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138|回复: 20

[【讨论】] 活动  国内濒危物种保护之《救救我们的水中美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4 21: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知道这样一群神奇的动物吗?美丽的长江是它们生活的家园,它们已经在那儿生活了几千万年;它们保留着古老原始的特征,既古老又珍贵;它们体态丰腴,泳姿优美,是长江里的游泳冠军和捕鱼能手;它们终身以鱼为食,是生活在淡水里的鲸类动物;它们能给在长江作业的渔民预报天气,是人们心目中的长江女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关于它们的动人传说和翔实记载。但是,由于人类的肆意掠夺和破坏,长江环境已经变得满目疮痍十分恶化:越来越多的水电站堤坝与闸门、残忍的滚钩与电网、喧闹航运中疯狂转动的绞肉机般的螺旋桨、排放到长江的农药污水这一切的一切导致白鳍豚已经将近绝种,长江江豚也在告急,白鳍豚的今天可能就是长江江豚的明天!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扯皮,没有时间再等待了。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立即付诸行动是最重要的,为了拯救我们的长江女神,为我们的后代保护好这个珍贵的物种,也为了我们人类自己,赶快行动起来,救救我们的水中美人,救救我们的长江女神!!!

[color=#66CC66]一、加强宣传, 合理调度, 减少水中美人的意外死亡事故:为减少船舶对美人们的意外伤害, 可在世业洲上下游设立船舶的减速和限速标志, 使船舶谨慎航行, 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调度工程用船, 减少船舶密度和停留时间, 以免误伤美人。同时, 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船只周围有鱼类活动时便要暂时停止施工, 以免误伤美人。建议船舶尾部加装隔离护罩,以期消除螺旋桨给美人带来的直接危害。

二、加强对回水区的保护, 改善水质白暨豚群体的活动与赖以生存的缓回流水区的变化密切相关, 缓回水区的环境质量变好, 生活在其中的美人就多, 反之, 美人就会发生迁移。有关部门要重视长江水质, 严厉打击沿岸企业生产废水乱排乱放。

三、采取人工迁移措施, 进行人工养护目前一个比较有效的保护美人的措施就是迁地保护, 把现有的美人从长江迁移到一个合适的水域中进行保护和繁衍。 因为如果仅靠宣传和合理调度的方法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 所以建议在施工开始前人工主动将世业洲一带的美人迁移至适宜的半天然水域。 镇江市政府 《关于同意建立镇江市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确定长江和畅洲北汊为镇江市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 这里丰富的鱼类资源, 合适的地理环境, 是白暨豚、长江江豚等长江豚类美人迁地保护的理想之地。 在保护区进行人工养护, 可从根本上避免施工、 航运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且还有利于美人们的增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1: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活动  国内濒危物种保护之《救救我们的水中美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1: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5%。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长江水资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保护好长江水资源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不仅对于长江流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华北、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重点水域水质状况  (一)水资源质量
  本月对长江干、支流及西南诸河36个重点断面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价,其中长江干流16个断面,支流16个断面,西南诸河 4个断面。
  参与评价的36个断面中,Ⅲ类和优于Ⅲ类水有20个断面,占总评价断面的56 %,Ⅳ类水有11个断面,占30%,Ⅴ类、超Ⅴ类水有5个断面,占14%。见下图。
  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
  干流1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符合Ⅲ类水有11个,占干流总评价断面的69 %,Ⅳ类水有5个,占31 %,超标项目为石油类、总大肠菌群、氨氮、总镉等。
  岷沱江、嘉陵江、乌江、汉江等主要支流的1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Ⅱ类水有1个,占支流总评价断面的6 % ;Ⅲ类水有4个, 占25 % ;Ⅳ、Ⅴ类、超Ⅴ类水断面有11个,占69% ,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氰化物、挥发酚等。
  西南诸河:
  西南诸河的4个水质监测站点水质均为Ⅱ类。
  湖泊:
  巢湖水质类别为Ⅳ类,其中西半湖高锰酸盐指数4.1~5.0 mg/l,氨氮0.15~0.69 mg/l,总磷0.087~0.112 mg/l,富营养化程度为重富营养。东半湖高锰酸盐指数3.8~4.2mg/l,氨氮0.37~0.60 mg/l,总磷0.095~0.152 mg/l,富营养化程度为重富营养。
  滇池水质类别为超Ⅴ类,其中草海的透明度0.3 m,高锰酸盐指数6.5~9.1 mg/l,总磷0.713~1.49 mg/l,总氮14.2~20.1 mg/l,富营养化程度为重富营养。外海的透明度1.0 m,高锰酸盐指数均值为6.0~6.4mg/l,总磷0.053~0.078mg/l,总氮1.74~1.97mg/l,富营养化程度为重富营养。草海较外海富营养化更严重。
  二、省界河段水质状况
  本月对长江流域省界河段11个断面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价,其中干流断面4个,支流断面7个。水质为Ⅱ~Ⅲ类水的有8个(干流断面有3个,支流断面有5个),水质为Ⅳ类水的断面有3个(干流断面有1个,支流断面有2个),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总大肠菌群。

省界参评断面水质类别构成图
  三、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本月对长江流域重庆、贵阳、宜昌、武汉、襄樊、长沙、九江、南昌、赣州、南京等10个重点城市31个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进行了监测与评价,水资源质量为Ⅰ、Ⅱ类的优良水源有28个,水资源质量为Ⅲ类的水源有3个。在重庆、贵阳、武汉、长沙、南昌、南京等6个省会城市中,除武汉的琴断口、白鹤嘴、宗关等3个水厂水源地水质类别为Ⅲ类外,其余均为Ⅰ、Ⅱ类的优良水源。
  四、重要水事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2年1月,《中国水功能区划》在北京通过水利部审查。这次审查的水功能区划从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水域使用功能,明确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为水资源监督管理提供了依据,为实施水权管理创造了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2: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长江奇兽:白鳍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学名:Lipotes vexlifer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声纳系统发达,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是任何现代潜艇所望尘莫及的,当群体被冲散后,它们利用高频率的声纳可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白鳍豚是法国动物学家米勒于1918年在洞庭湖采到首只标本命名的,实际上中国人早就记叙过它,如汉代的《尔雅》、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蒲松龄更在《聊斋》中有白秋练与暮生的爱情故事,白秋练就是白鳍豚的化身。 白鳍豚已是一种注定要灭绝于我们手中的美丽传奇的动物,它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目前人工饲养仅有一只,名为“淇淇”。长江的围湖造田、有害渔具、修闸建坝、繁忙的航运、渔业及严重的污染都在威胁其生存。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2: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该怎样保护白鳍豚

  编者按:2002年1月29日,农业部的一纸批文“原则同意”了一个“捕捉白鳍豚实施方案”,该方案将“尽快尽可能多地将长江里为数不多的白鳍豚捕捉起来,视具体情况放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进行繁殖研究,或放进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半自然保护区使其繁衍生息。?
  对白鳍豚保护问题,很多专家都曾予以积极关注,思明即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多年的环保工作者。在农业部的批复出台之前,有关部门的此种倾向就已引起思明的关注。因持不同观点,思明对此事“很关注也很着急”,他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写成“我们该怎样保护白鳍豚”一文,阐述自己对此事的不同意见。
  我们认为,在关乎国宝级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白鳍豚的保护思路甚至是具体的保护方式和保护方法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是正常的。当然前提是要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之上,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有利于白鳍豚物种的保护和繁衍。
  我们在此发表“我们该怎样保护白鳍豚”一文,意在引起大家对白鳍豚保护事业的关注和思考。如果您对白鳍豚的保护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欢迎给我们来稿,来稿请寄“中国环境报自然生态版林玉收”。
  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历经种种劫难的浩浩长江,依然是白鳍豚唯一的家园和依恋
  尔今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原为陆地兽类,5000多万年前回归海洋,离开海洋进入长江也已经历了2000万年的生存进化史,所以被称为“水中熊猫”、“活化石”。全世界80种鲸豚类动物中只有4种栖息于淡水,白鳍豚即为其中1种。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尔雅》,对白鳍豚就有记载,清代《聊斋志异》中,有以白鳍豚化身为题材的爱情神话等。在历史的长河中,白鳍豚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备受推崇的“长江女神”。
  历史发展到今天,各种原因特别是越来越剧烈的人类活动,使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野生生物种群越来越少,白鳍豚这一古老物种的生存状况更是趋于恶化。
  长江经济规模空前扩张,河流自然生态不堪重负,物种保护压力与日剧增。考察证实,白鳍豚分布江段正在缩短,种群数量正在下降。1990年前,白鳍豚分布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苏浏河口,江段全长约1600公里;而近年分布缩短到1200多公里,荆州以上和南京以下江段里没有了白鳍豚的踪影。从种群数量上讲,估计历史上曾经有几千头,1981年为400头左右,1986年为300头左右,1990年为200头左右,目前通行的说法是不到100头。
  然而,历经种种劫难的浩浩长江,依然是白鳍豚唯一的家园和依恋。地球不可谓不广博,江海相连迁移道路不可谓不畅通,科学不可谓不神奇,人力不可谓不强大,可是自然法则使我们谁也不可能乞求在长江之外把白鳍豚物种保护下来。保护白鳍豚,还得在长江里做文章,白鳍豚是属于长江的。
  保护白鳍豚的制约因素不在于其生境多么恶化,不在于技术难度多么大,也不在于管理困难与社会环境,而在于保护思路上的差异。
  是迁地保护还是就地保护?是人工饲养还是保护其栖息地?是保护个体还是保护物种?这些分歧,几乎是所有濒危物种保护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的。我们发现,经过10多年付出高昂代价的实践,白鳍豚保护思路还远未理顺。业内一些人士时至今日仍坚持对白鳍豚物种实施人工饲养迁地保护的模式,仍极力主张“必须尽快把尽可能多的白鳍豚从长江中捕捉起来,实施迁地保护”。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就白鳍豚而言,通过实施保护其栖息地也就是就地保护的模式,去预防它的灭绝并逐步恢复适当规模的种群是完全可能的。
  实践和科学认知告诉我们,人工饲养保护不了白鳍豚物种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白鳍豚保护工作从1985年国家环保局在武汉召开有关会议算起,已有10多年时间了。围绕白鳍豚保护的科研工作更早一些。1978年中国科学院就建立了全国性的白鳍豚研究协作组,此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成了白鳍豚馆,在长江上进行了50多次白鳍豚考察,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亦开展了相同的工作。中科院水生所作为保护白鳍豚的主要技术支持单位,还与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了长江中下游白鳍豚、江豚大规模同步考察监测活动。
  在此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规划建立了湖北长江新螺段及石首天鹅洲段两个以白鳍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江西湖口、江苏镇江等地设立了白鳍豚保护站,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也于2000年改建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将要陆续规划建立的还有长江江西段(又称八里江)豚类自然保护区、鄱阳湖老爷庙自然保护区、江苏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的建立目的都在于对白鳍豚实施就地保护,也就是通过在长江适宜的江段水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鳍豚的栖息地,籍此达到保护白鳍豚物种的目的。
  有的保护区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如长江新螺段自然保护区135公里保护江段中,1993年以来就累计观察到白鳍豚54头次,成为目前白鳍豚分布较多的江段之一,证明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的有效性。
  但由于对白鳍豚的保护是从实施迁地保护开始着手的,加之多年来有关方面及人士在保护重点上的方向性引导作用,致使社会注意力及实际工作重心也始终是在迁地保护上。就地保护是后来的事情,并且一直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受此影响,自然保护区在白鳍豚保护事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困难、问题较多。一些保护区为保护白鳍豚而设立,实际并未做保护区工作,一些地点理应建立保护区而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影响了保护白鳍豚的总体效能。
  1980年,中科院水生所人工饲养1头取名“淇淇”的白鳍豚,并存活下来,开人工饲养白鳍豚之先河。此后,水生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水产研究所、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部分)又陆续饲养过其他取名各异的白鳍豚,但无一例外全部死亡。其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为911天,最短的只17天。人工增殖更是一句空话。这些白鳍豚获得时虽有大有小,但体长都在150厘米以上,最长的为229厘米,有的体重达到150公斤,最轻的也有55公斤,说明其时年龄和体质状态并没有什么不好。石首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部分被业内“权威人士”普遍看好为白鳍豚的人工饲养场所,1996年放养1头体重达150公斤的白鳍豚,待6个月后死亡时极度消瘦,尸体上肋骨印迹清晰可见。中科院水生所的“淇淇”,一直幸运地在滤水条件下活着。据介绍,“淇淇”所在的白鳍豚馆内,有一个庞大的生命支持系统昼夜不停地运行着,饲养员为“淇淇”配餐,兽医监视“淇淇”健康状况,水质管理员保证池水卫生、清洁等,每年支出费用约33万元。为了给“淇淇”寻找配偶,中科院水生所不惜代价多次组织捕豚,1986年3月31日终于捕获2头,1大1小,1雌1雄,但未及配对就一一夭折。其后,为“淇淇”找到配偶以期获得其子代的各种雄伟计划和艰苦努力仍在不断地进行着。无奈直到现在,“淇淇”依然形单影只,既不能交配繁衍形成群体,更不能在滔滔江水中进化。它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的野生海兽白鳍豚是越来越远了,对野生白鳍豚物种保护的贡献更是有限,从严格意义上讲,“淇淇”充其量只能被看作是一件被异化了的目前还活着的标本,仅具有限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先后不养而死呢?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甚或没有。对无价之宝死无交待,是我们以往白鳍豚迁地保护工作上的一个很大缺陷。
  不过从科学认知来看,这些白鳍豚不养而死是不幸的,却也是必然的。物种是一种存在物,它与其所适应的小生境密不可分。作为白鳍豚栖息地的长江,是世界级大河,源远流长,构成全国34.2%水资源量的滔滔江水奔腾不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仅鱼类就有370种。尽管由于人类控制,自然变异已消失不少,但仍然丰富多彩,具有一种野性,又有着恢宏、复杂、充满活力的秩序。白鳍豚在这样的大江中生存进化几千万年,其烙印之深无与伦比。它的家园在长江,它极大地适应了长江这样的水文条件:流态稳定,流速适中,沿岸水系发达,沙洲众多,江段弯曲、分汊或有较大洄水条件的江段、水域是白鳍豚的典型栖息地,辅以几百公里的迁徙活动水域。很显然,这些栖息地条件是人工饲养场所实难具备的。
  尽管生物具有创造性地适应环境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物种间存在巨大差异。此种野生动物可以进行迁地保护或人工饲养,并不表明彼种野生动物就一定可以进行迁地保护或人工饲养。况且白鳍豚又不是生态分布很广、适应性很强的物种。它的生存进化仅限于长江的事实,足以表明它是狭生态分布,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适应生境变化的能力很低。自然,白鳍豚在长江也一定是形成了相应的生态关系和行为现象,而这些生态关系和行为现象要想在一个新的系统中重新获得建立,谈何容易!我们把白鳍豚从长江捕捞上岸,放在与长江水文状况及生物多样性特点相去甚远的长江故道或场馆类建筑物中实施人工饲养,很显然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其生存环境和条件。为使人工饲养取得实质性进展,要么饲养者去非常逼真地模拟长江水文状况和生物多样性,要么白鳍豚就得显著改变本身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总有一方妥协才行。长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内涵,在地球上不可能重复,也不可能类比或模拟。白鳍豚也不大可能改变自身种的特点,改变了它也就不再是白鳍豚了。个体是物种的标本,它集中体现了自然物种的类的特征,如果个体得不到发展,物种也将得不到发展。我们连白鳍豚个体都很难养活,又怎么能够说通过人工饲养来实现其物种的保护呢?
  并且,一个物种即使有了人工饲养的种群,也并不标志着这个物种的野生种群就可生存下去。
  物种的生存进化靠基因流的动态发展,而这一过程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形成选择压力。一个物种自然种群的濒危、消失,必然意味着一个栖息地的濒危和崩溃。如果栖息地崩溃了,把力量集中在物种个体的保护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只有挽救栖息地才能挽救物种。于是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计划和实践工作中,才有加倍努力把已是人工圈养下的麋鹿、野马和人工繁殖成功的扬子鳄等放归自然的举措,以达到恢复这些物种的自然种群和作为它们栖息地的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之目的。依照生态保护理论,即使是在既有野生种群又有人工种群的情况下,也不能不经科学论证就一味地把更多的野生种群变为人工种群。美国著名动物学家夏勒先生在评论中国人工饲养大熊猫计划时指出,成功的饲养繁殖计划可以成为挽救大熊猫的有效手段,但为此目标捕捉更多的野外大熊猫来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则很危险;如果最后只剩下人工圈养的大熊猫且有足够的繁殖数量,我们还是不能自命已经解救了大熊猫。和大熊猫相比,白鳍豚根本就没有人工种群,我们岂敢把野生种群全部捕捉上岸?
  白鳍豚应该在长江中加以保护,白鳍豚也能够在长江中进行保护。
  我们也无需过于担心白鳍豚所经受的各种生存挑战。大自然中存在着斗争,但同时并且更多地存在着适应;存在着对生命的阻碍,也存在着对生命的传承。生命之河的河床由顺境和逆境组成,一个完全充满敌意的环境会扼杀生命,在这样的环境中物种不可能延续;但一个完全和顺的环境则会使生命迟钝退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同样挽救不了物种。种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任何种群的个体数量都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当环境条件有利时,种群表现为数量增加,反之亦然。长江中还有若干白鳍豚种群,并有幼豚存在,说明白鳍豚物种繁衍并未中断,只要压力减轻、条件好转,其种群数量就会增加。
  我们要看到通过对许许多多物种实施栖息地保护从而成功使其种群数量得以恢复的事实。云南西双版纳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使大象数量稳定增长,并形成新的种群。北京地区通过采取具体保护措施,鸟类已由上个世纪70年代的34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370多种。如果说白鳍豚和这些物种有所区别的话,那么,我们来看看印度河盲豚的例子。印度河盲豚和白鳍豚同为淡水豚类,也同受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保护。30年前,巴基斯坦在170公里长的一处河段上建立了盲豚自然保护区,起初评估时盲豚数量138头,12年后再评估时已增加到429头,以后仍然保持种群稳定并有所增长。
  对症下药,加强管理,落实就地保护原则,是白鳍豚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白鳍豚濒危的症结,在于人类粗放利用长江资源和不合理干预长江水系生态系统,那么,保护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变这种粗放利用和不合理干预,而且我们相信,致力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中国有能力实现这种改变。
  研究分析表明,长期来威胁白鳍豚生存的主要人为因素包括:使用不当甚至是违法渔具在长江捕渔误伤白鳍豚,船舶行进过程中螺旋桨打死打伤白鳍豚,水下工程爆破炸死炸伤白暨豚,以及长江采砂、修建水利工程使水文条件改变从而导致栖息地破坏,更兼长江水质被严重污染等。这些原因是业内人士的一致看法,是多年来白鳍豚保护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我们应该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实际措施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
  长江捕渔使用的有害渔具及有害渔法主要有滚钩、迷魂阵、电捕鱼、炸鱼、毒鱼等,绝大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所明令禁止。这些违法行为在长江大行其道,破坏渔业资源的同时伤及白鳍豚。但是,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我们相信,只要有关管理部门真正负起责任来,法律规定禁止的渔具渔法也一定会逐步得到禁止,起码可以显著减少,从而在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也使白鳍豚逐步得到保护。
  船舶行进过程中螺旋桨打死打伤白暨豚情况的发生,和船舶密度、速度、航道规范化及螺旋桨的结构有关。我们认为,在充分利用长江巨大的水运之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对长江为不可多得的生命支持系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才对。在此前提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看香港的例子:为保护香港海洋公园内的中华白海豚,香港特区有关条例规定,在海洋公园内航行的船只必须遵守10海里的速度限制,以使中华白海豚来得及躲避,减少其与船只碰撞受伤的机率。长江中,保障白鳍豚安全的船舶航行速度是多少,还没有人进行过研究,因而没有具体数据。不过,白鳍豚与白海豚同属鲸豚类,船舶在行经白鳍豚分布区时应当限制速度为其躲避留出必要时间应是肯定的。
  长江河道采砂,破坏的正是白鳍豚和鱼类的重要栖息、繁殖场所。安徽铜陵江段的江心洲,植被茂密,四面为江水环抱,铜陵白鳍豚养护场多年观察认为,该洲所处江段及其周围水域是白鳍豚核心栖息地之一。1999年以来,疯狂采砂行为已导致该洲从洲头到洲尾倾塌总长约5公里,崩岸最宽处近百米,200多亩沙滩和大片防护林沉没江底,影响所及,白鳍豚的栖息地也就不复存在了。但2000年以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偷采江砂行为的处罚力度,摧毁了一批偷采船只并处理了违法采砂人员,情况有所好转。特别是2001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320号公布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为大力打击非法采砂行为、规范和建立正常的采砂秩序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
  白鳍豚的保护要求我们在有关长江水系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考虑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需要,把不利影响减至最小,并以可行措施防止施工中炸死炸伤白鳍豚个体。当然前提是保护部门对白鳍豚栖息地的分布、白鳍豚的迁徒活动情况等,事先要有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至于围江、围湖及河湖分割产生的生态负面效应,如减少江、湖水文自然变异,压缩白鳍豚栖息地和摄食场所等,又是一个较大层面的问题。现在,除洞庭湖、鄱阳湖等少数湖泊继续通江外,多数已修建了坝闸,河湖水系天然联系被隔断,鱼类不再江湖洄游,使其自然增殖受到严重影响,也就破坏了白鳍豚的部分生境和食物来源。木已成舟,要改变这样一个局面恢复河湖水系历史状态,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实事求是讲是不容易的,只能通过对已变化了的长江水系生态加强保护,促进新的进化,以弥补损失。不过,1998年长江大水过后,国家实行退田还湖还河政策,一些地区河湖生态已经有所恢复,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的实施,对长江河流生态也会有积极意义。
  长江水质受到工业、农业、交通、城乡生活等多方面排放污染物的危害,尤其排污口多设于岸边,垃圾也是堆于岸边,形成了岸边污染带,使岸边水质常常比江心水质更差一些,而白鳍豚栖息地又更多地是在岸边地带。这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但尚没有其对白鳍豚生存造成多大程度危害的具体分析。
  治理水污染,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环境保护目标。长江的水质保护确实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污染源治理也是在不断进行着。沿岸各大、中城市都在治,农村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并且都已取得了成效。据2001年有关监测公报,长江干流水质除个别断面外,总体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环保国策的进一步落实,污染源治理、水质保护工作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所以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长江水质变化。
  还有一个只存在于保护科研工作范围内的重要因素,即过滥过多地捕捉和考察监测活动对白鳍豚正常生存的不利影响。规模化捕捉白鳍豚有多少次,尚没有一个准确数字,但相信只会比一些资料上零星反映的多,而不会少。捕捉回来的死了,捕捉过程中有没有白鳍豚受伤抑或致死的,情况不清楚,由此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从来没有人透露过。白鳍豚是温血动物,与人类一样用肺呼吸,所不同的是它要通过定时浮出水面才能进行呼吸,捕捉中以机械力围追堵截,想必极易使其惊吓、呛水等。也许大多数情况下逃生了,但受累受伤则不可避免。有资料记载,捕捉中为防止其穿网而过,用的是3层网;为了追赶上,用的是时速30公里以上的快艇,谓之快艇放网,还有偷袭法、驱赶法等,不一而足,可以想象对仅以2~4公里时速前进的白鳍豚伤害有多大。
  为了掌握保护成效和变化,定期安排有严格技术要求的白鳍豚考察监测本无什么不妥。但据两个单位的资料显示,他们自己有组织地考察监测活动就进行过80多次,而涉及此项工作的绝不只是这两个单位,可见此类活动的频繁程度。就白鳍豚保护工作所需要的物种背景来看,其实各种情况早就很清楚了,所不清楚的只有白鳍豚的确切数量了,即到底是99头还是101头,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不惜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给白鳍豚又增加了多少生存的压力呢?这个账没有人算过。就物种保护来说,白鳍豚种群数量已量化到百头左右,够定量的了。就制定对策而言,所需信息也早就掌握了,即使不足亦用不着如此大动干戈。所以,诸如此类的考察监测活动应该适可而止,腾出时间、精力、资金放在保护工作上,扎扎实实干几年,回头再来看变化。这样就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要落实就地保护原则,还要解决自然保护区的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和观念转变等问题。长江白鳍豚自然保护区要根据本身线状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在管理模式上注重发挥广大涉区人员包括两岸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共管机制,大家共同承担管护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女神”白鳍豚存亡之谜 白鳍豚是否已经灭绝?是濒临灭绝,还是“功能性灭绝”

  一个轻率的结论

  今年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Letters》,发表了中、美、英、德、日、瑞士6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英国《独立报》在援引该报道时称,专家们认为“白鳍豚已经灭绝”。

  “白鳍豚已灭绝”的说法其实始于一个叫奥古斯特的瑞士人。奥古斯特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1997年,他来中国参加一项野外考察时曾见过白鳍豚,从此产生了强烈兴趣。去年年底,他作为组织者之一,参加了6国专家在长江大规模搜寻白鳍豚的行动。

  在这次考察中,20多位世界鲸类专家历时38天往返3400多公里搜索白鳍豚无果,于是奥古斯特就得出了白鳍豚物种灭绝的结论,并将这一观点通过互联网发布出来。观点在网站上发布后,就被众多的网络和媒体进行了转载。

  科学家5年未见白鳍豚

  白鳍豚是否灭绝不得而知,但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已近5年没见过活白鳍豚。

  我国惟一的白鳍豚馆坐落于武汉吴家湾南望山脚下,该馆建于1992年,包括实验室在内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馆内,半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池里干干的,自从2002年白鳍豚淇淇去世后,这里就再没被使用过。

  “我从来没见过白鳍豚”,8月2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豚研究小组博士郝玉江接受采访时遗憾地说,2003年他加入白鳍豚研究小组后,就一直在苦苦搜寻白鳍豚的下落。可是他见到的白鳍豚,除了馆里收藏的标本,就只有门口的3个不锈钢白鳍豚雕像。

  3个保护方案结果令人遗憾

  早在1996年,白鳍豚小组就提出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养3种保护白鳍豚的方案,但3个方案都没有成效。

  白鳍豚在长江生活了约2500万年,但是在就地保护方案中,人们却发现白鳍豚的这一主要栖息地,越来越不适合它们生存了。

  长江原来有一个由支流连通湖泊众多的水网。随着沿江堤坝的修建,水网被切断,整个水系的生态环境随之改变,长江大型鱼类数量急剧下降,以250克~500克的大鱼为食的白鳍豚很难生存。另外,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航运河流之一,长江往来船只众多,其螺旋桨发出的噪声,对靠声波辨物的白?豚是致命的。

  对于迁地保护方案,白鳍豚研究小组的王克雄说:“石首荆江白鳍豚保护区原为长江故道,全长21公里,非常适合白鳍豚生存。从1992年开始,白鳍豚小组开始将捕获的白鳍豚的近亲——江豚进行投放繁养,目前该江段已存活了30余头江豚,这在世界上尚属首创。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找到白鳍豚进行投放。”

  人工繁养方面,白鳍豚淇淇活着的时候,研究小组曾经为它找到过雌性白鳍豚伴侣,可惜这个雌性白鳍豚尚未发育成熟,就因吞食锈铁而死亡,令人遗憾。

  中科院:白鳍豚是“功能性灭绝”

  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是个比较严肃的事。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规定,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必须连续考察该物种的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的一个生命周期内,没有发现该物种存在才是灭绝。白鳍豚一般可活30年,确认其灭绝,必须在30年内连续对其生存状况进行考察。

  1997年~1999年,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和农业部组织专家对白鳍豚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和考察活动,都发现过白鳍豚。至2006年再次组织大规模搜索行动,中间才隔了7年。

  而2006年底,20多位顶级鲸类专家在长江进行大规模搜索活动,并非专门为找寻白鳍豚,同时寻找的还有江豚。据郝玉江介绍,搜索队当时分乘两艘大型船只,采用水下探测器和人员轮流上甲板观察水面的方法搜索,搜索行动白天进行,晚上停船休息。这样的搜索方式容易产生以下几个漏洞:一、两艘搜索船是大型船只,无法到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通江支流和湖泊;二、夜间停止了搜索;三、水下探测器有效范围为300米~500米,在江面宽的地方存在盲区;四、搜索人员轮流在甲板上用望远镜搜索,难免会有因个人原因(如因劳累而注意力不集中等)而错失一些信息。“从武汉到宜昌再到上海,然后返回武汉,我们确实没有发现白鳍豚,不过,没有发现不等于没有。”郝玉江说。

  对于这次国外白鳍豚“灭绝”的报道,郝玉江说“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边说着边从电脑中打开了一篇名为《白鳍豚,世界上第一个灭绝的鲸类?》的英文文章,指着结论中的一段说:“这句话的准确意思应是白鳍豚可能即将灭绝”,有媒体却把它翻译成了“白鳍豚灭绝”了。

  “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的作者之一,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说白鳍豚灭绝并不准确,但是可以说“功能性灭绝”。

  物种功能性灭绝有3个指标:一、存在化石中;二、特种种群稀少,功能丧失,对周围生态影响微小;三、数量下降至无法保证种群繁殖的需要。目前白鳍豚的状况,具备了后两项指标,但其物种功能性灭绝已成定局。

  “事实上,白鳍豚的数量在20年的时间里减少得非常严重。”王丁说,从开始研究白鳍豚保护至今,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早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多头白鳍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减少到200多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头;等到1997年再次考察的时候,只发现了17头。

  白鳍豚基因已经保存下来

  2004年,白鳍豚的基因被送到美国进行细菌活体繁殖,使其基因得以保存下来。据王克雄说,淇淇去世后,虽然没有找到活体白鳍豚,但研究小组依然可以根据其标本和资料进行相关研究。

  随着越来越多克隆动物的出现,人们会想到能否将白鳍豚进行克隆。对此,王丁认为,克隆白鳍豚从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拿英国克隆羊多利为例,克隆羊有3个母羊体,从其中一只身上提取一个乳腺细胞、从另一只提取一个未受精卵生成的胚胎,然后将之植入第三只母羊体内。而光捕捉一头雌性白鳍豚就需耗资近百万,更别说两头、三头;加上白鳍豚又是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相比,取体细胞和卵子然后将其放入子宫,其难度要大得多,不容易操作。而且,克隆后,基因多样性的消失,还将导致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下降,最终物种还是会走向灭绝。

  拯救,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

  王克雄认为,在洪湖、石首、八里江、长江铜陵镇江段等地,仍有可能发现白鳍豚。从2002年起,白鳍豚小组每个季度组织6人~8人,到鄱阳湖等白鳍豚经常出没的地方,进行野外调查搜索。现在发现白鳍豚的困难越来越大,即使发现了,能否捕捞上来,安全运到保护区,风险也相当大。郝玉江认为,如果能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队伍,发现白鳍豚后立即追踪捕捞,运到石首放养区,拯救白鳍豚也许还有一丝希望。

  据了解,今年九十月份,水生所还会在鄱阳湖和洪湖分别进行白鳍豚考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2: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某高校保护白鳍豚策划

世界地球日让我们行动起来
                保护白鳍豚策划书
活动主题:为了保护长江水生环境,为了拯救白鳍豚。
一,活动背景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被人们称为“长江女神”。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研究室主任王丁介绍,据观测,长江内白鳍豚数量已从1986年的约300头降至不足100头。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上船舶螺旋桨威胁等因素,白鳍豚难以在长江其它江段长期生存。
前不久(具体时间)研究人员在长江上观察8天却没能发现一只白鳍豚,说明白鳍豚一濒临灭绝,也说明社会对白鳍豚的关注和保护都太缺乏了。因此,我们作为青年志愿者性质的社团,作为当代有素质的大学生,我们将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保护白鳍豚的活动。

二,活动目的

迎接世界地球日。
唤起广大市民关注白鳍豚,共同保护长江环境,拯救白鳍豚。
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宣传环保理念,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 主人翁的精神”。
  5展现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青年志愿者的风采,以及展现学校成功素质教育的成果 。


三,活动 时间地点及人员
时间;2006年4月22号
地点;文化长廊
人员:校青年志愿者
四,活动形式
前期活动
(1)展板海报宣传,由校青协宣传部出宣传板3块,各个学院也分别出1到2块板进行宣传。出海报10张分别张贴于各个宣传栏里。
(2)准备相关的宣传资料并且下发到各个学院,并且希望各个学院可以以班为单位进行一次有关保护白鳍豚的班会或者是团组织生活会。
(3)对参与本次活动的志愿者进行一次培训 ,这样可以方便我们开展活动的宣传
(4)联系武汉市的 其它高等院校的 环保社团或者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议他们和 我们一起搞这次活动。他们的参与方式是他们可以在自己学校内部搞一 次保护白鳍豚的活动最好我们可以 同时进行,还有就是希望其它高等院校可以派出代表和我们 学校的代表以及武汉水生所的代表在 武汉的人流密集区进行宣传 活动。
(5)联系武汉水生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一次有关保护白鳍豚的专题讲座。
(6)联系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
(7)联系武汉 市的各大宣传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
(8)活动现场的照片拍摄。
(9)印制宣传资料500份。

后期活动
(1)活动参与各方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评价。
(2)活动完毕可以 组织一次参观武汉白鳍豚馆的活动。
(3)活动 参与各方对 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后 将相关资料上传到 相关的 网站或宣传媒体上。
五,活动前的准备
(1)将各个高等院校的联系方式取得并联系他们。
(2)将活动当天需要的物资提前向有关方面申请。
(3)将活动参与的 其它各方句的及时的沟通 。
六,经费预算
印制宣传单的费用100元。
条幅7条105元。
联系费用100(包括报销相关人员的 电话费和联系所需要的路费。)
参观费用有参观人员自己支付。
七,活动中 注意的问题
(!)活动中各方应该注意协调和合作。
(2)各参与方应该作好相关资料的备案。
(3)将募捐所的应向相关方面公布。
(4)活动如果 遇到特殊 的天气需要推迟举行的 应该及时通知各个参与方。
八,活动负责人
各学校必需有一名负责人。
由各个参与方选出本次活动的 总负责 人。
备注:
     1.交通运输问题:由于从学校到场地较远,设施较多,不可能徒步行走,搭乘公共汽车也不方便,所以可以由合作单位提供车辆,或者可由赞助方提供资金租校车。
     2.活动设施摆放要求:主题“拯救白鳍豚”的横幅必须摆在最醒目位置,募捐箱要放在最方便的位置。活动设施摆放要合理,要预先规划好,要使活动顺利开展而不影响交通。
     3.活动名称的问题:这次活动目的在与保护和拯救白鳍豚,因此这次活动不贯名,而直接以“拯救白鳍豚”等名明名。
     4.赞助方利益问题:由于这次活动意义深刻,最大受益者应该是白鳍豚。但必须顾及赞助方的利益。因此可另设展板为赞助方的宣传,还可在横幅上印上赞助单位名称,并可让赞助方领导在活动开场或中途做演讲或发言。
     5.音响设备问题:音响设备可由赞助方提供,或可向校方租借,也可由场地提供方提供。
  活动预期目标:
     通过这次活动,让广大市民深刻认识到白鳍豚生存状况的严峻,更加关注白鳍豚的生存状况,并参与到保护白鳍豚的活动中去,共同拯救白鳍豚;并使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保护白鳍豚工作的力度,改善白鳍豚的生存环境,给白鳍豚一个新的适合生存繁衍的环境,使白鳍豚脱离灭绝的边缘。
.活动主办方:长江水生物论坛,白鳍豚馆
  活动承办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木森环保协会,中南民族大学绿色环境保护协会,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
  活动协办方:省环保局,武汉市广播电视台,武汉其它各大高等院校。
感谢活动赞助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2: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别贴了,白暨豚十几年前就已经灭绝了,因为生物界对一个物种灭绝的普遍界定是个体数<=30。如果这个种群的数目小于30,那么这个种群大量的近亲繁殖就会使这个种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不断减弱,从而最终导致灭绝。这和近亲结婚的原理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发现一两头白暨豚也无济于事。白暨豚已经灭绝了!!! 2006年12月13日瑞士动物学家August Pfluger和他的合作伙伴在为期6周对3300公里段长江的物种灭绝坚定考察过程中,未能找到一只白暨豚的踪迹

现在当务之急是保护长江江豚,让它们别在步白暨豚的后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2: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companion于2008-06-04 22:19发表的 :
楼上别贴了,白暨豚十几年前就已经灭绝了,因为生物界对一个物种灭绝的普遍界定是个体数<=30。如果这个种群的数目小于30,那么这个种群大量的近亲繁殖就会使这个种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不断减弱,从而最终导致灭绝。这和近亲结婚的原理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发现一两头白暨豚也无济于事。白暨豚已经灭绝了!!! 2006年12月13日瑞士动物学家August Pfluger和他的合作伙伴在为期6周对3300公里段长江的物种灭绝坚定考察过程中,未能找到一只白暨豚的踪迹

现在当务之急是保护长江江豚,让它们别在步白暨豚的后尘


中国的很多动物不都是近亲繁殖的吗?

据说华南虎、熊猫都这样

熊猫现在不也好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2: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剩下的那一两只也可能是同性,白鳍豚凄凄就是老光棍而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2: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companion于2008-06-04 22:30发表的 :
问题是剩下的那一两只也可能是同性,白鳍豚凄凄就是老光棍而s
     “淇淇”之死不是终结 
  
  据悉,白鳍豚“淇淇”死后,长江豚类保护工作将依照《中国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继续有条不紊的开展。
  
去年年初,农业部拟定了《中国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对今后的长江豚类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即:
  以迁地保护作为主攻方向,加强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准备条件引进白鳍豚和江豚;加强白鳍豚种群数量监测及原地保护;进一步研究白鳍豚、江豚人工饲养下的保存和繁殖。在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开展白鳍豚克隆技术的研究。
  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表示:“淇淇”的去世并不意味着长江豚类保护工作的终结。长江豚类保护是一
项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工作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王丁介绍说,中科院水生所通过对“淇淇”22年的饲养,获得了白鳍豚饲养学、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繁殖生物学、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丰富的科学资料,积累了独到的经验,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基本上完成了白鳍豚饲养研究上大多数科研项目。“淇淇”的去世虽然给白鳍豚研究保护工作带来了损失,但不会对今后的白鳍豚研究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白鳍豚不都已经绝迹了,还研究干什么?怎么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2: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拯救方案:

1、加强对长江流域的综合管理,成立专门的长江管理委员会(或办公室),从流域层面统筹考虑长江经济、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问题,制定长江保护法,对长江流域的航运交通、渔业捕捞、资源保护、水利工程、公安执法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执法,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利益冲突。以《 中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 为总纲,寻求各行业部门对长江豚类及其它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2、加强保护区网络建设和保护区能力建设;加强对重点江段和水域的长期监测;建立更多的半自然迁地保护群体和人工繁养群体,完善多元化保护体系;加大对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



3、利用现有保护区、保护站和长江中下游渔政管理系统的条件,建立并完善长江豚类监测、救护和保护网络,增强各保护区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学习;将国家级保护区管理队伍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体系;依据《自然保护区条例》或即将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法》,制定量化指标,完善保护区能力建设和管护效能的量化评估体系,加强监管;尽快将镇江、鄱阳湖、洞庭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白鱀豚保护区全部更名为长江豚类保护区;立即推动将长江江豚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工作;加强保护区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增强依法执法能力。




4、建立完善对长江豚类监测、救护的标准化作业体系,实现各保护区监测、救护、记录、报告等工作的一致性和通用性;为各保护区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保护区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帮助保护区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



5、依法对长江渔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取缔保护区水域内的非法渔业活动;与交通航运和海事部门联合,尽快促成《航道法》和《水运法》出台,依据现有法规,规范长江航运业的发展;与环境部门联合,依法严格控制直至取缔在长江和主要湖区的采砂活动,遏制污水排放。



6、建立沿岸群众信息档案,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宣传教育策略,有计划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了解长江豚类与长江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长江豚类保护的重要意义;使沿江农民了解化肥农药的使用对长江环境、长江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生存造成的影响;让渔民认识到对长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让沿江重点污染企业全面了解工业污染对长江环境、长江生物资源和沿江群众生活造成的危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对污染物的控制排放是恩泽子孙的功德和义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2: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6楼是哪年的报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2: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companion于2008-06-04 22:39发表的 :
你那个是哪年的报道啊?

看了一下是2002年8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22: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companion于2008-06-04 22:39发表的 :
16楼是哪年的报道啊?


哪里有16楼

刚到14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6 18: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还又克隆技术吗?为什么小于30只就算灭绝呢?请高人回答啊

还有,帖子里面的两张照片拍的真好,里面的水中美人目似含情,体态优美,太漂亮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7 14: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CSIS里面介绍白鳍豚的信息整理如下:


白鳍豚的分布




物种特征

[识别特征]雌豚体长 235.2(223.0-248.5)cm,雄豚 202.9(190.5-216.0)cm,雌豚体重145.7(116.5-166.5)kg,雄豚为99.8(64.0-142.0)kg,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耳孔小似针孔,无耳壳。鼻孔单个,偏于头顶左侧,背鳍三角形,十分明显,鳍肢较宽,末端圆钝。尾鳍凹陷,呈新月形。喙狭长,长约30cm,上下颌每侧有同型齿30-35枚。雌性殖孔位于肛门前18-20cm处。背面青灰色,腹面白色,鳍肢及尾鳍背面淡青灰色,腹面白色。呼吸时仅露出头部和背部。 分布 为我国特产的淡水鲸,1918年发现于湖南洞庭湖。50年代开始又在南京、上海、浙江桐庐等地发现或获得标本,随后大量调查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是其主要活动范围,从湖北宜昌东南的枝城至长江口1598km的水域都有其踪迹(周开亚等,1977;林志杰等,1985; Zhou,1986)。据说渔民曾在长江三峡的莲沱和黄陵庙江段曾捕到过。而陈佩莲等(1980)调查认为,白ji豚适于在1-2m/秒的流水环境中生活,三峡段水的流速度一般在6-7m/秒,所以三峡是白ji豚分布的天然屏障。1955年曾在浙江桐庐江段获得过一个标本,后保存在浙江博物馆。这表明过去钱塘江也曾有白ji豚的分布,但此后一直未再发现。 生境与习性 在长江中、下游以家族群生活,主要栖于长江及其支流、湖泊的入口处和江心沙洲附近的长江干流中。水深一般为10-20m,流速每秒1m左右。多在长有杂草芦苇的沙洲、沙滩水段活动。以鱼为食,种类包括鲤、鲢、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和黄颡鱼等。所食鱼体长多在25cm以下,体重不到100g,最大的食物有50cm长,重1200g。多在清晨和黄昏进食。 雌豚6龄、雄豚4龄性成熟。多以小群活动,据陈佩董等(1985)于1979年-1983年间考察时,共观察到110次,其中见到群体76次(占69.1%),一般每群5-9头,最多15头;单个出现34头(占30.9%)。 种群现状 据Zhou (1986)报道,1979-1981年间调查长江中下游的数量估计不足400头,其数量在迅速下降,现存量不过200头左右。又据林克杰等(1985)调查,至1983年初,从湖北枝城至距长江口的24km的浏河间近1600km的江段内,共有20个群体,156头。Chen和Liu(1992)指出1987-1990年的数量不足200头; 1993年中国专家提供的数据是已从80年代初的约400头下降为90年代初的约150头。1986年10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保护委员会(SSC)第61次会议上已将白ji豚列入第二批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名单。 1993年6月,在南京举行的白ji豚保护评估研讨会上,种群模拟小组以150有及240头作为起始种群,结果表明白ji豚可能在未来25-100年内绝灭。在高死亡率加上人类影响的条件下,其绝灭平均时间灭绝的平均时间为53-59年,在低死亡率加人类影响的条件下,绝灭平均时间为85-87年(Ellis, S., Leatherwood, S., et al. 1993)。白ji豚种群在长江长期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已很小。 致危因素 导致本种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看来,主要对它的威胁来自下述几方面: 1、长江中下游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加以修建坝闸,阻隔了鱼类江湖间的洄游,使鱼类资源的自然增殖受到影响,白ji豚的食物减少。1957年建造新安江水电站后,富春江中的白ji豚消失了(周开亚,1977)。长江中游于1970年开始兴建葛洲坝水电站,从此在宜昌江段再也见不到白ji豚了(周开亚,1982)。 2、有害渔具 渔民历来并不主动捕杀白ji豚,但因传统渔具误捕、误杀时有发生。长江干流的渔具以钩业为主,其次是网捕。据对50-70年代以来误捕的60头白ji豚分析,其中48.5%来自鱼钩,11.7%从网中得到,两项合计60.2%(陈佩董等,1980)。据林克杰等(1985)对33头白ji豚(见表)提供的死因调查表明,捕鱼的滚钩和其它渔具仍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占63.7%。其次是簖箔(周开亚,1993)。 3、机动船的螺旋桨 白ji豚似乎不回避机船快速转动的螺旋桨而被击致死,也是重要原因。特别在长江下游,致死率高达32.2%。随着我国船运业的发展,长江内机动船只日益增加,白ji豚被击致死的机会将会更多。 4、治理河道 如1974年初,为疏浚航道爆破礁石,一次便炸死5头白ji豚,虽属偶然,但作为教训,今后整治航道时,务必确保事先驱走爆破区附近的白ji豚。 5、每年排入长江的废水约156亿m3,其中工业废水占123亿m3,大约有80%的废水未经处理就被排入长江。水质的污染对白ji豚的生存也构成了威胁(周开亚,1993)。 饲养状况 对这一珍稀濒危的淡水豚的饲养,迄今所知仅一头因滚钩致伤而被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收养,在该研究所专门的白ji豚馆生活了16年。 现有保护措施 白ji豚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此外,1979年国务院颁布的《水产资源保护条例》条例第二条规定对包括白ji豚在内的80余种水生动物加以重点保护。对于给白ji豚造成极大威胁的渔具滚钩和簖箔已依法禁用,但迄今仍禁而不止。白ji豚种群,从80年代初至今不过十多年时间,其数量已从近400头不断下降至现有的不足200头,其命运已岌岌可危。国家已批准了几个有关白ji豚的保护项目,即安徽的铜陵半自然养护场、湖北的天鹅洲白ji豚半自然保护江段。由于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白ji豚已很难在长江安全生存了。如能部分引入半自然的养护场或保护区,将是这一物种继续生存的主要希望。现有保护区有东洞庭湖保护区(湖南)、长江天鹅洲白ji豚保护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ji豚保护区(湖北)等。1995年12月19日一头体长2.29m的雌性白ji豚在长江湖北省石首市北门江段被捕获后,安全地移入了石首天鹅洲白ji豚自然保护区,这是自保护区建立以来的第一头白ji豚(张晓良,1996)。 保护措施建议 白ji豚至今仅残存150-200头左右或更少,且致危因素仍继续存在。在1598km长的长江水域内切实果断而有效地管理渔具,如依法禁绝滚钩、刺网等渔具捕鱼,实属急需;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路,机动船必然会继续增加,水上航行更加频繁。对白ji豚的伤害将有增无减,值得认真研究决策。在自然种群绝灭前,及早采取人工养护的措施,也许是目前可以采取的一项现实的措施。已经建立的天鹅洲 古道白ji豚保护区和钢陵大通镇白ji豚养护场,自然条件好,污染少,鱼资源丰富,没有航船,便于管理渔业。应设法加快进度,引入白ji豚,发展养护种群,至少可以延缓本种彻底消失的进程。上述措施还必须结合有效的执法和保护宣传教育的开展。


濒危因素分析:

●回游被切断: 沿长江修建的1800座涵闸不仅使一些地方的白鳍豚消失,而且阻断了洄游鱼类游向产卵场的通道,加上过度捕捞加剧了渔业资源的下降,使白鳍豚的食物减少。
●过度捕猎: 有害渔具和航运事业的发展,造成误捕误杀。其中捕鱼的滚钩和其他渔具是白鳍豚致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簖箔;另外螺旋桨击毙和治理河道时炸死也占一定比例。
● 环境污染: 每年排入长江的废水约156亿立方米,其中工业 废水占123亿立方米,大约80%的废水未经处理 就被排入长江,水质污染对白鳍豚的生存也构成了威胁。 整修航道的爆炸和炸鱼作业导致白鳍豚的死亡。
● 环境污染: 严重的化学污染事故的发生。
● 栖息地破坏:目前对白鱀豚造成危害的,一是过于繁忙的水上航运,出自船舶发动机和螺旋桨的水下噪音,严重扰乱了白鱀豚啊的额声呐定位系统,经常有白鱀豚误将船只当作同伴而游近跟前,惨死在螺旋桨下;二是渔业的过度捕捞,非法渔具尤其是滚钩、电鱼、炸鱼,甚至剧毒农药的大量使用;三是工业、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长江水域;四是航道的无序整治,水利设施建设,采用了爆炸等方式清淤排障等等。
●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白暨豚脂肪,有镇咳、清热解毒的功效。因此被利用。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受威胁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CR A1bc, C2b, D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保护措施建议

● 迁地保护 建议在自然种群灭绝(25-100年)以前,尽早 采取人工养护措施,继续寻找合适的半自然保护或养护区,有利于基因交换。
● 保护措施 拯救白鳍豚需要大量经费,我国政府和学者应积极争取国际组织的资助。
● 保护措施 减少在扬子江捕杀白暨豚。
● 现状调查 完成白暨豚在中国石首(Shi Shou)储备的基线研究。
● 保护措施 继续监控白暨豚的数量。
● 保护措施 测定白暨豚的运动和种群结构。


已采用的保护措施

● 迁地保护: 修建了安徽铜陵半自然养护场、湖北的天鹅洲白鳍豚半自然保护江段,将白鳍豚迁到半自然的养护场(或保护区)是这一物种继续生存的主要希望。
● 就地保护: 在白鳍豚活动较为频繁、数量较为集中的江段设立自然保护区。
● 迁地保护: 将白鳍豚迁入某些较为接近长江自然环境的水域,施行较为完全的人工保护可以消除人类活动的影响。
● 保护行动计划: 将白鳍豚完全置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人工繁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7 15: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一下我国及世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等级,方便大家讨论。

一、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等级

绝灭 (EX)
野外绝灭 (EW)
地区绝灭 (RE) 极危 (CR)
濒危 (EN)
易危 (VU)
近危 (NT)
无危 (LC)
数据缺乏 (DD)
不宜评估 (NA)
未予评估 (NE)

二、中国动、植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绝灭
依赖保护
极危
数据缺乏
国内绝迹
未定
未列入
濒危
野外绝灭
稀有
需予关注
野生绝灭
渐危
未予评估


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

一级
二级
未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等级
http://www.iucnredlist.org/search/search-basic(在此检索)

CR
DD
EN
EX
NT
VU
LR/cd
LR/nt



已经灭绝(包括野外灭绝和地区灭绝)的物种
方氏环棱螺
Bellamya fantozatiana 环棱螺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湖南湄公螺
Mekangia hunanensis 湄公螺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海南圆田螺
Cipangopaludina hainanensis 圆田螺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梯状角螺
Angulyagra thersites 角螺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带角螺
Angulyagra annulatus 角螺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长螺蛳
Margarya elongata 螺蛳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尹氏螺蛳
Margarya yini 螺蛳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张氏螺蛳
Margarya tchangsii 螺蛳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方氏螺蛳
Margarya francheti 螺蛳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龙骨河螺
Rivularia calcarata 河螺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磁河螺
Rivularia porcellanca 河螺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亚椭圆河螺
Rivularia subeliptica 河螺属 田螺科 中腹足目 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否
唐鱼
Tanichthys albonubes 唐鱼属 鲤科 鲤形目 硬骨鱼纲 脊索动物门 否
林氏细鲫
Aphyocypris lini 细鲫属 鲤科 鲤形目 硬骨鱼纲 脊索动物门 否
大鳞黑线[餐鱼]
Atrilinea roulei macrolepis 黑线[餐鱼]属 鲤科 鲤形目 硬骨鱼纲 脊索动物门 否
西昌白鱼
Anabarilius liui 白鱼属 鲤科 鲤形目 硬骨鱼纲 脊索动物门 否
大鳞白鱼
Anabarilius macrolepis 白鱼属 鲤科 鲤形目 硬骨鱼纲 脊索动物门 否
多鳞白鱼
Anabarilius polylepis 白鱼属 鲤科 鲤形目 硬骨鱼纲 脊索动物门 否
小裂腹鱼
Schizothorax parvus 裂腹鱼属 鲤科 鲤形目 硬骨鱼纲 脊索动物门 否
异龙鲤
Cyprinus yilongensis 鲤属 鲤科 鲤形目 硬骨鱼纲 脊索动物门 否
滇池蝾螈
Cynops wolterstorffi 蝾螈属 蝾螈科 有尾目 两栖纲 脊索动物门 否
云南闭壳龟
Cuora yunnanensis 闭壳龟属 淡水龟科 龟鳖目 爬行纲 脊索动物门 否
斑鳖
Rafetus swinhoei 斑鳖属 鳖科 龟鳖目 爬行纲 脊索动物门 否
镰翅鸡
Dendragapus falcipennis 镰翅鸡属 雉科 鸡形目 鸟纲 脊索动物门 否
冠麻鸭
Tadorna cristata 麻鸭属 鸭科 雁形目 鸟纲 脊索动物门 否
黑鹮
Pseudibis davisoni 黑鹮属 鹮科 鹳形目 鸟纲 脊索动物门 否
白头鹮鹳
Mycteria leucocephala 鹮鹳属 鹈鹕科 鹳形目 鸟纲 脊索动物门 否
野马
Equus caballus 马属 马科 奇蹄目 哺乳纲 脊索动物门 否
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 麋鹿属 鹿科 偶蹄目 哺乳纲 脊索动物门 否
赛加羚羊
Saiga tatarica 赛加羚羊属 牛科 偶蹄目 哺乳纲 脊索动物门 否
爪耳木
Otophora unilocularis 爪耳木属 无患子科   被子植物门 否
乌来杜鹃
Rhododendron kanehirai 杜鹃属 杜鹃花科   被子植物门 否
陕西羽叶报春
Primula filchnerae 报春花属 报春花科   被子植物门 否
川东灯台报春
Primula mallophylla 报春花属 报春花科   被子植物门 否


还有169个物种属于濒危、极危和依赖保护的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8 01: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midnight13于2008-06-06 18:27发表的 :
不是还又克隆技术吗?为什么小于30只就算灭绝呢?请高人回答啊

还有,帖子里面的两张照片拍的真好,里面的水中美人目似含情,体态优美,太漂亮啦
  回答midnight13书友一下。

  呵呵......不要把克隆技术想的那么神奇!

  现在是可以克隆人类的胚胎,美国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克隆出人类胚胎,并可以进一步进行人类的繁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通过现在的克隆技术来增加数量,关键不在于数量太少,而是基因库的缺乏,就算是克隆出来,这种与自然规律违背的繁殖方式也必会在其调解下灭亡,我们还没有能力与自然抗衡。

    04年,英国提出的“冰棺材”方案是目前我们唯一能做的而且较好的行动,即建立一个保存几千种濒临灭绝动物的DAN和身体组织库,以期待NNNN年后可以实现克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8 01: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朋友认为克隆的动物不能繁殖,这是不对的!
我读本科的学校在01年在全国首次克隆出了牛,一只叫康康,一只叫双双。
  03年,“双双”自体生下了一头健康的雌性小牛,这头名叫“健健”的小牛成为我国目前自体繁育成功的首例体细胞克隆牛的后代。

  具体大家可以看新浪的报道“莱阳克隆牛首得‘亲生女’”。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3-10-30/02101018566s.shtml

  这不同于驴和马的远缘杂交后产下的骡子(也不是100%的骡子不能生育!)不要混淆了概念。

  骡子为什么大部分不能生育呢?简单说一下。

  不同物种之间的远缘杂交,由于种间差异,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大小往往不相同。马的染色体数是64条,驴的染色体数是62条,马的卵子染色体数是32条,驴的精子染色体数是31条,通过精卵结合发育成的新个体——骡子的染色体数是63条。
  骡子性成熟以后,再形成精子或卵子时,每条染色体都没有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这样每一条染色体分到哪个配子里是随机的,就可能有马的1条染色体和驴的30条染色体形成一个配子,另一个是1条驴的染色体和马的31条染色体形成一个配子;再由马的2条染色体和驴的29条染色体形成一个配子,另一个是马的30条染色体和驴的28条染色体形成一个配子……依此类推,这样就可以产生232(接近429500万)个不同类型的配子。在这些配子中,只有配子里的染色体完全来自于马的,或来自于驴的,这样的配子才有生育能力。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1 16:32 , Processed in 0.44139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