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91|回复: 2

[【辩证轩】] 正确的复习方法成就完美高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3 23: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问你什么都能答出来,可是一到做题时就“晕菜”,考试屡屡不在状态,原因是你的复习思路没经历“蜕变”。


著名的“墨菲定律”是这样阐述的:“如果一块涂了黄油的面包片从餐桌掉到地毯上,那么一定会是涂了黄油的一面先着地。有可能出错的事情,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墨菲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各种不期而遇的错误和纰漏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一味地事后自责或懊恼都于事无补。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制定各种复习预案,并在复习的进程中不断修改和调整,以规避不完美事件的生成。

你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问你什么都能答出来,可是一到做题时就“晕菜”,考试屡屡不在状态,原因是你的复习思路没经历“蜕变”。你的复习思路只有经历四个阶段才能脱胎换骨,倘若在思维的拓展训练中疏忽了一步,就不会真正地实现质的变化。

1.如何构建知识网络?

你掌握了各科的基础知识,但不代表那些知识已经是你自己的了,不代表你可以运用自如了!你要做的是弄清知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感悟!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基础知识系统化,即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寻找知识的细部特征和深层意义。比如,在复习时寻找各种答案的结构特点和线路特征就是一种深度加工。应寻找知识的一致性特点,并将这些特点标准化,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和效率。比如在历史学习中,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分析就可以寻求转变成一个或多个模块。

另外,可以通过专题复习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定位,从中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学科思维能力。比如历史的复习,可以按照“知识、能力、地域、热点”分为四个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专题总结和专题复习。每个专题都有一般规律,每个专题都要注意挖掘其内在一般规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因果联系,概括出其整体特点和常规走向。


知识系统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用“知识的三点”形成网络图,“三点”是指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连接点上繁衍出来的生长点,概括地说就是“知识点—连接点—生长点”。知识点要夯实,连接点要形成网络,要清晰,而生长点就是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从知识点到连接点再到生长点的形成是一个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重新整合的思维过程。

从基础知识着手整理出网络图,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思维训练,你再做题时,就会发现很多题目的解答已不再只是几百字的繁琐背诵记忆,而是变成了几个模块的简单组合和具体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它们特点的了解也会更加清晰。

2.能否紧抓重点难点?

复习思路尽管在逐步提升,不过应用到做题时,依旧会遇到瓶颈,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始复习重点、难点知识。目前高考(Q吧)命题的一大特色就是从学科重点知识的角度确定命题点。所谓考重点主干知识,不是指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而是从学科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意义。学科主干知识是学科内综合的主要内容。学科内的综合就是把各个有联系的不同的知识点综合成一个整体,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这样的知识点主要是指学科主干知识。因此,以点带面地牢抓重点,用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带起知识点的覆盖面,才是让复习思路迅速成长的有效方式。

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每个学科、学科的每一个章节有多少个重难点、考点知识的总结,这已不再要求面面俱到,重要的是抓主要矛盾。比如,函数是高考数学考查的重点,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掌握函数的基础概念,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掌握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导数、函数与数列等知识的交会与综合便是训练思维成长的重中之重。又如,英语(Q吧)听力和阅读最能检验同学们的英语应用水平,因此这两大项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同学们在重点攻下基础词汇和语法的同时,穿插听力和阅读的练习,思维及应试能力定会事半功倍地提高。再说语文,语文的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阅读习惯。文学作品阅读考查考生准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等能力,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脉络的基础上。因此,复习时要把精力放在文面理解上,练好内功。同学们可以先把高考的重点列出来,再总结出相对于这些重点知识,哪些对自己来说相对难,针对平时个人学习的具体情况,尤其对于想不清楚的地方即难点应重点复习。
3.怎样调整做题和复习之间的关系?

大量做题,实践所复习的知识,再深入理解,是这段时期的重点,要学会调整做题和复习之间的关系。这时做题不能盲目,“题海无涯,题型有限”。训练、练习宜有度,会做的题反复做,会使自己的智力水平降到最低点;不会做的题反复做,会使自己的信心遭受打击。先从基础题型开始做,一层层跃进。做题要注意难度搭配。首先要把基本题型搞扎实,不应一味重视拔高题目,同时要思考拔高题目与基本题型的演变关系。训练答题技巧,学会审题,讲求思路是思维转变期的关键。

要把30%左右的时间放在题型分析和思考上,做题只是知识回想的一个过程。复习到了一定阶段后,基础知识已不是问题,做每道题时,知识点、原理、关联性、对应题型等都要心中有数。借助回想复习法进行答题,答题时学科知识的回顾可分为知识结构回想、具体内容回想、方法回想、思路回想等,试着通过回想去解题。此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复习思路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探究式、开放式题目的研究和学习,深刻领悟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并加以自觉的应用,力求使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切实性的提高。

理科必须要做题,做题一定要独立。做题前要把老师上课时复习的知识再回顾一下,对所学的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不留下任何知识的盲点,对所涉及的解题方法要深刻领会。做题时应全神贯注,保持最佳状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为以后以良好的心态走进高考做准备。

4.试题反馈分析重要吗?

练习是复习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复习的一次检查、一个反馈。同学们在复习时往往存在误区,只顾埋头做题而不注重反思。有些同学在做题时,只要结果对了,就不再深思做题中使用的解题方法和题目所体现出的学科思想,这往往会导致看到试题觉得自己会,可一做就错。做题后要认真反思,仔细分析,通过做几道相关的变式题来掌握某一类题的解法,从中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做完题后就总结出对试题的规律性认识和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注意总结,并及时解决,重点放在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特别重视对思维过程的考查。如何反馈,即考点总结。回想各题的相关考试知识点,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训练。它是把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既要反省学科思维的过程,还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前学习的内容,一旦想不出来,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以往知识的回忆线索,这无疑是在做“记忆体操”。一个经常回想的同学,不仅记忆力会有所提高,而且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质的提高。错点总结,对自己在试题中出现的错误知识点,进行重点弥补性复习。题型总结,高考出题有很强的规律性,通常每科的每一章可出题的方向也就是几个,对应的题型非常有限,但每种题型对应的题目却可以无穷无尽。所以,总结可能的题型是做题总结、锻炼思维的较高境界。规律总结,考试中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固定思路和解决手段。综合总结,即每次做完文综、理综试题都要进行一次系统总结,将自己所学的三科进行一个系统的相互联系渗透的知识梳理,站在较高的宏观角度上来看待各科知识体系,达到远视效果。比如文综的总结,就可以以历史为突破点。因为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面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因此每次做完文综试题时,要注意
高考作文备考应试十大对策
一思:是否书写过关

书写历来是影响作文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电脑高速评卷的今天。
高考(Q吧)作文电脑阅卷,字迹了草阅卷者看不清。特别要强调:平时尽可能多用钢笔或签字笔写;字一定要写大些,太小太秀气的字很难看清楚,而大个些的字一眼扫去一清二楚;尽可能写楷书,当然漂亮的行书也很好。
错别字要扣分,一般地说,每3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



二思:是否文体明确

从高考作文情况来看,不少同学误以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就是取消文体,致使所写的文章文体特点不突出,有的文章开头像议论文,有论点,也有论据,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记叙文;有的文章写成了记叙文,可又缺少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这样的文章无法讲清道理,写清故事,显得不伦不类。


三思:是否篇幅达标

高考作文一般来说要求写800字(有的甚至要求写900字、1000字),达不到篇幅要求是要扣分的,每少50字扣1分!
字数不够,明摆着要扣,这是显性失分;因篇幅太短,导致分数下降,这是隐性失分。明暗夹攻,损失可就大了。

四思:是否语言通顺

高考评分标准:
一等(50—41):语言流畅
二等(40—31):语言通顺
三等(30—21):语言基本通顺
四等(20—0 ):语病多
发展等级10分:有文采
“语言通顺”最重要,一是容易做到,二是能够做好——做得好一些可达“流畅”,语言丰富些或运用修辞手法,就会做到“有文采”。

五思:是否入题太慢

没有注意文章的布局,随心所欲,导致主次不分,情节不集中,只能评为三类或四类文。有的照抄材料,入题太慢。还有一些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总想把最好的内容、最美的句子全写下来,出现了词语堆砌、拖沓冗长的问题,语句虽美,但由于没能抓住重点,文章还是落入了三类文的行列。

六思:是否偏离题意

作文总共60分,按200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占40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占20分。从理论上说,内容只占20分,一篇作文离题或偏题只在内容这一项失分。但实际操作中并不是这么回事。离题或偏题之作,除内容项被判为四等或三等外,势必影响到其他两项的正常得分。
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得主费滢滢参加2003年高考,她的作文因被判为偏题只得25分。

七思:是否流失真情

高考作文要求“感情真挚”,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感情虚假”属于四类卷。但有些同学为了让所写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物形象“高大”,喜欢凭空编造,任意拔高,结果真情流失,充满虚情假意。一般地说,感情虚假有以下几种情况:
薄情:缺乏感情,读来索然无味。
虚情:“为赋新词强说愁”,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矫情:感情过火 ,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悲情:制造极端悲惨的摧泪弹式的文本 。
险情:抒发的感情不合乎思想健康的要求。
滥情:把某种感情神圣化,以致泛滥成灾。

八思:是否胡编乱造

高考作文内容虚假的情况相当严重,为了情节能打动人,不惜编造自己“家破人亡”、“四肢残疾”。由于胡编乱造,内容严重失实。比如写战胜挫折,就出现许多车祸重伤、丧父丧母;写心灵抉择,就有众多父母离异。考生由于缺乏生活,生编硬造时常常闹出笑话,评分也往往偏低。

九思:是否堆积凑合

广东省语文评卷组组长柯汉琳教授说,现在中学生写作文,越来越有一个明显倾向,堆积华丽的辞藻,通篇使用精美的修辞,但文章中没有考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读起来缺乏真情实感,这些没有实际内容、只有空有一个花架子的作文当然很难得高分。
他还说:“高考作文要得高分,不在于用了多少名言名句,用了多少排比句,关键是写出真情实感,文风可能会很平实,但内容很扎实,整篇作文读下来很实在,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得高分。”

十思:是否生搬硬套

有些考生在考试之前苦背数篇不同类型的“范文”,到时候随便套用。有些考生不善于借鉴模仿,生搬硬套,弄巧成拙。他们只是把自己看过的文章塞进自己的作文,根本不懂地如何借鉴学习,食而不化,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还被认定抄袭。
2002年四川有一篇考生作文被评卷老师认为有抄袭之嫌,评卷场对此十分慎重。最后查出此文系抄袭《微型小说选刊》2001年12月中的一篇。该文原评60分满分,最后被重新评定为较低分级。2004年重庆市高考7篇满分作文,竟然有3篇属雷同或抄袭,在全国范围引起广泛关注。
稳定情绪有条不紊 高考考场必胜的六个绝招
内容提要:

紧张不能慌张:稳定情绪,有条不紊

审题之后解题:审清题意,有的放矢

会做保证做对:认真对待,万无一失

快速必须准确:以准求胜,稳扎稳打

易题优先难题:先易后难,效益为上

答题莫忘检验:多管齐下,志在必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历经千辛万苦的高三学生,都希望在高考(Q吧)时有个高水平的发挥,取得理想成绩,可是总是有的考生事与愿违,造成遗憾。如何在高考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对每个考生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事,它对你数学成绩的影响也许是几分、十几分、甚至更多。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决胜考场的能力必须在平时加以训练,不断总结每次考试的得失,寻找成功的经验,发现失败的原因,提炼出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和策略,根据我们的观察与分析,结合以往学生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操练考试技能,提高考试技巧。




紧张不能慌张:稳定情绪,有条不紊

走进考场,由于要求严格,场面严肃,气氛紧张,往往考生会产生条件反射,出现情绪上的紧张现象。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并且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激情的产生,提高思维速度,促进解题的效率的提高。但是,有的同学患得患失,走向极端,变紧张为慌张,动作变形,思维走样,影响正常发挥。怎样才能避免慌张呢?

一方面,模拟考试需要高度重视,要营造仿真的考试环境,限时完成,养成在紧张环境中解答问题的有条不紊的品质。再一方面,考前保持必胜的信心是非常必要的,走进考场要信心百倍,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慌张,因为大家是平等的。另外,要明确,进入考场适度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我们进入兴奋姿态,千万不能因此而引起不必要的慌张。

审题之后解题:审清题意,有的放矢常言说得好,“磨刀不碍切菜事”。在批考卷时,经常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张冠李戴、有的文不对题。为此,我们走访了一些考生,他们觉得自己犯了低级的习惯性错误—审题不严。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需要认真阅读,仔细推敲,完全明确问题的文字陈述和符号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必要时还要适当画出图表,列举、提炼出问题的关键,形成题目脉络,纲举目张。反思题意能弥补审题的不足,有时需要再审视“题眼”,防止误解,因为题中一字之差会导致结论谬之千里。对于貌似熟悉的问题更应警惕,因为大部分时候会熟题新编,如果不假思索,跟着感觉走就会“熟能生错”了,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需要再回首,防止条件误用、漏用,也防止答非所问。

会做保证做对:认真对待,万无一失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例如,02年春季高考第20题第(1 )小问是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许多考生以“说明代替证明”,难以获得满分。还有在立体几何的解题中,特别是计算题中,没有对有关元素的确认和说理的过程,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得分少得可怜。必须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不能“心中有数”,得过且过。必须表达准确,论证清楚,“会做”的题才能“得分”,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保证会的做对,对的做全。即使不完全会做,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是个聪明之举。

快速必须准确:以准求胜,稳扎稳打考试时有的同学快做,期待以后检查;有的同学稳扎稳打,做一题争取对一题。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要先在正确率上下功夫,以稳取胜,当正确率得到保证以后,速度会自然而然地提上去的。答题时要做到字字有据,步步准确,书写规范,尽量一次成功,正因为稳和准,所以你就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不能患得患失。一味求快,只会快一点,错一片,尽做无用功,检查时也难以得到全面校正。

稳不代表拖拉,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要拖泥带水,啰嗦重复,尤忌画蛇添足。一般来说,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至于不是题目重点考查的知识,可以直接写出结论,因为高考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

易题优先难题:先易后难,效益为上

要学会把握答题节奏,正确对待难题和容易题,一般情况下,把试卷内容分成三类,一是容易上手,运算量不大的先做,并确保正确,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信心,促进思维激情的产生;其二是有思路但运算或思维量较大,放在第二轮做;最后解答困难题,即使解不出也无怨无悔,所以合理分配,学会放弃很重要。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如第11、12题常常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有所创新,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答题莫忘检验:多管齐下,志在必得

最近接触一批高三学生,不少同学都有一件困惑的事情,就是好多题目会做,由于当时思考不周或者计算不仔细,出现了错误,但是在检查的时候就是发现不了,等到考试以后,常常会顿悟,非常后悔,严重影响心情,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检验答案是一门学问,它是解题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纠正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还能有效培养我们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

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检验答案的常用方法有:基本概念检验法、不变量检验法、对称原理检验法、特殊情形检验法、量纲要求检验法、等价关系检验法、整体思想检验法、逻辑推理检验法、数形结合检验法、一题多解检验法、直截了当检验法等。

希望大家了解数学中的各种检验法,并能够有所体会,提前防范,争取高考时获得成功。

随便提醒大家,要正确使用草稿纸。有的同学东一句西一题,哪里方便就写哪里,杂乱无章,到检查时无法对照,只好重算一次,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建议大家将草稿纸叠出格痕,按顺序演算,并标上题号,方便检查对照,提高答题效率。

专家建议:高考想上本科 首先要回归课本
4月30日,我市针对老牌重点高中及新城区的一中召开高三年级四月调考质量分析会,根据四月调考出现的不足,专门为能考上本科的学生提出相关建议。
四月考,暴露出八大问题

据了解,四月调考是一次诊断性的摸底考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教师都了解学生目前所具有的实际水平。



据市教科院教研室主任曹松林介绍,在四月调考中,我市学生的数学在平面几何及计算能力方面暴露出问题;则不适应新的完形填空形式;物理对冷门知识暴露出不足;化学书写不规范、学生畏惧有机化学、实验能力偏低;生物的选修内容成为学生的瓶颈;政治对时政新闻、;历史暴露出学生区别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的能力偏低,而今后主观题的无效信息会越来越多;地理暴露出学生知识不系统、要素分析不过关、特殊现象分析不具体等问题。

考前一月,冲刺本科三大建议

市教科院王池富院长表示,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这些冲击本科及重点大学的学生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回归课本,同时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再进行一次查漏补缺。建议学生多看参考答案,了解答案的解题思路、要求及细则,将有助于答题。 

回归课本,学习答题

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回归课本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建议考生多翻翻课本,比如要体验课本上表述的严谨性、规范性,克服普遍存在的答题不规范问题。

同时,对于课本上出现的例题习题要认真研究,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同时还要探索教材潜在的可发挥的价值,即由一个点向外延伸、拓展的内容。

试卷要会“盯错”

回归试卷与回归课本同样重要。首先,试卷要会“盯错”,把那些做错的题多看。同时要手脑结合,防止眼高手低、只动眼不动手从而导致“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该动手做的还是要动手。

建议考生还要注意比较归纳,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做题避免“三高”

最后一个月做2~3次仿真模拟训练就行了,最多4次,针对出现的问题要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在训练的题目上,不要做“三高”(即高起点、高强度、高要求)题目,也不要做偏题和怪题。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要以基础题、中档题为主,这样做能增加自信心,找到做题感觉。
高考经验:成绩差考生取得高考成功的秘诀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断成熟,责任意识渐渐形成,再加上方法得当,那些高一高二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在高三最后时刻后来居上也不在少数——
蒋敏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当高考(Q吧)这座独木桥横在我们面前时,请切勿惊慌,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十二年大大小小的考试洗礼,久经沙场的你没有必要在月月模拟考的“轰炸”后再如此脆弱。那么,高考复习有没有值得学习的秘诀呢?为什么有些人眼看着高一高二学得都不怎么好,高考却能发挥得这样淋漓尽致?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高考也不例外。高考是对高中三年学习的检验,包括书本知识以及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三年的基础知识是有限的,学习能力又是不断发展的,以发展的学力去复习有限的内容,经过一年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努力,考出好成绩是大有可能的。况且有些学生高一高二学得不够好,主要原因在于不学、不知学,是学习能力尚不完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断成熟,责任意识渐渐形成,只要方法得当,考出好成绩也并不奇怪。





那么,怎样才能考出满意的成绩?这是考生特别关心,也是老师、学校尤其注意的。我以为,高考复习的实效来自“四信”。


一、自信。成事者皆自信。无论学生原来学习成绩如何,提高高考成绩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相信这个目标是努力后可以达到的。我见过许多原来读书不太好的学生,一般考试分数不会超过70分(150分制),他们开始的目标是“考到三位数”,即100分。这个100分只相当于100分制中的60几分,刚刚及格,但我却为他们叫好。因为他们这种目标不是盲目的异想天开,是跳一跳可以达到的,表示他们还有自信。可别小看这份自信,它换来的绝不仅仅是100分,而是在高考中的跨越,最后的成绩往往远高出他们的预期。


二、信师。如果说自信是成功的开端,那么对教师的信赖就是取得成功的巨大动力。一个与自己的老师格格不入、常常鸡蛋里挑骨头的学生,表面上是与老师过不去,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否定,是担心自己花了力气而无法取得好成绩,是一种对压力转移的消极方法。高考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影响自己的复习,还会影响同学、教师的努力。信师本身就是对自己选择的一种肯定。教师能力虽有不同,但对教材知识的把握一般而言在整体性、系统性上总比学生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视角也较学生多,积累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高三的复习是对两年多教材学习的回顾,信师才会信教师的方法,才会自觉运用教师所教的方法,比较轻松地掌握高考内容。省下了时间,也提高了自信。


三、信书。人们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高考是不可能没有教材为依据的。学好教材,不占80%,也有70%。运用知识也必是有米之炊,米就是书本知识,就是我们高中三年学习的教材。所谓功底,大概是不能不考虑书本知识吧?问题是怎样占有书本知识。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高考复习切勿离开考纲。考纲就是一条知识链,它帮助你将书本串连成紧密相连的体系,剔除芜杂的旁门左道,不仅节约了复习时间,还能理清复习思路,找到高考背后的学术依据。当然如果能再认认真真做一套经过教师选择的高考复习试卷,则更会给你锦上添花。


四、互信。我们在外交上讲互信,高考复习也要讲互信。不仅要有师生间的互信,还要有同学间的互信。互信就会互通有无,互信才能信息共享,互信才能讨论问题,互信才能解决难题。在互信基础上的高考复习,是积极愉快的学习,是增进友谊的学习,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是值得回味的学习。
距高考仅剩一个月 高三“夜猫子”该调生物钟
如今高考已进入了倒计时,众多高三学生仍在“开夜车”奋战最后一个月。

而专家提醒,考生从现在起应该调整饮食起居,尤其是“夜猫子”该调整生物钟了。

专家建议:考前一个月,每天作息时间为

早晨5:30~6:00起床

中午睡觉1个小时

晚上10:00~10:30睡觉




A

生物专家建议

考前一个月开始调整生物钟  

高考临近,大多数考生们都在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甚至晚上“开夜车”到凌晨一两点,而他们往往是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精力充沛。

生物医学专家研究认为,人的生物钟分“猫头鹰型”和“百灵鸟型”两种。由于“猫头鹰型”人的生物钟是夜鸣昼息,他们白天时大脑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思维不敏捷,判断力差,平时熟记的知识都难以再现,更不用说创造性思维。

但专家建议“猫头鹰型”的考生应在考前一个月开始调整生物钟,做“百灵鸟型”人,每天作息时间:早晨5:30~6:00起床,晚上10:00~10:30睡觉,中午睡觉1个小时。

同时,河南省中医院医生王育勤提醒家长和考生,从现在开始最好不要再熬夜,对于失眠的考生,在睡前进行运动量小的锻炼有助于睡眠,如散步、慢跑等,此外,还可喝些牛奶等安神的食物。

B

心理专家建议

调整好心态比复习更关键

上次摸底考试,成绩一直不错的小松(化名)考砸了,他觉得特对不起父母。同时父母发现小松这几天总是闷闷不乐,还有了放弃高考的想法。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医生于海亭与小松交谈后,诊断他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于医生说,面对高考,很多家庭上上下下都“紧绷着一根弦”,他们都认为“考大学是唯一出路”,而这无形中给考生“不成功则成仁”的精神压力。其实这段时间,调整好心态比复习更关键,学会放松是高考考生和家长在最后一个月里的必修课。

对于家长和老师,医生建议要学会鼓励孩子。经历过几次模拟考试后,考试成绩对考生精神状态影响很大,有些一时“失手”的考生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这时家长和老师要帮助考生正视成绩,给予考生肯定和鼓励,并让考生知道,家长最大的安慰不是孩子考上大学,而是孩子们尽力做好每件事的积极态度。

对于考生,医生的建议要放松,放松,再放松。考生不要把成绩和结果看得太重要,每天只要尽力学习就行,也不要和别人比,只要跟自己过去的成绩比,有进步就是成功。另外,劳逸结合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C

营养专家建议

均衡饮食不用给考生过度进补

由于近期天气炎热,加上学习紧张劳累,多数考生食欲降低。河南省中医院食疗营养科李希民医生建议家长,应参照孩子平时的饮食习惯,尽量选择孩子爱吃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鱼、肉、蛋、奶、蔬菜、水果、主食等,保证孩子一天所需营养,但不用过度进补。

对于食欲不佳、精神紧张的考生,李希民医生给出了一个食疗小方(仅供参考)。



开胃方:

山楂汤:山楂糕切丁煮水,可加入适量银耳及时令水果丁,出锅前加入适量芡粉,煮好后可根据口味加入适量蜂蜜。

另外,餐前或课间吃些水果或喝纯果汁,有利于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



稳定情绪方:

科学研究证明泛酸有利于稳定情绪,缓解压力。金枪鱼、花生、水果、蔬菜中都富含泛酸,考生吃这类食物可缓解压力。



大脑稳速方:

大脑所需糖类最好取自粗杂粮,尤其是小米、玉米、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粗粮供应的血糖在人体能量转化过程中比较稳定,不会造成血糖的忽高忽低,有利于大脑稳定地工作。可在稀饭中加入粗杂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08: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的“墨菲定律”是这样阐述的:“如果一块涂了黄油的面包片从餐桌掉到地毯上,那么一定会是涂了黄油的一面先着地。有可能出错的事情,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非常著名的论述:
可能发生,就一定发生。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大家都有一个明显深刻的感受,你复习越多越好的
考试题目往往都不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09: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此文是否是楼主原创的,如果不是请注明。

http://bbs.tesoon.com/read.php?tid=127897&fpage=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3:27 , Processed in 0.1318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