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5-2 01: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01年5月2日,德国作家布雷德尔生于汉堡一工人家庭
布雷德尔,德国作家。1901年5月2日生于汉堡一工人家庭,15岁小学毕业,进工厂当学徒,加入社会民主主义工人青年团。这时德国已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年,国内民穷财竭,工人生活艰苦,使他体验到资本主义剥削和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1918年加入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领导的斯巴达克团。是年这个团改组为德国共产党,他也是最早的党员。1923年参加汉堡工人起义,被捕下狱,在狱中写成《玛拉──人民的朋友》(1924)。获释后,在一条航行地中海的船上当机匠助手,到过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北非等地。经过一年半海上生涯回到汉堡,进“N和K机器厂”当车工,并由台尔曼介绍在汉堡《人民日报》当工人通讯员。他在通讯中流露出的革命信念,触怒了反动当局,于1930年因一次对制造防毒面具的报道,被魏玛共和国法庭以“文艺叛国罪”叛处两年监禁。他在狱中写成反映无产阶级日常生活的长篇小说《N和K机器厂》(1931),深得著名的共产主义作家路德维希·雷恩的赞许,立即付印。因此他在监禁中又写了一部表现汉堡工人的长篇小说《罗森霍夫大街》(1931)。这两部反映20年代德国工人革命斗争的作品使他进入了安娜·西格斯、弗里德里希·沃尔夫等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行列。他的另一部讥嘲“纳粹纲领”的小说《财产条款》,因为原文纸版落到纳粹手里,只有俄文和乌克兰文译本流传。
1933年纳粹没收和焚毁他的作品,并把他关进集中营。13个月后获释,流亡到布拉格。他根据这段经历写了长篇小说《考验》(1934),这是第一部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写成后被译成17种文字。1934年他和贝希尔到莫斯科,列席了作家大会,并见到高尔基。会后留居莫斯科,和贝希尔一同从事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工作。1936年, 他和布莱希特、 福伊希特万格合编文艺月刊《发言》。1937年他以党员地下活动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你的不认识的弟兄》出版。同年去马德里出席反法西斯保卫文化代表大会,并参加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国际反法西斯志愿军,被任为台尔曼营的政委。在夺取埃布罗河上的昆托要塞的战斗中负伤。在巴黎治伤时写成中篇小说《埃布罗河上的遭遇》(1938),并研究法国革命史,写成供青年阅读的历史小说《莱茵河上的委员》(194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已去苏联。他以自己的革命斗争和亲友们的生活作素材,写成《亲戚和朋友》三部曲的第一部《父亲们》(1941)。第二部《儿子们》(1949~1952)脱稿前,他回到了解放了的祖国。《孙子们》发表于1953年。三部曲的故事从主人公华德于1901年诞生起到1945年柏林解放止,通过华德的外祖父哈特柯夫的回忆,又追溯到30年前普法战争末期,从一个家庭反映了这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又直接影响到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作者在这里想说明德国工人阶级这80年的斗争是有成果的,他们的血汗没有白流。
1941年10月希特勒军队接近莫斯科时,布雷德尔和魏纳特到前线去草拟传单,用扩音器喊话。他把这时的经历写成中篇小说《一个德国兵的遗嘱》(1942)和《特派员》(1944)。
1945年 5月,他回祖国参加重建工作,写成中篇小说《沉默的村庄》(1949)和《五十天》(1950)。前者揭发一些村民想用沉默来忘掉助纳粹为虐的罪行;后者是一部报告文学,记述劳动人民在50天内重建一个被洪水毁坏的村庄。
布雷德尔回国后,先后担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主席,主编过《今天和明天》、《新德意志文学》等刊物,同黑尔合写电影脚本《台尔曼──他那阶级的儿子》(1954)。1955年春,他来中国访问,在延安毛泽东故居参加过一次宴会,他把听到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故事写成《枣园的宴会》(1956)。1959年发表《新的一章》,1964年续出它的二集和三集。1954年他被选为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和艺术科学院副院长,1962年为院长。他曾计划写一部自传《考验的道路》。1964年,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旅行归来,参加东西德作家中心“笔会”在波茨坦举行的年会,接着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访问,返德不久,在艺术科学院 1月27日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因突患心肌梗塞症去世。
布雷德尔在创作上力求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他们正面和反面的种种性格,描写他们的“内心抽搐和斗争”。他的语言也同他的为人一样地朴质而富有感情。他说:“只有朴素的文艺才能为人民所接受。”他是中国人民熟悉和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译本。
评论:一生颠沛流离,重要作家、民主斗士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