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fi.net.cn/newspage.a ... tectCookieSupport=1
行情凄凄惨惨地运行到目前,基本面预期的好转还不足以促使行情转折,市场自身能量逐渐虚弱也难以催动行情回稳,包括许多理性机构在内所有人的目标均已聚焦于政策面的作为。政策面能否作为,更主要的是能否切入到问题的症结,已经是决定行情继续自由落体,还是恢复稳定进而产生波段性反弹的核心因素。
在当前,投资者已经不再顾虑通胀与盈利的增长(CPI与PPI回落已成定局、静态与动态估值已经超低);已经不理会一些诸如强制分红、提高融资门槛、鼓励大股东增持与回购等\"保健药\"式的利好;也已经不在意是否出一些调整印花税、取消红利税,甚至融资融券、二次发行等\"强心针\"式的短期利好;甚至已经不再关心\"大小非\"目前解禁了多少与减持了多少,以及不再关心是否会对\"大小非\"减持收取暴利税(征收暴利税投资者呼吁一下是可以的,但实质是不可行的,因为单单只针对\"大小非\"设立一个税种违背\"三公\"原则,如果扩大到所有投资人,则变种为\"资本利得税\"的大利空)。目前市场信心崩溃的问题症结在于,市场对\"大小非\"的恐惧已经由之前减持压力演化为对市场基础制度缺失的心理危机。
这个心理危机在于,源源不断的新股IPO给市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新非股\",使投资者看不到\"大小非\"能够得到消化的时间表,这是一个市场制度的漏洞。具体表现在:第一,从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上市开始没有真正做到\"新老化断\",目前所积累的\"新非股\"总量超过了之前\"大小非\"的存量,并且将随新股的不断发行,\"新非股\"的规模在滚雪球式地扩大,使投资者看不到\"大小非\"消失的希望;第二,\"新非股\"的锁定期只有1-3年,刚公布的新上市规则甚至规定IPO增资股东在二级市场的锁仓期只有12个月,比之已经被锁定了近十年甚至十多年的\"老非股\"更短,没有支付过对价的\"新非股\"的机会成本更低。从而在\"新非股\"解禁流通后,将会使市场出现\"新非股\"只有几倍市盈率成本,一级市场是十几倍市盈率成本、二级市场是几十倍市盈率成本的不同价现象,进而使市场丧失了估值底线。在这种机制下,将来\"新非股\"解禁流通后盘中跌破发行价的现象可能会比比皆是,市场没有了价值底,投资者自然心里也没有了底。第三,\"新非股\"总量滚雪球式增大的压力,既使场外资金望而却步,又抑制了场内资金做多的动力。并且,增量与存量\"大小非\"的解禁减持在对市场存量资金不断抽离,使市场供需关系陷入到恶性循环状态。第四,虽然有大股东回购与上市公司收购机制来对冲,但两者之间的对冲机制实际上是不平衡的。因为,\"大小非\"的解禁使得个股价格面临着上限约束,当价格被高估时\"大小非\"必然会减持。但当股票价格过低时,大股东回购与上市公司收购等只是一种自愿行为,不是一种下限约束,从而使得行情中的价格重心必然是就低而不就高。
因此,针对市场新出现的制度性缺陷,在当前投资者信心与行情一起崩溃的态势下,迫切需要来自于政策方面的实质性作为。为了A股市场的今天与明天,已经有必要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引入优先股制度进行\"二次股改\"已经迫在眉睫。三年之前A股市场的股改是为了消灭股权分置的制度性缺陷,在当前又出现新的制度性缺陷并形成市场危机,阻碍市场发展的时候,理当在政策层面上予以及时纠正,或予以改革!
当前,关于\"救市\"或\"不救市\",市场都已经说得\"嘴唇起泡了\",只有针对上述\"新非股\"制度性缺陷的措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实质性措施。除此之外的其他利好均只是\"外敷药\",只要这个制度缺陷的存在,哪怕起用平准基金这样的\"超级利好\",行情的表现也可能只是产生一轮脉冲式反弹而已。
行情运行到目前为止,关于\"救市\"命题的结论实际上也清晰起来了:如果需要救市,目前的市态已经不是一般的或单一的措施能够救得起来的了;如果需要系统性或制度性救市,也已经不是证监会一个部门所能担当得起来的了,单单一个\"大小非\"问题就牵涉到了若干利益部门,而且还需更高的层面来进行统筹。如果不救市,任由行情惯性下跌,并且还时不时地打压一下,最终的结果也是很明显的:以外资机构已经开始绸缪的投资战略,结合可口可乐标购汇源果汁的最新案例表明,最终A股市场新的大底以及一些优势实业资产的价值大底都可能被外资抄走!
改革了,失败了,人民买单了,改革又要来了.怎么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