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eitianma

[历史文化♡] 金豆  留住记忆“05月27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7 06: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41年5月27日
罗斯福总统向全国发出紧急警告

  1941年5月27日晚,罗斯福总统告诫全国:“目前存在着对民族十分严重的紧急情况,差不多说宣战已迫于眉睫。”在他作了正式宣告的情况下,总统和国会有权征用物力、人力及工业部门,以确保国防并提供给大不列颠所需的武器。

  “向英国提供物资是绝对必要的。”他说,“这是可以做到而又必须做的,马上就要开始。”他说,“美国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以击退德国的进攻”和保护领水的安静,他说希特勒的野心是要控制公海,以进攻西方世界进而称霸世界。

   罗斯福总统又提醒说,德国击沉商船的速度等于英美两国从造船厂补充船只速度的两倍。
罗斯福是一位难得的好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07: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年5月27日,中国男篮获东亚运动会冠军
在东亚运动会男子篮球决赛中,中国男篮93-105不敌澳大利亚队,但由于澳大利亚队此次只参加比赛,不计名次,因此中国获得了此次东亚运动会男子篮球赛的冠军。图为中国“三塔”巴特尔(左)、王治郅(中)、姚明(右)站在冠军领奖台。
中国男蓝加油,希望奥运会能赛出好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07: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5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2003年5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重点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普京对胡锦涛说,你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选择俄罗斯作为第一个出访的国家,使俄罗斯人民深感荣幸。通过这次访问,我们既可认真总结近年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也有机会对今后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制定中长期规划。俄罗斯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我深信,这次访问必将作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载入俄中人民友好交往的史册。

  胡锦涛首先转达了中国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对普京的亲切问候。他说,俄罗斯是中国的最大邻国,又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愿同俄方一道,遵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双方10多年来签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精神,发挥好业已形成的高层交往和政府合作等机制的作用,使中俄关系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

  胡锦涛表示,为推动中俄关系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我们建议保持并巩固两国现有的元首、议会和政府间高层交往机制和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同时拓宽两国其他各级别、各领域的交流和磋商渠道;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结合各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和深化双方经贸科技合作;重点开展大项目合作,提高双边经贸合作的层次和规模;加强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协调功能;进一步发挥以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为主渠道的民间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民间外交活动,使双方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士投身到中俄世代友好的事业中来。
俄罗斯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这次512地震中俄的热心援助让我们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07: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5月27日,一名美国老兵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骑着摩托车参加阵亡将士纪念日摩托车大游行。当日,数十万美国老兵及家属参加了此次大游行。美国把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阵亡将士纪念日。 新华社记者张岩摄

为国捐躯的这些将士,人民将永远记住你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07: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看望这群特殊的孩子。

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的关爱,我们的温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08: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5月2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开始对联合国和奥地利进行访问。


  2004年5月27日,以胡世祥为团长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应联合国外空司邀请抵达维也纳,开始对联合国和奥地利进行访问。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张炎大使和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卢永华等前往机场迎接。代表团在维期间将会见联合国外空司司长,与其探讨进一步加强中国与联合国在外空领域的合作问题。此外,代表团还将访问奥地利航天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研究所。

祝愿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蒸蒸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08: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5月27日,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闭幕


  2004年5月27日,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闭幕。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指出,国际社会显然已经拥有了实现减少贫困的千年发展目标和改善世界贫困人口生活的知识和资源,采取行动的时机已经来临。他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大对反贫困事业的资金援助力度,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保证世界和平稳定。
   奉行“上海大会精神”,对全球扶贫事业重新作出承诺,沃尔芬森表示乐观,他说,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过去两天会议的交流得出的经验表明,实现大规模减贫是有可能的。

   沃尔芬森说:“这个过程告诉我们,扩大规模是有可能的,只要各国拥有正确的观念,为实施这些观念提供支持,营造有利于长期管理和实施的环境,就能取得成效”。

   沃尔芬森指出,虽然减贫没有统一的蓝图或普遍适用的模式,但大会已揭示出,大规模减贫取决于一些关键的因素,包括:

   贫困人口作为推动变革的力量,必须寻找能够满足自身需要和符合本地情况的解决办法;

   政府需要作出长期承诺和具有富有远见的领导;

   增强透明度和承担起反腐败的责任;

   围绕如何实现大规模减贫成效不断开展知识和实用观念的交流;

   坚持不断加强管理、创新和学习,保持适应变化的灵活性;

   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沃尔芬森还指出,中国在反贫困斗争中取得了成功,并且承诺分享它积累的经验,中国在20年里使3亿多人摆脱了贫困。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宣布,中国将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中国扶贫和区域合作特别基金”。中国还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建立合作成立了一个减贫国际中心。

   回良玉副总理呼吁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扩大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相互投资,积极探索南北合作的新方式。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增加对贫困国家的发展援助”。

   沃尔芬森说,虽然前进的方向是明确的,但任务是艰巨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增加资金,而且取决于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国内对调整和加快对成功模式的运用重新做出承诺”。

   出席这次大会的1000多位代表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国家元首、私营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代表。他们对100多个案例进行了分析,围绕大规模减贫中“什么有效、什么无效和为什么”的问题进行了知识和实际经验的交流。

   沃尔芬森说,上海大会的精神应激励发达国家对那些未能从近年来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受益的国家加大援助力度。

   沃尔芬森说:“这个大会的学习过程并未结束,而是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分享知识、观念和经验的一种新的方式”。

   上海减贫议程

   中国上海,2004年5月25-27日

   1. 5月26和27日,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国家元首、部长及代表、国际机构的负责人和代表以及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的各界人士参加了上海会议。本次会议的目的是:

  评估全球增长和减贫工作的现状;

  利用为筹备这次会议所进行的各种个案研究、实地考察和全球对话,开展交流,探讨促进增长和减贫工作取得成功和加大工作力度的关键因素,以及

  确定切实可行的加快增长和减贫工作所需采取的措施,以推动先前已达成共识的全球减贫议程。

  2.两年前在蒙特雷,国际社会在“千年发展目标”(千年目标) 的指导下,创立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快减贫工作的新型伙伴关系。发展中国家承诺加强其政策和行动力度;发达国家承诺开放国内市场并且提高其援助的水平和效果;开发机构则承诺提供有效和协调的支持。

  3.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必须找到有效的、持久的和可在全世界应用的发展办法。本次上海会议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学习各国在增长和减贫方面丰富的和多样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探索利用这些在具体项目、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成功经验,并对其进行调整,以扩大世界各地减贫工作进展的方法。

  4.大会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世界银行,以及所有对本次“全球学习过程”的做出贡献的国家和赞助者。

  减贫工作的进展

  5.减贫和人类发展事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过去的20年中,尽管世界人口数量增长了16亿,但是,发展中国家生活在每天不到1美元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从40%左右下降到22%以下;

  在过去的3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文盲率几乎下降了一半,所有成人中的文盲比例由47%下降到25%;

  在过去的40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增加了20年。

  6.但是,即便在情形较好的地区和国家也面临发展不平衡甚至严重倒退的问题,这表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次会议的一个特别重点议题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尽管那里的健康和教育事业有所发展,但在1965-1990年间,经济增长和减贫方面却步履蹒跚。低收入困境国家(LICUS)的发展成就最为落后。九十年代初期,东欧和中亚转型经济体的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贫困现象骤然增加。但自1995以来,情况开始好转。

   7.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迅速恢复,但仍然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减贫方面的挑战。南亚地区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增长和减贫工作加快,但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在某些国家收入不均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中东和北非地区仍然面临着多种经济和社会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失业。

  8.自蒙特雷会议以来,我们没有取得足够的进展,这表明如果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所有各方就必须根据蒙特雷伙伴关系原则大力地和紧迫地加大行动力度。最近,为发展委员会准备的《全球监测报告》指出,以现在的趋势,大多数国家都不能实现所有的千年目标,特别是在沙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预计在人类发展目标方面的差距会最为严重,特别是卫生事业。

  加大减贫力度的经验教训

  9.全球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案研究、实地考察和全球对话探讨了各国和各机构怎样实施减贫计划,他们做了什么,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怎么做。这一过程产生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深刻见解,也有力肯定了过去经验中的许多教益。它告诉我们加大减贫力度是可能的,而且只要一个国家有正确的思想,支持这些思想的贯彻并拥有有利于长期管理和执行的环境,他们就能够取得成果。加大力度可以发生在任何层面(国家、区域和次区域)的计划和项目中,甚至在处于或刚刚走出冲突的国家。

   10.过去的经验表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需要持续的承诺和国家朝着预期目标引导发展进程的强大能力。人们对于加快国家层面的发展需采取的措施,存在如下共识:

  各国必须主导自身的发展,其发展战略必须符合自身国情。

   任何成功的减贫努力都必须是全面的,涵盖多方面的协调一致和综合的行动,但是发展措施必须有先后顺序,并选择时机往前推进。

   增长对创造就业和减贫都至关重要。它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本面,其中包括: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对农民和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惩治腐败,改善对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治理,提高透明度和强化问责制。中国自1981年以来,成功地帮助4亿赤贫人口脱贫,中国政府注重为农业部门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实行外贸开放并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劳动力流动。

  对贫困人口的福祉而言,增长至关重要,但仅此还不够。贫困人口必须要分享到增长的益处,增长必须要与充分有效的对贫困人口教育、健康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步进行。

  11.有利的国际环境是对国内行动的重要补充:

  一个更为开放和均衡的全球贸易体系对实现千年目标至关重要,并且也能成为促进增长和减贫的强大动力;

  在一个良好政策环境下,当援助能和受援国家的重点和体制相结合,并配以一定的预见性与灵活性,它一直会是一个有效和有力的催化剂。

  当短期资本盛行,金融危机会削弱并使减贫成效倒退数年,因而更加突出了加强国际金融体系的需要。

  12.由于全球减贫挑战的范围巨大,显然需要通过大幅度加大行动力度,加快经济增长和减贫,以实现千年目标。促成上海会议的全球学习过程和100个个案研究让我们深刻了解了有多少个国家和社区注重实施并取得成效。这些教益和了解对于把一个地方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和社区非常重要。

  广泛的案例分析表明,并没有扩大减贫成效的唯一蓝图或模型。大多数的个案研究都是和当地情况紧密结合,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并对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进行大量投资。

  成功的扩大减贫成效要求远见和持续的努力。西部非洲通过广泛的合作,用30年的时间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消除了河盲症。在这个项目的9个资助者中,有7个还在进行着这个项目。

  持续不断的政治承诺和和领导是成功实施加大减贫力度工作的关键,无论是在项目和计划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推进有效的增长和减贫战略都是如此。哥斯达黎加、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政治稳定性,连续性和连贯性使改革得以稳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并扩大了人们对改革的决心和信任。

  远见卓识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也是成功加大减贫力度的关键。孟加拉国小额贷款的故事显示了创业和创新精神如何改变了向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和其他服务的方式;富有远见的社会企业家和捐助者们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帮助执行机构改变工作方式。

  对贫困人口赋权和让贫困人口参与是取得有效成果和扩大减贫成效的先决条件。也门、马拉维和赞比亚社会基金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都是放弃了从上至下、中央集中的服务提供方式,而让社区自己进行管理。

  各方参与制定的旨在满足广大人民迫切需要的计划会赢得广泛的兴趣和支持。埃及和孟加拉国通过开展社区宣传活动、修建离家较近的学校,缩短女生上学的距离、提供卫生设施和增加女教师的数量等方式,增加女生入学的需求,从而成功地大幅缩小了男女生入学的差距。

  在预算、过程和程序上的透明原则可帮助改善责任制,赋权客户并减少腐败。印度的班加罗尔议程行动组就是一个私人部门、公民社会和政府领导人之间相互合作的杰出范例,它改善了政府运作,通过公民报告卡监督工作进度。

  改革的先后顺序得当和注重政治上的经济性是推动有效改革的实施和持续改革的关键。乌干达首先处理了冲突后的关键问题---安全问题,然后调动人们的兴趣,开展其艰难的经济议程。

  由系统的监督和评估指导的学习和实践是成功扩大减贫成效项目的基础。结果追踪、定期评估和信息公布有助于在必要时中途纠正错误,同时也为加大计划的力度奠定了基础。

  充足的资金是减贫的必要前提;可以利用外部资金来撬动大量的国内资金。在巴西东北部进行的基于社区的发展计划中,国家预算拨款是世界银行投资额的十倍。当有真正的国家所有权并以相互信任和注重结果的为基础时,资助者的出资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加大力度,加快减贫

  13.大会重申,利用这些经验教训,加速减贫工作,扩大减贫成果,正当其时。“千年发展目标”十分明确,蒙特雷和约翰内斯堡峰会所商定的方法也十分明确。会议一致认为,如果要实现千年目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国际机构必须紧迫地加大工作力度。需要有坚决的和具体的步骤去实施已达成共识并已被发展委员会再一次确认的加快增长和减贫的政策和行动。

  14.尽管在国家政策制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必须继续并深化治理、法律、司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弥补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差距需要实质性地扩大投资和提高生产率。继续调动国内资源和革新是开展长期减贫的基础。

  15.通过共同消除壁垒促进贸易是刺激全球增长、利用全球化的优势开展减贫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有力工具。重振多哈回合,特别是在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改善市场准入和减少补贴是最为紧迫的任务。

  16.扩大发展成果需要数量更大的援助。发达国家需要拿出GNP的0.7%作为官方发展援助,没有做到这一点的发达国家必须拿出切实行动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高兴的看到亚洲发展基金成功的补充了资金,这其中包括中国的首次出资。为非洲发展基金和IDA-14成功补充资金,使其与实现千年目标的发展挑战程度相适应,将是重申这一承诺的重大举措。需要认真思考一些选择,从而动员更多必要的资金,包括审视一个国际金融工具,全球税收以及其他提议。

  17.援助需要产生实际效果。因此,援助必须具有可预测性、及时性和长期性。2003年2月在罗马举行的高层协调论坛上作出的改善援助管理和有效性的承诺,需要得以迅速实施。最重要的是支持发展中国家政府、企业和社区注重成效的管理。马拉喀什核心原则,包括加强注重成效管理的国家能力原则,应转化为具体行动。

  18.减少负债最重的最贫穷国家的债务对帮助它们恢复增长和减贫活力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快速全面地贯彻修改后的“严重负债贫穷国家倡议”并与这些国家进行合作,保证长期债务的可持续性,包括通过采取增加赠款的方法。还需要考虑帮助最贫穷的国家更好抵御外部冲击的措施。

  19.我们欢迎发展中国家相互帮助的金融承诺以及为解决本国条件较差地区的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例如中国,很多发达的地区/省份对次发达的地区给予财政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20.会议强调了来自多边开发银行的资金、满足需求不断变化的新的、创新机制以及协调和简化贷款政策的重要性。亚洲开发银行减少各国借款费用和世界银行建立LICUS信托基金都是值得欢迎的措施。大会欢迎中国额外的2千万美元出资以在亚洲开发银行建立减贫和区域合作特别基金,以及中国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建立一个国际扶贫中心的公告。

  今后的道路

  21.2005千年峰会的回顾不断临近,同时距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预定日期,我们仅剩10年的时间,推进上海会议上取得的经验教训十分紧迫。实现千年目标不仅依靠加大资源投入,还需要对在国内和国际上调整和加快实施成功的方法做出新的承诺。

  22.上海减贫会议第一次将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者聚集一堂,在100余个案例研究和为期9个月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共商如何加快减贫和推广成功的减贫项目和活动的实际方法。这是一次思想交流的大会,是对以前举办的类似论坛的补充。系统学习各方的经验和实践者之间的经验交流表明,好的思想和对结果的正确评估可以产生重大的国内和国际影响。

  23.整个学习过程和为期两天的大会突出了以下经验,它们构成了上海减贫议程:

  能够超越当前局限的远见和长期目标是扩大减贫成效的起点

  大规模扩大减贫成效是一个长久和综合的过程,但需要按照机会成本根据合理的顺序进行

  强有力的管理是扩大减贫成效的关键,这需要能力的培养

  持续的增长对创造就业和减贫至关重要

  要扩大一个国家发展努力的成效,需要一个由国家真正的领导下的包括政府、私营部门、社会和资助者在内的所有参与者之间合作关系

  没有足够和确定的资金,大规模、长期的项目将无法进行

  开放贸易和多哈回合谈判的圆满结束对在全球范围内减贫至关重要

  贫困人口是改革的推动者——因此要取得成功需要对贫困人口赋权和贫困人口的参与

  包容性对扩大减贫成效的所有方面来说都是关键的。对极端贫困、性别不平等以及青少年、弱势群体和残疾人要给遇特殊关注

  全力解决艾滋病带来的危害

  贫困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紧密相连。解决水资源缺乏、卫生和再生能源是长期减贫的关键

  实践、探索、关注结果以及系统性的评估是成功扩大减贫成效的关键。

  24. 上面所强调的学习过程和在上海大会上进行的讨论只是一个开始而并非结尾。连续不断的学习和建立发展交流经验的网络, 保证我们以取得的经验为基础,并将之转化为加快增长和减贫的成果,将成为此次大会持久的贡献。

全世界应共同为减少贫困和改善世界贫困人口生活质量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09: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5月27日美国海军学院毕业典礼








    2005年5月2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美国海军学院举行的2005年毕业典礼上,毕业学员们经过4年的艰苦训练,终于盼来了毕业这一天。美国海军学院于1845年成立,是世界著名军校之一,也是美国培养海军指挥与参谋军官的最高学府。

美国海军学院是勇敢者的圣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09: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5月27日,中日举行环境标志合作协议换文仪式


2005年5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认证中心董事长陈燕平先生和日本环境协会专务理事斋藤照夫(TERUO SAITO)先生在北京举行了《中日环境标志合作协议》的换文仪式,这是继与澳大利亚、韩国签订合作互认协议后,中国环境标志与国际环境标志机构合作的又一重大进展。中日两国环境标志的密切合作对于促进彼此间环境技术、信息交流、促进两国民间经贸往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换文仪式的举行也正式拉开了“六、五”环境日系列活动的序幕。国家环保总局有关官员和日本驻华使馆官员出席了仪式。

中日两国环境标志互认合作协议的签署,将更好的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并共同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09: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7年5月27日,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在巴黎签署

俄罗斯与北约首脑在签字仪式上

  1997年5月27日,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在巴黎签署。其文件要点是:

  目的和基本思想 俄罗斯和北约不把对方视为潜在的敌人,将努力缓和过去的对抗,加强彼此的信任与合作。北约将通过扩大其政治和维和职能继续改革这个组织。决定重新考虑北约的战略构想。俄罗斯将继续建设民主社会,实施其经济和政治改革。双方将承担继续削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义务。

  合作原则 双方将在建立共同和全面的欧洲安全体系方面进行合作。其总任务是:抵抗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对不扩散核武器、生物和化学武器进行监督;同恐怖主义作斗争;维护人权和少数民族的权利;防止发生区域性冲突。双方有义务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和用武力相威胁。

  常设机构 常设联合理事会是一个磋商、协调和尽可能协商一致地通过涉及双方利益的决定的机构。常设联合理事会将进行各种级别的会晤。北约秘书长、俄罗斯的代表和北约一个成员国的代表将轮流担任常设联合理事会主席。常设联合理事会的所有决定都将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通过。

  合作范围 这包括保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以先发制人的外交手段防止发生冲突、共同进行维和行动、不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等等。

  军事问题 北约表示,它既无打算、也无计划、更无必要在其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或存放核武器。双方继续在维也纳谈判中做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方面的工作。这个条约应该在有关各方都同意的基础上签订,并在2001年重新进行审议,以后每5年重新修改一次。

  附:北约东扩及与俄罗斯关系大事记

  1993年10月20—21日,在北约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美国首次提出同东欧和独联体等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
  12月2—3日,北约部长理事会讨论北约扩大问题,决定接受美国提出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据认为,该计划是北约东扩的“过渡形式”。
  1994年1月10—11日,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正式通过“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12月1日,科济列夫在北约总部宣布,俄决定推迟批准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暂不同北约签订“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12月5日,俄总统叶利钦在欧安会首脑会议上说,北约东扩将导致出现“两个集团”,有重新触发冷战的危险。
  1995年5月31日,科济列夫在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会议上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1996年3月20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布拉格称,美国将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坚决实施东扩计划。
  3月25日,叶利钦访问挪威时,提出“法国模式”的折衷方案,即中东欧国家只加入北约的政治组织,而不参加军事组织。4月5日,俄外长普里马科夫在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会议上提出“东德模式”的折衷方案,即要求北约不在中东欧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部署军队和核武器。
  7月2日,叶利钦致函美总统克林顿,反对北约扩大到波罗的海三国,认为北约扩大到这些国家,“是对俄民族安全利益的直接挑衅”。
  9月28日,叶利钦表示,北约“应当先和俄罗斯签订条约,然后再解决北约扩大问题,而不是相反”。
  10月22日,克林顿宣称,北约将于1999年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正式接纳东欧首批新成员国。
  12月10日,北约外长会议决定于1997年7月上旬在马德里召开特别首脑会议,以决定第一批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名单。
  1997年3月21日,叶利钦与克林顿在赫尔辛基举行会晤,俄同意与北约签订一项相互关系文件,不再坚持签订必须经议会批准的条约。
  1月至5月间,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与俄外长普里马科夫进行了6轮会谈,双方就俄与北约关系文件达成了“完全的相互理解”。
  5月27日,北约16国领导人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巴黎正式签署了俄罗斯和北约关系文件。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的签署,把北约-俄罗斯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昭武元年兵部执照


1644年5月27日(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当日,李自成亲率大军10余万和吴三桂的数万军队战于山海关附近一片石地区。双方激战中,多尔衮率领两万清军骑兵从右冀突袭大顺军,大顺军难以招架而全面溃败。战后,十余万清军全部入关,李自成败退回北京。

评:如果吴三桂坚决反清会怎么样呢?那样中国历史是不会好看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0: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马大海战爆发

1905年5月27日,对马大海战爆发。俄国第2、3太平洋舰队(舰队司令罗日捷斯特文斯基上将)从欧洲长途跋涉,在抵达对马海峡时遭到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大将)的拦击。俄军拥有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1艘、岸防装甲舰3艘、巡洋舰8艘以及其他舰船,日军拥有4艘战列舰、装甲巡洋舰8艘、巡洋舰16艘以及大批雷击舰等。最终,俄舰队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俄舰22艘沉没,7艘被俘,官兵阵亡4380人,罗日捷斯特文斯基以下约6100人被俘。日军仅损失3艘雷击舰,117人阵亡。



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

对马,这个与朝鲜隔海相望的日本小岛在地图上虽不甚显著,但在历史上却很出名。1905年5月27日,日本和俄国在对马海峡进行一场激烈的海战。这不仅是日俄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20世纪发生的第一场大海战。

艰难远航

日俄两国开战后,俄国无论是在陆战场还是海战场都节节失利,这令沙皇尼古拉二世大为恼火。为挽回败局,尼古拉二世于1904年4月命令俄海军部立即从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抽调舰只,编成太平洋第二分舰队,开赴远东战场,并任命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中将为舰队司令。
9月26日,尼古拉二世登上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为出征将士打气。在他的眼中,这场战争最后输赢就在这支拥有8艘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8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的庞大舰队身上了。
29艘舰船浩浩荡荡地驶离了芬兰湾的勒法尔港,俄太平洋第二分舰队从波罗的海到海参崴,航程18000海里,中途没有一个俄国基地,燃料短缺成了困扰俄舰队的首要问题,急得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经常在梦中大喊:“煤、煤、煤!”
由于沿途没有加煤港口,舰队只能靠运煤船在海上加煤,为了多装煤,俄军舰船上除了煤舱外,甲板上、机房中、舱室里、过道上都堆满了煤,使得原来就拥挤的军舰更加拥挤不堪,船速减慢,水兵生活条件急剧恶化,许多官兵都染上了流行的热带病。当舰队历尽艰难驶至马达加斯加以北的诺西贝时,又雪上加霜地传来了旅顺口已被日军占领的坏消息。这对本来士气低落的俄军官兵而言,犹如晴天霹雳,面对官兵们低落的情绪和灰暗的远航情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向沙皇政府请求返航。然而,尼古拉二世拒绝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请求,并增派太平洋第三分舰队与第二分舰队会合,一起去远东。这样,整个俄国远征海军就有了50艘战舰。

钻进圈套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大将对俄国舰队的行踪几乎了如指掌,他和参谋们一致认定:对马海峡长约160海里,最窄处仅25海里,是经中国东海进入日本海的最短通道,俄军舰队最大的可能就是经对马海峡直驶俄国在太平洋的基地——海参崴。于是,东乡让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在对马海峡附近海域隐蔽起来,以逸待劳,等候俄国舰队的到来;同时在俄国舰队可能经过的各条航道上布设水雷,并让日本的巡洋舰、炮舰在各个关口巡逻。
果不出东乡所料,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为了走捷径,选择了对马海峡航线。他的意图是,俄军已远航7个多月,必须尽快到达海参崴进行休整,而后再寻机和日本舰队主力较量。1905年5月25日,俄国舰队各舰船进行了最后一次加煤,为了行动方便,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下令舰队中一些破旧的、跑不快的舰船驶往上海、西贡等地待命。余下的38艘战舰以第二分舰队的舰船为主力,第三分舰队作为支援兵力部署在侧翼。

鏖战对马

5月27日4时45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获悉自己的行踪已被日军发现,便命令舰队排成两列纵队,准备强行通过对马海峡。中午时分,一连串灰色的舰桅在远方天际出现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站在“苏沃洛夫公爵”号的舰桥上,心情沉重地数着远方的日本舰队:4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1艘海防舰、45艘鱼雷艇和7艘炮舰。俄国海军司令数完后,放下望远镜对随从参谋喃喃地说道:“敌人的来头不小啊!”这时,日本舰队已出现在俄国舰队的左前方,航向西南,而俄国舰队航向东北,双方航向交错。一场大战就要来临了。
只见日本舰队在到达俄国舰队左前方4海里时,突然来了一个惊人的180度°大转变,旗舰“三笠”号首先通过转变点,其余日舰在转弯点上一艘接一艘地转弯。日本舰队完成转弯后正好和俄国舰队平行。东乡平八郎的目的是占上风处,利用北风可以吹散硝烟,防止俄军炮弹溅出的浪花迷惑炮手射线。
日本舰队的180°转弯恰好为俄国人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射击靶,14时8分,俄国舰队全然不管各种火炮的有效射程,乘日舰转弯变换队形的有利时机,一律从万米距离首先开炮。不出几分钟后,便有3艘日舰受重伤,1艘丧失战斗能力。日本舰队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最终完成了航向变换,占据了十分有利的上风阵位,并利用其航速的优势压向俄国舰队的正前方,逼迫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下令俄舰驶离原航向。当日本舰队冒着猛烈的炮火逼进到距俄国舰队6500米远的时候,东乡一声令下,日舰所有大炮同时向俄舰开火。
日舰的第一排炮火就炸毁了俄军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的前部烟囱,第二排炮把该舰轰得更惨,舰队司令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和舰长伊格纳特留斯也挂了重彩。与此同时,俄军战列舰“亚历山大三世”号和“波罗丁诺”号也被日舰炮火击中燃起大火。随后,俄舰“奥勒尔”号又被日舰打成瘫痪。
15时10分,“苏沃洛夫公爵”号主桅杆被打折,操舵装置失灵,后炮塔被轰上了天,全舰燃起大火,重伤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再次被弹片击中,舰长伊格纳特留斯被炸死。
太平洋第二分舰队的参谋长柯龙固尔少将见此情形,果断下令,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和旗舰上的所有伤员转移到了“乌伊鲁”号驱逐舰上。排水量达13516吨的“苏沃洛夫公爵”号上剩下的3名官兵,操着唯一可用的尾炮朝着日舰射击了好长一阵子。傍晚,在日舰的两次鱼雷射击之后,“苏沃洛夫公爵”号沉入了海底。
被打得懵头转向的俄国舰队,几次想变换航向摆脱越来越猛烈的炮火,但日舰凭借航速的优势,紧紧咬住俄舰不放。直到下午4时,双方才脱离接触,俄国人转向东北朝着海参崴方向仓皇逃窜。

末日舰队

入夜时分,正当俄国舰队急于赶路的时候,数十艘日本鱼雷艇突然风驰电掣地朝俄国舰队围攻上来。这些鱼雷艇冒着俄国舰的拦击炮火,发起了鱼雷攻击。战斗中,缺乏夜战经验的俄国舰船竟然愚蠢地用探照灯搜索目标,这恰恰为日军发射鱼雷指明了方向。日艇鱼雷鲨鱼般地朝俄舰腹部撞去。两个小时不到,1艘俄国战列舰和2艘装甲舰被击沉。
与此同时,东乡又悄悄带领日主力舰队连夜赶往朝鲜东海岸的郁陵岛附近埋伏下来,等待着继续赶往海参崴的俄国舰队。5月28日清晨,由涅波加多夫指挥的俄国太平洋第三分舰队和第二分舰队残部开到郁陵岛南方60海里的地方。俄国人满以为很快就可以摆脱危机了,可未曾想到日本海军第五战列舰队的桅墙正从西南方向的地平线上升起。
由28艘战列舰组成的日本舰队在竹岛西南18海里处包围了俄军的残余舰船。上午9时,“三笠”号升起战斗信号,日本战列舰上的300毫米舰炮朝俄国舰队吼叫了起来。面对日本舰队的再次攻击,俄国舰队已经失掉了任何反击的勇气,在“尼古拉一世”号驱逐舰舰长斯米尔诺夫的建议下,涅波加多夫含泪下令升起国际法规定的XGE旗号:“我们投降!”这一时刻是1905年5月28日10时45分。几乎是在海参崴的门口,俄国太平洋舰队投降了。当天下午15时,载着伤势很重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俄军“别多维伊”号驱逐舰,被日军“细浪”号驱逐舰追上了。“细浪”号舰长芝合上尉成功地俘虏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一行和“别多维伊”号驱逐舰。
至此,沙俄进入对马海峡的38艘战舰只有3艘驶到了海参崴,其余被击沉21艘,被俘9艘,损失战舰总吨位达20余万吨,俄军官兵阵亡4830人,被俘6106人。而日本海军仅损失了3艘鱼雷艇,伤亡仅700余人。


评:最后还是让俄罗斯占领了日本不少领土。唉,也侵占了中国大量领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1919年5月27日
水上飞机首次横渡大西洋成功




海军少校里德和海军上尉斯通

  1919年5月27日,美国海军NC-4型水上飞机今天抵达里斯本,完成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空中飞行。NC-4型从纽约州罗卡威起飞,飞行了将近44小时,总航程达3150海里。NC-4在旅程第一阶段被迫降落在马萨诸赛州查塔姆,作了一次意外的停留。经修理后,它继续飞往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接着飞往纽芬兰。

  横渡大西洋的实际飞行是分3个阶段进行的:5月10日至17日,从纽芬兰的特雷帕赛海湾(Tlepassay Bay)飞往亚速尔群岛,航程1200海里;5月20日,从亚速尔群岛一端飞往另一端,进行150英里的短距离飞行;最后飞行800英里抵达里斯本。在纽芬兰和里斯本之间设置了一条海军驱逐舰的警戒线,以便密切注视NC-4的飞行动向,必要时提供帮助。

  这架水上飞机到达里斯本时受到沿岸站成一排排的群众的热烈欢迎及港口船只长达5分钟的鸣笛致意。由海军少校AC-里德驾驶的NC-4即将飞往英国的普利茅斯,该地正计划热烈接待。与此同时,一艘英国R-34号飞艇准备进行一次横渡大西洋的直达飞行。


评:美国的科技总是这么考前麽,中国若不是文革是不也不会落后于美国的科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2: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5月27日
原江西省长倪献策被绳之以法

1987年5月27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原江西省省长倪献策犯循私舞弊罪一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宣布维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倪献策有期徒刑2年的判决。

  1985年初,江西省洪海电子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富兴工业进出口公司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走私进口价值60万美元录相机2000台。被深圳文锦渡海关查获并予没收。倪献策利用职权给海关施加压力,为洪海电子有限公司开脱罪责,甚至利用职权,在单证不符等情情况下批准拨60万美元外汇额度为洪海电子有限公司支付走私贷款,构成循私舞弊罪。

  由于倪献策的上述行为,致使这起数额巨大的走私犯罪案件的直接责任者郭勇等人的罪责未受到及时追究。

现在被抓的省部级高官越来越多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2: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96年5月27日
我国最大海上油田全面投产

创七项世界第一、开发生产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的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流花11--1油田投产庆典仪式,1996年5月27日在京举行。

  李鹏总理和邹家华副总理分别会见了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美国阿莫科公司董事长傅乐先生和科麦奇公司董事长麦克弗森先生,对油田的产表示热烈祝贺。

  流花油田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及科麦奇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它位于香港东南190公里海域,水深300多米,石油地质储量约2亿吨,高峰年产量可达250万吨,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海上最大的中外合作油田,项目总投资6.2亿美元。

  流花油田发现于1987年,由于它地处深水和台风多发区,海况条件异常恶劣,加上原油粘稠,地层压力小等不利因素,使这个油田开发难度世界罕见。从1987年到1992年,由中国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专家组成的工程小组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和探索,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找到了独创的开发方案。据国内外专家介绍,流花油田开发建设中采用许多石油天然气工业最新开发的技术设备,代表了当前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的最高水平。特别在水下井口生产系统中,这个油田创造了七项世界第一:第一次在20口井以上大油田上全面采用水平井开发;第一次使用水下卧式采油树;第一次在水下井口生产系统中应用电潜泵技术集油等。

东海的石油多了,千万不能让日本抽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2: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的一个犹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随父母迁居纽约。在30年代的希特勒大屠杀中,基辛格至少有13个亲戚被送进了毒气室。对此,基辛格的传记作者之一沃尔特•伊萨克森评论说,基辛格的几乎所有个性特征—他的哲学悲观主义、他的信心与不安全感的共存、他的因自己易受伤害而觉得空虚、以及他的因渴望赞誉而显得傲慢—都可以追溯到那场历史灾难。基辛格到美国后,他父母把他送进了华盛顿高级中学读书。这所学校有5000学生,其中犹太人很多,当时基辛格的最大愿望是毕业后做一名会计师。
    但是,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件事却改变了基辛格的命运。1943年他加入美国籍,不久应征入伍,在美国陆军服役。在军队中,他有幸遇到了同是德国裔的列兵克雷默尔,后者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一个伯乐。在他与基辛格的初次交谈中,克雷默尔就认定基辛格是一个天生的奇才。1944年9月,基辛格所在的部队—美军第84师被派赴欧洲战场。第二年初,他们开进了德国。由于克雷默尔的建议,基辛格被调到师部担任德语翻译,军衔也从列兵提升为军士。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他从第84师调到第970反谍报部队,并被任命为陆军中士参谋。1945年3月,基辛格还被任命为接管德国被占领城市的官员。在其任职期间,基辛格表现了卓越的行政能力,并克服了对德国人的报复心理而谨慎地使用了自己的权力。
    战争结束后,基辛格回到了美国。1947年9月,他根据《士兵权利法案》获得奖学金并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在哈佛读书期间,基辛格荣幸地得到了威廉•埃利奥特做他的导师。埃利奥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是哈佛的一个传奇人物,为黑格尔的信徒。他教授给了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并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二个伯乐。1950年,在埃利奥特教授的指导下,基辛格完成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为《历史的真义—关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这篇本科论文长达377页,埃利奥特教授仅看了前100页,就提笔批了“最优”。基辛格的论文至今在哈佛仍被人提起,因为他的论文篇幅过长,学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规则”,这条规则限定未来的大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长度不得超过基辛格论文长度的1/3。由于本科学习成绩优异,基辛格被免试推荐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1952年,他获得硕士学位,195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基辛格的博士论文题为《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该文集中研究了1815年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维持,实际上是对欧洲古典均势学说的评述,它奠定了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学派中第一流学者的声誉。由于杰出的学术成就,基辛格被授予夏季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曾担任一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他还组织了国际问题研究班,并创办了一份名为《合流》的季刊。但是,基辛格留校任教的愿望却被哈佛大学粗暴地拒绝了。1955年,基辛格不得不回到故乡纽约,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负责起草带有结论性的研究报告,并准备出版专著。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从而使基辛格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一炮而红。同年,哈佛大学决定聘用基辛格,授予他讲师等级。1957-1969年,基辛格历任哈佛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计划主任、国际问题中心成员、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兰德公司顾问等兼职。
    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担任了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后来尼克松却战胜了洛克菲勒,获得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最终赢得了大选。在竞选中,基辛格曾经把尼克松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尼克松却不计前嫌,他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决定聘请基辛格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三个伯乐。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了哈佛校园,到华盛顿走马上任,实现了由文人战略家到政策制定人的转变。1969-1973年,基辛格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兼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到1975年。1973-1977年,他兼任美国国务卿,获得了了一个外来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职务。在任期间,基辛格信奉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同时,他对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缓和也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不久,基辛格退出政坛,起初想回哈佛任教,但为哈佛校长博克婉拒。后来,他受聘担任了乔治城大学教授,乔治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并担任阿彭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1982年,基辛格创建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他本人担任董事长,他的好友和前助手斯考克罗夫特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离开政界以后,基辛格仍在不断地撰写论文,发表演讲和出版著作,他对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均发生过重要影响。1983年任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1983年7月,里根总统曾任命他为中美洲政策两党委员会主席。1986年,基辛格荣获自由奖章。1986年9月任美印委员会主席。1987年3月任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在1989年以后中美关系处于危机的时候,基辛格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呼吁保持中美之间的正常交往。2002年3月5日,基辛格博士在华盛顿国家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讲,介绍中美建交30年来的历程,并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2002年11月27日,基辛格被美国总统布什任命为调查“9•11”事件的一个独立委员会的主席,12月14日,基辛格辞去该委员会主席职务。

中美建交以来的30几年中美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基辛格功不可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2: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1937年5月27——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横跨金门海峡的悬索桥金门大桥正式启用。
金门大桥的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南端连接旧金山半岛。当船只驶进旧金山,从甲板上举目远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桥的巨形钢塔。钢塔耸立在大桥南北两侧,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为227米,相当于一座70层高的建筑物。塔的顶端用两根直径各为92.7厘米、重2.45万吨的钢缆相连,钢缆中点下垂,几乎接近桥身,钢缆和桥身之间用一根根细钢绳连接起来。钢缆两端伸延到岸上锚定于岩石中。大桥桥体凭借桥两侧两根钢缆所产生的巨大拉力高悬在半空之中。钢塔之间的大桥跨度达1280米,为世界所建大桥中罕见的单孔长跨距大吊桥之一。从海面到桥中心部的高度约60米,又宽又高,所以即使涨潮时,大型船只也能畅通无阻。

  金门大桥包括从钢塔两端延伸出去的部分,全长达2000米,为此,又分别在两侧修建了两座辅助钢塔,使桥形更加壮观。大桥的桥面宽27.4米,有6条车行道和两条宽敞的人行道。大桥的设计者是工程师约瑟夫·斯特劳斯,人们为纪念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把他的全身铜像安放在桥畔。铜像形象生动,神情自若。

  金门大桥于1933年动工,1937年5月竣工,用了4年时间和10万多吨钢材,耗资达3550万美元。整个大桥造型宏伟壮观、朴素无华。桥身呈朱红色,横卧于碧海白浪之上,华灯初放,如巨龙凌空,使旧金山市的夜空景色更加壮丽。 

金门大桥已经成为洛杉矶的标志性建筑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7 12: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31年——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蒋派另立国民政府
5月27日,反蒋派在广州议决成立国民政府,发表成立宣言。同日,公布政府组织大纲11条,推定17人为国民政府委员,唐绍仪、汪精卫、古应芬、邹鲁、孙科等5人为常务委员,轮流担任国务会议主席。5月28日,广州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各委员宣布就职。

汪精卫怎么就一步步的当了汉奸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0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983年5月2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18名登上学术之巅的学子荣膺“金冕王冠”,五千年华夏古国终于诞生了第一代自己的博士。

  博士建制最早是从欧洲中世纪开始的。意大利波伦那大学首创了博士学位,到20世纪,博士不仅仅意味着知识渊博,学识超群,而且更是各国高科技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现代化事业腾飞的源头。因此,各国都把博士做为国宝,比黄金还贵重。在奥地利,授予博士学位这天,皇帝(或总统)必御驾亲临,主持典礼,赠送镌刻国徽图案的荣誉戒指。在美国,仅为实现“阿波罗登月计划”,便耗资百亿美元,于20世纪60年代培养了17万名博士,以后更是以每年3万名之多均衡的发展。

  中国博士建制步履维艰。为培养“通儒”(博士或硕士),晚清政府钦定章程,颁布律令,今年“大学院”,明年“通儒院”,但只是“议定”,不是夭折,便是昙花一现。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才公布《学位授予法》,形成研究生教育体系,然而直到14年后的1949年,授予博士学位仍是纸上谈兵。解放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首先于50年代初培养出了于敏、周光召等具有博士水平的研究生。当我国研究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时,又逢“文化大革命”,这一初创事业被迫中断了12年。这期间,许多学子远离家园,乘桴出海,用中国人的勤奋,接受西方教育的陶冶,用中国人的智慧,获得了西方博士的头衔。在中国学子中有美国博士,也有英国博士,却唯独没有中国博士。

  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宣布:中国也要建立学位制度。三个月后,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中国学位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为实施《条例》,迅速形成祖国博士精英队伍,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审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和指导教师,在7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9个。

  贫穷是中国的国情。每培养一个博士,耗资几万元。因此,即使是美国,在博士建制头5年(1875~1879),也仅授予了161个博士学位。但中国在第一个5年(1983—1988)中,博士却以每年翻番的数量涌现在祖国各地。据国家教委统计:我国在1988年一年所授予的博士已达1700人,首次超过同期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博士,在祖国学位制度史上树起了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评论:经过了文革的瞎折腾,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终于培养了自己的博士,可喜可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00: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1926年5月27日遮打爵士逝世

吉席·保罗·遮打爵士,Kt,CMG,JP,LL.D(Sir Catchick Paul Chater,1846年9月8日-1926年5月27日),亚美尼亚裔香港商人,于1864年来港定居,分别在1886年和1889年创办九仓和置地,他亦是初期香港首家股票交易所香港股票经纪会之主要发起人,并曾出任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香港极具影响力。


香港传奇人物,港股之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3:53 , Processed in 0.27669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