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50|回复: 6

[【文史类原创】] 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2 10: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5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16: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知识产权在发表前还是加一点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19: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朱子的学说没有接触过。拜读xinghuit兄的大作。有所感触。谈谈自己的理解,请xinghuit兄指正。

xinghuit兄说的“中和之悟”是否接近于“知行合一”“体用不二”的指导原则。这种原则,是超越“知行”和“体用”层次的,如果用二分法的眼光去看这个原则,那么只会片面感知,最终只能造成错误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9: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fenglong88兄关注,“中和之悟”和“知行合一”“体用不二”不一样。朱熹的工夫论是涵养和格物并进,其中格物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中和之悟”与朱熹所说的行也不太一样。关于朱熹的知行论和体用论,前人多有研究,这里不能细说。概言之,朱熹所说的“知先行后”,知其实是指认知天理(其实也是行),行是指依照天理而行,潜在的包含着体用不二,知行合一的意思。不过,朱熹这人看事物总喜欢先分后合,他的理气论、知行论都是如此。钱穆曾说,把握朱熹思想的这个特点,对我们理解朱熹的许多说法是非常有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20: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xinghuit于2008-03-12 19:54发表的 :
感谢fenglong88兄关注,“中和之悟”和“知行合一”“体用不二”不一样。朱熹的工夫论是涵养和格物并进,其中格物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中和之悟”与朱熹所说的行也不太一样。关于朱熹的知行论和体用论,前人多有研究,这里不能细说。概言之,朱熹所说的“知先行后”,知其实是指认知天理(其实也是行),行是指依照天理而行,潜在的包含着体用不二,知行合一的意思。不过,朱熹这人看事物总喜欢先分后合,他的理气论、知行论都是如此。钱穆曾说,把握朱熹思想的这个特点,对我们理解朱熹的许多说法是非常有益的。


谢谢xinghuit兄的释疑。

我的基本的感觉“中和之悟”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审视“知行”和“体用”的。有兄的证实,可以基本肯定了。

再想请教,兄所说朱子“依照天理而行”,因为最近在读《庄子》,不知道,朱子的“天理”和庄子的“道”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是不是“将无同”?

至于方法,庄子其实朱子一样也是非常讲究“先分后合”的,而且我感觉庄子的分析功夫绝对一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2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子的“天理”和庄子的“道”之间的相同之处甚多,但理学和朱子更强调“理”的道德属性,而庄子则强调道的自然属性。当然,庄子对道的理解,更强调其一和不分,甚至是不可说的,而朱子则认为“道是统名,理是细目”,理具有更多的内容。
此外,理在朱子的思想理有不同的层次,如唐君毅先生所说,有物理、性理之分,有作为一的理和作为殊的理之分,此外还有最为本体、本源意义的理和具体事物之理之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3 06: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xinghuit于2008-03-12 21:06发表的 :
  朱子的“天理”和庄子的“道”之间的相同之处甚多,但理学和朱子更强调“理”的道德属性,而庄子则强调道的自然属性。当然,庄子对道的理解,更强调其一和不分,甚至是不可说的,而朱子则认为“道是统名,理是细目”,理具有更多的内容。
此外,理在朱子的思想理有不同的层次,如唐君毅先生所说,有物理、性理之分,有作为一的理和作为殊的理之分,此外还有最为本体、本源意义的理和具体事物之理之分。


谢谢xinghuit兄的释疑。又证实了在下的一个猜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3:15 , Processed in 0.1742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