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756|回复: 18

[【问道台】] 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30 2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
作者:王晓渔 提交日期:2008-6-22 3:14:00 | 分类: | 访问量:103279
作者:王晓渔



  2008年,在近10万份上海高考考卷中出现一篇满分作文,这也是2006年以来上海高考惟一一篇满分作文。据说这篇文章在阅卷中心组里被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给这篇文章满分。(《东方早报》6月19日)6月20日《新京报》刊发社论《关注“他们”:满分作文提出的深刻命题》,不过这篇社论有“跑题”之嫌,主要论述对象是作文题目《他们》,并非满分作文。



  我最初对这篇满分作文充满期待,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这种疑问同时也是一种思考,遗憾的是,接着读下去,没有惊喜,反而非常失望。文章除了文字通顺,并无太多新意,只能说是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



  这两年,文坛盛行“底层写作”,即以弱势群体为对象的写作。这篇作文也可以称作“底层作文”,可惜它几乎集中了“底层写作”的所有弱点。文章中的“底层”是想象的、“同情”是抽象的。作者对“他们”并不了解,只能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里描述“他们”。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确实存在于当下中国,可是,作者把乡村田园化,称“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又把城市地狱化,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与其说是“他们”的感受,不如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患上“怀乡病”的城市人的感受。作者忽视了这么一悖论,为什么城市拒绝“他们”,“他们”却涌向城市?文章提到“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这与乡村田园化、城市地狱化的描述恰恰是冲突的。



  阿伦特曾经说过,同情只有在针对具体个体时才可能,针对大众时它就变成了抽象的、甚至产生灾难性影响的东西,当对同情的克制能力被破坏,便产生了意欲以极端手段铲除不幸的倾向。除了“以极端手段铲除不幸的倾向”,还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即对同情对象以及同情本身的无限赞美。这种赞美给同情对象允诺一个远景,然后让他们忍耐现状。这篇满分作文不仅充满对抽象的“他们”的同情,即使面对具体个体,作者的同情依然是抽象的。文章讲到:“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对小姑娘的同情,升华成对“他们的成长”的感动。在记者面前,这个小姑娘有没有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她是不是按照预设的标准答案回答?在回到家乡和留在城市之间,小姑娘能否自由选择?作者没有考虑这些问题,而是差点落下泪水,这种泪水是善良的,也是天真的,更是无力的。事实上,小姑娘根本没有决定留在城市的权利,她对乡村的选择是被动的,甚至称不上选择,只是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至少一半以上的“他们”会选择留在备受歧视的城市,而不是牧歌式的乡村。



  重要的不是歌颂田园,也不是歌颂背井离乡的“他们”,而是思考为什么“他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愿意生活的地方,并且拥有尊严、不被歧视地生活。作者也提到户口和暂住证的区别,这些都被“虽然……但是……”一略而过,“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这种“虽然……但是……”逻辑恰恰是对底层问题的回避, 以望梅止渴的方式抹去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篇末“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只是一句美丽的口号,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永远成为不了我们”。



  “底层写作”并非一无是处,可是这篇获得满分的“底层作文”仅仅表达了想象的底层和抽象的同情,以“虽然……但是……”的逻辑抹去实质性的问题,以抒情代替思考,堪称“底层写作”的失败范例。在这里,我不想苛求这位作者,对于一位18岁上下的学生,不能要求太多。让人困惑的是,为何久经考验的阅卷专家会被这篇只是道德表态的文章感动?为什么他们对这种“底层作文”不加反思地全盘接受?高考满分作文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将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写作模式,据报道,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已经把这篇文章视为范文。底层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关注底层成为集体表演,那就会适得其反,只能导致对底层问题的冷漠。



日志日期:2008-6-22 星期日(Sunday) 晴

附满分作文

他们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 23: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  转帖

这片文章好短,字数太少了吧?
很空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3 00: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城市孩子来说,无论生活阅历还是人生感悟,很难让他们感受到王晓渔所提到的这些东西。野人不认为这篇满分作文是不及格的。至少,这个孩子关注过底层社会,而且我也相信这个孩子不会因此而做秀。随着人生的继续,他会领悟到、感受到更多。到是王晓渔先生,试问您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十八岁时能否写出这样的文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3 08: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中学生要求太高了,王没有站在老师和评卷者的角度看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6: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鱼感觉王晓渔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不过这主要不是学生身上的问题。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以上引文,好似直面生活中的矛盾,但显然没有深刻揭示矛盾产生的原因,尤其没有提供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直接点说,就是以最平庸、最流行、最方便不过的理想情怀向社会偷懒!
从作文的角度,文章应该是成功的,但从其中透漏出来的面对社会问题选择以浪漫情怀来解决而非提出哪怕并不成熟的建议,无论如何,教育多少没实现它应有的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3 17: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先看过那篇“他们”,今天看到王晓渔的文章,均有所获。

前者读来就是个学生写的文章,但能有此底层角度的思维实属可贵。
后者读来就是个经历过社会的人士的文章,将矛头指向了阅卷者思维和示范性,抓住了要害。但是作者似也没有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不免有些遗憾。

总之,两文的思想均没错。虽然不敢苟同,但尊重他们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3 21: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场上的急就章,已经不错了,就是有些空洞。
太苛责了。
就内容稍空洞而言,满分似乎不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3 22: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城市学生能有这样的境界,实属不易,赞同满分。我们不能把社会人标准强加在一个学生身上。另外,在写作技巧上,也很不错。尤其是最后一句,是点精之笔。
高考语文就那么几个小时,要求一个学生提出什么非常充实的、具体的建议实在是太离谱了。高考作文的容量也就那么几百个字,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写出这样精彩的内容来,难能可贵。

换了我,也会给他满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4 1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境界没啥关系,和时间更没关系。

比起这个学生来,王晓渔算是不懂写文章了。

比起这个学生来,王晓渔的文章更加空洞、无聊。

换了我是阅卷老师,我也给此文高分——至于是不是满分,要对比其他文章而定。

为啥呢?

1、文章感情饱满,能打动人;
2、技巧娴熟。这文章的写作技巧远超过王晓渔之流;他可能练一辈子都赶不上——因为他根本看不出技巧所在。就好象当年毕加索的画,一开始并不被推崇;卡夫卡与马克斯以及其他朋友一起去看了毕加索的画展,其他人都说画的啥呀!只有卡夫卡说这画是大师水平。我这是一个例子——当然,今天的人都推崇毕加索、凡高之流了,但他们都懂么?狗屁不懂的多,真懂的少。
3、关注底层,总比不关注要更“不冷漠”一些;王晓渔辈,文笔里透出的优越感,足以将任何一个底层杀死了。。。这一条纯粹从思想层面来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5: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winwun于2008-07-04 12:46发表的 :
和境界没啥关系,和时间更没关系。

比起这个学生来,王晓渔算是不懂写文章了。

比起这个学生来,王晓渔的文章更加空洞、无聊。
.......

确如winwun 兄所言,文章技巧处理很不错,尤其末尾,象征意味浓厚。
但是技巧多少还是要服从于内容的,如果内容饱满厚实,技巧就更显得自然天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09: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分赞同,满分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3 14: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算过得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newman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7-14 15: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高中生,能感触底层,已经很不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4 23: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winwun于2008-07-04 12:46发表的 :
和境界没啥关系,和时间更没关系。

比起这个学生来,王晓渔算是不懂写文章了。

比起这个学生来,王晓渔的文章更加空洞、无聊。
.......
和这文章本身没关系,我觉得兄批评的不对,艺术更多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真理判断,如果说毕的画当时不被认可就是因为当时人的价值判断与现在不一样,现在人认识到毕的价值,但是过了几十或者几百年人们可能又有新的价值标准,艺术毕竟与基于真理判断的东西不一样,至于那些跟风的本是笨蛋,不需要让他们参乎在这里面.我认为王晓渔的有些批评是对的,比如有些描写明显是对农村孩子的想象,事实上我接触过的很多农村的同学以及我在大学的时候义务做的家教的学生都可以明显的感到他们对城市的生活还是很满意,至少是不排斥的.从这点上来说,这个学生毕竟是观察不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 20: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此句看的我流泪,竟无语。不为文章本身,只为层次已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 22: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短,但是比较有深意,毕竟,参加高考的是90后的新一代,他们之中能有如此观点的比较少见,我们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篇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5 11: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生能有这么深度的文章,不会是网络枪手胡编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0 22: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尔逛到这里,看到大家的讨论,也想谈点看法。说实话,想起当年自己参加高考写的作文,比起这个学生来要差得挺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没觉得有什么深度,后来又仔细地读了读,就我个人的看法是的确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写这篇文章最多也就是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按照要求写出有一定意义的作文是比较困难的,我不同意认为这篇文章空洞、无聊的看法。因为它不是记叙文,没有去描写具体的事实,而是通过其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写出的一个现实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散而神不散,写作技巧可以说是相当高明的,在其平实的文字之后隐含着相当悠远的深层次的预测,一种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而不仅仅是对一种现象的简单描述。我们不能以文学家的眼光去挑剔地要求一个还没有走向社会的学生对生活全面而深刻的观察思考,就是对我们成年人来讲,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和高度。从作文的角度上讲,文章应该说是成功的,多读几遍就会感觉到的。至于是否应该打满分,我认为若相比而言,无出其上,也未尝不可,那么多的专家也不是吃干饭的,我相信这一点。看问题,首先要寻找其中的积极因素。
  我们现在讨论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不是这篇作文该不该得满分的问题,而是从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1 13: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他们》当作一篇杂文来读,你会发现作者观察的深刻。“他们——我们”,有多少人以“同在蓝天下”的名号掩盖这个基本事实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04:34 , Processed in 0.43444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