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36|回复: 13

[【文史类原创】] 清朝最后一科科举试题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4 12: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于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87024


清代末科试题见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72159,感觉结合1904年的情境做一下分析,是能答出来的,所以在此试着分析一下,并拟构一下答题要点,全文拟答就暂时不做了,毕竟人家当年是要考9天的。


第一场,史论5篇
【原题】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分析】:结合1904年情况,内忧外患,列强环伺,新政始出。所以这篇内外轻重是讲军事、外交得失的。
【答题要点】:
a.周唐主要军力不在中朝,而在诸侯、方镇。所得在于,如果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强,就能有效集合地方力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并且地方自行解决兵员、后勤,朝廷所在地负担不太重,补给线不太长。所失在于:地方做大容易威胁中央,周有诸侯混战,唐有方镇割据。
b.秦、魏(当指曹魏)主要军事力量在朝廷手中。所得在于,集中指挥,朝廷对军队控制力强,没有发生军事政变,同时对地方军队政变也有有效镇压,比如曹丕镇压青州兵变。这样的军事体制适合出击作战,秦并六国,魏击蜀、吴。所失在于,对地方非军队的变乱,反应不够灵活。
c.经验总结:指挥权要集中,但是补给要善于发挥全局力量

【原题】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分析】:讨论对强敌要不要“怀柔”,要不要“利诱”的
【要点】:五饵三表是贾谊给汉文帝的抵御匈奴的建议,三表(哈哈哈……)是说爱人之状、之技、之道,也就是落后的会羡慕代表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五饵就是给匈奴好处,让他们自己“向化”。说白了就是妄想给匈奴点儿先进的东东和实惠,他们就转变成“文明人”了,就不侵略了。
其实秦穆公霸西戎,虽然用点送器物(还有美女)之类小手段,但是主要还是靠实力。中行説跟单于说不要喜欢丝绸衣服,那不适合游牧,说明中行説也没把这套当真正威胁,只是说不要耽误一时。这个终究不是决定性的。
【总结】:关键还是实力。班固说的是对的

【原题】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分析】:关于国家“不振”的情况下要不要“用猛药”的问题。要按照当时人对商鞅、王安石的认识作答,不能把几十年后人们的观念带进去。
要点:诸葛亮知道蜀国实力不济而任务艰巨,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知道这么干的坏处。所以不是出于本心,而是不得已。
王安石处于想集中中央力量削弱地方的想法,用的是商鞅之实,但是当时反对派实力非常强大,政治斗争激烈,不敢明说。

【原题】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分析】:1904关于“立宪”热议,这个实际是问君权授权于宰相的。
【要点】:唐德宗之后,宰相奏事只能金吾密奏,不敢私下议事。裴度为了谋划打击强大的割据藩镇(情形一再被晚清的人比附),请私第见客,获准。实际上君权应该是国家最高权威,并不一定具体管每一件行政。宰相用不着当潜在敌人似的防备。只要国君掌握大政的签字权,应该鼓励宰相充分招揽贤才参赞议事。

【原题】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金论
【分析】:1904的环境——列强环伺,远交近攻的话,会不会引狼入室?尤其是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
【要点】:不能因为急于消除眼前的小患,养成长久的更严重的大患。实际上金、元的兴起,已经牵扯了辽、金大部分精力。宋实在是为了图瓜分土地,才跟更强大的联合,去侵略较弱的。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你如果还不过那个较弱的强,那岂不更等着被灭?所以合理的做法是:联合同样较弱的,对付最强的。国际局势复杂,要善于分析、应变。


第二场,时务策5道
【原题】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 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分析】:原帖断句有误,应该是:“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是“有三”的“三”。
【要点】:陶铸国民是关于国民人格、心理、价值观的教育;造就人才是理工、技术教育;振兴实业是商业、经营管理教育。三者都重要。要想解决积弱,第一还是陶铸国民,加强新民观念教育。但是最着急有用的,应该是造就人才,何也?因为假使先培养技术人才的话,技术人才有了工业制造知识,但是国家缺少管理、法律等等方面的人才,工业制造知识还是转化不成产品。而先造就了人才,则哪怕技术缺乏,也可以提升现有的产业的管理水平,并且知道如何培育、引进、消化吸收新的技术。培育、引进、消化吸收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政治、法律、理财(相当于现状讲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人才。所以应该是造就人才最急,而陶铸国民的德育、体育教育应该朝廷在全国广泛普及,振兴实业则鼓励地方多兴办。

【原题】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分析】:这个题太有“晚清特色”了,呵呵。晚清人以中国历史参照世界近代,往往不得其要旨。中国历史上,侵略往往是以战略被侵略者的土地为目的,中国人当时觉得不占土地,而是要经济利益的侵略历史上没见过,不知道怎么应对。这其实是个近代化问题。
【要点】:西人侵略的首要目的是实利,并非土地。所以,除非不得已,一般不会战略土地,亲自管理,毕竟亲自管理有要驻军又要管行政,花费太高。例子么,土耳其、菲律宾,还有普法战争,多了……

【原题】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分析】:这个是晚清热门议题。用现代管理学观点看,其实是个决策权与行政权问题。也就是你无论聘用本国人外国人,都有个委托人掌握多大主导权的问题。但是晚清没产生这样的管理学分析方法,所以不太好拟答。
【要点】:洋人有先进的税务、海关律例、制造等长项,可以用其技,但是要注意主导根本之权。做到用其长而不为其所用。

【原题】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分析】:这个跟新政及新代农学兴起有关。当时已有1903年设立的商部下辖的农局。两年后1906年设立农工商部。可见对农业政策重视。
【要点】:一,设农业学堂;二,翻译西方农书;三,开办试验场;四,推广新式农业技术

【原题】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分析】:其中的历史背景是:1882年美国通过“暂定华工入境法案”,俗称“排华法”。当时排华有个原因就是,此前入境的华工大多数是由于广东土客械斗逃离,非法入境的,而且具有秘密社会背景。1894年发生一个判例,规定在美国生的华人是美国公民。而新的中国非法移民要遣返。于是根据这一判例,中美1894签订了《华工条约》,10年一续约。到了1904,要改订了。
【要点】:根据国际法,中国公民应该获得跟别的国家公民同等的对待,不应受到歧视。

第三场,经义3篇
【原题】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分析】:出自《大学》,作为首题,暗含中国传统的礼教治国观念,教化之道含义。


【原题】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分析】:出自《中庸》,原文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专取“中立”一句为题,暗含外交立场含义。


【原题】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分析】:出自《易》,原文为“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义是讲集市的,去掉“日中为市”,则暗含论述经济之道的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00: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书友不妨试试,自己练习了,说不定还有奖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11: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怎么觉得这种题目比我们现在的高考好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6 20: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南京大学赵益副教授的评点:

一日一场,共考三天。应该是省试。

第一场第三题,颇有心得。第一、四题亦勉强可做。第五题后半若谓南宋联合蒙元夹击金迁洛阳
事,尚亦可做。至于第二题,因从未读过贾谊(《过秦论》等数篇除外),题目都看不懂(“五饵
三表”,恐有误字。又秦穆公如何能用贾谊之论?),遑论回答。如此第一场充其量可得七十余分。

第二场置诸今日,颇较容易。惟第五题,恐流于空论,盖所谓“公法”、“原约”等,一无所知
也。若主考昏庸,第二场庶几可混过七十。

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以不用八股为前提。第二题不知出自何处。第三题似乎是《孟子》,如果猜
对,这一题不至零分。满打满算,也只有第一题勉强可以混个及格。如此,第三场若能有四五十
分,那肯定是天上文曲星保佑了。

三场下来,设满分三百,至多二百分。书法恶劣,小楷根本不能写,至少当扣去二十。又身处江南
人文之乡,不知能否在孙山之前。

呜乎哀哉,连个秀才都不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6 21: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怕对于绝大数工科学生真是不知所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7 08: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试题里面还蛮体现当时世界的情况,看了之后,让人开了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7 10: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liuyunzhzd于2008-04-07 08:15发表的 :
试题里面还蛮体现当时世界的情况,看了之后,让人开了眼界.

对呀!知道谁出的题就明白了,要不怎么是洋务派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7 14: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题目,并不是死板僵化脱离实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3 21: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佩服那个时候的读书人。
现在,看着都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4 09: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出得挺好的
有得发挥!!
其实科举也不是一无是处
最近正在找一些有关科举的资料
资料找得越多,我越敬佩我们的老祖宗
老祖宗的东西也不是一味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4 20: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夸夸其谈不如认真专业务实点来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4 23: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以前的科举还是有优点的,不妨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9: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所列其实是会试题,能参加会试的人员比例已经远小于当今的博士候选人了。

下面的是殿试的题目,这可是用来甄别出状元的。殿试的比例可比现在的长江学者,当科状元是刘春霖,直隶肃宁县北石宝村,现在的河北省人士。此人后来也未有什么优异的事功。其实这种考试互有优弊,发散性思维局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当然这种专注文科方面的内政外交,有其出众之处,但是很多议论过于空疏。难堪国家采参,而理工方面的洋务始终阙如,这才是当时停止科考的原因。当然我们现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以前看过“法国高考”题目,那个哲学味,恐怕国内哲学系本科毕业也未必能及格,可是这种师范考试在法国也是被批判的体无完肤。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 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20: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高考语文貌似该采用以前科举的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17:18 , Processed in 0.37868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