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11|回复: 0

[【经管类】] 《吴子 见文侯》浅谈(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 01: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首发:http://www.zhimou.net/bbs/dispbb ... yID=8938&skin=1

    《吴子 图国》开篇的《见文侯》是一篇十分有意思的对话,世人对这篇对话往往重视不够。但若是进行细心分析,便会感到奥妙无穷。需要说明的是,《吴子》一书的争议很多,这里不做涉及,只是“就书论书”。


                                    

                                  一


  先说魏文侯。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但文侯却说:“寡人不好军旅之事。”钮先钟据此认为魏文侯最初对吴起的态度“并不友善,有距人于千里之外的味道。”[1](见钮先钟《战略家》)其实不然。贤哲之人,选择真正的明主而事之,这是一个方面。同样,明主也要选择真正的贤哲之人作为重臣。吴起在鲁国击败齐军的表现,魏文侯当有所闻。但那是“耳听为虚”,魏文侯并没有仅仅凭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信息就作出决策,还要故意设难,亲自考察。这样做,无疑比那些轻易相信同时也轻易怀疑的君王高明。并且,当时是战国初期,魏文侯也许还有追求“往圣仁德”的虚荣心或者有社会舆论的顾虑,怕被骂违背道义、“好战失德”。
  另外,也可以看出魏文侯自是见识不凡的开国之君,他自有一套治国方略,至少有其区分高下的恰当标准。并非浅薄如后来的魏惠王,一见到孟子,就大呼小叫:“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因此,魏文侯和吴起的问答并不能证明“吴起初到魏国,魏文侯就急于向他求教治国治军的方略”的说法,而是相反。[2](孙开泰、徐勇《吴起也是史学家》,见孙开泰、孙懂著《吴起传》446页)
  我们再看在吴起通过了考核之后,魏文侯并没有因为吴起说他“主君何言与心违”而生气,反而作出非同一般的表现:“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如此真诚地礼贤下士、毫不做作,千古君王,几人可及?后来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是萧何出的注意,刘邦并不十分情愿,而且,刘邦是在拜将后才听韩信的高论的,虽“善于将将”,亦有所不及。

  在这篇问答中,魏文侯只说了一句话,行动的记载也只有一句。但从先故意设难而后诚心敬重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这位贤明的君王是如何选人用人的,也从中看到了魏文侯的过人之处。


  

                                 二


  再来看吴起。他在君王故意设难的时候,是如何应对的呢?
  首先,吴起一开头就亮出他的思考方法:“以见占隐,以往察来”。这不但是为了以此作为下面自己说理的基础,也为魏文侯提供思考的方法。吴起的方法是非常高超的,做法是高明的。因为若是没有共同的思考方法,则听者实在是难以深刻领悟说者所言的高妙之论。“以见占隐”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方法,“以往察来”就是“观今鉴古”、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的历史取向。遗憾的是人们重结论轻方法,对吴起的方法往往不够重视,而治思想史者也少有论及吴起这方面的贡献的,实在可惜。
  在说明了方法基础后,吴起才开始论述其理论:
  第一、经国治军,必求良将。吴起“以见占隐”,列举了魏文侯准备皮革车戟的事实后,指出:“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什么样的人是“能用者”呢?“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敌。得之国强,去之国亡”的良将,才是真正的“能用者”。若无良将,军备、军队再多,也无济于事。
  第二、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以往察来”,总结了“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的历史教训之后,提出被后人称为“大战略”思想的对策:“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第三、胜敌保民,真仁真义。儒家是主张“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反对“举兵绳之”的,吴起穿的是“儒服”,献的是“兵机”,怎样解决当时道德的“仁义”与战争的“杀戮”之间的矛盾呢?他说:“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也就是说,对敌人实行仁义,就是对自己的臣民的不仁不义。战胜胜敌人,保存自己的臣民,才是真仁真义。这样,就解决了当时进行战争违背道义的顾虑。

                           三

    我们再来谈谈吴起的语言艺术.

    有了好的方略,还要能够叙述出来,并且要说得生动,使得别人乐于接受.吴起的说理,纲举目张,逐层推进,逻辑力量如浩浩荡荡的长江黄河,令人拜服,不可逆行.在修辞上,多用反复,排比,气势磅礴;对偶工整,令人警策:整句散句交替,长句短句互换,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后来者,如苏秦张仪之流,也不过如此.但纵横家的夸夸其谈\\翻云覆雨,却没有吴起的现实感\\历史感,自是等而下之了.

   以上浅见,不足以阐明吴起的高明韬略,只是希望引起大家的研究兴趣,以吸取借鉴古人的谋略思想,为近所用.缪误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0 21:15 , Processed in 0.31367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