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3-6 16: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
为了纪念早年的奥古斯都(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委帕特拉(埃及艳后),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维的副手、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 年主持,在罗马城内建造了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
公元80年被焚毁。后来最喜欢做建筑设计的阿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把它重建(120~124年)。到3世纪初,又由卢丘斯·塞蒂缪斯、塞韦鲁斯和卡拉卡拉两个皇帝改建。公园655年被拜占庭皇帝康斯坦士二世(Constans)抢去。罗马皈依天主教后,万神庙曾一度被关闭。
公元608 年,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将它改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国家圣地。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神庙本身正面也呈长方形,平面为圆形,内部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
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43.3 米,正中有直径8.92米的采光圆眼,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
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可能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从园洞进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
穹顶的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公元8世纪时,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铅瓦覆盖)四周墙壁厚达6.2 米,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
穹顶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砖,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然后才浇筑混凝土的。这些发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浇筑,还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结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并且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个。
墙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层大块的砖。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轻了基础的负担。基础深4.5米,底厚7.3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万神庙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它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
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直径为43.4米的万神庙大圆顶的世界纪录,直到1960年才被在罗马所建的直径达100米的新体育馆大圆顶打破。
外墙面划分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第三层可能有薄壁柱作装饰。下两层是墙体,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所以穹顶没有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大概是为了:第一,减少穹顶的侧推力的影响;第二,把墙加高,体型比较匀称;第三,当时还没有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没有这样的审美习惯。
据说,万神庙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昔日的风采。现唯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大厅四壁神龛供奉着天主教圣人,厅中有多座祭台。右面开始第一座上有圣母给圣尼各老显圣的画像。第二座祭台上有圣母领报像,为名画家梅乐索的杰作,其左右还有两尊天使石像,由贝尼尼雕刻。第三座祭台因壁画剥落,无从考证。
祭台后面是意大利开国皇帝埃马努埃尔陵墓。第四座祭台上有罗西雕刻的圣亚纳与圣母童年时的塑像。第五座祭台名为“仁爱圣母”。
在正中祭台之后,还有“十字架祭台”和“圣母石像”祭台,后者下面则是著名画家拉斐尔墓,简单而又朴实,上面刻着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为他写的碑文。墓两侧有两个小壁龛,曾置有拉斐尔及其未婚妻玛丽亚·比必娜像,现已不存。
由石像祭台往前,是意王翁贝托与皇后玛尔盖里塔陵墓,由沙可尼设计。这里还有圣女依尼斯祭台和圣若瑟祭台,后者供有圣若瑟石像,是罗西1550 年的作品。在左右墙上还有耶稣圣诞与“三王”来朝壁画和圣若瑟梦游与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虽然万神庙是献给所有的天神的,它也曾供奉过古罗马最伟大的两位英雄的铜像,即恺撒和奥古斯都(屋大维)。皇帝们也曾经在庙里举行过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动。
古罗马建筑艺术之万神庙
一、古罗马建筑艺术
古罗马艺术是从公元前2-公元4世纪初在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从公元前4世纪末开始,罗马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因此是花了三个多世纪才从希腊和埃特鲁斯坎艺术中解脱出来的。而它在古希腊艺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天才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结构,在好几个世纪之中,在帝国全境,放射着奇光异彩。所以说,古罗马艺术是古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古罗马艺术涉及建筑、雕塑、绘画、装饰等方面,而古罗马建筑艺术则是罗马人在艺术上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个分支。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艺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达到极盛时期,是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其中,宗教建筑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在罗马帝国,宗教建筑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上帝的威力,而且还有以奥古斯都作为开端的皇帝。另外,神庙也经常用于对神化的皇帝的崇拜,因此,罗马神庙都是四周假柱廊式的,它的装饰在外表上看黯淡无光,在内部却极尽豪华之能事。但是,古罗马的神庙建筑,并不象古希腊时期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古罗马人侍奉的神灵比较灵活,常常是直接取自希腊的神话传说,改个名字就成为自己民族的神灵。随着罗马领土的扩张,其他民族所信奉的神明往往会被他们拿来所用,吸收到自己的宗教中来。罗马人喜欢把诸神集中起来供奉,在一所神庙同时设几个神殿,罗马的万神庙就是一座供奉宇宙诸神的庙宇,同时它也是古罗马建筑艺术在民用建筑领域实现的革新发展到宗教建筑上的典型代表。
二、万神庙——圆形的神庙
万神庙,又称潘提翁神殿,是古罗马的建筑杰作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物。它始建于公元前3 世纪的阿格里巴时代,是当时的罗马执政官阿格里巴为庆祝亚克兴战役获胜,向其岳父奥古斯大帝表示敬意之作,后毁于公元80年发生的火灾。到了公元2世纪初,阿德里亚诺皇帝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而以后的哈德良皇帝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整修。他命人在柱顶过梁上刻写上铜质的刻文,记述了神庙兴建的原委。万神庙基本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样式。这座神庙是继希腊神庙艺术的又一发展,其特点是充分利用拱券技术,这种建筑结构最初来自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罗马人使希腊柱式结构与拱券创造性结合在一起,作为拱券式殿堂建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之一。
万神庙是一座带有穹顶的圆形神庙,它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建筑的代表,也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成就。整个建筑由一个矩形的门廊和神殿两大部分组成的。门廊宽33.5 米、深18米,排列着16根由大理石和花岗石制成的科林斯式柱子。柱子高12.5米,底部直径约为1.43米,柱头上部是藤蔓似的涡卷,下面是复杂细致的茛苕花的茎叶图案。挺拔优美,庄严高贵,它们支撑着一个半三角形希腊式的檐墙。从前墙上有一幅铜刻浮雕做装饰,描述的是巨人们与神作战的情景。前廊的天花板,以前是用铜板遮盖。万神庙神殿由8 根巨大的拱壁支柱承荷。四周墙壁厚达6.2 米,上面没有一个窗子。外面砌以巨砖,内壁沿圆周有8个大壁龛,用以减轻墙体重量和装饰墙面。这种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结构,对中世纪,以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教建筑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神殿上部的圆顶是一个完美浑圆的半球体,这是整个建筑物最精彩绝妙的部分。
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达43.3 米,垂直的顶高也为43.3 米,与直径相等,穹顶顶部厚为1.50 米。穹顶的建造使用了极为简单的传统手法。在一个木壳模子上面,一层层地仔细铺上鹅卵石和沙浆,经过一段干燥的时间后脱模。穹顶安放在极为牢固的墙上,垂直推力被支撑拱系统转移,这些拱藏在立柱后面圆柱形墙面之中。每个支撑点之间都安排了壁龛,每个壁龛的空间中又有两根立柱使其层次丰富。穹顶从内部空间的半截处开始升起。在外部这个高度上则建有环绕简直物一圈的檐口。穹顶中分五行排列着145个小藻井,它们的大小按照数学上的计算规律递减,把人们的目光向上吸去,吸向位于穹顶顶端的巨型圆洞窗。阳光则由此进入,就如同太阳一样普照大殿。穹顶象征着浩瀚的天宇,圆顶上的洞孔则象征着人与上天的联系。神明可由此降入庙内,而圆顶下教徒们虔诚的祈祷也能从这里自由地直升上天庭。当天光倾泻而下,照亮神殿四壁,并柔和地贴着大理石游弋,仿佛传递着来自天国的福音,万神庙内的神灵以及圣人亡灵都在这天堂之光的庇佑下得到安息。建筑史家评论万神庙神殿的圆顶说“它是把古希腊的回廊移进了室内的结果”,体现着罗马神庙建筑中典型的帝国风格。在现代结构出现以前,万神庙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空间建筑。
万神庙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古罗马高超发达的拱券艺术,加大了神庙的内部空间,营造出壮阔宏大的风格,显示了古罗马人卓越的建筑工程技术,也体现了古典建筑和谐、稳定和庄严高贵的特色。这种简洁洗练,和谐大方、恢弘浩大的建筑样式,错落有致、和谐美观、别具韵意的建材排列,使万神庙产生一种崇高的美感。同时,与希腊设计的建筑不同的是,希腊设计的建筑是为了从外部观看的,而人们也是聚集在神庙前面的祭坛周围,观看献祭仪式的,而罗马人则相反,他们用万神庙创造了一个内部环境,信徒们在殿内聚会,通过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来和上界天神心灵相通。
历经千年之后,万神庙依然具有很大的魅力。司汤达把它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化身。而雪莱在表达他的“景仰之情”时也写道:“万神殿的效果正好与圣彼得大教堂相反,虽然它的规模不及圣彼得大教堂的1/4,但却展示了宇宙的形象;它的比例如此完美,在人们注视着那天际般的穹顶时,关于它的体量的概念不复存在。它向天空敞开着,它那宽广的穹顶由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外部世界所照亮。正午的云彩掠过它的上空,晴朗的夜空星星在闪烁,静静地纹丝不动,或是在云层中随着月亮移动。我们在月光下观赏它……”。
万神庙已经在建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1800年来,万神庙的主题:一个神庙式进口后面的一个高耸而有穹顶的圆形大厅,已成为整个西方建筑所效仿。而古罗马这一伟大的成就依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视野之中——教堂、清真寺、犹太教会堂、乡间别墅,以及君主制、独裁制或民主制国家的首都。它宣告了古罗马在建筑艺术方面的飞跃发展,传遍了全世界。
三、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比较研究
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建筑类型和相应的形制、风格,反映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因而,宫殿、庙宇、佛寺、教堂、陵墓等,不但代表着主流文化,而且代表着一个时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早有迟,有快有慢,每个国家的建筑艺术通常不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各个国家的建筑艺术也各有特色。
古代建筑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体察古代建筑的形式美和情绪意境的同时要把建筑和它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建筑具有与文化整体的深层同构对应关系,古代中国北京宫殿就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发展的专制集权意识和后期一整套儒学宗理观念,而古罗马建筑中的万神庙则体现了强烈的帝王意识,是罗马世界中心意识在宗教和建筑上的双重表现。所以说,不同的文化内涵促成了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
古代建筑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建筑的艺术风格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原始社会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在奴隶社会里,以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成,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创造与贡献。而古罗马建筑艺术是古希腊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古希腊建筑的沿袭,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开始慢慢地独立发展起来。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以大型公共建筑为代表,产生于天然火山灰水泥的混凝土拱券结构上。万神庙就是古罗马建筑艺术中混凝土拱券结构的典型代表。因此,不能脱离材料和结构特点去认识一种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古罗马建筑艺术的不同,就体现了这一点。
[/hi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