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9 01: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释
[1] See 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 Society Review 22(1988), p.869.
[2] See 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 Society Review 22(1988), p.873.
[3] See Werner Menski, Comparative Law in a Global Context: the Legal Systems of Asia and Africa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86. 另见[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页。
[4] 关于民间法和法律多元委员会的情况,参见Melanie Wiber:《民间法与法律多元主义研究会简介》,刘志军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87-88页。
[5] See John Griffiths, What is Legal Pluralism, Journal of Legal Pluralism 24(1986), pp.1-56.
[6] 参见[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229-233页。
[7] See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Butterworths, 2002, p.89.
[8] See William Twining, Globalisation and Legal Theo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1, p.83.
[9] See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Butterworths, 2002, pp.89-90.
[10]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5-17页。
[11] See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Butterworths, 2002, pp.91-92.
[12] 参见[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40-151页。
[13] 参见[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89-193页。
[14] See William Twining, Globalisation and Legal Theo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1, p.83.
[15] See Werner Menski, Comparative Law in a Global Context: the Legal Systems of Asia and Africa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98-103.
[16] 例如,美国法体系由联邦法律和各州的法律构成,中国法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构成,每个国家的法律都有类似的情况,但各种法律都有着共同的制度基础,它们仅仅是国家法的不同表现形式。
[17] 参见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65页。
[18] See 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 Society Review 22(1988), p.870.
[19] [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唐越、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4页。
[20] 参见[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6-19页。
[21] See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Butterworths, 2002, pp.1-4.
[22] 参见[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27-228页。
[23] 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 Society Review 22(1988), p.872.
[24] 本文采用二分法,将殖民地法律区分为传统法与现代法,是借鉴了勒内•达维德的观点,参见[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522页。
[25] 参见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65页。
[26] 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 Society Review 22(1988), pp.869-870.
[27] 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 Society Review 22(1988), p.870.
[28] 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 Society Review 22(1988), p.869.
[29] See Chris Fuller, Legal Anthropology: Legal Pluralism and Legal Thought, Anthropology Today 10(1994), pp.9-12.
[30]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Butterworths, 2002, p.89.
[31] 如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奥斯丁将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作法理学研究的对象,但他同时也将神法或上帝法视为准确意义上的法。参见[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页。
[32] [英]马凌诺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夏建中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版,第1页。
[33] [英]马凌诺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夏建中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版,第7-12页。
[34] [美]霍贝尔:《初民的法律》,周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3页。
[35] 参见[美]霍贝尔:《初民的法律》,周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5页。
[36] [美]霍贝尔:《初民的法律》,周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89页。
[37] 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第131-132页。
[38] 参见[英] C. W. 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页。
[39] 参见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第14-15页。
[40] 关于全球化的争论及代表性观点,参见[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20页。
[41] See William Twining, General Jurisprudence, “UCL Laws: Institute of Global law”, http://www.ucl.ac.uk/laws/academics/profiles/twining/, 2005-10-18.
[42] 参见周晓虹:《一般法理学的“乌托邦”——述评〈全球化与法律理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第139-147页。
[43] See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Butterworths, 2002, pp.85-86.
[44] See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Butterworths, 2002, pp.1-4.
[45] See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Butterworths, 2002, p.19.
[46] 参见[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1页。
[47] 参见[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1-12页。
[48]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分层和社会分工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本文所使用的“社会分化”,主要包含社会分层和社会分工。
[49] 参见[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36页。
[50] 参见[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92页。
[51] 参见[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0-23页。
[52] 参见[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版,第73-171页。
[53] 参见[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7-39页。
[54] 作为人为建构起来的思想发展过程,这种划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沿循时间这一主线;第二,批判性认识与其他三种认识并不处于同一层面;第三,不同的认识形态可能存在于同一学者的思想中或者同一论著中。
[55] 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第206页。
[56] 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第207页。
[57] 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第209页。
[58]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第210页。
[59]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75-77页。
[60] See Werner Menski, Comparative Law in a Global Context: the Legal Systems of Asia and Africa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99.
[61] See Werner Menski, Comparative Law in a Global Context: the Legal Systems of Asia and Africa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98.
[62] 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0页。
[63] [英]马凌诺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夏建中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版,第49-50页。
[64] 参见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4页。
[65] [美]霍贝尔:《初民的法律》,周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0页。
[66] 参见郑林:《法律人类学研究综述》,《前沿》2005年第8期,第140-143页。
[67] 参见[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版,第73-171页。
[68] 转引自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6页。
[69] 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7页。
[70] See Roscoe Pound, Law in Books and Law in Action, American Law Review 44(1910), pp.12-36.
[71] 转引自[爱尔兰]J. M. 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99页。
[72] 参见[爱尔兰] J. M. 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07-308页。
[73] [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7页。
[74] 参见[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1页。
[75] [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96页。
[76] 参见[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版,第5页。
[77] 参见[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98页。
[78] 参见冯岚:《“活法”理论研究——埃利希法律社会学思想评述》,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25-275页。
[79] See Werner Menski, Comparative Law in a Global Context: the Legal Systems of Asia and Africa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92.
[80] 转引自[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149页。
[81] 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32页。
[82] 参见冯岚:《“活法”理论研究——埃利希法律社会学思想评述》,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25-275页。
[83] 参见冯岚:《“活法”理论研究——埃利希法律社会学思想评述》,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25-275页。
[84] 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31页。
[85] [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162页。
[86] 参见[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96-250页。
[87] 参见[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159页。
[88] [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163页。
[89] 参见刘星:《法律是什么——二十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79页。
[90] 参见[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479页。
[91] 参见於兴中:《批判法学与后现代法学》,载朱景文主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24-237页。
[92] 於兴中:《批判法学与后现代法学》,载朱景文主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25页。
[93] 参见孙国华、冯玉军:《后现代法学理论述评》,载朱景文主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72-483页。
[94] 参见周世中:《论后现代法学的主体观》,载朱景文主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2-81页。
[95] 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文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0页。
[96] See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Butterworths, 2002, pp.417-438.
[97]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