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56|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原创非首发]不缺思想,不缺历史,唯缺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9 09: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缺思想,不缺历史,唯缺文学
——评《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这是我听说了很多次,盼望了很久,一直都想读的一本书,这两天终于如愿以偿把它读完了。想想还是有必要上来写个笔记,就算是备忘也好。这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只用了两天时间。因为写得还算有意思,比较浅显,而其中涉及的“浪漫主义”、“现代知识分子”、“个人主体性”又都是我很兴趣的领域。
  这本书总的说来,是在考察浪漫主义主体在中国的出现、发展、变化,它其实是以每人一章的形式分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形象(性格)的嬗变,从林纾、苏曼殊、郁达夫、徐志摩到郭沫若、蒋光慈、萧军,从这种编排的顺序已经可以大致看出其论述重心在哪里:重在作家性格的比较,这种性格从开始带着浓厚传统色彩的林纾苏曼殊式浪漫,逐步分离出徐志摩式带有浓厚西化色彩的浪漫,最后逐渐变成郭沫若乃至萧军式革命的英雄的浪漫。从结构上说,这样的形式确实很好写也很好读,只要注意论述时不要跑题就行了,十几章内容就像是十几个人的生平小传,只是按照作者的观点简略叙述了一遍,当然能够写得不蔓不枝也不容易,因为要驾驭的材料其实很多,取舍很难。
  但是优点有时候也是缺点,这十章左右的内容就成了一个平面上的排列,不够深入。在叙述完这些章节之后,作者做了一个小结,这本该是深化主旨的章节,作者也确实做了这样的努力,然而不知何故,还是令人觉得不够深入:讨论的半天,仅仅是指出了这些浪漫的作家并非有机知识分子,指出他们与社会之间的疏离是通过浪漫的想象来克服、来自我肯定和自我欺骗而已,而萧军等作家最终的悲惨遭遇似乎只是表明了他们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之深,深到变成了惩罚。这种论述好像并没有多少新意可言,既然我们都知道浪漫主义者不同于现实主义者,他们更热衷的不是认识现实生活,而是沉溺于自我的想象。既然书中提到了知识分子与社会的疏离,问题就来了,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注定只能与主流社会疏离,还是只有浪漫主义作家是这样,如果答案是前者,这本书的结论就有点问题:同样是知识分子与社会之间的疏离,浪漫主义作家与非浪漫主义作家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异呢?这一点书中并未涉及,因而有待深入。
  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感觉是作者很有历史感,比如对林纾的介绍始于现代报纸传媒的出现,书中还不时穿插了对时代风尚变迁的叙述:一种新的生活风气是如何经由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而广泛传播,改变了家庭和婚姻的形式;一个人是如何借助交结国内外的名流和自露私生活而从籍籍无名一跃而成名家……这都需要一种比较客观、抽离、审视的态度才能写出,否则很容易流于道德评判。
  另一个感觉是这本书虽然谈的都是作家,却不是很“文学”。按理说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作家只是因为创作了作品才成为作家,作品才应该是全书分析的重点,然而此书中对作品的分析完全依附于对作家的分析,作品成了作家浪漫个性的佐证和注释,虽然书中对文本的解剖也十分精彩到位,比如对苏曼殊小说中处理欲望方式的分析,那种延宕和升华中体现出的佛教色彩。总的说来,他是在分析文学中的哲学,小说中的形而上学,就难免会得鱼忘筌,得了主旨而丢了那些丰富而具体的细节,也许这也是我的苛求了,因为预期太高。
  不管怎样,他还算是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些疑问,我一直想知道从近代以来,小说中的主体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又有过怎样的变迁,之前读王一川的《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以为会说这个问题,读了才发现并没有说很清楚(那本书说什么我也忘了,只记得读完挺失望),而这本书还算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总算是给了我一个框架,虽然略感粗疏,但大方向就是这个。
  最后想到的一点是,李本来就学历史的,好像费正清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的文学部分就是他执笔的,这本书我听说了很久,也还没看过,在想里面的章节和这本博士论文会不会很相似,至少这论文的形式倒是很方便写到书里。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首发于豆瓣http://www.douban.com/review/1400727/,又发于自己的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7:54 , Processed in 0.1702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