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886|回复: 17

收集地震灾后心理辅导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6 12: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园有没有心理医生?能不能整理一些资料,出一本地震后的心理辅导资料,以便有效疏导和治疗灾区人的心理障碍。

要针对这次地震的,参考以前的资料,提供给在灾区的老师和心理医生一套较好的心理辅导方案。先针对学生设计心理辅导方案。

希望应助专家能提供这方面的书籍。

有能力的会员请说说自己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大地震灾后心理辅导教师手册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94281/
5.12 地震后 危机干预参考---灾后心理辅导手册http://www.mipang.com/groups/21615@/t.38843.44d.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学专家讲解如何安慰幸存者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帮助受灾人员和救援人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专业工作者在无法马上到达现场的情况下,整理了此份文字资料,他们希望一线人员可以随身携带这份资料,有效地帮助自己和别人。

◆怎样帮助别人◆

当灾难刚刚发生时,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灾难幸存者的基础上要说: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这不是你的错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是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

◆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的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你的生活要继续过下去。

◆怎样保护自己◆

救援者常常会出现由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心理崩溃。请你务必注意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身体反应:易疲劳

◆体能下降。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

心理反应: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

◆与他人交流不畅

◆情感迟钝

◆失去公平、善恶的信念,愤世嫉俗

◆对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

◆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

◆感到不够安全

◆睡眠出现问题,噩梦

◆集中注意困难和决策困难

◆缺乏自制力,愤怒,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

◆失去信任感

职业困扰:耗竭感

◆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

◆绝望

◆感到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受灾者相比微不足道

◆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

◆对于自己也需要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

◆过分地为受害者悲伤、忧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后心理干预:重建心灵家园
在灾难中死去的人是不幸的,而他们把更大的不幸留给了活着的人们。一场灾难给生者内心留下的,也许是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灾后的恢复建设中,心灵的重建同样重要。
  唐山地震后,“精神废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近年来,灾后心理干预作为一项新兴事业,逐渐走进了各种灾难的发生现场,为受伤的心灵搭建起一座座心灵家园。
  7月20日,唐山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一场学术研讨会在这里悄然拉开序幕。会议的主题对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字眼:全国群体性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此时距离7月28日还有短短的8天。
  “唐山地震是人类史上一次特大的自然灾害,震后人群心理卫生的研究对我国群体性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意义重大。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在这里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意义非凡!”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成员、中南大学乡雅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杨德森说。
  在众多与会者的眼中,这是一次特殊的抗震纪念活动。
  
  
  1、“地震造成的伤害并未因为大地震的停止而终止”
  
  
  ■“每到7·28前后,这对老夫妇都要大病一场”
  来参加会议的原开滦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在读博士徐广明向记者讲起一个病例:
  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后。大雨滂沱,大地一片荒芜。
  漆黑的夜色中,一对夫妇手拿铁锹在废墟上疯狂地挖掘,嘴里反复叨念着儿女的名字,仿佛看到了他们,而且完全不顾旁人的阻拦。而此时,他们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已经在地震中遇难。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整整一周。几年后,这对夫妇又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每年的7月28日前后,这对夫妇就心乱如麻,如万箭穿心般痛苦。那几天中,他们不看电视报纸,不听广播,不愿触及任何与7·28地震相关的信息。用他们的话说:“每到7·28前后,我们都要大病一场!”
  “这是我们在做地震灾害心理卫生远期后果研究中发现的典型病例。他们所表现出的否认回避事实、幻听、幻觉等症状,在精神病学上叫做应激障碍,是经历灾难事件后留下的一种精神创伤。”徐广明说。
  据1978 年8月唐山市精神病院一份普查结果表明,在两年时间里,该院确认因地震造成的极度痛苦、悲哀或恐惧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108例,占各类精神病的2.4%,这些患者呈现出突发的震灾致病特点,病情以反应性抑郁为多,约占40%;次为反应朦胧,约占25%;并伴有巨大精神创伤导致自杀行为。
  
  
  ■20年后,她突然不敢乘汽车了
  1997年的一天,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症病区主任于振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号。这位40岁的吴姓中年妇女走进诊室时,显得神色紧张,进来后先拧了一下门把手,又环顾了房间四周,这才放心坐下。
  吴女士是一名矿工。一年前的一天,她出差到南方。晚上,宾馆房间突然停电,顿时一片漆黑。这骤然的变化仿佛激活了吴女士体内所有的恐惧细胞,她像疯了一样从床上跳起来,四处找门,最后夺门而逃。
  此 后的一年中,吴女士每到一个封闭的环境,都恐惧万分,害怕自己出不去,每到别人家中,都要先看好门在哪里,拧一下把手能否开开。矿上的小火车窗户都装有铁栏杆,车一开动,她立刻感觉心慌、窒息,甚至要发疯。于是,她拒绝乘坐汽车、火车,避免进入任何封闭的空间,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主治医师于振剑在了解病情时,注意到一个事实:吴女士在大地震时曾被掩埋在废墟中,当时她感觉漆黑一片,仿佛与世隔绝。后来她被救了出来,家人中有人不幸遇难。
  “这是场所恐怖伴有惊恐发作,属于神经症。这种恐惧背后的潜在因素就是20年前的地震。由于当时她把恐惧悲伤情感压抑了下来,没有完全释放,而20年后,当遭遇到类似情景时,地震带给她的心理伤害终于爆发了。”于振剑说。
  震灾给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往往是长期的。1996年地震发生20周年时,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迟性应激障碍,占22.1%。“地震的震动不过十几秒钟时间,地震造成的伤害却并未由于大地震动的停止而终止”。
  
  
  2、缺失心理援助的灾后援助,是不完整的援助
  
  
  ■“当时若有人听听她的心里话多好啊!”
  在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的心中,始终留有一个遗憾。
  震 后的第三天,幸存下来的王子平目睹了邻居的不幸:对面那家一位年轻的女孩自杀身亡。而就在地震当天下午,王子平还在大沟边上遇到了这个女孩。当时,她正和大家一起,扒救被埋在废墟中的居民,浑身沾满鲜血,疲惫而憔悴。没想到,三天后竟传来了女孩的死讯。关于她的自杀始终没有一个解释。
  多年之后,一直从事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这位女青年寻短见的缘由并非仅仅是个人的,而是地震发生后,人的精神世界崩溃、破灭的具体体现。
  “一场严重的地震对人的伤害是立体的,在伤及人的生理的同时,也会对精神世界造成损伤,而且这种损伤在地震发生之后会继续形成。对人精神的严重破坏会使精神世界瓦解,从而造成一种精神的废墟。”王子平说。
  然而在当时的唐山,人们忙于重建家园之时,如何在‘精神废墟’上重建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当时若有人听听她的心里话多好啊!也许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王子平感慨道。他一直觉得,这是那个女孩的遗憾,也是所有关心她的人的遗憾。
  
  
  ■“看到解放军,我心里踏实多了”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上午10时多,当时在地委机关工作的张宝威被埋在废墟中已经30多个小时。
  “起先我听到我老婆哭着在叫我,后来就一点点没声音了,当时四周一片漆黑,我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张宝威回忆,地震发生时由于自己反应较快,拉着妻子一骨碌滚到了床下,躲过了塌下来的房梁,夫妻二人都未受伤。但当救援部队把他们二人救出时,妻子已经死亡。
  “其实根本没砸着我们俩,她死的时候身上没有一点伤,纯粹是连憋带惊吓才死的。”张宝威说,妻子平时就胆小,而当时自己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灾祸击懵了。
  张宝威是被第一批赶到的部队救出的,他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就听见几个人在上面喊,同志,坚持住!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亮光透了过来,几个人七手八脚把我拽了出来。”
  在以后的多年里,张宝威经常对人讲起这段经历。他说,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时间里,自己耗尽了所有的体力和勇气,恐惧、绝望的情绪使他几乎坚持不下去,“直到看见了解放军同志,一下子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张宝威的感受也是灾难中众多唐山人共同的感受。河北理工大学地震社会学研究课题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震灾初期,灾区人民最迫切、最普遍的愿望,是尽快与外界沟通联系,以消除内心的“孤独感”、“失落感”、“遗弃感”等消极情绪。而使人的“震后心情开始平静的事件”,有52.9%人回答是“解放军开赴救灾第一线”,有29.1%的人回答是“听到党中央慰问电”。
  很多唐山人都有这样的记忆,遭受了自身伤残或家毁人亡的重创之后的人们,在极度痛苦中没有落下一滴眼泪,而当无线电波中传来了《东方红》乐曲声的时候,他们却忍不住热泪横流……
  
  
  3、心理危机干预呼唤专业知识和技能
  ■“心理干预工作者应出现在灾难第一现场”
  “心 理干预工作者应出现在灾难第一现场”———7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公共卫生事业部主任、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常务副主任马弘在题为“群体性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之路”的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曾多次参与国内历次灾难的现场心理救援工作,马弘感触颇深。
  她的讲解中,幻灯片展示了人们熟悉的一幕:2005年6月10日下午,牡丹江沙兰遭遇暴洪,117人遇难。其中小学生死亡105人,受伤57人。
  当时,由马弘率领的心理援助小组立刻赶到沙兰。以小学生为重点,他们展开了对灾后人群的心理评估,从中筛查心理危机高危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援助。
  在医生面前,一个9岁男孩反复说:“我的同学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要是当时我拉住他,就没事了。我还有好多话要和他说呢。”在灾难中,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旁边一个要好的同学被洪水冲走。之后,他处于强烈的紧张内疚中,一直无法控制地想起自己的伙伴。
  医生们诊断,这个男孩出现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并决定由一个医生扮演同学,和他对话,令他彻底告别这段伤心的历史。
  “你走了,我都没有人玩了。”
  “我没法和你玩了,但希望你和其他人玩,和更多的人玩。”
  “我也没有心思学习了。”
  “那可不行,我不能学习了,你要替我好好地学习。”
  ……
  “那我要走了,再见。”
  “再见。”
  对话结束,男孩长出了一口气,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阿姨,我觉得自己好了。”
  
  
  ■社会呼唤拥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干预工作志愿者
  马弘教授在心理危机干预专业讲座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灾难事故发生后,丈夫生死未卜,妻子以泪洗面。于是单位领导、亲戚朋友陆续前来探望、慰问。对于这位丈夫的凶多吉少,大家自然心知肚明,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众口一词劝他的妻子:“凡事一定要往好的方面想”、“相信你丈夫一定会没事的”……
  马教授说,这种善意的诱导很可能会加重对被干预者的伤害,因为这会加大残酷的事实与美好的愿望之间的反差。他认为,对灾难事件中的亲历者进行精神抚慰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所谓“劝人要能够劝到心里。”
  对 于非专业人士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滦精神卫生中心张本院长表示理解,同时他还提出,唐山作为煤炭工业矿区,从事井下高危作业人群相对集中,单位工作人员、亲友等非专业人士自发或非自觉从事心理干预行为的几率较高,在目前危机心理干预专业队伍还有待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做好非专业人士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撰稿:汤润清 解丽达编辑:张许峰 图片:汤润清等
  
  
  
  链接
  中国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历程
  据了解,我国心理专家的心理干预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发生火灾,323人死亡。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邀派人参加了与烧伤等科专家共同组成的抢救组,对伤亡者家属的心理危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工作。
  此 后,长江洪水、张北地震现场、河南洛阳大火、石家庄爆炸、大连5·7空难等灾难现场,也出现了有组织的心理干预专家组。1992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北京、杭州、深圳、南京等城市陆续成立了政府财政支持的灾后精神干预中心,为受灾群众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服务。
  在国务院制订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中,明确规定:“发生重大灾难后,当地应进行精神卫生干预,并展开受灾人群心理应急救援工作,使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中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访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肖水源:
  正视灾难对人类的心理影响
  7月21日,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全国群体性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肖水源。
  记者:对于公众来说,灾后心理干预是一个新名词,您能否从专业角度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肖水源:灾后的心理治疗一般是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的治疗。指人在遭逢重大的变故,受到强烈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综合性障碍。
  对PTSD的防治就是灾后心理防治,即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社会方面的服务,帮助遇难、受害者家属和相关人员宣泄心中的悲伤,恢复心理平衡,开始新的生活,心理学家所从事的这类工作的学名叫“危机干预”。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肖水源:一场大灾难刺激后,无论心理素质多强的人,都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这种影响的程度视灾难本身和个体而有所不同。有的个体在灾后如果不及时治疗,产生的应激障碍会伴随终生,引起性格的改变,甚至走向自杀或犯罪等极端。
  记者:30年前那场大地震给唐山人民的心灵留下深重的创伤。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心理干预研究与实践发展现状如何?
  肖水源: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任何干预措施都会对受灾人群产生影响。唐山大地震时,救援人员的到来,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全国各地的支援,都在精神上给唐山灾民以鼓舞,这些都可起到干预的作用。
  30年来,我国的心理干预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那种自发的心理干预渐渐发展为一种专业的、政府有组织的干预。
  记者:进行灾后心理干预,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肖水源: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灾难发生后,政府要提供准确的信息,平息谣言,安定民心。来自社会各界的救灾人员要对灾民提供安全保证和精神支持,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意识到不是在“孤军奋战”。心理援助专家应赶到灾难现场,当人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他们还应对灾民进行心理评估,筛查出PTSD高危者,对特殊人群给予特殊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后心理康复策略
灾变後可能的心情变化

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
担心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担心自己会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
很脆弱,人生无常。
再来该怎麽办?感觉前途茫茫。
等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的失望。
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是自己不是家人。
对家人感到内疚。
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麽这麽慢。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他们的处理方式让我很生气。
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
心理觉得很空虚,无法再想其他的事。
期待重建家园。

灾变後可能出现的身体状况

疲倦
失眠
做恶梦
心神不宁
记忆力衰退
注意力不集中
晕眩
心跳突然加快
发抖
呼吸困难
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子宫痉挛
月经失调

自我疗伤

不要隐藏你的感觉,试着把你的情绪说出来,并且让亲人、朋友一起分担你们的悲痛。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避开和别人谈论这次经历,让别人有机会了解关心你。
不要勉强自己去忘掉它,伤痛的感觉会跟着你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现象。
别忘记你的亲人、小孩与朋友和你有一样的经历与类似的感受,试着和他们谈谈。
一定要好好休息,并且和你的亲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如果你有任何需要,请向亲人、朋友或相关单位说出你的需要。
在伤害与伤痛过去後,一定要想办法让你的生活作息尽量恢复正常。
听听孩子们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可让他们由游戏或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可能让你的小孩回到学校,开始叁与学校活动。
工作或开车时一定要小心,因为在重大灾难或压力过後,意外更容易发生。


创伤後的心理压力

创伤後压力疾患

    精神创伤後压力疾患(PTSD),系指一个人在经历极度的创伤压力事件後,出现严重的害怕、无助感或恐怖的反应。

    PTSD可发生於何年龄,症状通常在创伤之後三个月内开始出现,延迟发生的时间短至一周或长至三十年。症状好好坏坏解随时间而改变,甚且在压力期间表现得更强烈。据统计约30%的病人会完全恢复,40%持续出现轻度症状,20%持续出现中度症状,10%维持没有变化或更加恶化。

其核心症状包含下列三大类

    此创伤压力事件经由梦境或回忆持续被再度体验。
    对创伤相关的刺激产生逃避反应即对一切的的麻木反应。
    高警觉性;上述症状以造成人际社会功能的受损,解持续一个月以上。

易罹患PTSD族群

    较年轻与年老时期遭受创伤压力事件时,较成年人无力忍受伤痛。
    不适当或匮乏的社会支持。
    原已罹患其他精神疾病。
    具有精神疾病遗传体质上的脆弱。
    不成熟或病态的病前人特质。


 评:该文是在去年921台湾地震提出来的。但所描述的内容和方法都简要地反映出在巨大自然灾害中人们可能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适用于其它灾祸。比如洪水、海啸等。虽然某些做法尚值探讨,但尽量尝试有助于实践。此外,灾祸对那些注重得失的成功人士是一个极大打击,可能会造成自暴自弃等,一蹶不振,这些也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危机,特别是家人全部遇难也可能造成自杀。(郭卜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咨询师建议:如何帮助丧失了亲人的朋友   


  当你面对一个在地震中丧失了亲人或朋友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很可是心理创伤(PTSD)的患者。对于这样的患者他们可能处在心理创伤治疗中的维持期间(我认为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至少需要30天以上的维持期)。在维持期间,我们更多地是给的患者(也称当事人)提供支持性的心理帮助,所以我的有关建议如下:



1.我们不要去阻止当事人的哭泣,阻止当事人的那些不伤害他人与环境的情绪表达(有的文化认为哭是不好的,所以会压抑那些自然的情绪表达);

2.提供必要的生活与物质上的帮助,以及必要的照料;

3.尽可能提供一些让当事人感到安全的措施(如某些人际关系和环境);

4.切忌死缠着当事人,讲那些关于失去了亲人如何看待人生之类的大道理;

5.如当事人愿意讲话,有人倾听和关注是很重要的;

6.在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断时间里,当事人最好有人陪伴,不要独自一人,闭门独居!尽可能地和亲友在一起,分享自己体验;

7.在30天之后,如有条件的话,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做心理干预(如EMDR眼动治疗、仪式化技术、未完成事件的处理、和意象对话等技术干预),或参加团体治疗.



   张军

2008-05-15于成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6 15: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后心理辅导手册word版及部分文献

灾后心理辅导手册word版及部分文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6 17: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一: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http://202.96.155.169/publicfile ... fb/200805/35291.htm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一: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1、以人为本抢救生命
生命2008年5月12日下午显得那么脆弱,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眨眼之间千万房屋倾覆,千万生命危在旦夕!还有没有比抢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震后两小时内,胡锦涛总书记即做出重要指示,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温总理立刻赶赴抢险救灾第一线并一直在一线指挥救灾。所有的救援,都紧紧围绕着生命的抢救!生命,在那一时刻,又是多么的珍贵!
为了这珍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面前以命搏命,以前所未有的坚韧精神咽下泪水,忍住悲痛,面对死神,不言放弃!
2.心理救援在行动
人是世间第一可宝贵的,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对经历特大灾难者不但需要生命和身体的救助,还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心理创伤,尽最大可能将这场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减少到最小,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因此,整个社会救援系统中应该也必须包括心理社会干预部分。
严重地震以后,不仅仅是受灾人群,指挥救援的人员,搜索救援小组、处理尸体的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帮助搜索救援的人员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以上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有些人不能允许自己休息,在极为疲惫的情况下还坚持救灾活动,这种表现被称之为继发性疲劳综合征。
本次灾难巨大,救援条件恶劣,需要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因此,在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前提下要及时适度的轮流短时休息,保证有清醒的头脑和较为充沛的体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救援人员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救援人员在面对大量伤亡之后,直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之后,要有专业人员给予心理支持,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缓解心理压力,会使救灾工作更加有效。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会帮助他们,避免发生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请记住下面的话:
受灾后,寻帮助;先躯体,后心理;多鼓励,缓压力。
3、本次地震对人们心理影响的特殊性是什么?
本次地震突如其来,伤亡巨大,余震连绵不断,震区交通破坏,不仅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伤害,也会使人们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损害人们的安全感,严重者甚至产生急性心理反应。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受灾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自然会产生无助、压抑、悲伤、麻木、愤怒、身体不适等应激反应。在应激反应之外,安全感的丧失不可忽视。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余震,不敢回家睡觉,只能选择在户外住宿。同时,此次地震据报大部分中国大陆区域有震感,这给灾区外的人们也带来了不确定感,人们会觉得平时安全规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种不确定感会影响到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有些人,会焦虑;不安全,扰情绪;多数人,会自愈。
4、灾区的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
大灾难,有影响;犯糊涂,心慌张;
易上火,做噩梦;心里愁,别喝酒;
5、最严重的急性心理反应有什么表现?
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还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尽管灾难时过境迁,他们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灾难片段在脑海中、梦中反复闪现,甚至不愿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现的过于警觉等。对有上述情况的人要加强识别和干预,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严重者,景常现;如电影,常回放;
胆子小,很害怕;不理人,少说话。
6、努力去做下面的事情,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人渡过难关:
要从政府,救援人员以及公安人员等正规渠道了解救助的最新动态与信息,避免传言带来更多的心理不安,影响判断能力,造成次级伤害,形成连带损失。比如到处打听信息造成头脑混乱,不能判断真伪,反而影响自身健康;
选择救援人员安排的避难场所,尽管不很舒服也不要盲目躲避在危险区域的房屋里;
相信政府,做到不听信传言,不传播谣言,以防引起混乱;
尽量理解在这样的困境下,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只有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克制,才能免生冲突,达到保护自己和大家的利益;
尽可能定时就餐,适量饮用清洁水,不要以自己平素的好恶挑拣食物;
注意保暖,特别是夜间;
如果您有慢性病,请不要忘记按时服药;
尽量注意卫生,尤其是在暴雨过后,一定要保证食物、饮用水和手的清洁。在这样的自然灾害后,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和瘟疫的传播;
在可能的情况下和家里人通话,让他们知道您很安全,同时感受他们的关心;
在集中场所安置的群众不要总是坐、躺、站在同一个位置,争取就近活动身体,一天坚持6次以上最好,不要担心活动时别人会笑话;
管好自己的钱物,避免因钱物丢失引起连带损失使心情更为恶劣;
尝试着对周围和您一样避难的人微笑一下,简单沟通会使身边的环境稳定,避免发生冲突;
尝试着对身边的同样遭灾的人们说一句温暖或者鼓励他/她的话;
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一些明显异常的感觉,或者发现他人有异常的行为,请尽快到医疗站咨询或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
不信谣,不传话;心平静,少害怕;
环境改,多适应;邻里间,多说话。
7、在困境下,哪些事情应当尽可能避免?
不要指责埋怨。地震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没有人愿意遭受地震。因此即使有焦躁的情绪,也不要在亲人之间相互埋怨,而应当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不要偏听偏信小道传言。可能会有少数人会散播各种小道消息,会造成人心惶惶,甚至诱使大家上当受骗。因此,应当注意从正规途径了解信息,不听、不信、不传小道消息。
在有些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不要聚众闹事或参与闹事。通过暴力的途径不能达到解决困难目的,反而增加了解决困难的难度;要坚信政府和军队以及广大灾区外的群众心系灾区,正千方百计努力救援,努力争取解救灾区群众。
少埋怨,相互帮;有矛盾,化解它;
鼓勇气,树信心;平安日,早回家。
救援还在继续,生命还有危险,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中国一定可以渡过灾害,重建家园!

以上内容由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6 17: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二: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http://202.96.155.169/publicfile ... fb/200805/35292.htm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二: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本次地震发生在下午上课时间,不少学校遭遇到了重大破坏,不少家庭丧失了自己的孩子。还有很多孩子受伤,在所有灾区的人正在经历了重大心理创伤时,请千万留意一下身边的儿童,因为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也正在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创伤。
1、为什么受灾儿童需要特殊关注?
地震会使人们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反应。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儿童同样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2、需要留意孩子的哪些反应?
(1)情绪反应:
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
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
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
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
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3、哪些孩子在灾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
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4、保护受灾儿童简单口诀:
先医疗,救生命;保温暖,供饮食;
睡好觉、防丢失;防疫病,手勤洗;
找玩具,讲故事;莫惊恐,多解释;
鼓信心,要重视;指导下,看电视。
心烦躁,情绪低;找医生,健心理。
5、怎样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的安全,预防潜在危险?
(1)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
(2)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
(3)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
(4)要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到,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6、怎样做好儿童的基本心理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7、如何避免成年人的应激反应影响儿童?
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咨询就诊。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指挥调度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抗震救灾工作正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以人为本、物质和心理援助并重的灾害救助局面也正在形成。面对这场一特大灾难,让我们勇敢面对的同时,伸出双手,帮助我们的孩子度过难关。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坚定信心,重建家园!
以上内容由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6 17: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三: 抗震救灾中居丧者的干预
http://202.96.155.169/publicfile ... fb/200805/35293.htm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三: 抗震救灾中居丧者的干预



本次地震使数万人丧生,对活着的亲人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和重大打击。痛失亲人是人生的重大丧失,可能引起情绪、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变,也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改变,有时还迁延成慢性状态,给个体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早日适应新的生活。
居丧干预是心理治疗中比较有针对性的技术,系统的干预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一、对居丧者干预的目的
帮助他们渡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
使他们能正视痛苦;
表达对死者的感情;
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二、痛苦工作的概念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痛苦工作”(Grief work)。痛苦工作是当前危机干预理论最为重要的基础。1942年波士顿椰子园音乐厅大火烧死492人,Lindemann(1944)发现那些没有经历痛苦工作的居丧者,将出现严重的精神病理现象。
痛苦工作包括:正常的悲痛反应,如为失去亲人悲痛;从丧失亲人的不幸中体验到痛苦;接受丧失亲人的现实;适应没有亲人存在的生活。鼓励人经历正常悲痛过程可预防丧亲危机所致的负性后果。
三、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反应
1. 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甚至出现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
2. 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
3.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有噩梦,失眠等。
4.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
四、居丧干预的原则
1.个体化原则,针对“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
2.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和帮助;
3. 治疗者自己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
4. 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情感爆发和愤怒,要知道这只不过是居丧者的愤怒甚至是对灾难敌意情绪的转移。
5. 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借酒浇愁、暴力发泄和自杀等不健康的行为。
6. 随时让居丧者看到生活中的期望,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五、居丧干预的策略
(一)支持与帮助
1.居丧之初多处于情感休克期,表现茫然麻木,工作目标应放在和居丧者沟通,提供心理支持;由志愿者或其同事担任安慰工作时,首先要取得居丧者信任,建立好人际关系;
2.鼓励居丧者表达感情,给予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
3.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1.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2.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3.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
4.告诉被帮助者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
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这种表达方式不限性别和年龄。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居丧干预的注意事项
使用标准问候语
2.使用和居丧者类似的声调,提供帮助者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与居丧者的声调相匹配:
如果居丧者的声音听起来平缓而悲伤,你应该轻声说话;
如果居丧者的声音愤怒而响亮,你的声音应该与其接近,但音调应稍低;
然后慢慢地把你的音调调到正常水平;
被帮助者会慢慢配合你的音调。
3. 尽量使用居丧者的用词、用语与其交谈
例如:居丧者:“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帮助者:“您已经制订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吗?”
居丧者可能会用俚语,但不鼓励用贬义词或不恰当的词汇。
4.当好倾听者
好的倾听者要掌握以下技能:用心理解和领会倾诉者的思想与感情;允许倾诉者口误或用词不当;允许其停顿和沉默;搁置自己的需要与看法。
不够称职的倾听者会有以下表现:打断对方的谈话;随意转换主题;说教;匆忙下结论;回避问题等。
5.避免给予建议
给居丧者提供直接建议是件很危险的事,要避免这样做;
交流目标是帮助居丧者发现重建生活的资源,让其自己做出决定;
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无效,你将为这一失败承担责任;
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有效,成功可能属于帮助者;不管成功与否,问题的关键是居丧者没有真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者过于主动为居丧者做决定不利于居丧者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恢复。
6. 避免在干预中评判居丧者
例如:“你不应该那么想”
“你不应该伤害你自己”
“你怎么能那么做呢?”
7.避免转换话题
帮助者如果在干预中随意转换话题或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与居丧者沟通,会给其造成一种帮助者有意避开谈论此话题或对此话题不舒服的感觉。
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
1.了解居丧者的人格特点对于了解其独特的反应是必不可少的;
2.告知居丧者尽管痛苦,也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3.告诉居丧者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居丧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其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
4.帮助居丧者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
总之,提供帮助的人既要能“共情”,分担居丧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与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要使居丧者产生绝望或过分依赖;要鼓励其正视失去亲人的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地要求对方“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
居丧干预不等于精神病学意义上早期干预,这次地震的居丧干预针对的是正常人突然遭受意外丧亲的打击。首先要帮助居丧者适应,应付创伤事件,帮助居丧者体会自己控制情感的能力,不要在情感发泄方面化太多时间。提供放松的、能使居丧者康复的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只有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时才应实施精神病学意义上的干预。还应尊重居丧者的是否需要帮助的需求,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暂时表现出的退缩行为。
突然丧失亲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人类一直在磨砺中成长。我们只要坚持给予痛失亲人者鼓励和建设性的帮助,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生活一定会重新开始!

以上内容由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6 17: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后心理辅导资料若干

应急心理救助技术在唐山地震救灾中的应用.pdf  96.49 KB
??解析_中小学生灾后心理干预.pdf  588.56 KB
??灾后公众的心理干预初探.pdf  70.59 KB
??灾后救助的新焦点_灾难心理危机干预.pdf  324.01 KB
??灾后重建中的_心理救灾_.pdf  181.55 KB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_1_激情宣泄技术.pdf  487.40 KB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_2_情志相克技术.pdf  249.25 KB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_3_沟通技术.pdf  182.06 KB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_4_放松技术.pdf  813.64 KB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_5_疏导技术.pdf  52.72 KB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_6_倾听技术.pdf  716.69 KB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_7_引导崇拜技术与冥想静心技术.pdf  50.27 KB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6 22: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后心理辅导分三阶段 儿童是重点人群
2008年05月15日 21:00
  灾难后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一批被派往四川地震灾区的专家王文忠介绍说,自然灾害往往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极大地超出个人及团体的应付能力。因此大灾难发生时,受灾群众往往因无助和无法应对而感到惶惑不安,产生心理挫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

  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难以入睡、正常的食欲和消化变弱、冷漠、感觉迟钝、头痛背痛、胸口痛等,同时往往伴随恐惧、焦虑、烦躁不安、消沉、抑郁、自卑、记忆力下降等,有些则产生敌对、酗酒、吸烟、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

  抑郁通常是地震危机中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极度悲伤的人容易进入抑郁状态,失去爱人亲友的强烈悲痛对生还者来说更是难以忍受,感到极度失落而无助,甚至产生自杀冲动和自杀行为。

  王文忠说,重大灾难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果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

  他表示,如果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能得到有效帮助,就能增强应付危机的能力,不仅可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复到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因此,灾后的恢复建设中,心灵的重建同样重要。

  儿童是心理关怀的重点人群

  心理学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为三类:一是遇难者家属;二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三是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张建新说,针对不同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关怀方式。例如对于遇难者家属,应该找到一种渠道让他们宣泄心中的悲伤。张建新说:“中国是个注重丧葬仪式的民族,在灾后重建中,政府必须对此予以关注。”

  王文忠分析说,当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会伴随一些肢体动作,比如表情呆滞、浑身不自主地颤抖、失眠、吮吸手指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家长不能急躁,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努力向他们解释清楚灾难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家长还应多关爱和倾听孩子,让他们明白父母是爱他们的,他们是可爱的。

  灾后心理辅导的三个阶段

  专家介绍说,灾后心理辅导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灾难发生和之后很短一些时间。这段时间里,生存是第一要务,受灾群众会进行自救、营救他人,并从灾难中尽可能抢救财产。在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乐观地认为会很快回到灾害之前的情况,心理问题并不明显。

  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在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灾民马上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灾”与“物质救灾”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救灾效果。

  第三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特大地震灾害给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往往是长期的。199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20周年时,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迟性应激障碍,占22.1%。

  在灾后阶段,则应该对受灾人员、抗灾人员进行心理筛查,进行心理干预。在这一阶段,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心理问题产生时,症状可能是相同的,但由于个体差别,解决的方法是不同的。”张建新说,“这时候必须有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他表示,中科院心理所将开展1-3年的长期研究,对灾后群众的心理状况进行持续跟踪。

  心理专家将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

  中科院心理所和上海增爱基金会今天紧急启动了“‘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将分批向灾区派遣心理学专家。第一批两位专家于5月15日上午离京赶赴灾区,第二批10-20人的心理专家预计在一周后派往灾区,更大规模的第三批心理学专家将在一个月后启程。

  第一批专家组由王文忠、祝卓宏二位心理学家组成。王文忠长期从事儿童健康促进的研究,同时兼作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工作;祝卓宏长期从事心理创伤的研究和康复工作,并参加过SARS等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心理干预。他们将在灾区工作半个月左右,对灾害受难者,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及其家庭给予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对进行心理援助的志愿者进行培训,给身处危机事件中的群众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据介绍,“‘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包括五项任务:

  一是配合政府相关部门,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帮助受灾群众恢复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

  二是对救援人员进行快速的基本心理干预技巧培训,一方面使他们在救灾时能对灾民进行基本心理疏导,另一方面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避免心理枯竭,提高工作效率并维持工作热情。

  三是在受灾地区建立灾害心理干预基地,组织队伍为灾后重建提供持续心理援助。重点为帮助受灾中心地区和附近地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的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及其家长和教师,走出心理阴影、恢复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是为社会大众提供重大灾害发生后的心理健康知识,减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五是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地震救灾方案提供心理学补充和具体措施。(记者齐芳)

  来源: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
灾后教师实施的心理辅导
2008-05-16 10:59:29   来自: 女女

  内容摘自http://www.mipang.com/groups/21615@/t.38843.44d.htm
  
  在灾后,面对学生所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一心理辅导员的角色,针对学生在重大灾害中所可能造成的任何心理上的伤害,进一步的发现及做出及时的辅导,避免学生在心中留下阴影,有碍其日后的正常发展。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因应其突如其来的不明情绪,让学生可以经由某些方式或管道,宣泄其情绪,并且导正学生对于某些情绪发生的错误观念。以下的介绍,将分为一般性通则与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适用的特则来说明。
  
  教师在灾后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性通则
  正如前述,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的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因此,许多学生在这段期间会有有暂时性的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时,做为教师的您,应该能了解面临灾变的这些正常反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若能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如班会、或辅导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将可有效的抒解学生在此阶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压力。在此,我们推荐目前在美国实施多年且颇具成效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简称C.I.S.M.)模式,便是提供教师一向具体可行的方法,藉由团体讨论的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灾后对自己的心里,情绪等方面进行重建。
  
  C.I.S.M.的实施步骤基本上可分为七个阶段,不过考量学生可以理解与实施的情形,我们把它简化成四个步骤:
  
  1. 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将要求学生叙述他们的名字(可围成小团体进行,若在灾区实施有些孩子彼此之间可能还并不熟识),说明他们在这次地震中发生什么事情。这样将提供他们对地震经验的再造,并针对此事件表达出适切的事实。团体的领导者通常可以询问:他们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经验了些什么?看见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和做些什么?假如学生无法具体表达,在了解他们的感受后可换到下一个人。
  
  2 思考阶段:
  教师将要求这些学生共享当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寻常事件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在这个阶段中,这些学生将从一般陈述中提供事实阶段的补充信息,促进相互间表达出更多的念头。教师或团体领导者逐一体会,并且邀请下一位参与者表达。
  
  3 反应与症状阶段:
  反应阶段涉及分享当场、现在与事后的感受,这包括事件后所经验的任何生理的,情绪的,认知的或行为的征兆或症状。教师可以请这些学生叙述对这次事件的反应。可询问学生:「这次地震中最糟的部分是什么?」「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将其从这次地震所产生的意外中删除,那将会是哪一件事?」,或问他们:「当时你最强烈的感觉为何?」「灾后至今,一直持续困扰你的感受或行为有哪些?」
  
  4教学与再保证阶段
  在征兆和症状被表达出来,学生将得到再保证,意思是说,教师将以肯定与支持的口吻说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并再补充一些或许尚未表达出来的额外征兆与症状。在这阶段中也将提供正向的因应方式,特别是一些已经浮现出来的。而且也提供压力管理的一般信息。
  
  此外,学生在这阶段中或许会希望发展出行动计画。他们或许希望发展出一个预防课程,决定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使得面对这次的灾变可以表现得更好,学生的决定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并持续提供指导与或取得讯息。
  
  在面对这样的讨论分享过程中,你的态度应该是:
  
  1. 开放式问句
  
  (1)多告诉我一些关于……
  
  (2)你会怎么做?
  
  (3)我希望你说一些…
  
  2 使人成长的气氛
  
  (1)同理心(尝试让自己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观点)
  
  (2)专注
  
  (3)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
  
  (4)非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
  
  (5)沉默(听者保持沉默)
  
  3. 催化倾听的几个要件
  
  A. 集中注意力在学生的世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所想说的,让他自由的表达,以进入他的经验中)
  
  B. 专注在学生言语和非语言的讯息(如学生的眼神、音调和肢体动作等)
  
  C. 依学生当时的心理准备状况,让他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或以身体上的接触安抚(如拍学生的肩膀)。
  
  4.倾听时需要
  
  A. 让说话的人感到自在: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能自在的说话。
  
  B. 对说话的人表现出你想要听他说话:注视与行为表现是重要的,不要让自己忙于其它事情上。
  
  C. 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经心的涂鸦、清敲或播弄纸张,若把门关上那会使环境更安静,更有利于倾听。
  
  D. 要有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不打断说话,避免看着门,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E. 克制你的脾气:一个生气的人容易从他人的话语中得到错误的意思。
  
  F. 停止说话:假如你正在说话,你并无法倾听。
  
  G. 问问题:这表示着你正在倾听,将有助于发展进一步的观点与必要的澄清。
  
  在经过以上团体的压力处理课程后,若发现学生仍然表现出行为失控、退缩、上课精神涣散、或不名原因的生理病痛等,您可以进一步与当地的精神医疗或心理辅导之专业人员询问。
  
   
  
  教师在灾后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的特则
  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及青少年的辅导方式
  
  上述的说明是一通则式的介绍,以下则针对不同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身心需求,提供给教师从事学生灾后心理辅导的参考。
  
  对学前阶段的教师
  此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维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的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我们建议以下的一些活动,不断经验「再保证」的过程中,重建学生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
  
  · 提供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 多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或提供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如伦敦铁桥、大笼球等。
  
  · 提供孩子绘画经验,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之后再团体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画笔最好不是水彩,此时要的是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
  
  · 孩子此时的胃口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建议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们在生理与情绪上的补充。
  
  · 用一些不具威胁性或低威胁性的活动来鼓励他们来玩保护自己的游戏,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么办?」「假如家里突然停电了,要怎么办?」
  
  · 告知家长,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对学龄阶段的教师
  此阶段的儿童虽已能表达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但他们往往缺乏具体且完整陈述的能力,此外,若他们失去心爱的宠物或物品,他们难过的心情也需要相当重视与安抚。以下是一些活动上的建议:
  
  · 对低年级的学童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 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注意仍可拉回到在「通则」中所曾提示过的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再保证。
  
  · 让学生编故事,也可以用绘画或用接龙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兴趣,以便于整理与回馈。
  
  · 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让大家来面对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身心症状进行调适,学生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教师在整理后给予回馈。
  
  · 亦可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防灾预防计画演练。
  
   
  
  对中学阶段的教师
  此阶段的学生大都以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唯处于同伴认同的阶段,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已是个小大人,因此,我们建议可安排以下的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6 23: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台湾大地震看,灾后9个月到3年的自杀率是比较高的。确实需要心理方面的帮助。
听一位中科院心理所的朋友说,他们所今天已经组织了第三批人员去灾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oyun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5-17 16: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后心理调适资料(共4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敏(台湾大学社会系兼任讲师) 摘自慈济月刊


陪伴不是接过对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让丧恸的家属知道:有人同行。

悲伤源自失落,死亡是终极的失落。死亡的形式和遗族的悲伤调适有很大关系。毫无预警的意外死亡,较预知及有时间缓冲的死亡,对遗族是更困难接受、也需要更长时间的调适。

地震导致成千的家庭破碎,无数家庭在遽失家人后,面临解组的残酷考验。无论城乡,有的走了两代、有的仅存一人,有的人震惊、麻木,有的哀痛逾常……调适不好的会陷入沮丧无力、丧失活力与求生意志,或转向酗酒或发展出生理症状,必须及早预防。

助人者要自觉也要示范稳定

悲伤辅导需要经验、敏感与同理心,一般来说,有三类人可从事:专业人员、受过训练的义工、已复原的家属。

辅导过程中所说所做,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对方的需要;也就是不因自己的不安焦虑而喋喋不休,或转移话题;不强把自己的价值观或想法加在对方身上,要能省视自己的成见甚至偏见;保持开放的心,敏察丧亲者的需要,也保持清明的心,分辨自己与对方的状况,掌握彼此的界限,不逾越、不纠结。

地震造成的创伤是集体式的,助人者须洞察自己的反应,因为陪伴家属的同时,我们只有清楚自己的状况及限制,才能保有平衡的心,也才能示范出此时家属极需要的安定感、稳定感;并在助人历程中感受活泼的心,比如灵光一现的创意、学习、交心的感动与成长。

陪伴不是接过对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让丧恸的家属知道:有人同行。

聆听、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在同一场灾祸中幸存的家人或族人,都会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太多内在的自责:「为什么不是我?」「如果我……」这样的罪咎很难解套,彷佛要为逝者的亡故负责。

相对于内心的愧疚,生还者多半也有强烈指责的需要。因为对莫名的大灾难,除了惊恐,也挑起心中种种愤恨不平,恨建商、恨天地不仁,怪政府、媒体、气此时暴露的人性弱点……

透过诉说、回忆、分享,悲伤可以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即使勾起伤心,如此的面对仍是绝对必要。因此旁人能够聆听、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对于强烈的情绪表达,无须制止、建议、说教,任何人遭此巨变,都会有难以承受的悲痛、愤恨;此时听者的接纳、尊重、给予空间,是很重要的。

几个引导的方法:

【唤起现实感】

悲伤辅导中,有时我们用「现实感」来引导:

「事发那么突然,你也吓坏/受伤了,究竟能做什么救出家人?」

「如果真的回头去救,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几千人丧生,是不是都是他们家人的责任,没把他们救出?」

「如果家人有错,是什么错呢?」

有时经过现实感的加强,家人终会承认:如此天灾,人各有命,生者无罪,自己也是灾难中的受害者。

【易位法】

辅导中也可尝试「易位法」问家属:

「今天若走的是你,你会怪家人吗?」

「你的家人如在天上看到你如此伤痛及不原谅自己,他会怎么想?」

如果当事人能转换角度,站在逝者立场,较能抽身看到自己的沈溺,或许会愿意为逝者放下心头重担,好好地照顾自己,不再苛责自己。

其实平心静气地想想,大家都是受难者,无人幸免,即使保住性命却失掉了亲人、房子,前途茫茫,自己重伤累累,也是直接的受害者,何忍再加诸责难?

辅导关系稳固时,有时我会诚恳地告诉当事人,逝者已解脱,但无法解脱的是生者,他打算困在离苦伤悲中多久呢?他还要惩罚/不原谅自己多久呢?

【仪式转移】

减轻思念、不舍、罪恶感的方式很多,宗教仪式、布施植福、念经回向等,都让遗族有机会透过某些方式实际地纪念逝者,或为他们尽一点心力;民间的折纸钱、莲花、烧衣物等习俗,都提供了具体的哀悼方式,在参与过程中与亲友结伴,感受到支持。

我始终努力学习以更轻松与正面的态度看待「死亡」。比如西方的追悼会可以是欢喜的,主题常是「庆祝某某人的一生」(celebrate someone’s life),有歌有回忆、有笑有泪,这样不针对「分离苦」而更兼顾「生前欢聚」的悼念方式,值得我们借镜。

【创作发挥】

创作在悲伤治疗上的效果也不容忽视,日记、音乐、诗文、绘画、手工艺、舞蹈、戏剧等,在在都有洗涤与净化心灵的作用。「安妮的日记」、「周大观的诗」以及九二一之后的音乐会、雕刻等,都可见到人类透过艺术文化创作,让苦难升华的本能。

【放松练习】

此外,令人难以承受的是,灾变亡故者的死亡形式所伴随的惨烈、变形,家属悲痛的强烈情绪造成视、听、嗅、触觉上难以抹灭的记忆。因此,认尸的家属或陪伴的志工、挖尸的消防及军警等救难人员,常在灾后出现一些压力症候群,如:恶梦、记忆再现,身体不适乃至身心解组的状况;这些症状在辅导过程中常运用放松练习、冥想,来教导当事人用更多的方法减缓症状。

地震后,身心常感到「天摇地动」,是很典型的压力反应。我有时带的放松练习只是邀请大家安静地深呼吸,练习蹲马步,在静中找回双脚踏稳土地、以及身体的平衡与重心,让身体能加强并记住一个放松与稳定的经验。

如果再加上心灵层面,可以邀请对方冥想身体累积的压力、紧张与所有沉重的情绪,透过脚底的涌泉穴释出;或是用自己的脚丫和地球说话,紧紧地贴近、告诉地球:「我爱你。」「很抱歉,曾经给你的破坏,请原谅。」灾难将我们和宇宙的信任关系拆毁,这部分的重建也相当必要。我常告诉团体成员:「与其活得提心吊胆,不如把精力用来修补天人关系。」

【转念法】

同样的,如果当事人活在悲苦思念的深渊,无法自拔,我会邀请他每次以泪洗面时,用一点时间「转念」–将「不舍」、「不甘」转为祝福,祝福对方离苦得乐。我们的祝福也可以配合深呼吸,每一口深呼吸都在心底送出一朵代表祝福的莲花,一朵给逝者,一朵给众生,一朵给自己。练习转念的同时,也缓缓地转换了情绪,放大了自己关怀的角度。

【幽默法】

很多人无法接受沉重时还有幽默的空间,然而幽默是极佳的良药,也透露着我们面对灾痛虽无奈,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应对。一位灾区阿嬷说:「呷饱等地震。」又说:「这么老了还有机会来露营。」她的自嘲中有她因应灾难的智慧,值得学习。

地震后很多人说,看到别人笑就心中有气,丧亲者更是哀戚愁容。对前者我会不解地问:「全台湾的人都不笑会让我们复原得快些吗?」后者我会耐心等待,有一天当我看到悲伤的面孔闪过一抹笑容,我会告诉他:「真好,你又能笑了,在天上的亲人一定很开心。」

※ 悲伤辅导需要相当大的专业人力,配合小区特性,并结合地方及志工资源,提供个别、团体或家庭的咨商,以协助小区走向复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9 17: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省心理学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
特辑
《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
见附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9 18: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主编:李伟健 黄小忠 孙炳海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三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9 18: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后人们会出现哪些心理反应?

在灾难发生之后,您可能会经历家园的丧失,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的伤害。幸存者常常会因灾难在未来数周内产生以下的一些身心反应。

  幸存者因灾难产生的身心反应,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后数月之内都会自己缓解,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心理反应:恐惧和担心、很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觉得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

  悲伤: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疏解;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内疚: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来避免亲人的死亡。

  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强迫性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灾难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

  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一种爱的失落感;对死亡亲人的怀念常有心如针扎般的感受。

  过度反应:对与地震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感觉过敏,反应过度;感到没有安全感,易焦虑;失眠,做噩梦,易从噩梦中惊醒。

  身体症状:易疲倦,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子宫痉挛,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

  我们怎样帮助自己: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快地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我们要:

  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积极康复的保证。

  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我们不要: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一同分担悲痛。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0 09: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心理医生督导,这方面资料很细,主要围绕创伤后应激障碍展开,希望电话详细沟通!电话:13799411281
若有到灾区计划,请联络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0: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psychology于2008-05-20 09:59发表的 :
我是心理医生督导,这方面资料很细,主要围绕创伤后应激障碍展开,希望电话详细沟通!电话:13799411281
若有到灾区计划,请联络我!

不知道你所在城市,湖南自愿者都是自己把特长和联系方式向有关部门登记,接受统一安排。有心理方面特长的自愿者优先考虑。

我在筹划一集专刊,以心理辅导为主,如果有时间,请选编这类文章跟下面帖子提交。
《书园》——5.12大地震专刊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8147

现在我在看心理资料,自己先培训自己再选编文章,如有心理医生帮忙,那我就可省许多事,谢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0 13: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急救现场操作指南(第二版)
附件是由众多志愿者在5天内翻译完成的《心理急救现场操作指南(第二版)》,希望对灾区救援人员有一些帮助。
由于实际仓促,翻译难免有些错误存在,但基本上不影响使用,希望我们这些无法奔赴一线的人能为灾区尽一份微薄之力。
本手册如用于救灾目的可随意传播、打印,但不可用于印刷出版。欢迎大家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对这些志愿者表示感谢!
http://www.ucbbs.org/cgi-bin/bbs ... 518165130&xxx=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09:54 , Processed in 0.1869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