹平县史》,并充分利用志书资料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邹平的知名度。通过范公文化资源带动了邹平经济的发展。例如:邹平酒厂改名为范公酒厂,大打范公牌,推出范公系列酒,提升了酒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经济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0 11: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惊世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1 21: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文公绝对的文武全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5 11:37 , Processed in 0.14325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