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038|回复: 3

[【编辑部】] 《书园》——5.12大地震专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0 10: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12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震撼了全国人民心。如今,5.12大地震已成为一个民族的创伤性集体记忆,在全国人们心中留下一个难以消除的疤痕,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疤痕就会生疼、化脓,时刻折磨我们。

现在需要心理辅导的不止是幸存者,救援队员,灾民的亲人,还有为无数个惨烈画面刺激得疼痛哭泣的人们,他们都需要心理辅导。不过能与心理医生面对面接受辅导的人毕竟有限,我们只能自救和互救。这期的《书园》专刊奉献给你的就是一期心理自救互救的主题。

这期专刊让你了解地震和地震后每个人可能出现的反应,并介绍合理实用的方法用于心理疏导和化解。希望这期专刊能帮助灾难后的你,学会照顾自己的心灵,学会寻求帮助,学会照顾自己身边的人!

灾难已经过去,我们并不孤单,让我们携手走出悲伤,用坚定的微笑重建心灵家园!

震后心灵行动口号——我们在一起!
悲伤时——哭出你的伤痛!
害怕时——喊出你的恐惧!
难受时——说出你的感受!
看到别人伤痛时——拍拍他的肩膀,抱抱他,传递你的温暖!
看到别人无助时——握住他的双手,传递你的力量!
给孩子重建安全感——别怕,有我在!
紧紧地拥抱孩子,亲亲孩子的脸蛋!告诉他——别怕,有我在,我们都是你的爸爸妈妈!
给受伤的人信心——最坏的已经过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对失去亲人的人——抱抱他们,让他们尽情地哭!
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拥抱传递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0: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园热点
一、2008-05-12,书园管理层在第一时间新开“地牛翻身,人间有情”版面。2008-05-13 20:31,该版版主maobu制定发布简易版规。后综合考虑,管理层将“地牛翻身,人间有情”改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二、预防灾害问答之《住宅装修关系居住安全》(发散思维、集思广益)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6587

三、由《幼儿园特警》想到的:国内外灾难演练与灾难教育随感、文献搜集活动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6239

四、【地震无情人有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灾专用账号和热线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6233

5月23日公布社会捐赠 246.44 亿元 。


五、我的心在滴血 512地震造成67183人死亡,361822人受伤,20790人失踪 (截至27日12时)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6067


六、【凭一腔热血,一颗爱心】财富是虚的,血是热的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6796

七、书园祭奠地震中遇难亡灵专帖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6470

八、文学爱好者笔下的抗震救灾
1、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征文】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7492
作者:白马西北驰

2、企业捐助与网络民意【征文】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8426&fpage=2
作者:caudev

3、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征文)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7973&fpage=2
作者:cyliugj2003

4、汶川,我们与你同在【征文】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7044&fpage=3
作者:maobu

5、轻轻的伸出你的手[非首发]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6773&fpage=3
作者:水湄花榭

6、汶川不要怕,我们来了【征文】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7022&fpage=3
作者:zhiyongtao

7、让爱传递,温暖灾区 [征文]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7008&fpage=3
作者:依荷听雨

8、举国同悼---为什么我的眼睛满含泪水[征文]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8194
作者:水湄花榭

9、小鸭子之歌 [征文]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7415
作者:wrin

10、5.12大地震,教会了我们什么? [征文]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8051
作者:依荷听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0: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后人们会出现哪些心理反应?我们该如何做?

台湾社会学专家林万亿表示,灾后心理创伤的出现会依灾难发生的时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事件发生时:惊吓、麻木、手足无措、痛哭、失控。
2、事件发生后一段时间:沮丧、悲伤、失落、无力感、罪恶感、无助感、焦虑、失眠、做恶梦、忧郁、食欲不振、害怕孤独、退缩、压抑、人际关系不良。
3、复原或重建后期:认知改变、接纳、发展新的问题解决行为、适应新环境。
灾难事件从发生到复原的期间视灾难严重程度而定,通常阶段一到阶段二的期间会延伸4到6周,也就是处理危机的关键期是一、二个月内。而第三阶段则视第一、二阶段介入的积极度,以及灾难所涉及的财物、就业、硬件建设、制度复原情形而定。


幸存者常常会因灾难在未来数周内产生以下的一些身心反应,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后数月之内都会自己缓解,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心理反应:恐惧和担心、很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觉得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

  悲伤: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疏解;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内疚: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来避免亲人的死亡。

  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强迫性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灾难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

  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一种爱的失落感;对死亡亲人的怀念常有心如针扎般的感受。

  过度反应:对与地震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感觉过敏,反应过度;感到没有安全感,易焦虑;失眠,做噩梦,易从噩梦中惊醒。

  身体症状:易疲倦,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子宫痉挛,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

  
   案例:广州心理专家赴川“救心” 提示心理治疗不能急
“四川灾民普遍存在“不敢、不愿意面对灾难”的心理情况,上至成年人下至小孩子。温博士问小男孩:“你害怕吗?”小男孩迅速把头一别,扭开头不回答问题。温博士解释说,即使是小孩也会产生震后心理封闭症,他们潜意识里把对灾害的恐惧感藏在心中,不愿意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这种心理问题长久下来就会变得非常危险。最后,小男孩在心理专家的引导下不仅说出了自己现场看到的地震情况,还娇滴滴地说:“头还很疼呢,我其实很怕的!”小男孩最后还一脸期待地说:“哥哥,你们还会不会回来看我啊?”
这是心理专家团队员温博士成功引导的一个心理辅导案例。温博士说:“目前,灾区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受害人在心里深深地埋下了恐惧的阴影。如果得不到及时开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就会越来越严重。”温博士进一步解释,心理辅导不是单纯用嘴巴说话,更讲究的是用心,要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一步一步地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引导,温博士说对灾民的心理治疗不能急。但得不到及时开解,他们的心理障碍会很严重。”

面对心理危机,我们需要牢牢记住的是,如果说重建物理上的家园我们可以依靠政府、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那么,在重建心灵家园方面,无论有没有专业的心理医生的帮助,最终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危机既是一种危险,同时也是一种机会。在危机面前,我要学会认识到,生老病死、获得失去本来就是人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下一些具体措施有助于你度过心理危机:

首先,要接纳自己,出现上述症状是正常的反应,它不是软弱、无知、愚蠢的表现;而且其他人也同样出现这些症状。
  
  第二,要学会倾诉,不要憋在肚子里。我们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一向比较内敛,不习惯、不好意思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心理治疗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将一个有类似问题的人形成一个小组,让大家说出各自的内心体会,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借用这个方法有意识地寻找类似问题的人组成小团体,相互倾诉、相互鼓励。
  
  第三,也要学习倾听。绝大多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听”,而是命令、炫耀、争吵等,积极的倾听是用平等、尊重、接纳、鼓励的态度去倾听对方的诉说。当亲朋好友诉说他们伤痛时,要让尽可能让他们说出来,让他们知道你也有同样的问题。
  
  第四,如果一下子无法学会向别人述说,那就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埋在地下。
  
  第五,尽可能快地让自己的生活回复到原来的节律,以便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伤的“控制感”。
  
  第六,尽可能地保证睡眠、休息和基本饮食。良好的体力、营养储备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物质保证。相反,体力虚弱同样加强心理创伤的负面影响。
  
  第七,借助一些悲伤的电影、音乐,痛快地哭一场,把积压在内心的悲痛发泄出来。
  
  第八,惊恐发作时,做一些活动分散注意力,或是做一些放松练习。另外,尽可能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减少独处的机会。
  
  最后,积极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我们农村地区的朋友可能还不了解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些人还有顾虑,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是有精神病的表现。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给幸存的亲友心理支持?
地震创伤后的应激心理障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反应,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出现失眠、易怒、惊恐等反应,还会出现负罪感——自己幸存下来而亲人朋友却死去。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影响一生。
这种状况会让人极度脆弱,脑海里会一遍又一遍重现灾难发生时的可怕情景,听到突然的声音会惊吓得跳起来,情绪低落等等。

面对幸存的亲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心理支持:
1、睡觉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如果能够睡觉,尽可能让他们睡觉休息,因为一个质量高的睡眠,对于恢复人体本身的免疫能力帮助很大,从而提升他们应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2、陪着他们说话。对于那些惊恐未定的人,陪伴在他们身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不停诉说灾难的情景,不要阻断他的叙述,耐心倾听,并让他感觉到你能够感同身受。

3、适度的肢体接触。对于那些虚弱的人,比如老人和孩子,握着他的手,或者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都会让他脆弱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支持。

4、遇到极度悲伤的人,比如正在痛哭的人,不要阻止他的痛哭,而是在旁边安慰,哪怕不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拥抱他、掺扶着他,都是很好的支持,不说这样的话:“不要哭,……”之类的话,要让他把痛苦的情绪释放出来,因为这种极度的情绪释放对平复他的情绪帮助很大。

5、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避免谣言造成的恐慌心理。灾难发生后,一般会出现信息混乱,很多没有经过确认的信息会很快传播,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惊慌,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保障信息畅通,让人们听到最权威、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这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

6、对于心态平衡但经历灾难情景的人,不要主动让他谈当时的惨状,以免在叙述过程中造成二次创伤。每一次叙述创伤情景,对于亲历者都是很痛苦的,都是一次心理伤害。

7、如果因各种原因不在亲友身边,利用短信、电话和委托其他朋友看望亲友,让他们感到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0 14: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面对危机创伤障碍-关爱英雄女警蒋敏谈起   
19日上午,公安部会议室。面对蒋敏,我们的心情不仅仅是沉痛敬佩。28岁的蒋敏是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女民警,在这次汶川地震中,10位亲人失去了生命。我们无法想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强忍丧亲之痛坚守工作岗位5个昼夜?
     
  “我不哭,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要坚强,不要哭。”她说话时用了很大的努力保持平静和缓慢的语气,苍白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屋子里很静,一种悲痛到极致的感觉逐渐在记者心中弥漫。
  地震发生后,蒋敏连续5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管她已累得脸色发黄、走路不稳。这期间,她还要不断拨打北川县家里亲人的电话,但电话始终无法接通。蒋敏说:“地震发生时,我从4楼的办公室迅速跑下楼,当时街上很乱,我第一反应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但直到13日凌晨,舅舅给我打来电话,他告诉我,我的母亲、女儿……我在北川的家人已经遇难。”
  5月17日凌晨3时多,蒋敏把一名熟睡的孩子安置到帐篷内,为孩子盖好被子,掖好被角,才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看着别人的孩子,心中对亲人的思念袭来,几天几夜没合眼的蒋敏再也坚持不住,一下倒在帐篷门口。
蒋敏是典型救灾人员的代表,但是我们该如何来帮助像她一样的人们呢!
蒋敏心理行为表现:
记者在救灾现场看到,蒋敏在将一个从废墟中救出的孩子抱上床,轻轻盖上被子后,走出帐篷就突然晕倒了……同事们都说,蒋敏太思念自己女儿瑞瑞了。“只要看到和她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她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同事何梅与蒋敏朝夕相处,“自知道家人出事后,她无论如何都不愿回家休息。家里有太多孩子的东西,她不敢回……”“我不哭,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要坚强,不要哭。”她说话时用了很大的努力保持平静和缓慢的语气,苍白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心理医生点评:蒋敏面临的心理危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所谓“创伤性体验”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例如,被强奸者在未来的混言生活或性生活中可能反复出现类似的体验;第二,是对躯体或生活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心理医生提醒面对创伤性事件的关键要点:(大家都应该了解和学习)
1.  第一阶段:情绪表达
常见心理误区:(要坚强,不要哭)

心理医生指出: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帮助其表达情绪而非回避,一定要让其体验情绪,宣泄情绪,而情绪治疗的关键在于:情绪多次体验后,情绪的强度就会减低,对其的伤害就会减低。而刻意的压抑情绪则会造成其将情绪转换为身体症状,造成身心障碍,拖得越久就越难以治愈。

2.  第二阶段:认知重建:
常见心理误区:(回避谈论危机事件)。

在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回避的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场景,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很多人的第二个误区是认为这个时候应该回避和受灾人员沟通危机事件是在保护他们,其实这是十分有害的。回避谈论危机事件就无法让受灾人员建立合理的情绪和认知的统一,使其情绪因为错误的认知而无法得到恢复。
在谈论危机事实的时候,重在思维的重建,受灾人员在语言的帮助下进一步的调整对事件的认知和情绪合理的表达。
咨询一般使用团体进行的,一般为15个人一组,最好在遭遇创伤后48到72个小时内进行,三周后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可以考虑个别干预方式进行治疗。团体咨询的步骤包括以下几点:自由讨论对创伤事故的各种印象、感觉和行为反应;通过清楚地了解各种事故和行为反应,促进认知结构的建立。
A通过分享感受减少孤立感和异常行为反应,达到正常状态;
具体方法:

(1)讲述个人的遭遇,使团体成员和叙述者达成对创伤事故认识的一致性,通过一系列事实,建立认知结构的第一步。
(2)讲述时按照简单的时间顺序结构,包括认知和情绪、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反应、对事故直接后果的反应、家人和其它重要人物的直接反应、在夜间的反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的反应等。
B在组内和组间共享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增强团体支持力、稳定感和凝聚力;
C,提供进一步的援助方式有:

在重大创伤事件后,人的心理复原会经过三个阶段:重新建立安全感、对失去事物的追忆与哀悼、与正常生活再度联系等阶段。
心理复原所需花的时间及恢复程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和灾难靠近的程度、受灾难破坏的程度、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弱;然而,在刚发生地震灾害的这段时间,建立安全感乃是当务之急。
(1)  利用资源的转介系统,使灾民得到明确、正确的信息(包括社会环境、身体、心理各种可能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2)任何危机的干预均应和灾民商量,让他成为主动参与者,以恢复其权力及控制感(灾民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身体,如吃饭、睡觉、活动的平衡,避免持续的警醒度增加)。
(3)成立庇护所、安全的亲友或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安全的生活情况,及发展未来的保护计划等,以形成安全的环境。
(4)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症状和反应。


                                                  临床心理医生督导:psychology

附1
书园书友的关爱方案:1、睡觉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如果她能够睡觉,尽可能让她睡觉休息,因为一个质量高的睡眠,对于恢复人体本身的免疫能力帮助很大,从而提升他们应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2、媒体停止采访,不要制造英雄,不要再重复询问,起码在她心理平复之前,不要再有后续追踪报道,以免在叙述过程中造成二次创伤。每一次叙述创伤情景,对于她都是很痛苦的,都是一次心理伤害。
3、给她最好的心理医生,陪伴她,要为她的健康为她的未来考虑,不要让她再倒下,实在做不到,起码要保证她倒下后有能力再站起来。

附2
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及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给媒体的建议
对儿童的采访:

  1、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

  2、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

  3、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

  4、采访前应说明采访材料会用于什么地方,怎样用;

  5、对同一个儿童采访不宜太多,一次即可,不能重复采访(如果已经有媒体采访过了,其它媒体就不能再采访);

  6、保护儿童的心灵,否则容易因重复创伤经历而没有得到心理干预,而再次创伤;

  对专家与幸存者的采访:

  1、与专家建立热诚友善的关系,事先一起讨论要访问的目的和目标;

  2、要让专家成为新闻的来源;

  3、请专家给报道者一些数据,让他们可以阅读或者引用;

  4、每次访问的焦点集中在一或两个主要的点上,反复重复;

  5、进行访问时要依据确实的数据或证据;

  6、对受害者的信息要保密;

  7、和组织的代表与联络人联系,统一安排信息发布;

  8、找灾后创伤救援和治疗的专家访问;

  9、保护幸存者,采访过程要让他自己能够控制采访内容和时间;

  10、避免重复多次采访某个人,避免因重复创伤经历而造成被访问者对创伤的记忆更加清晰,这可能使被访问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宣传的主题:正面,积极,希望

  1、在创伤情境下人类行为的传奇与事实;

  2、经历灾难之后,成人、青少年与儿童的反应:正常化和必要时进一步求助的途径;

  3、个人或家庭之心理治疗转介机制;

  4、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5、反映特殊团体的需求,例如老年人,孩子与残障者;

  6、在危机时期,身为救援者,协助者或照护者,对自身反应的了解与处理;

  在对被访问者提问时注意:

  1、提出正向问题:例如你是怎么在废墟下坚持下来的?

  2、不提被访问者可能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3、不要追问令被访问者痛苦的细节,例如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地震瞬间逃生的具体情况;

  提倡:有序,理性,科学报道

  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及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心理卫生协会))。

--------------

这个倡议,显然是心理学专业人士都注意到蒋敏事件的严重性了,央视首先伤害救灾英雄蒋敏,然后无数媒体要疯狂采访蒋敏,这个铁人都要被拖垮,何况她是失去三个亲人的心理患者。

所以这个倡议很有必要,对记者是很好的教育。但很担心媒体为了自身利益,肆意继续伤害受访者,继续拼命围攻采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5: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数据说话
2008年05月12日 
14:28:地震发生 
14:46:国家网站--新华网发布消息 
15:50:总参谋部应急预案启动 
16:00:因通讯中断,两架直升飞机派往灾区了解受灾情况 
17:00:国家总理温家宝紧急赶赴灾区 
18:28:派出武警四川总队和驻川武警某师的2900名官兵 
18:44:成都军区、武警四川总队和驻川某师5000余官兵紧急赶赴汶川地震灾区参加救灾 
19:20:军区先遣指挥组已经进驻灾区

  汶川,这是一个甚至很难准确读音的小县城,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以后,成为全世界最哀伤的地方 。


12日深夜,救援受阻,各路部队弃车徒步开进,一支由某高炮团副参谋长带队的20人侦察分队进入汶川境内。

  13日11点40分,成都军区的医疗分队和某集团军1300余名官兵陆续到达汶川映秀镇,冒雨展开营救,清理倒塌房屋,抢救伤员,搜救遇难者。

  13日19点23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检测到一支部队,从中午12时开始,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向汶川前进,6个小时跋涉近40公里,进入汶川县境内,离县城还有40公里左右的路程。

13日23时15分,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率领200人强行军90公里,步行21小时先期进入汶川县城,并立即在县城展开救援工作。随后,成都军区各部队,多路并进,于14日凌晨和上午陆续开进汶川。

  14日上午,首批直升机在震中汶川县降落,新华社记者徐壮志用携带的海事卫星,发回了汶川县城的第一张图片。

  15日18时,二炮专业工程部队800人连续奋战22小时,打通了绵竹通往北川的公路。半个小时后,救援部队艰难地到达了位于重灾区的全部58个乡镇。

  15日21时,武警水电、交通等专业部队,在西线抢通了一条理县至汶川的抢险运输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7: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二一心灵辅导示范
【林博医师/原载健康天地电子报】
灾难心理后遗症,不用捐钱,你帮得上忙……
心理辅导(对话示范篇)
连日来,大家一直注意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却料不到,心理上的创伤也随着电视、收音机、报纸、因特网、开始打击非灾区的每一个人……
灾难心理后遗症
四大警讯出现,立即求医:
1、自行决定是否求医:
最近因为余震不断发生而恐慌地震,但尚可正常起居饮食、工作。
立即求医:怕到整天精神彷佛,失去判断力,有危险也不会逃避,过马路也不看车。
2、自行决定是否求医:
最近偶尔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身体处于警戒状态。
立即求医:紧张到天天无法睡眠,有吃不下饭,体力一直衰退。
求医好处:赶快求助精神科医生,他会给你一些适量的药物,短暂使用,但因人人体质不同,假如你觉得食药后过度嗜睡,可以立即复诊,医生稍作调整,便会成为最适合你的剂量,既可入睡又不会失去逃生警觉性。
注:安眠药使用不超过两周及在细心的医生指导下,成瘾的危险性不高。
3、自行决定是否求医:
地震后不久偶尔会想到那些可怕的画面会很难过,但不看见时候,心情便好一 点,胃口较差但还吃下,只有一两晚睡不着。
立即求医:天天一直做恶梦及痛苦的回忆起那些恐怖的场面,不开电视也挥之不去,搞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求医好处:你有需要求助精神科医生宣泄心中的恐慌,症状自然减轻,当然这需要一点点时间,每次说一点,慢慢进行。
4、自行决定是否求医:
想到地震中死去的人十分难过,但不妨碍生活工作。
立即求医:有家人在地震中罹难而出现强烈的自我责备罪恶感,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建议:赶快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请他陪伴你去看精神科急诊,因为你随时有可能做出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请记住!即使你的家人在地震中罹难,他们在天之灵,也不愿意你这样做,而根据精神卫生法中的强制住院条例,有强烈自杀意念者,各医院必须立即优先处理,假如你强烈坚持不去精神科,你最少可以去看别科医生,或最少请一个最好的朋友陪伴你度过这危险时刻,再由朋友介绍去看一个口碑不错,愿意花时间聆听病患的医生。
注:每一所教学医院都有24小时精神科医生值班急诊室
请记住,看精神科不代表你是神经病,精神科医生除了熟悉药物学外,也是正常人压力解除的专家。可帮助你有效地脱离痛苦,所以不必担心。

  

假如你的朋友或家人有恐惧而未到以上立即求医的状况者,那即使是非专业人员的你,你的关怀接纳对他们来说十分有效,但必须具备以下的态度:
温水、面纸、陪伴、大耳朵小嘴巴、说停就停
1、无言的陪伴 (Presence)
是恐惧者最重要的药方,很多人以为帮助别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以使他觉得好一点,但根据心理大师所说,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其实大部分是为了减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对他们而然,无言的陪伴产生极大的安抚作用。
2、一杯温水 (Warm )
心理治疗大师面对个案叙述痛苦时候,曾说一杯温水胜于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3、一张面纸 (Care)
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这只是你害怕别人哭泣为自己说的话,假如你能够按住自己内心的恐惧,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刺痛便得疏解。
4、大耳朵少嘴巴 (Listening)
打开你的耳朵,闭起你的嘴巴,聆听他说故事罢!这就是目前风行世界的心理治疗派别 (Narrative述事派) 的作法。
5、说停就停 (Respect)
不要逼他说,他不想说就让他停在那里,受苦的人承受不起别人的推逼 (pushing) 他。
以下的示范,可供参考:
受惊者:我很害怕,我不要回去,房子倒下来,死了很多人……
陪伴者:(坐在他旁边)没关系,这里很安全,我在这里陪你……
受惊者:真的太可怕,昨天开车经过新庄,看到全都压成一堆,我不要这样死 掉,回来到处都在震,也不知要逃那里去……
陪伴者:(安静地)没关系你慢慢说,我在这里听你说……
受惊者:太可怕,我已经三天没睡觉,一闭起眼看到房子会倒下,活活压死我, 我不敢睡!!我很怕……(哭泣)
陪伴者:(安静地、慢慢地拿出面纸,交与受惊者手上……) 不发一语陪伴在旁
受惊者:哭泣了十分钟,情绪慢慢要缓和……
陪伴者:(安静地拿着一杯温水)想不想喝一点水
受惊者:(点点头接着水,慢慢开始喝起来,喝了约五分钟) 真的很可怕,我很 痛苦……
陪伴者:(又安静地陪伴聆听着约20分钟)
受惊者:(已经十分疲倦)
陪伴者:小文,我认识一个很好医生,我陪你去看他好不好,暂时吃一点点药, 只是一点点不用担心,让你可以好睡觉,不然看到你那么辛苦,我也很难过……
受惊者:点点头……
陪伴者:你先休息一下,我去招出租车……
以上所提的方法,其实十分简单,但是对受惊者,却有如炼狱中收到天使的甘泉,他们会永远铭记于心,是金钱所不能做到的!


另附几个引导的方法:
1、唤起现实感
悲伤辅导中,有时我们用「现实感」来引导:
“事发那么突然,你也吓坏/受伤了,究竟能做什么救出家人?”
“如果真的回头去救,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几千人丧生,是不是都是他们家人的责任,没把他们救出?”
“如果家人有错,是什么错呢?”
有时经过现实感的加强,家人终会承认:如此天灾,人各有命,生者无罪,自己也是灾难中的受害者。
  
2、易位法
辅导中也可尝试“易位法”问家属:
“今天若走的是你,你会怪家人吗?”
“你的家人如在天上看到你如此伤痛及不原谅自己,他会怎么想?”
如果当事人能转换角度,站在逝者立场,较能抽身看到自己的沈溺,或许会愿意为逝者放下心头重担,好好地照顾自己,不再苛责自己。
其实平心静气地想想,大家都是受难者,无人幸免,即使保住性命却失掉了亲人、房子,前途茫茫,自己重伤累累,也是直接的受害者,何忍再加诸责难?
辅导关系稳固时,有时我会诚恳地告诉当事人,逝者已解脱,但无法解脱的是生者,他打算困在离苦伤悲中多久呢?他还要惩罚/不原谅自己多久呢?
  
3、仪式转移
减轻思念、不舍、罪恶感的方式很多,宗教仪式、布施植福、念经回向等,都让遗族有机会透过某些方式实际地纪念逝者,或为他们尽一点心力;民间的折纸钱、莲花、烧衣物等习俗,都提供了具体的哀悼方式,在参与过程中与亲友结伴,感受到支持。
  
我始终努力学习以更轻松与正面的态度看待“死亡”。比如西方的追悼会可以是欢喜的,主题常是“庆祝某某人的一生”(celebrate someone's life),有歌有回忆、有笑有泪,这样不针对“分离苦”而更兼顾“生前欢聚”的悼念方式,值得我们借镜。
  
4、创作发挥
创作在悲伤治疗上的效果也不容忽视,日记、音乐、诗文、绘画、手工艺、舞蹈、戏剧等,在在都有洗涤与净化心灵的作用。“安妮的日记”、“周大观的诗”以及九二一之后的音乐会、雕刻等,都可见到人类透过艺术文化创作,让苦难升华的本能。
  
5、放松练习
  此外,令人难以承受的是,灾变亡故者的死亡形式所伴随的惨烈、变形,家属悲痛的强烈情绪造成视、听、嗅、触觉上难以抹灭的记忆。因此,认尸的家属或陪伴的志工、挖尸的消防及军警等救难人员,常在灾后出现一些压力症候群,如:恶梦、记忆再现,身体不适乃至身心解组的状况;这些症状在辅导过程中常运用放松练习、冥想,来教导当事人用更多的方法减缓症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0 20: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和儿童进行创伤后心理辅导
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将成为“5•12”地震过后心理干预的重点对象。
??有些孩子拒绝与人交流,目光空洞;有些家庭同时失去2个孩子,父母、老人精神受到巨大打击,已经出现神情恍惚、不吃不睡的症状,这些人亟需危机干预。青少年幸存者受到心理冲击和出现应激反应的情况严重而且普遍,青少年的成熟度还很低,生活经验不够,抗压能力也比较弱。此次地震学校人员伤亡情况严重而且集中,如果不及时干预,集体情绪的扩散蔓延将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影响。

  “爸妈很快就会来找我”

??汶川大地震中的孤儿刘小桦的故事触动了亿万国人的心。5月13日夜,温总理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带着硬咽叮嘱这位不断哭泣的羌族孤儿。我们不知道,这次灾难会在这个12岁的小女孩心里留下多大的心灵创伤。三天后,当她在绵阳市社会福利院见到记者时,还是不断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爸妈很快就会来找我的,他们正在翻山过来找我。”这份不可能实现的等待,已经成为孩子的心理支撑。
??刘小桦亲眼目睹了同学、老师从求生的呼救到绝望的呻吟到悄无声息的死亡过程,后来又得知外婆、弟弟的死讯。虽然已得知父母遇难,但小桦一直都拒绝接受这个事实。据医治刘小桦的心理医生说,她具有典型的复合型精神创伤特征,具体表现为返回 (灾难现场)、惊恐、哭泣、恍惚、错乱、极度紧张、高度警觉、梦呓(快逃快逃)。

  干预不及时就是一生的阴影

??孩子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比成人更脆弱。
??经历灾难时,成人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可能包含了个人经验与理解的因素,而儿童的心理创伤则直接来源于他看到的和听到的:教室轰然倒塌、父母被压在废墟之下、哭喊、鲜血与死亡。这些强烈刺激后孩子的反应比较单调:通常就是不停哭闹或者不开口说话。而倘若心理辅导只是进行抚慰,虽然能暂时平复激烈的情绪,但并没有有效干预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灾难还会对孩子造成慢性的、长期的心理影响,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才能降低这些慢性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
? 危机干预不仅要及时,而且对每个孩子都要进行!由于慢性的心理症状潜伏期长,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一开始看来并不明显,可一旦忽略就会错过最佳干预时期。所以,对每个亲历灾难的灾区儿童,都要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把地震时看到的情景、家人的状况都说出来,一方面是种宣泄,另一方面在表达的过程中观察他们的语言、行为是否有异常的迹象,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此后才能针对地进行认知治疗或者使用药物。
??沟通可能会相当困难,许多孩子因为恐惧会拒绝去回忆。地震孤儿小桦就对心理治疗时的交谈产生了“阻抗”。一谈到遇难的弟弟,小桦一下子像崩溃了一样,浑身开始抽搐,把头埋到膝盖下。看似残忍,但治疗必须继续,鼓励孩子把情况描述出来。如果选择逃避,不敢去面对,看起来可能什么事都没有,实际上心灵已经产生了巨大的阴影。
  目前,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各地也在纷纷组织专业人士赶赴灾区,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具备应对灾情的能力:“学习心理学的很多人本身就有一些心理疾患,为了自救,把学习的过程当作一个疗程,所以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去帮助别人,很值得担忧。如果要去,一定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我们当然也会仔细筛选。否则,很可能到了现场,志愿者自己先吃不消。”  
救助者最易犯的口误———“别哭”  

在赶赴灾区前,从专业角度提醒现场的救助者们应该避免哪些口误。  
 首先,面对受灾者一定不能说“不要哭”之类的话,要鼓励他们把情绪表达出来。
  其次,不要说善意的谎言,尤其对于那些失去父母的小孩子,不能说“你爸爸妈妈没有死,而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如实告诉他们“你的爸爸妈妈不会回来了,但是别担心,我们会帮助你的。”
  第三,对于小孩子最忌讳的做法是给他们贴标签,当面宣布他们为“孤儿”,如果一定要叫,也应该是“那个穿黄衣服的小女孩”这类比较中性的称呼。
  第四,面对伤者,救助者最容易说错的一句话就是“你不需要说,我们理解你的痛苦”,比较好的做法是鼓励对方把悲伤说出来。   
  心理学家回忆起自己当年在灾区面对一群小孩子,他们提出的最多的愿望是:“阿姨,我的泰迪小熊不见了,你可不可以再给我找一个小熊熊。对他们来说,找回安全感是第一位的,而很多小事就可以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0 21: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危机干预的沟通态度
 此次汶川大地震幸存者将如何在重建现实家园的同时重建心灵家园?全国15万救援人员赶赴灾区,他们是如何面对危机心理问题?
  也许,地震只是一场恶梦

  在朋州白水沟的灾民安置点,李秀芬(化名),已到午饭时分,别人都去领饭,她却神色沉重地坐在帐篷前发呆。

  地震时,李秀芬一家四口人分散在四个地方,子女平安让她得到了安慰,但是在邻村做活的丈夫——全家的顶梁柱却不幸遇难,因为交通不畅,她无法及时赶到邻村与丈夫告别。李秀芬夫妻感情很好,面对咨询师,她一边说一边哭,但为了不让自己一下子崩溃,她哭得非常克制,眼泪无声地滑落,目光里有无助,有茫然,有怨恨,也有坚定,她双手紧紧地捏成拳头,身体时不时还出现颤抖。她说:“像一场恶梦,我不敢多想!也许我醒来,发现并没有地震发生。”

  专家分析

  大地震等灾难过后,许多人会在生理、心理、行为和认知上出现一些异常表现,比如反复闪现地震发生当时的恐怖场景,回避一切可能和灾难相关的话题,可能部分失忆,有的人会失眠、做恶梦、容易疲倦。在情绪方面可能会出现包括悲观、绝望、愤怒、紧张、麻木、恐惧、焦虑、沮丧等问题。这些在短时间内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连续几个月一直出现,就可能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果不及时接受心理危机的干预,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李秀芬的身体和心理出现的都是受灾人员的典型反应。她不自觉地采用了逃避这种方式来作为自己内心的防御。为了不让自己的心理受到更大创伤导致完全崩溃,很多人会选择暂时不去想灾难或者否则灾难曾经发生,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对灾难的恐惧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到了潜意识层面,如果不及时接受心理危机干预,对负面情绪进行处理,那么以后爆发出来的心理问题可能更加严重。

  提醒面对灾民,开口前请三思

  要说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 (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这不是你的错。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

  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的。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心理专家提醒,想到一线去的志愿者需要保护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太多地让受害者重新体验悲惨的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0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本次地震发生在下午上课时间,不少学校遭遇到了重大破坏,不少家庭丧失了自己的孩子。还有很多孩子受伤,在所有灾区的人正在经历了重大心理创伤时,请千万留意一下身边的儿童,因为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也正在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创伤。
  
1、为什么受灾儿童需要特殊关注?
地震会使人们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反应。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儿童同样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2、需要留意孩子的哪些反应?
(1)情绪反应:
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
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
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
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
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3、哪些孩子在灾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
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4、保护受灾儿童简单口诀:
先医疗,救生命;保温暖,供饮食;
睡好觉、防丢失;防疫病,手勤洗;
找玩具,讲故事;莫惊恐,多解释;
鼓信心,要重视;指导下,看电视。
心烦躁,情绪低;找医生,健心理。
5、怎样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的安全,预防潜在危险?
(1)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
(2)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
(3)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
(4)要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到,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6、怎样做好儿童的基本心理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7、如何避免成年人的应激反应影响儿童?
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咨询就诊。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指挥调度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抗震救灾工作正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以人为本、物质和心理援助并重的灾害救助局面也正在形成。面对这场一特大灾难,让我们勇敢面对的同时,伸出双手,帮助我们的孩子度过难关。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坚定信心,重建家园!
以上内容由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07: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抗震救灾中居丧者的干预



本次地震使数万人丧生,对活着的亲人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和重大打击。痛失亲人是人生的重大丧失,可能引起情绪、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变,也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改变,有时还迁延成慢性状态,给个体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早日适应新的生活。
居丧干预是心理治疗中比较有针对性的技术,系统的干预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一、对居丧者干预的目的
帮助他们渡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
使他们能正视痛苦;
表达对死者的感情;
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二、痛苦工作的概念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痛苦工作”(Grief work)。痛苦工作是当前危机干预理论最为重要的基础。1942年波士顿椰子园音乐厅大火烧死492人,Lindemann(1944)发现那些没有经历痛苦工作的居丧者,将出现严重的精神病理现象。
痛苦工作包括:正常的悲痛反应,如为失去亲人悲痛;从丧失亲人的不幸中体验到痛苦;接受丧失亲人的现实;适应没有亲人存在的生活。鼓励人经历正常悲痛过程可预防丧亲危机所致的负性后果。
三、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反应
1.、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甚至出现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
2、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
3、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有噩梦,失眠等。
4、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
四、居丧干预的原则
1、个体化原则,针对“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
2、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和帮助;
3.、治疗者自己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
4.、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情感爆发和愤怒,要知道这只不过是居丧者的愤怒甚至是对灾难敌意情绪的转移。
5、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借酒浇愁、暴力发泄和自杀等不健康的行为。
6、随时让居丧者看到生活中的期望,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五、居丧干预的策略
(一)支持与帮助
1、居丧之初多处于情感休克期,表现茫然麻木,工作目标应放在和居丧者沟通,提供心理支持;由志愿者或其同事担任安慰工作时,首先要取得居丧者信任,建立好人际关系;
2、鼓励居丧者表达感情,给予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
3、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1、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2、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3、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
4、告诉被帮助者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
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这种表达方式不限性别和年龄。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居丧干预的注意事项
1、使用标准问候语
2、使用和居丧者类似的声调,提供帮助者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与居丧者的声调相匹配:
如果居丧者的声音听起来平缓而悲伤,你应该轻声说话;
如果居丧者的声音愤怒而响亮,你的声音应该与其接近,但音调应稍低;
然后慢慢地把你的音调调到正常水平;
被帮助者会慢慢配合你的音调。
3、尽量使用居丧者的用词、用语与其交谈
例如:居丧者:“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帮助者:“您已经制订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吗?”
居丧者可能会用俚语,但不鼓励用贬义词或不恰当的词汇。
4、当好倾听者
好的倾听者要掌握以下技能:用心理解和领会倾诉者的思想与感情;允许倾诉者口误或用词不当;允许其停顿和沉默;搁置自己的需要与看法。
不够称职的倾听者会有以下表现:打断对方的谈话;随意转换主题;说教;匆忙下结论;回避问题等。
5、避免给予建议
给居丧者提供直接建议是件很危险的事,要避免这样做;
交流目标是帮助居丧者发现重建生活的资源,让其自己做出决定;
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无效,你将为这一失败承担责任;
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有效,成功可能属于帮助者;不管成功与否,问题的关键是居丧者没有真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者过于主动为居丧者做决定不利于居丧者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恢复。
6、避免在干预中评判居丧者
例如:“你不应该那么想”
“你不应该伤害你自己”
“你怎么能那么做呢?”
7、避免转换话题
帮助者如果在干预中随意转换话题或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与居丧者沟通,会给其造成一种帮助者有意避开谈论此话题或对此话题不舒服的感觉。
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
1、了解居丧者的人格特点对于了解其独特的反应是必不可少的;
2、告知居丧者尽管痛苦,也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3、告诉居丧者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居丧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其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
4、帮助居丧者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
总之,提供帮助的人既要能“共情”,分担居丧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与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要使居丧者产生绝望或过分依赖;要鼓励其正视失去亲人的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地要求对方“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
居丧干预不等于精神病学意义上早期干预,这次地震的居丧干预针对的是正常人突然遭受意外丧亲的打击。首先要帮助居丧者适应,应付创伤事件,帮助居丧者体会自己控制情感的能力,不要在情感发泄方面化太多时间。提供放松的、能使居丧者康复的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只有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时才应实施精神病学意义上的干预。还应尊重居丧者的是否需要帮助的需求,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暂时表现出的退缩行为。
突然丧失亲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人类一直在磨砺中成长。我们只要坚持给予痛失亲人者鼓励和建设性的帮助,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生活一定会重新开始!

以上内容由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07: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1、以人为本抢救生命
生命2008年5月12日下午显得那么脆弱,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眨眼之间千万房屋倾覆,千万生命危在旦夕!还有没有比抢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震后两小时内,胡锦涛总书记即做出重要指示,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温总理立刻赶赴抢险救灾第一线并一直在一线指挥救灾。所有的救援,都紧紧围绕着生命的抢救!生命,在那一时刻,又是多么的珍贵!
为了这珍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面前以命搏命,以前所未有的坚韧精神咽下泪水,忍住悲痛,面对死神,不言放弃!


2.心理救援在行动
人是世间第一可宝贵的,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对经历特大灾难者不但需要生命和身体的救助,还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心理创伤,尽最大可能将这场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减少到最小,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因此,整个社会救援系统中应该也必须包括心理社会干预部分。
严重地震以后,不仅仅是受灾人群,指挥救援的人员,搜索救援小组、处理尸体的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帮助搜索救援的人员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以上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有些人不能允许自己休息,在极为疲惫的情况下还坚持救灾活动,这种表现被称之为继发性疲劳综合征。
本次灾难巨大,救援条件恶劣,需要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因此,在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前提下要及时适度的轮流短时休息,保证有清醒的头脑和较为充沛的体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救援人员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救援人员在面对大量伤亡之后,直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之后,要有专业人员给予心理支持,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缓解心理压力,会使救灾工作更加有效。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会帮助他们,避免发生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请记住下面的话:
受灾后,寻帮助;先躯体,后心理;多鼓励,缓压力。
3、本次地震对人们心理影响的特殊性是什么?
本次地震突如其来,伤亡巨大,余震连绵不断,震区交通破坏,不仅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伤害,也会使人们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损害人们的安全感,严重者甚至产生急性心理反应。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受灾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自然会产生无助、压抑、悲伤、麻木、愤怒、身体不适等应激反应。在应激反应之外,安全感的丧失不可忽视。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余震,不敢回家睡觉,只能选择在户外住宿。同时,此次地震据报大部分中国大陆区域有震感,这给灾区外的人们也带来了不确定感,人们会觉得平时安全规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种不确定感会影响到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有些人,会焦虑;不安全,扰情绪;多数人,会自愈。
4、灾区的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
大灾难,有影响;犯糊涂,心慌张;
易上火,做噩梦;心里愁,别喝酒;
5、最严重的急性心理反应有什么表现?
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还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尽管灾难时过境迁,他们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灾难片段在脑海中、梦中反复闪现,甚至不愿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现的过于警觉等。对有上述情况的人要加强识别和干预,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严重者,景常现;如电影,常回放;
胆子小,很害怕;不理人,少说话。

  
6、努力去做下面的事情,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人渡过难关:
要从政府,救援人员以及公安人员等正规渠道了解救助的最新动态与信息,避免传言带来更多的心理不安,影响判断能力,造成次级伤害,形成连带损失。比如到处打听信息造成头脑混乱,不能判断真伪,反而影响自身健康;
选择救援人员安排的避难场所,尽管不很舒服也不要盲目躲避在危险区域的房屋里;
相信政府,做到不听信传言,不传播谣言,以防引起混乱;
尽量理解在这样的困境下,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只有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克制,才能免生冲突,达到保护自己和大家的利益;
尽可能定时就餐,适量饮用清洁水,不要以自己平素的好恶挑拣食物;
注意保暖,特别是夜间;
如果您有慢性病,请不要忘记按时服药;
尽量注意卫生,尤其是在暴雨过后,一定要保证食物、饮用水和手的清洁。在这样的自然灾害后,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和瘟疫的传播;
在可能的情况下和家里人通话,让他们知道您很安全,同时感受他们的关心;
在集中场所安置的群众不要总是坐、躺、站在同一个位置,争取就近活动身体,一天坚持6次以上最好,不要担心活动时别人会笑话;
管好自己的钱物,避免因钱物丢失引起连带损失使心情更为恶劣;
尝试着对周围和您一样避难的人微笑一下,简单沟通会使身边的环境稳定,避免发生冲突;
尝试着对身边的同样遭灾的人们说一句温暖或者鼓励他/她的话;
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一些明显异常的感觉,或者发现他人有异常的行为,请尽快到医疗站咨询或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
不信谣,不传话;心平静,少害怕;
环境改,多适应;邻里间,多说话。
7、在困境下,哪些事情应当尽可能避免?
不要指责埋怨。地震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没有人愿意遭受地震。因此即使有焦躁的情绪,也不要在亲人之间相互埋怨,而应当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不要偏听偏信小道传言。可能会有少数人会散播各种小道消息,会造成人心惶惶,甚至诱使大家上当受骗。因此,应当注意从正规途径了解信息,不听、不信、不传小道消息。
在有些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不要聚众闹事或参与闹事。通过暴力的途径不能达到解决困难目的,反而增加了解决困难的难度;要坚信政府和军队以及广大灾区外的群众心系灾区,正千方百计努力救援,努力争取解救灾区群众。
少埋怨,相互帮;有矛盾,化解它;
鼓勇气,树信心;平安日,早回家。
救援还在继续,生命还有危险,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中国一定可以渡过灾害,重建家园!

以上内容由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07: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抚平心灵“余震”——教你震后自我情绪调整

1、感觉随时都在震:受5月12日那天震感影响,使多数未经历过地震的成都市民内心产生了阴影。地震之后,市民黄女士出现幻觉,觉得地面随时都在摇晃,在高楼上生活工作时感到紧张,到现在为止,她只回自己15楼的家拿过一次东西。对周围正常的声响、晃动,黄女士也变得“草木皆兵”,余震中的轻微震感,也让她头昏眼花、手脚无力。目前,在市民中间,这类心理问题比较普遍。

  自救对策:产生幻觉、处于紧张恐慌状态是由于地震常识缺乏,对地震本身没有理性认识,而又太关心自我所致。自救方法主要靠自身的意念控制,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放松自己。一旦出现紧张情绪,就要提醒自己放松身体,转移注意力,将焦点集中在其他事物上。另外对地震知识要有基本的了解,需明白地震每减少一个等级,能量就减少约30倍。汶川8.0级地震时成都挺得住,余震没有大家想象的可怕。

2、受他人影响出现共鸣:19日下午,电台发布信息称19日至20日汶川8.0级大地震余震地区可能发生6至7级余震的消息,经同事提醒,邵先生理解为“汶川地区还将发生8.0级地震,于是迅速将消息传给了朋友,大家马上从家里搬到室外。和邵先生一样,不少市民受到身边敏感人群干扰,随别人恐慌而恐慌,易受到谣言影响。

  自救对策:这类群体性恐慌往往是因大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将焦虑放大并传染引起。对于此类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在自身。从外界得到任何信息时,都该保持理性,要分析信息的可信度及其带来的影响。不确定的信息尽量少传播。此外要关注和相信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少接触道听途说,或刺激的讯息。

3、听到救护车响就紧张:在红星路上班的杨女士表示,现在她一听到大街上救护车呼啸着飞奔起来,就感到压抑。由于受救援气氛影响,街上救护车、警车、消防车响起时引起一部分人情绪波动,使他们产生焦虑、压抑感,觉得生命不堪一击,担心灾难再次发生。

  自救对策:对于这种过敏性焦虑,市民应该更多从关注表面环境转移到关注事件本身上。应该看到这种紧张气氛的背后,是无数名同胞在地震中失去家园,身心受到巨大创伤带来的。市民要更多投入到公共事务中,多为灾区做贡献,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摆脱困苦。如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来协助,这只是暂时使用,但可有较快安定的效果。


4、过度紧张引起麻木:姜女士起初对余震非常敏感,后来反而变得麻木。多次余震折腾,导致她完全不在乎自己所处的环境,漠视自己及身边的人和事。余震到来,她没有恐慌,但也缺乏应有的警惕。

  自救对策:陈昌文认为,这种情况发生之后,市民要及时调整自己心态,提高心理素养。这种时候应该想想灾区群众,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市民更糟糕,他们身心所受到的创伤比大家更严重。我们恐慌、麻木都很对不起灾区群众。此时市民要向灾区群众学习,像他们一样坚强、理性,多想想在前线救援的武警、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自己也要做紧急处理的预备:逃生袋、电池、饮水、逃生路线等,多一点准备可让自己多一份安心。

5、强烈恐惧感和不安全感:由于地震灾难的突然性和巨大的破坏性,灾区群众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恐惧主要包括害怕地震的再次到来,或者担心幸存下来的亲人或朋友再次失去,恐惧感会使自己出现一些感知觉过敏的反应,譬如对与地震相关声音、图像或气味非常敏感,这种过度的敏感甚至可能引起一些诸如地在摇动、听见地震的声音或者闻到地震时的气味等幻觉,这些都是对非正常灾难的正常反应,不必过度担心,一般会自行消退。

  自助对策: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另外,一定要大胆地宣泄出来,多与周围的人沟通,使这种恐惧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切不可以烟酒来排遣压力,更不可以采取攻击性的行为。

6、自罪感:地震过后,灾区群众也许会有一些自责的想法,譬如为什么没有及时的救出家人,“为什么死的是他或她而不是我”等等,当想起遇难的亲人时,这种幸存下来的罪恶感是正常的。

  自助对策:这种自罪心理是想挽回亲人生命的一种表现,是爱他们的一种表现,是经历过灾难后人们正常的表现,但自责过久是非常有害的,会影响身心的康复。要做的是面对这个事情发生的不可预测性,事实的不可改变性;其次要勇敢把这种罪恶感说给身边的人,可以减缓压力,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得到一些不同的想法。

  

7、巨大的悲痛:每一段哀恸的历程都是沉重的,尤其面对亲人的突然离去更是如此,其冲击力让人难以承受,这种悲痛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很久,同时可能滋生出一些其他的情绪问题,譬如情感失落、绝望、孤独等等。

自助对策:亲人的突然离去,悲痛是表达对亲人感情的情绪表现,没必要刻意压抑,合理地把悲痛表达出来是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但发泄要有方法,个人孤独的发泄会使自己陷入越来越无助的境界,最好与身边亲戚朋友共同回忆和悼念亲人的点滴,既有利于释放这种情绪,又有利于使自己得到支持,获得从悲痛中站起来的力量。

8、愤怒感:地震过后,面对重大的变故也许你会有很大的愤怒,譬如“为什么救灾的动作那么慢,为什么老天对我这么不公平,为什么没人能理解我的感受。”在这个时候人们的愤怒情绪是非理性的,很容易走极端,出现极端行为。

  自助对策:把自己的愤怒向周边的人或者向相关的心理援助人员以言语的形式宣泄出来,听听他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然后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同时学说三句话:
第一句是“算了!”即指对于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这个事实。第二句,“不要紧!”。即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对自己说:“不要紧”!第三句是“会过去的!”。什么样的困难都过去的,放松一点,让自己冷静下来。


9、绝望与自杀:地震带来的各种悲剧场面至今可能让人无法相信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事情仍然在脑海中盘旋不去,让人感到绝望和痛苦。想到这些,人们可能有轻生的念头。

  自助对策:学会计算。 即学会计算自己的幸福和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计算幸福会使自己越计算越幸福,计算做对的事情会使自己越计算对自己越有信心。学会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即灾难发生了,悲剧也确实发生了,也许这样会让人很痛苦,但是无法逃避的,需要去理性地认清自己所经历的事实,与周围的人表达这种绝望的感觉;如果在绝望的情形下产生自杀的想法,也是正常的,但要引起警惕,尤其是自杀的想法越来越频繁时或无法控制时,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10、幻想:经历过地震巨大的灾难后,很多事实让人无法接受。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仍期会盼着亲人安然无恙回来,即使地震已经过去好些天了,依然沉溺在这种遥遥无期的幻想和期待中。

  自助对策:处于这种幻想中,是由于还不敢接受地震这个现实,属于正常反应,但一味沉浸于这种幻想之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需要理性地认识到,事实已经发生,想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事情。埋葬幻想是众多心理难题里最难的一项,但仍然需要勇敢坚强去做出这个选择。



11、压抑:在地震后,很多人都想与人沟通交流,发泄情绪,减缓压力,但碍于各种原因,不愿去主动与人谈论自己痛苦,把自己痛苦都憋在心理,独自黯然伤神。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但对自己的身体无益。

  自助对策: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自己的一些情绪或经历说出来,并且让家人或亲人一起分担悲痛。最好在鼓励释放情绪的同时,也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伤痛不是一两天就能消退的,需要时间。学会计算。
即学会计算自己的幸福和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计算幸福会使自己越计算越幸福,计算做对的事情会使自己越计算对自己越有信心。

12、认识自己的其他心理反应:除了以上的现象外,也许还会有一些人脑中出现怪异的念头、失眠、做噩梦、沮丧、记忆力减退、情感冷漠等症状,这些现象的出现也是地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虽然这些现象看似疯狂,但在目前的处境看来也属正常反应。

  自助对策:不要太在意这些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般会自然消失,还有就是需要规律运动,规律饮食(尤其青菜、水果),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注意这段时间免疫力容易变差,小心感冒。


13、生理上的不适感:生理上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症状,譬如说疲倦、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晕眩、头昏眼花、发抖或抽筋,心跳加快等等,这生理上的不适感出现后也不要恐慌,视其为正常的灾后反应,不必要太过于担心。

  自助对策:注意休息,多做一些必要的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力。学习放松技巧,如听音乐、打坐、瑜珈、太极拳或肌肉放松技巧(可请心理专业人员教导)。通过饮食来缓解某些不适。如焦躁、心悸、失眠等情况出现后,可多吃豆类、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食物,减少红肉类的摄取,避免喝咖啡、浓茶、酒等刺激性饮料。少食辣椒、芥末、花椒、大蒜、葱、姜等辛辣燥热之物。

总之,心理自救要注意三步曲 :首先要自己去发现紧张的压力源头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分为三步进行排解。
第一步,从自己的生活细节出发,工作一天后,要懂得适当解压放松的办法,通过闭目放松、深呼吸、吃块巧克力、听音乐、跑步等方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平常周末的时候,可以打打羽毛球,或者去郊区、游乐园旅游,给心情放个假。
第二步,从工作自身出发,改善工作效率,加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阅读,来减轻自己对未来的恐惧,让心灵保持年轻状态。
第三步:要适机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要明白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比较金钱,健康、爱其实更重要,当内心有所追求时,才能让内心不会空虚和恐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09: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救助者如何自救?


无力救娃 特警失声痛哭
“特警战士面对压在废墟中的孩子们束手无策,他们不敢乱撬楼板,担心整幢楼垮塌下来;也不敢采取粗鲁方式实施救援。特警们无能为力,他们在安慰孩子的时候落泪了,在走出操场的时候放声大哭。

救援人员的脚步声刚停留在废墟前,10多个孩子的声音就传了出来:“叔叔,救我……”紧接着,哭声传出一片。北川县中学、幼儿园,曲山小学的废墟中,总会传出这样的叫声和哭声,一直揪扯着人们的心。14日,记者徒步22公里进入绵阳市北川县,记者一直因自己的力量单薄而自责,为孩子们那一阵阵稚嫩的揪心呼救声而落泪…… ”

在灾难心理学上,有一个基本观念,叫“每一个看见灾难的人都是受害者”,这还包括由媒体或者他人转述二手资料得悉灾难的人群。由于近期发生的灾害性事故相对频繁,可以说,在群策群力救灾的同时,一种群体心理低气压也在逐渐形成,如果不得以有效的疏导,受创的就不仅是个体心理,而包括社会情绪。

你可能出现以下反应: 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对幸免于难产生罪恶感。 过份的为受害者悲伤。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有无充分帮助周围的人。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此时容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 对于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

你能为你自己做些什么
1、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你不会有问题。
2、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灾难发生的时间与强度,也没有人可以事先准备好应对这种没有预期的灾难。这些都不是你的错。
3、想象与受害者沟通。说出你所有想说的,然后告诉自己:“这并不是我的责任。”
4、与同样经历的人交流,听听别人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听听不同的声音和解释,可以逐渐减少自责的感觉。
5、内疚的情绪可能会跟随你比较长的时间,不要害怕这种情绪,不要回避这种情绪。当觉得内疚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常常觉得内疚,但是没有关系,会过去的。而且我做了我所能做的一切。”你如何才能用一种不是那么让人难过并有建设性的方式来看现在的情况?是否有另外的方式来考虑?
6、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状况,适时让自己休息。然后把自己不满意自己的地方提出来,想办法改变。告诉自己,我以后会做得更好!
7、寻找合适自己宣泄的方式,重拾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活着就要珍惜,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
8、如果是你的一个好朋友,他对自己这样说话,你会如何反应?你会和他说什么?你能够对自己说对他说的这些话吗?
9、照顾自己身体:参与合适你的运动锻炼自己身体,运动可以消耗掉不必要的紧张焦虑 。
10、尽量灵活、耐心,宽容。接受不能改变的每一件事实
11、保持自我边界:在特定轮班时期,可接受或拒绝委派任务,避免与太多幸存者在一起。
12、定期和同事、朋友、亲人沟通,与搭档或同事一起工作
13、学会基本松弛技巧。肌肉放松,深呼吸,静心凝思、游泳、伸展、瑜伽、祈祷、做运动、听轻音乐、散步等。
14、出现心理崩溃感的征兆(如易疲劳、体能下降、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附深呼吸练习:
1、透过鼻子慢慢吸气(心理从一数到五)。使它充满肺部。
2、心理轻轻对自己说,我心里充满平静。
3、慢慢透过嘴巴吐气(心理从一数到五)尽可能使肺部的气完全吐出空掉,心理轻轻对自己说“我的身体在排除压力”。
4、以上的深呼吸循环,慢慢得重复五遍
5、这个深呼吸的练习,一天可多次重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5: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震后心理援助热线
1、中国军网开通灾后心理重建在线咨询
http://www.chinamil.com.cn)和军事综合信息网(网址http://www.chinamil.zz)登录中国军网后进入论坛,就有关心理问题和灾后心理重建进行咨询及交流。

2、北京军区区总医院 免费心理救援热线:010-66721583

3、北京京师慧心心理咨询中心 地震心理援助热线:010-51293791

4、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全国免费电话:800-810-1117
24小时热线:010-82951332

5、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010-62091984/82801984

6、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地震心理求助热线:400-6808110(服务时间为7:00-23:00)

7、心理咨询中心雪绒花心理帮助热线:010-58800764/58800525(服务时间为8:30-21:30)

8、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在行动"灾后心理援助热线 010-58805114

9、北京正华心理咨询中心 010-58612114-22

10、清华心理咨询中心 010-51533188/62773662(热线时间:每晚7:00-10:00)

11、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800-810-1117
010-82951332(手机/IP/分机用户)

1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010-64861231

1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028-85534112

14、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023-68253621

15、成都市四医院心理危机干预小组
028-87577510

16、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0755-25629459

17、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0871-5011111

18、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0571-8502959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7: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为自己做什么?

遭遇大地震如此严重的灾难事件,我们的身心都经历了超出一般生活状态的危机,因此产生以上的反应,都是特殊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如果你也有相类似的感觉,请不必太担心,这些反应很正常,并非是“不好”的,有很多同伴都经历着和你一样的身体、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其实都是我们身体的保护系统在起作用,就好比被火烧了一下,虽然略有疼痛,但疼痛的反应使我们迅速避开火源,保护身体避免更大的损伤。试着接受这些情绪和身体反应,陪伴自己和家人,慢慢走过这段日子,你会逐渐恢复生活的希望。


  在灾难发生后的最初阶段:

  请尝试面对你的痛苦

  这真的真的很痛!真的很伤心。

  ·在面临重大的丧失时,如此痛苦是正常的,而非表示你心理有问题。

  ·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尝试着面对这么巨大的悲伤。

  ·你会痛苦表示你还活着,还有能力应付这考验。

  ·此刻只要体会感受就好,稍后再来学如何处理它们。

  ·过一阵子你就会知道,你不会永远停留在这些感觉里的。

  ·当你体会到自己的感觉之后,更重要的是去表达他们,但不要因此去伤害自己与他人。

  这真的真的很痛!真的很伤心。

  ·在面临重大的丧失时,如此痛苦是正常的,而非表示你心理有问题。

  ·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尝试着面对这么巨大的悲伤。

  ·你会痛苦表示你还活着,还有能力应付这考验。

  ·此刻只要体会感受就好,稍后再来学如何处理它们。

  ·过一阵子你就会知道,你不会永远停留在这些感觉里的。

  ·当你体会到自己的感觉之后,更重要的是去表达他们,但不要因此去伤害自己与他人。

  ·请接受你的悲伤,说出你的感觉

  也许你还在挣扎,仍不相信悲剧已经发生在你身上。

  ·就算你不相信,它已经真实的发生了。

  ·接受它,这是一个重大的可怕的丧失。

  ·很多人可能叫你不要难过,要你振作,他们是好意,不忍心看你痛苦。

  ·一段时间的悲伤和沮丧是正常的、自然而必要的。你有理由有悲伤的感觉。

  ·哭泣是疏通,减轻悲痛的好方法。请尽情的哭吧!

  ·你有权利悲伤和哭泣,即使我们并未亲身经历你的不幸,我们仍会陪伴你共同哭泣。

  ·暂时的悲伤是有帮助的,只要它不变成慢性的自怜或永久性的自伤。

  ·请不要隐藏你的感觉,试着说出你的感觉,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受,试着向周围的人表达你的需要。

  ·把悲痛诉说出来,这样会让你感到比较好过,也可以帮助你的心灵更快恢复。

  ·要知道,你说出的内心感受,让周围的人可以一起分担你的悲痛。

  ·如果心中有隐隐的害怕感,请深呼吸

  你当然会害怕。

  ·如果你不怕,那才有点奇怪。

  ·可能会做噩梦,这是很自然的反应。

  ·或许你害怕不确定的未来,怕灾难会再发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

  ·害怕能有效的帮助你避开真正的危险。

  ·你可以试着重复告诉自己,“大难已过”,然后做个深呼吸,慢慢吐气。

  ·你还可以双手交叉轻拍双肩,右手拍左肩,左手拍右肩,这个姿势也正好能拥抱自己,爱惜自己。

  ·每个人在面对失落时都会觉得愤怒,或者至少应该会愤怒,每个人都会!

  ·你的狂怒和生气都是正常的,自然而且必要的。

  ·你可以对以下这些东西生气:大自然、命运、运气、不公平、目前所处的环境。

  ·身体或语言的攻击可以宣泄愤怒,但不要伤害到自己和那些帮助我们的人。

  ·如果你正在狂怒,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打枕头、大叫、出去跑两圈。

  ·当你选择了表达愤怒的方式,用健康的途径发泄能量,你能避免无谓的争辩、意外和疾病。

  ·也许你可以和别人谈谈你的愤怒。

  ·当你复原后,你会发现愤怒就会消失。

  小心应对你的罪恶感

  你可能有些罪恶感。

  ·这些反应都是正常、自然而且必要的。

  ·你可能常常这么想:“为什么是他死而不是我死?”“为什么我当初不……?”“如果我当初……”“如果我不曾……”

  ·生存者对逝去者的罪恶感是正常的。

  ·自责过久是有害的,会阻碍你的康复。

  ·可以试着让罪恶感就留在那儿。

  准备好经历情绪的起伏

  ·心灵的康复之路,并不平顺,就像船儿在水里穿行,难免有些起伏。

  ·你可能注意到,情绪的起起落落,时而高兴,时而失意。

  ·你很快会注意到,下一波“高峰”会比上一波高,而下一波“低潮”却不会比下一波还低。

  ·你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有些小起伏是正常、自然且应该的。

  ·请想一想,你已经克服了哪些事,已经经历了多少次情绪考验。

  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状况,适时让自己休息

  ·请尽可能休息。

  ·请比平常多睡一点。

  ·太过劳累对你的身心都没有好处。

  ·唯有能量充足,你的身体和心灵才能早日康复。

  ·要好好大睡,做个好梦。

  ·无论你在做什么,如果感到劳累了,随时都可以休息一下。

  ·温和的身体运动,能促进心灵的康复。

  ·每天最好坚持20分钟的运动和3分钟的伸展活动。

  ·你可以:快步走,骑自行车,做操,练瑜伽或太极拳……

  ·运动可以消耗掉不必要的紧张焦虑 。

  接受他人诚心提供的帮助支持

  ·此刻,就接受别人的照顾吧。

  ·请接受你的朋友、家人、邻居、专业救援队……的关怀与了解。

  ·来自他人的关怀,对你会有益。

  ·请勇敢的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关怀。

  ·想一想,最近几天,那些关怀过你的人的温暖面孔,他们是谁?

  ·想一想,未来有谁可以继续帮助你。

  ·多与那些关心你的人呆在一起,尽量不要一个人。

  ·试着向家人表达你的情绪,鼓励孩子一起分担此刻的悲伤,和亲友相聚一起。家人能为你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给自己一点时间

  ·复原是需要时间的,你的失落越大,就越需要时间。

  ·也给你和你所爱的人一些时间和耐心。

  ·康复会实现的,只是现在要慢慢来,其实此刻你已经开始走上康复之路。

  ·伤痛的感觉会跟着你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现象 。

  换一个角度看看不幸

  · 有人说:“若上天拿走我们宝贵的东西,那是因为他要给我们更宝贵的”。

  ·你会找到更好的角度来看待不幸。

  ·你会发现,即使灾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改变和分离都是生命必经的体验。

  ·或许生命无法如你预期,但是你也因此变得更有智慧,也更加坚强。

  ·为你有勇气和力量继续前进而自豪吧。

  尽量让你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

  ·尽量按照一个你以前就习惯的时间表来生活,这样你会感觉到生活有平衡感,有所依靠。

  ·让休息、工作和令人愉悦的活动交替进行。

  ·在伤害与伤痛过去后,提醒你在做事或开车时一定要小心,因为在重大灾难的压力过后,意外较容易发生。

  ·规律的生活可以形成稳定的心情,也就越易于康复。

  做些可以放松和快乐的事

  ·让你的生活中充满有生命力的,你喜欢的东西。

  ·将喜欢做的事列一个单子,一件一件去做。

  ·除了你的朋友和家人,你可以找一些小生命来陪伴你:一株新盆栽、一只小猫或小狗、爱唱歌的金丝雀、新鲜水果、各式各样的花。

  ·试着建立你个人的小空间,小乐园。

  ·做一些能发挥你创造力的事,比如弹唱一首歌,画一幅画。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不谈论这次经历

  ·你的经历也许有些特别,但是讲出来,并没有不好意思。

  ·也许你可以为你的经历写一个故事。

  ·如果你觉得过去的照片和东西有助于你康复,那就好好保存它们。

  ·但是如果过去的东西让你陷入痛苦,就还是先暂时放掉它们吧。

  ·只要回忆不控制你现在的生活,它就可以是安慰的来源。

  健康心态纪念逝者

  ·每个人表达悲哀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在你能坦然面对往事时,请健康的纪念逝者,在心里跟他对话,或者做一个小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悲哀及创伤后所产生的自然反应都会慢慢地减弱。

  ·已离去的亲人或朋友,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我们要做的是逐渐淡化悲哀,积极地投入新的生活。

  ·在每年的创伤事件的那一天,我们可以采取健康的行动纪念逝者。

  再体验——有以下至少一个症状:

  ·反复地、不自主地出现对灾难事件的痛苦情绪。

  ·反复地、痛苦地做关于灾难事件的梦。

  ·有好像灾难事件重现的行动和感觉

  ·遇到与灾难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或者提示时,有强烈的精神痛苦感。

  ·遇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或者提示时,有躯体反应(如发抖、寒战、心跳加快)

  逃避和麻木——以下至少三个症状:

  ·极力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想法、感觉或言语

  ·极力回避能唤起回忆创伤事件的活动、场所或人物。

  ·不能回忆有关创伤事件一些重要细节

  ·对以前喜欢的一些活动不再感兴趣或很少参加。

  ·与家人和朋友疏远、脱离。

  ·情感麻木,周围人也能感觉到这一变化。

  ·认为生活某些重要的目标不能再实现(例如结婚、为人父母或长大成人)

  过度觉醒——以下至少两个症状:

  ·入睡困难或易醒

  ·发怒或易激惹

  ·难以集中注意力

  ·过度警觉

  ·易惊

如果你上面的状况,你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协助。比如求助援助队的心理专家、心理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等。在小册子的最后,我们为你附上一些专业的求助热线,他们会随时陪伴你!

  如何应对亲友们过度热心的询问

  灾害发生后,亲友可能的反应

  ·灾害刚发生时,亲友们的慰问和支持相当密集,随着时间会渐渐减少

  ·有些亲友的慰问集中在哀悼失去亲人或叹息损失的财产。

  ·有些亲友会鼓励自己尽快忘记伤痛,往前看。

  ·忘掉伤痛并不容易,亲友只是努力地想要减轻你的哀痛,不要因此造成自己的压力。

  ·亲友并未经历和自己相同的遭遇,的确不容易感同身受,不要责备他们的误解或拒绝他们的关怀。

  ·可以明确的告诉亲友你要什么,你不要什么,你有自己应对方式和步伐,他们会了解而且支持的。

  ·可以要求你信赖的亲友给予陪伴、心理支持及真诚的倾听。·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支持或资源信息,可寻求专业人员的建议。

  你可以为身边的人做什么?

  灾难之后,如何与你的家人、孩子一同来面对?

  ·请记得家人、孩子和你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试着和他们谈谈。

  ·可通过游戏或画画的方式让孩子们表达出来。

  ·尽可能让孩子恢复正常生活,参与学校活动。灾难后,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担心父母将死去。

  ·担心自己会被孤独抛下 。

  ·担心灾难将再来 。

  如何与孩子讨论灾难事件?

  ·鼓励或接纳孩子讨论事件发生的过程。

  ·允许他们表达因灾难而带来的挫折、混淆、害怕及悲伤等情绪。

  ·给予孩子一定会有人陪伴他及会有人帮助他的保证。

  ·不要期待孩子一下子可以长大,变得懂事、成熟乖巧、听话。

  如何与我先生(太太)相处?

  ·夫妻关系因为灾难而产生紧张与冲突。 ·因为性别的不同,在应对失去亲人的悲伤会有不同的方式

  ·失去孩子的爸爸多采取沉默而内敛的态度,妈妈会因为爸爸的反应,觉得自己孤独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责备爸爸,使得夫妻之间关系疏远。

  ·如果能彼此接纳个别的应对方式,又能表达共同的伤痛,有助于夫妻关系更加紧密。

  ·如果夫妻间的沟通出现困难,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

  ·请允许他说出对整个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亡者的各种感觉。

  ·支持与接受他表达情绪、允许他哭泣,例如:「我就在这陪着你」 。

  ·帮助他说出感受,例如:「你一定难以接受」 。

  ·用肢体接触来表达对他的关心,例如:握住他的手、拍拍他的肩、拥抱 。

  ·协助找到支持团体或有关的社会资源

  ·收起伤痛,重新站起。

  ·当他悲痛哀嚎、哭泣不止时,不必过多说:“不要再难过了”、“不要再哭了”、“不要伤心了”,这样的安慰话语对于悲伤者的痛苦帮助较小。

  ·尝试着去了解、去接触悲伤者此时的心境,陪着他默默的哭泣,陪着他去谈内心的哀伤与遗憾等感受,陪着他去说出内心的自责与对死者的歉疚感。

  ·当悲伤者表示想一个人静静哀思时,陪伴者默默的陪在一旁,好让悲伤者静静的独处等等。

  我们要了解,在这个时刻,我们并没有办法去减少悲伤者内心最深处的痛。但是虽然我们不能帮助他们远离这样的悲痛,我们的陪伴、支持与安慰,仍然有重大的意义与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当我们能够去接触到亲友内心最深层的哀伤与痛苦时,这样的陪伴、支持与安慰能够让我们与亲友的痛苦、绝望的心灵产生一种连结,而这样的连结对于正陷入孤独无援、悲伤无助、痛苦不已的悲伤者来说,虽然不能减轻其悲伤的心情,却能陪着他去承受、去经历、去走过这段痛苦生命历程。

  如何与其他受灾家庭相处?

  ·许多家庭共同经历失去亲人、毕生财产的苦痛,不必相互比较彼此的不幸 。

  ·灾难使大家都是落难人,经历同样的劫难。

  ·请记住:在灾难的不幸之下,你不是孤独的,可以和其他受害家庭相互扶持,一同走出悲痛的生活。

  何时需要协助他人寻求专业协助?

  ·由正常的哀伤历程演变成为抑郁症的情况时

  ·持续地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时

  ·延迟的哀伤历程:情绪隔离、情绪压抑

  · 对死者的病态认同

  · 无法逐渐恢复的哀伤历程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亲人过世后所会出现的哀伤历程是人类心理在面对重大失落时的必经过程。对于大部分的哀伤者来说,如果能够在家人亲友彼此的陪伴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走过忧伤,那么这样的过程通常并不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协助。但是如果哀伤者因为过度的悲伤、绝望而出现自杀意念时,或是由正常的哀伤历程演变成为抑郁症情况时,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2 09: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需心理干预援助的是救援人员-面对危机,保护自己,关爱他人
1.每一个看见灾难的人 都是受害者! 
“5.12”地震发生以后,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情都难以去平复很多网友说出自己一定要去前线,到现场当志愿者。这样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吗?包括我们每天还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这种画面,包括看到很多的视频、图片的报道会接受各式各样的心理刺激,会不会对于每个人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呢?

灾后国民的心理反映一:

一位网友的留言说,我这几天在看新闻我觉得自己的心好痛好痛,每一次看到那些画面觉得眼泪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来,心里觉得痛还是痛。

国民心理状态分析:情绪的感染与替代性受伤


心理专家分析和建议:
就是在接触这些过度的负面的信息刺激源的时候应该适度,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心理底线,如果心理底线被太击破的时候自己会受伤害,他们不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防御。但是其他人不一定能够理解,人被破坏以后还会激发一种愤怒的情绪。
特别提醒特别有热心的朋友,在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思考或者是考量,就是我们帮助人的能力的限制和限度,因为如果超过了我们,我们很想帮助别人,但是我们听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有的时候像垃圾一样就到了我们身上来了,如果我们不能处理掉,就像二次污染一样。在这个情景当中光有好心是不行的。我们坐在这里,因为我们明天开始要对很多心理专业人士培训,其实在做重大的灾难后的心理干预一定要进行特殊的选择。我们是在对他们的年龄、身体状况,就是他们能撑多少天进行评估,然后他们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技术方面能掌握有多少。看他们助人的能力。 甚至于我们说才可以派他们到一线去的。所以我们大众来讲帮助别人,理论上讲,如果我们没有受过特别的训练,不要给自己增加太多的责任感。我们又很想有爱心帮助别人,可能诉说的人可能还没有说完,听者已经受不了了。这个时候你选择你能听的。比如说他一开口刹不住了,我觉得我们有权利说,对不起我只能听到这儿了,真的,因为这样我们也有一个自我保护。

灾后国民的心理反映二:

很多网民都在网上说我要去领养孤儿,我要去现场参与救援,去当志愿者,他们的这样的反应应该是很正常,发自于每一个人良知和社会责任,

国民心理状态分析:安全感的需要和替代性满足


在灾后对这种极度的这种灾后的恐怖的状况,如果活着的人他就开始讲我的亲人,而且他会看到那些场面,整个灾区废墟的场面,还有不断去救人,甚至现场我们知道看到有些中学很多地方很多死尸摆在那个地方,实际上这个时候,民众不断经历了,又再一次看到灾后的场面,这个时候就对民众心理反应会有很大影响。

心理专家建议:热心的同时保持冷静。
做心理工作,我想其实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我们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然后做一个灾难对于我们心理的干预和预防,怎么减少对我们心理的这种伤害,我想这就是可能我们最重要现在要做的事情。这里边其实首要的就是以什么样的一个心态去面对。其实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其实恰恰是冷静。
但是好像这个时候大家都做不到冷静,
甚至是成为这样的一种情况,可能有的人在面对这样一种心理危机的时候,他会采取一种回避,但是实际上周围人会影响他,他会一定程度上想我能不能不谈这个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不接受这方面的信息,而实质上他好像在这个时候反倒觉得自己被孤立了。
其实这个时候,尤其是这两天,尤其是到第三天,第四天,人们就感觉到我一定要做一点什么了,而且像你刚才谈的如果我不做点什么反而不对劲一样,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牵动了全国每个人的心,我们应该尽点义务和责任,但是现在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了,首先这种压力是怎么来的,它一部分牵扯到我们有一个人类的基本的同情心和助人的这种心,这是有的。但是这次我觉得重大灾难尤其是这次波及面这么广,很多群众感觉到震感,而且通过通讯的媒体的报道,我们看到当时的情况,应该说给我们每个人的冲击都是很大的。地震灾害其实给我们最大的影响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的影响。
人们感到面对灾难的时候自己无能为力,就是说我们人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比如说是安全感的需要,还有就是对于生活的那种控制感的需要。但是地震灾害它第一个破坏的可能就是我们的控制感,你会觉得在自然面前,特别的无力。会觉得很无助,你没有办法制止这件事情发生,其实这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一种尊严的侵犯一样。
其实我们想做点什么,其实有点想去控制,增加我们这种控制感,不愿意我们这种东西被破坏。另外就是安全感,你会发现无法预测,好像人怎么走在路上好好的突然天灾人祸就来了,从后方来讲。但是往前冲的人多少想要做点什么,另外替代性的满足,比如说我帮那些孤儿也好或者是失去亲人也好,好像我们帮他们替代性的满足了我们对没有能够控制,比如说已经死去亲人的人能够做点什么,这是我们人类很需要的部分,这是普遍人可能会有的心理


灾后国民的心理反映三:救援人员是最需要心理援助的。
心理专家分析与建议:

  其实这个灾难我们作为心理干预者都知道的,这是一个漫长的需要花很长时间的工作。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而且他们很多心理的反应是在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甚至三个月更长的时间延迟。因为大家可能知道克拉玛依的大火,有的人的心理反应两年以后才出现,所以有的人就压抑得很深。我们有一个保持战斗力的问题,现在救援人员他们这么一个超负荷的这么特殊的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他们怎么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和战斗力继续能工作,救助更多的人。对他们的心理帮助其实现在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有很多心理工作者已经到一线去了,帮助他们要做好心理的预防,免受自己在心理上的影响,如果他们在前线做了,我们也怎么样能够帮助他们能够调节。比如说像台湾大地震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其实救援人员他们最好的工作状态是救两个小时应该休十几分钟,而且一拨要轮番工作。
  长时间作业会对于他们的心理和身体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且消耗他们的战斗力。比如说他们可能轮班的作业,他们战斗八个小时休息一段时间再换另外的工作,然后再去上,这样既保证他们的战斗力又使他们的创伤部分能够降低到最低点。这样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干预的对象逐层的逐级的随着时间的延迟他们不同的需要,就是分阶段,分层的在进行工作。

  首先不能过劳,24小时连续工作的结果将埋下心理隐患,一定要保证几个小时的睡眠,给心灵提供修复的空间。

  其二,救助者也会有悲伤情绪,不要压抑,一定要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

  第三,现场要注意给自己打气,多看贡献,少看失误。

  第四,多挖掘一些温暖的故事,积极地去看人、看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0: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中伤残人员如何进行心理自救

伤残人员的心理
一、自卑和孤独心理:回归社会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担心受到冷落,担心自己不能为家里解决经济负担,担心离异,担心生理的缺陷,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诸多困难,担心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自救对策:
(一)了解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关爱:1、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全社会都在关心、尊重、理解和帮助残疾人。大力发展福利事业,帮助残疾人就业。社会各界力量为残疾人办实事,解决住房、婚姻、乘车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普及无障碍设施。

2、唐山大地震后,中国关于地震伤残人员安置。①动员大厂矿等单位归口安置。②有条件的分散在自家和亲属家疗养,由政府提供补助。③对伤员集中的地区,政府投入建立康复治疗中心和截瘫疗养院。

3、截肢和其他残疾类型的肢残人参加的体育活动有:举重、健身操、棋类、田径、游泳、射箭、射击、轮椅篮球、轮椅击剑、乒乓球、轮椅网球、排球等。其中竞赛项目为:田径、游泳、举重、射箭、轮椅篮球、轮椅击剑、乒乓球、轮椅网球、射击、排球。

4、李嘉诚在五月二十一日表示:将无偿帮助四川灾区因此次地震而截肢的民众安装假肢,并无偿提供给不能行走的人每人一张轮椅。李嘉诚已两次通过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向四川灾区累计捐款达一点三亿元人民币。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圳教学中心1000多名毕业生自发为汶川大地震伤残儿童捐助善款13万元……各界人士对512大地震的捐款援助的数字仍在不断增加。相信人民不会忘记你,相信政府会为你办实事。

(二)、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还要学会自救。
1、 及早进行残肢训练,以增强其四肢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力;对于因截肢手术不当而造成残肢痛或幼肢痛的人,要及时进行残肢修整和治疗,而后进行残肢训练。
2、及时制作石膏接受腔的临时假肢,使其及早结束卧床生活而开始运动器官的活动,不仅可以使残疾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且也可以促进残肢的合理定型。
3、 按照残肢的条件,因人制宜地设计制作假肢,假肢的接受腔要与残肢完全适配。
4、安装假肢后,要严格和持久地进行功能训练,使之最大程度地发挥代偿作用。争取结束长期卧床或静坐的生活,早日进入更广泛的交往中,为回归健康群体作准备。


二、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残疾状态会导致你注意力过度集中,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评论极为敏感。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甚至是无意的称呼,常常会引起你的反感。如果你的自尊心受到损害,就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自救对策:1、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自尊的心理状态。学会用“+”式思维方式。“+”式思维方式是当代提倡的一种积极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凡事往好处想,用“加”的方法而不是用“减”的方法想问题。
2、自理生活:有的无臂人经过锻炼后,可以用足穿针引线,绣花作画,并能做到生活自理。你要想法适应使用新的身体,使自己“成为社会的积极的一员”。
3、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自己先把自己当正常人,自强不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4、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每一点进步鼓掌,不要计较自己的失败。和正常人一样,强者毕竟是少数,成功的人士有不多。只要你心理健康,快乐生活就够了。
5、多看马丽和翟孝伟的《牵手》,多了解残疾人中的强者,他们在不幸面前,不屈服、不低头、顽强拼搏,最终自学成才或成为学有专长的人。心理健康的残疾人,能较好地康复,同样能在人生旅途留下光辉的足迹。

附:马丽和翟孝伟的舞蹈《牵手》
“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长?一个人的梦想又能埋藏多久?在这条铺满艰辛的道路上,他们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出一个舞蹈的奇迹。在这个星光璀璨的舞台上,他们用有限的身体创造了无限的感动。

  在2007年的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众多优秀的、高水平的舞蹈作品中,一个名叫《牵手》的舞蹈作品震撼了全场的观众和评委。这两位舞蹈演员是肢体残疾的人,女孩叫马丽,男孩叫翟孝伟。马丽没有右臂,翟孝伟没有左腿,然而他们的舞蹈却仍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美。他们是历届舞蹈大赛中,唯一的一对残疾人参赛作品。”
  


三、情绪不稳定但富有同情心。你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而你对残疾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

自救对策:1、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社会活动,和外界多接触。提供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址,http://www.cdpf.org.cn 。这里是你们的家园。
2、施比受好:学会帮助他人,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你的服务。从这种给予中找到你的人生乐趣。
3、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帮助:自己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时,及时寻求帮助。心理咨询可以为你排难解忧,使你在困难和不幸中找到光明和希望。而心理治疗则进一步指导你消除你特殊痛苦,并帮助你选择人生道路,坚定你康复的信心和决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1: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及时给刘小桦们以有效的心理救助

对话小桦   
爸妈正在翻山过来接我   
  昨天中午,当记者在绵阳市社会福利院见到刚吃完中午饭的刘小桦,她正与几个小伙伴玩耍。护士长陈春艳告诉记者,福利院共收留了13个孩子,有4个孩子被亲人接走,一个受伤住院,现在还有8个孩子呆在福利院里。听到记者要采访小桦,陈春艳说:“千万不要说她是孤儿,她一直在嚷着等爸妈来接她。”
  当记者问小桦这几天在福利院过得怎样,她说这里有好多伙伴一起玩,“中午我们吃了干饭、肉、西红柿汤,还喝了牛奶。”小桦用手指数着。“还记得那天温爷爷对你讲了什么吗?”“记得记得,温爷爷叫我不要害怕,还说政府会管我们。不过我在等爸妈来接我。”“谁告诉你爸妈会来接你啊?”“我姐姐说的,她说爸妈在山上,他们要翻山过来,山好高,所以我还要再等一段时间。”小桦说话时平静的表情让记者吃惊。   
六年1班不知哪去了   
  刘小桦是北川县曲山小学学生,说起5月12日当天的情景,小桦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正在三楼上课,突然觉得到处都在摇晃,头好晕。我们是六年2班的,隔壁的六年1班不知哪去了,等我们走到教室门口,看到整栋楼不见了一半。教学楼4层,地震后变成了3层,第1层被压扁了。最后,班主任鲁老师带着大家,踩着废墟下来。班主任鲁维兰老师带着30多个同学往半山腰的任家坪跑去,我实在太累走不动了,就在县政府前的那个广场上呆了一夜。”  
  “晚上冷吗?”“大家都跑到超市去拿衣服和棉被铺在地上睡,但地上过一会儿就震一下,我一夜没合过眼。鲁老师好惨,她带大家跑出来,但她的老公找不到了,她的女儿就在北川中学读书,也埋在废墟里。还有教初一的刘老师,老婆和孩子都不在了,一见到人就问‘我女儿在哪啊?’人像疯掉了一样”"说到老师们的遭遇,小桦眼睛开始红了。“大家逃到绵阳后,在九洲体育馆看到我堂姐,她在绵阳卫校读书,她叫我别担心,说我爸妈正在翻山过来找我。”小桦又一次提到她的父母,“我爸叫刘光斌,他是什乡的村长,在山上种黄莲,我妈在家里养猪,我记得他们的手机,你们如果见到他们,一定要叫他们来这里找我。” 
■心理问诊   
一想起外婆就崩溃   
  作为第一支走进灾区的心理救援队成员,53岁的某某某教授一见到刘小桦,立即为她进行心理治疗。 教授用的是国际上最流行的心理治疗技术“EMDR”(快速眼动信息再加工)来帮助刘小桦快速粉碎创伤记忆 。
  帐篷里,某某某与刘小桦席地而坐。某某某单刀直入“小桦,你放轻松,慢慢地告诉赵老师,地震时除了房子塌下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有很多人被压在石块下面,血淋淋的。”“你们学校死了多少人?”“我们有两个校区。我在东区,听说西区的同学全被埋住了,没有一个逃得出来。我们班有两个同学死了,我看到他们被压在桌子下面,他们平时成绩都很好……”
  某某某继续问:“当时为什么不跟鲁老师逃到山上?”“我想回去看我外婆,还有弟弟、表妹。”“哦,外婆和弟弟、表妹都在县城里?”“嗯,爸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外婆平时照顾我们,爸妈在村里。”“回去看到了什么?”当某某某问到这里,小桦一下子像崩溃了一样,浑身开始抽搐,把头埋到膝盖下。某某某握住小桦的双手,说:“小桦,别怕,告诉赵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小桦“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外婆死了,表妹逃了出来,可是弟弟也死了。”小桦几乎是泣不成声。“孩子,别哭,坚强,你闭上眼睛,告诉赵老师,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是房子塌掉的样子,还是没有塌的样子?”“我说不出来,我不想去想,求你别让我去想了。”小桦突然大声地喊着。   
  一想起弟弟就浑身抽搐   
  看到小桦的情绪激动起来,某某某停顿了一会儿,继续问:“孩子,不要怕。我们在帐篷里,都坐在地上,这里很安全,不会有危险的,赵老师会帮你的。小桦,你平时在家里觉得最舒服的地方是哪里呢?”“沙发。”“好,小桦,你现在就想着自己是躺在沙发上跟我讲话,好吗?”看到小桦平静下来,某某某再次发问“小桦,现在你的脑子里有很多不安全的记忆,这些记忆应该处理掉,你能理解吗?告诉我,你现在脑子里在想什么?”“我说不出。”“你不愿意回忆是吗?看到血淋淋的同学很伤心是吗?不要害怕,你配合叔叔。等会儿我们再来聊你的弟弟,好吗?”当某某某一提到小桦的弟弟,她一下子又失去了控制,大声地喊:“你莫要问了。”一边说,一边哭个不停。   
  足足过了几分钟,浑身抽搐的小桦再次平静下来。某某某说“小桦,我知道你很想念弟弟,对吗?”小桦点点头。“你现在有朋友一起玩,就不会想弟弟,但朋友都不在身边的时候怎么办呢?叔叔教你一个办法,如果你想念弟弟,就试着给弟弟写信,把想说的话都写在信上。可以吗?”“不写。”“为什么不写呢?”“写了又能怎样?他都死了。我不想写。”
■心理诊断   
小桦受到复合性心理创伤   
  当心理治疗进行到这里,某某某让小桦先出去和伙伴们玩一会儿。当刘小桦走出帐篷,某某某对记者长叹了一声“我从事了30多年的心理辅导工作,刘小桦是我接触过最为艰巨的案例。她在灾难中看到的景像,特别是亲眼看到亲人的死去,这对一个才12岁的小女孩来讲,实在太沉重了。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是一种复合性心理创伤。”某某某讲,在与小桦的交谈过程中,她一直很“阻抗”,这种阻抗使得心理的治疗十分困难,因为看起来她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但实际上她选择了逃避,不敢面对。   

此案例对刘小桦的干预是有争议的。好在刘小桦比较坚强,又幸运得到温总理和她姐姐的帮助。相信刘小桦能慢慢恢复心理健康。可灾区,“刘小桦们”的数量是庞大的,如果不及时并有效的进行心理干预,刘小桦们以后的生活真的令人担忧,唐山大地震就有这样的幸存女孩选择了自杀。

现在灾区需要大量的心理救援者,希望报名参与的心理医生能把自己的专业结合接受救助的灾民的心理,依据不同人群不同时机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应注意:
1、首先礼貌地观察,不要侵入他目前的状态,接着问一些简单的尊重话语以决定你如何帮助他。
2、接近幸存者的最佳方式常常为他提供具体的帮助(食物,水,毯子)。
3、在你观察幸存者和家人的具体情况后,确定接近他不会打扰他,不会使他慌乱,然后再接近他。
4、做好心理准备:幸存者可能拒绝你,也可能过度依赖上你。
5、平静地讲话,要耐心,敏感,反应灵活。
6、用简单的话语慢慢讲,不要用缩略语或者专业术语。
7、如果幸存者想要讲述,准备倾听。当你倾听时,注意听他们想告诉你什么,想让你如何帮他。
8、积极回应幸存者为保持安全感做的努力。
9、 提供资讯帮助幸存者考虑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有必要重复澄清答案。
10、提供给你的帮助对象准确的并适合其年龄的信息。如告诉青少年可以拒绝媒体采访。将幸存者与痛苦的经历和痛苦的回忆隔离开,除了给幸存者身体安全外,还要保护他们不要受到额外的精神伤害。青少年可以拒绝媒体采访。如果他们想要被采访的话,身边应该有一位可以信赖的成年人陪伴。
11、当通过一个翻译进行沟通的时候,看着并跟你要帮助的那个人交谈,而非翻译。
12、一种证明有效的方式是“解决方法”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这称为“关键事件压力管理”。这种助人方式是指鼓励当事人讲述他们怎样应对,把他们的“能动性”发掘出来,就算是发现一个孩子丢失的玩具,也是很有帮助的。
13、这个时候最大的力量是“见证”,有同理心的聆听者,能包容自己的情绪,同时包容创伤受害者的情绪。
14、注意不要自己替代了当事人的创伤……因为发挥同理心跟受了创伤的灾民连接太重,反而自己代入其中,自己受伤。注意要充分休息、运动和静心,才能帮助他人。


切记:心理急救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幸存者的悲痛,满足其当前的需要,提高其适应能力,并不是疏导他讲出创伤经历和损失。
需要避免的一些行为:
1、不要臆断幸存者的经历或者遭遇。
2、不要臆断每个接触灾难的人都会受伤心灵巨创。
3、不要用病理学用语。大多严重的反应在一个接触了严重灾难的人身上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料想到的。不要认为这些反应是“症状”“病理”“障碍”“病情”等。
4、不要压过幸存者的声音或者高人一等的姿态地对待他,不要聚焦于他的无助感,无力感,错误,或者是心理、机体失能。聚焦于他做了什么有效的行为举动,或者他致力于救助需要帮助的他人。
5、不要臆断幸存者都想讲述或者需要和你讲述,以一种身体上的支持、安慰的方式可以让那些幸存者感觉到安全并更能应对目前的状况。
6、不要通过询问发生了什么的方式来“听取汇报”。
7、不要推测或者提供可能不准确的信息,如果你不能回答幸存者的问题,尽你可能去了解。
8、现在切勿鼓励当事人再叙述他们的遭遇和情绪反应,这会增加创伤后压力症的风险,只对当事人有害无益。如果当事人真的自己想说,是可以的,除此以外,在这阶段千万不要鼓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7: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书籍
心理急救现场操作指南(第二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1 18:55 , Processed in 0.3737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