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11 20: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日重翻了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还看了叶廷芳《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与展望》,以及与他争鸣的文章:张良皋的《中国建筑的再反思》,颇受启发。欲结合他们的文章对余的论述再做吸收。
关于外行评建筑,邹德侬先生在《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解困》中有言,引用过来,正好说明:建筑经常借用邻家的概念和道理来说明自己, 比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时代的镜子等等。这种比喻, 思路开阔, 形象生动, 可以深化对建筑的理解。不过任何比喻都代替不了建筑本身, 比完之后, 还是要回到自己家中, 不能长期在邻居那里讨生活。
如今都说研究生的论文实在难懂,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建筑理论发展了, 自己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 读起新理论来难免不得要领。由于读不懂而心理受挫, 免不了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问题。建筑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人们成天住在里面, 接触它, 使用它。讲盖房子的理论到底能够有多深, 是不是能深到连专业人员也弄不懂的程度? 再说, 写文章的人, 大多数是些一间房子也没盖起来过的学子, 而看不懂文章的竟是盖了一辈子房子的建筑师或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师, 这总有点儿不大正常吧。到底是建筑理论中的哪点儿让人看不懂? 日子久了看出来一点门道: 种种艰难的文章, 凡是看不懂的地方, 所说的大都不是建筑领域的事儿; 而说建筑领域的事儿又让人弄不懂的地方, 大多数是翻译而过不来的外国句子。
原来, 我们的这些建筑理论来自邻居: 一家是相临的外学科, 一家是外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