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07|回复: 0

[♥ 我看奥运 ♥] 后奥运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1 22: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奥运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e9c540100apmm.html
推荐理由:期待奥运后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健康发展!

文/倪建军 王 凯
  举办奥运会能够推动主办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若规划准备不完善,随着奥运催化作用的消退,奥运会后往往出现相关产业投资下降、奥运场馆利用率不足等情况,拖累了社会经济发展。
  
“蒙特利尔陷阱”令人瞠目
  经过5次申办才获得 1976 年第21届奥运会承办资格的加拿大蒙特利尔,格外重视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准备迎奥期间,他们不仅耗费巨额资金对原有的体育场馆进行翻修改建,又在距市中心3公里处修建了斥资12亿多美元的梅宗纳夫奥林匹克中心,创当时奥运会投资规模的历史纪录。耗资3.5亿美元于1976年修建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直至1985年仍未盖上屋顶;而花费了8650万美元建造的室内赛车场,也由于地理位置关系使用率很低。此外,还修建了高达19层的奥运村及其他10个场馆。
  然而,当时的加拿大正面临经济萧条,工人长期罢工,工程一再延期,再加上组织管理松懈和腐败,费用也节节攀高。在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惨案的阴影笼罩下,此次奥运会安全和组织费用也由预算的6亿美元涨至7.3亿美元。结果不言而喻,蒙特利尔为举办奥运会大伤元气,有评论指出“为了15天的奥运会,增加了纳税人20年的负担”,亦被称为“蒙特利尔陷阱”。

“最好的一届奥运会”代价昂贵
  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此次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称为“最好的一届奥运会”。但有谁知道,直到现在悉尼仍在为举办奥运会所预付的巨额开支还债。
  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在筹备奥运的前4年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GDP在投资的刺激下增长很快。赛后投资却急剧下跌,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对GDP增速拖累较大。直到2003年投资增长率回升到10% ,才恢复至赛前的状况。在此期间,由于居民消费尚能维持一个较为均衡的水平,才没有造成更大的负面效应。悉尼人口较少,仅约400 万,对体育场馆需求相应较少,再加上寥寥无几的国际体育赛事,使得2004 年之后的悉尼奥运会体育场馆利用率下降问题愈发突出,无疑对纳税人造成沉重的负担。
  如今,只是借助每年2680万欧元的津贴,这些场馆才能维持正常开放。由于负债130万欧元,超级圆顶体育馆的股东们甚至不得不进行资产变卖。“最好的一届奥运会”,却付出了最昂贵的代价。

“最昂贵的一届奥运会”负担沉重
  雅典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1896年首届奥运会就在雅典召开。时隔108年后,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又回到故乡雅典,希腊人终于有机会做了一回慷慨的东道主,筹办花费将近12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最昂贵的一次奥运会。
  自2000年加入欧元区以来,希腊是当时15个成员国中经济最弱的国家,而且显然缺乏承办国际大型赛事的经验,筹备工作进展缓慢,以至于2000年国际奥委会曾一度考虑更换举办地。其后,雅典加快了相关场馆的建设进度,为赶工期,追加了大笔费用,勉强在开幕前夕完工。由于游泳馆都来不及建顶棚,运动员只能顶着酷暑比赛。为了体现现代奥运故乡的特点,雅典不惜斥巨资翻修举办过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的帕那西奈科体育场,以及曾经作为首届现代奥运会自行车赛场的卡莱斯卡基体育场,相关费用甚至超过新修一座体育场馆的费用。作为“9?11”恐怖事件后举办的首次奥运会,其安全保卫费用也从6.5亿欧元激增至12亿欧元。开销增大了,收入情况却不甚理想,由于希腊的奥运营销工作不到位,竟然出现直到赛会正式开幕,全部520万张门票只卖出不到一半的怪事。
  由于此届奥运会的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奥运筹办期间,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升高,2004年上升到6.6%,而根据欧盟的规定,该比例最高不应超过3%,为此希腊受到欧洲央行的严厉批评。究其原因是,赛前希腊官方把主要精力都用于如何赶工期完成场馆建设上,没有对赛后利用进行合理规划,而且赛后希腊国家部门和雅典地方部门又对体育场馆的所有权问题争执不休,相关场馆的利用一直不理想。而这些场馆每年的维护费用就需要将近1亿美元,这对总人口还不到400万的雅典来说,实在是个沉重的负担。

  汉城奥运会助飞韩国经济
  然而,并不是所有奥运承办国都是结果如上。1988年在韩国汉城(首尔)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就没有因盲目无序的投资乱建而走进“怪圈”。
  汉城是继东京后第二个承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韩国从本国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出发,制定了详尽的预算安排,并严格执行,杜绝借奥运之名扩大投资。此次奥运会用于奥运比赛场馆和服务配套设施的直接投入仅20亿美元,为改善汉城的环境、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间接投入约30亿美元,投资规模远远低于往届。汉城奥委会充分利用了国内原有的18座旧场馆,新建场馆仅仅16座。由于奥运场馆等大型建设在奥运会举办前两年就基本完成,没有出现因赶工期而追加费用的情况,实际支出也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此外,汉城奥组委的商业运作也非常成功,通过企业赞助、出售电视转播权(获利约4亿美元)等,使得此次奥运会直接盈利达4.7亿美元,创下官办奥运会盈利的最高记录。韩国三星、现代等企业也成功地利用此次奥运会走向了世界。
  为了充分利用赛后的场馆,韩国专门成立了“汉城(首尔)市运动设施管理办公室”,协调场馆的再利用。目前,相关奥运场馆自负盈亏维持运转。由于汉城人口接近1000万,对体育设施的需求较高,奥运场馆经营形势良好。另外,汉城奥运会的奥运村多是由私人投资建设的,奥运结束后就成为了高档居民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韩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其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起飞时期”。正是韩国较好的利用了1988年举行的奥运会,不仅没有被其拖累,反而使经济起飞得更平稳,飞得更高。据统计,韩国1982—1992年年均GDP增速达到8.9%,经济始终能保持较高增速,没有大起大落,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成功转型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事实证明,承办奥运会并非没有成功经验可循。

  “巴塞罗那效应”引人注目
  早在1924年,西班牙就开始积极申办奥运会,历时近70年的争取,终于在1992年取得了举办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资格。
  本届奥运会的经费预算及总投资超过了莫斯科和汉城奥运会,达到了96亿美元,但其中扩建国际机场、兴建高速公路等设施的费用超过了三分之一,较好地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本届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以空前价格4.01亿美元购得,再加上欧洲广播电视联盟、日本NHK、澳洲电视台等相继投资,使筹委会获得6亿多美元的收入。奥运营销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各大厂商的赞助、发行纪念币、出售门票等,使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了500万美元的盈余。巴塞罗那奥运会共新建了15个体育场,翻新10个体育场来为奥运会服务,其中很多场馆是临时性设施。对这些场馆的利用,政府做了周详的安排,不仅考虑地理位置,而且在赛前就成立那珀摩西奥公司统一管理场馆的综合利用,大部分奥运村公寓在奥运会当年就卖给了公众。现在,所有的体育场馆都依靠自己的收入维持营运,不需要政府的任何补贴。
  在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获得成功之后,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曾经邀请大批世界经济专家学者,对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探讨。他们发现,最近几届奥运会中,只有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显著、长期的收益。巴塞罗那奥运会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好结合,被称为“巴塞罗那效应”。目前,这个西班牙第二大城市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高端旅游地之一,并成为地区的旅游、教育和服务中心。巴塞罗那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和欧洲的水平,成为欧洲第七大城市,被誉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之一,人均GDP已经达到2万美元,超过西班牙和欧洲的平均水平。(摘自《当代世界》2008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4:13 , Processed in 0.1776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