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9-1 01: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金豆  留住记忆“09月01日”
1635年9月1日 卡农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出生
卡农这个词Canon(当然,也是日本佳能公司的的英文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或者经典之意,(这是一个GRE单词。)卡农原来的意思是“ 规则”,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他是一个德国人, 其一生微染悲色, 比如说其发妻和幼子在1683年的时候死于一场瘟疫(不过他次年再度结婚, 还生了7个孩子. 其中两个后来成为了音乐家, 一个从事音乐制作, 还有一个是画家). 他本人又在1692年为了躲避战祸而逃离了斯图加特. 1695回到纽伦堡定居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的管风琴师.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生于德国纽伦堡,1706年3月3日卒于德国纽伦堡,德国著名巴洛克作曲家。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先后曾在许多地方担任过管风琴师的职位。帕赫贝尔在西洋音乐史上经常被忽略今,他的作品也都没有获得妥善的保管,西风费尽心思想找出有关他的图片但就是遍寻不着。即使提到,也多半仅是说他是“数字低音时代”的管风琴大师而已,事实上他的作品曾对巴赫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什么他会对巴赫有那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他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门下学习。帕赫贝尔 的一生写了很多的教会音乐,因为他信奉当时新兴的路德教派,自然的也当了好几个教堂的风琴师。他著名作品包括(众赞歌前奏)七十八首、由三把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等。
他年轻时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就追随许温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1669年6月29日,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
1673年追随他的老师普伦次到维也纳担任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维也纳是个天主教国家,他也因此接触到了德国南部和意大利的天主教音乐作品,在普伦次的影响下,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之后他进入了艾森纳赫(Eisenach)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五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他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然后来到了艾尔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 还必须提供圣歌的前奏曲,不能即兴乱弹。因此,他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便是在这个阶段,而且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28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两年后芭芭拉难产过世。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Judith Drommer),Judith为他生下了七名子女。艾森纳赫就是巴赫的故乡,所以 他与巴赫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赫的哥哥音乐。巴赫的父亲 去世之后,这位长兄就负责教育巴赫音乐,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为巴赫的师祖。
离开了艾尔福特(Erfurt),来到伍腾堡(Wurttemberg)宫廷,伍腾堡位于斯图佳(Stuttgart),这是玛德莲娜女爵的辖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在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他的老师魏克过世,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他写下了感恩(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评论:音乐界的一位充满悲怅色彩的人物,一生坎坷却从不屈服于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