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914|回复: 19

[【编辑部】] 第一期《书园》网刊编辑工作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 16: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刊的目的:
1、读书、品书、评书,以书作为纽带来聚拢爱书人。
2、打造书园的品牌形象,更好的宣传书园,让更多的爱书人了解和分享书园。
3、提升自我,追求快乐的网上读书生活。

网刊定位:与书相关的一切

主编:linsi
副主编:雪融鸿飞 野樵
责任编辑:断指残编 (待招聘)
编辑:(待招聘)
美术编辑:
编辑部:书园编辑部
出版:网上读书园地论坛


chaque 书友建议:
1、目录要细到每一篇,让阅读者一目了然;
2.、每篇文章后附上原文链接,点击直接进入论坛;
3.、文件较大小要利于传播;
4.、插图、动感效果要与文章内容。本期主题相符。
关于网刊,可以看看著名网友倪湛舸(碧玉舲、野草莓)主持的\"德里奥斯大学-没文化研究\"论坛最近出版的刊物“全不知”。

整个过程参与的人数不多,策划比较精心,效果也不错,甚至联系上了纸书出版。我觉得有几点经验:
1)选稿、征稿的质量较高;
2)美工不错,设计大气得体;
3)主持者从曲词中找到的栏目名称很具匠心,算是画龙点睛。

该网刊的全文在此:
http://deliios.org/pbbs/read.php?tid=3689

目录在此:
http://deliios.org/pbbs/read.php?tid=3688

封面在此:
http://deliios.org/pbbs/read.php?tid=375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14: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众多建议中,选了最简单又能宣传网上读书园地论坛的名字,这个名字也是书友对论坛的简称——《书园》

栏目
卷首语
书乡漫录 主要是图书推介、书讯、购书、藏书、简短的书评都放在这栏目里。
阅读交流 读后随笔、书评等
文学新show
书园风云
书海拾趣 (非固定栏目)
学术探讨(非固定栏目)
他山观石 (非固定栏目 )主要是介绍外面的书,外国的书
编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15: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园》第一期稿件:
书乡漫录
约稿:天人合一的《论语》以及其他关于《论语》及孔子的参考书。

【会心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84945&keyword=
作者:物虚生

书海陶写——购书、读书杂感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71147
作者:虚和子


阅读交流
与刘志侠一起阅读梁宗岱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50763
(整理后发现内容太多,转读书沙龙专刊)

《未尽的才情--从《顾颉刚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读後感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449644&keyword=
作者:yngwie

下面的文章由野樵组稿,录入原来制作的《书路》,未公开发行。这次是论坛制作网刊,所征文章转入《书园》。

海德格尔对“时间”的解释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46839&keyword=
作者:笑笑生163

范式转换下的世界主义合法性理念——桑托斯的全球法律观初探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6%CA%BD%D7%AA%BB%BB
作者:caobaipeng

可贵的证伪精神与偏颇的反归纳——初读《科学:猜想和反驳》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03217&keyword=

作者:lfang

《甲申三百六十年祭》1 忠诚的代价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83736&keyword=
作者:sonia6949



(翻译)古典自由主义的兴起、衰落与复兴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4%D3%EB%B8%B4%D0%CB

作者:shrek7777

简评《苹果树》(The Apple Tree)首段的汉译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11001&keyword=
作者:hero8151

爱因斯坦:他的科学与他的思想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99750&keyword=
作者:长歌-废墟

物理化学就这么简单!(长篇连载之“熵”)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2%C3%B4%BC%F2%B5%A5

作者:liangduoqian

王戎新论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5%C8%D6%D0%C2%C2%DB
作者:oliver197411

文学新秀的文章由雪融鸿飞选稿。


书园风云(每期只选一篇,以后请特约记者每期做专访)
“交流-访谈”系列之strnghrs篇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07608&keywor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20: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心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84945&keyword=
作者:物虚生

题记:所谓会心者,妙在拈花之一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飞觞醉月,临波洒泪,对景伤情,触绪遐思,莫不是会心之时!因辑会心录。

【会心录】1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此乃明太祖高皇帝题咏秦淮河的名联。洪武定都南京,恐怕也是迷恋那十万软红吧?以洪武严峻苛戾的个性,出此吟风弄月的性情之作,也是一件茶余饭后颇足玩味的趣事。
洪武登基之后,以猛治国,屠戮功臣,大行兔死狗烹之道,三尺青史,满载骂名。但欲论古来兴废事,须平自己是非心。细细思量,淮阴侯枉死长乐钟室,汉高祖闻讯且喜且怜之。当徐达背疽,和泪吞蒸鹅之时,洪武心中宁不稍有痛楚?君臣一体,自古所难。只能说功臣良将有取死之道,雄猜霸主存必杀之心。

【会心录】2
【《闲余笔话》云:“风月娟然,天下第一有情物,而于韵士美人,尤为亲近。意中尝设一佳景于此,愿与天下有情者居之。一庭一院一花一石一帘一几一麈一屏一茗一香一卷一轴,然后一妾一婢一丝一竹一愁一喜一谑一嘲。梦觉徐徐,两美在侧,一寐一寤,一偎一抱。当此之时,只愁明月尽矣。”】
观此可知,穷措大酸啃八股,子曰诗云之余,往往心生绮想。恰如在下运腕敲健,搜索枯肠,偶一抬头,白云悠悠,鸟声啾啾,忽而生尘外之想。吾庐偏处一隅,窗外榕椰荫翳,日影不到,蜻蜓翩跹,百虫哝哝,当此一瞬,闭目坐驰,恍与古人游。

【会心录】3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顾文昱)

浪迹天涯的游子,与失群的孤雁何其相似呢?所以翻到这句诗,真是感触良多!
莫道人间无愁,风来浪也白头。即便是红颜未老,此心已茫茫然不知所措!

【会心录】4
【不重摄生是无志,无端病弱是耻辱。(金兰生)】
家训语录,常被认为是腐儒村言而不堪入目。可是其中往往有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比如这句“不重摄生是无志,无端病弱是耻辱”,我就深以为然。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不重摄生的无志之人?本性不能务实耐久,容易沉湎所好,是我之一大病。上网无节制,读书无节制,做什么都容易上瘾,每天不到破晓不会上床,头渐晕而眼渐花,逝者如斯而一事无成,可谓玩物丧志之至了!不重摄生必然病弱,一事无成,徒耗米粮,自然耻辱。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说滥了的话,也许到老才能体会其中深意。

【会心录】5
“僰人”之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吕氏春秋》卷二十恃君览第八:“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僰人大约生息于今川南及滇东北一带,《地理风俗记》曰:“僰于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先秦时曾建立过“僰侯国”,可见僰人在古时是开化较早的一个民族。唐代僰人被称为“白蛮”,便是今日白族的先民。颇受武侠小说关注的云南大理国段氏,即是白蛮贵族。

【会心录】6
关于“君子不器”,朱熹如是说:“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南怀瑾《论语别裁》:“如照字面翻成白话就很好笑了——孔子说:‘君子不是东西。’提到这个思想,我常说我们中国人实在了不起,各个懂得哲学,尤其骂人的时候更是如此。譬如说:‘你是什么东西?’拿哲学来讲,我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因为人的生命究竟怎么回事,还搞不清楚嘛!所以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但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南怀瑾的解读,其实是对朱子之说的发挥与阐释。

【会心录】7
关于郑和:
郑和,是回回人,原姓马,小字三保,或三宝,生于云南昆阳县和代村。郑和的曾祖名叫拜颜,曾祖母为马氏,祖母和母亲均姓温氏……扯远了,来说他名字的来历吧:话说燕王朱棣不甘雌伏,起兵“靖难”,他手下有一太监,在郑村坝(今北京东坝)立下战功。后来燕王夺取皇位之后,赐这太监郑姓,是为郑和。以上说法之一,综述自多种记录。另一说法是——,我就不施展剪刀加浆糊的神功了,直接摘录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片断,大家请看:“……这批海上英雄的首领郑和,云南人,本来姓马,后来入宫当宦官,朱棣因他与自己的母亲马皇后同姓,命他改姓,赐他改姓为郑——可能是他母亲的姓。郑和父亲是一位曾经到过麦加(在阿拉伯半岛中心)朝过圣的虔诚伊斯兰教徒,但郑和后来改信佛教。”我个人以为柏杨所述有误,他一定不知道郑和的母亲姓温不姓郑,想当然的以为郑和改姓,就一定改姓母亲的姓。我觉得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太充分,结论嘛,目前还不能遽然妄断。
另,《明史》说成祖为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所出,而历代传言成祖生母实为碽妃。碽妃乃蒙古人,先侍元顺帝,后归明太祖。看来朱棣与乾隆一样,身世一团糟。当然,其中穿凿成分较多;我喜欢这种穿凿。万有文库中有一册《杶庐所闻录》,其中第三十二页“碽妃”条即言此事。

【会心录】8
前天在书店看到一本《董小宛》,篇末引了一首冒辟疆八十二岁写于如皋水绘园的诗,纪念董小宛,强记于下:“冰丝轻飏藕罗裳,一曲当筵一举觞。曾唱阳关洒离泪,苏州寂寞当还乡。”董小宛的归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终成一迷,惟其如此,才引得后人思断肠,文人骚客凭吊不绝。此非董小宛之幸欤?青史长传的常是凄美痛切的故事,主角因此而不朽;若顾眉生归于龚芝麓,得一好归宿,月白风清,吟啸徐行,反不为后人所乐道。此非顾眉生之不幸欤?幸与不幸,书生一叹;逝者如斯,俱付流水。历史上才子佳人、悲欢离合不知几多,朴巢之于董姬其实不及放翁之于唐琬远矣。放翁之于唐琬,才真正是情深意笃,老而弥坚。放翁自与唐琬分别五十余年间,追怀无已,凄咏不断。《齐东野语》载:“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碧,曾是惊鸿照影来。’又云:‘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何其惆怅!

读《吴下谚联·长生》
【血肉之躯,断无不敝,世安得有长生者。秦皇、汉武、前车也。其实长生者,德盛于身。业垂于世,千秋百世后,歌其功,颂其德,常见其为人,乃是不朽。若块然躯壳,任是八百遐龄,终与草木同腐。况饮之食之裘之葛之,一无裨益于世,为造物虚生之人,即果白日升天,亦与殇子无二。(《吴下谚联·长生》)】

读罢斯文悲消沉,常问此生何所求。衣食住行徒费神,不过皮囊裹一魂。造物原是小儿郎,戏弄众生走红尘。

【(薛昂夫朝天子)半夜潮声,千年孤愤,钱塘万马奔。】
此曲说伍员事。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其父为楚大臣,为楚平王所害。子胥出奔吴国,辅助吴王阖闾,出兵攻破楚国郢都,掘平王墓鞭尸,以报杀父之仇。后辅佐吴王夫差,败越国,劝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吴王不听,纳西施,郑旦于后宫。子胥后屡次进谏,吴王弗纳,终赐其自尽。子胥自裁之前,曾谓人曰:“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子胥向为忠臣烈士之表,传说死后化为钱塘潮神。钱塘江潮奔涌咆哮,概其千古不移之忠魂矣!又:钱塘江潮一浪一浪,联袂接踵。世人传说,前浪为伍子胥,后浪为文种。文种,越王勾践殿下之臣,亦遭狗烹。子胥,文种,生是异国之敌,死后共为钱塘潮神。虽是各为其主,而忠肝义胆则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20: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不是这期入选帖子,是看了连环帖觉得有趣和大家分享。如果编辑下,看能不能出现在下期的书园风云中。
1、(歌词类)心的旋律《祝福你的明天》作者aslie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42102&fpage=7

1、(歌词类)心的旋律《暗夜之花》作者hanvool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42578&fpage=7

探索  (棋牌益智类)《寒武能够到找到艾莉吗?》(已有答案,请等待续集)
http://cnc.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55735

(理工类)寒武能够到找到艾莉吗?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toread=&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7 22: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算把《读书沙龙第一期——与刘志侠一起阅读梁宗岱》整理好了,内容好多,整理得也不是很细致,插图不少,基本上都附上了。请linsi兄和各位朋友都看一下,提提意见,以便进一步整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15: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海陶写——购书、读书杂感
常常这样形容目前的自己:“座中客渐少,橱上书益多”。年龄渐长,渐不喜浮躁喧哗,虽偶尔“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大部分时候,喜欢独坐在书斋,品评杂书。我之读书,没有功利,纯粹是因为喜好。一书在手,六根清静,三页读后,百事不问。书在我,陶写而已。
喜欢读书,就喜欢购书。今人的书,不大喜欢读,除少数几人、少数几种,大部分,是购古人写的书,有点是古非今的意思。但实在说,是今人所写的书,滥竽者多,完全不值得花时间读。也常常想,古人的书,有价值、有趣味的,多不胜数,尽一生之力,都未必可饮大海之一掬,哪里还有时间去读那些低俗无味的东西?
但也不是完全排斥今人。今人为我所钦服者,是从心底真正的钦服的,甚至会作为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去看待。已过世的陈寅恪、钱穆、陈登原、黄仁宇、高阳,仍在著述不已的南怀谨、余英时,大家之风,仰之弥高。甚至武侠小说,除金庸,不作第二人想,实际上,除了金庸,我也不读其他人的武侠小说。
诸书之中,犹喜笔记。笔记作为文体,独有一种优点:不事联缀,但极干净简洁,没有其他文体的虚言蔓辞。六朝《世说新语》,该当较早的笔记看,记一人、一言、一物,精当传神,书读完,时代也就跳跃着呈现在眼前了。唐宋人有笔记留存下来的渐多,明清时人,笔记就更其多。清代笔记,由于为时不远,积牍成箧,有时杂驳不纯,甚至妄言诞语,但无论如何,可采者仍为多。
过去一些年,大约每月都去一趟中国书店,每去也都常有所得。其它书店少去,是因为不必要去,我所喜欢的书,一般在中国书店就能买到。中国书店在选择进书方面,和我的趣味很接近。这种固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其它书店的好书,为我遗漏者,当然一定不在少数。后来发现了一个简单的购书途径,就是当当的网上书店。其实对当当,我是早有所闻,只是不大喜欢、也不大敢于在上面订书。原因有二:网络因其虚拟,少了一份在书店摩挲新书时的满足;也无法通过目睹看它版本的优劣。同样一部书,版本低劣,放在家中往往添堵。但在朋友的劝说之下,终于在当当上订了一回书,才发现,原来在网络上购书,也有它很大的乐趣。方便不说,择书就很有效率。你喜欢的某类书,可以通过搜索,快速地查找,送达也比想象得要快。于是就常用这种方式购书。当然有不如人意处,例如,有些出版社的书,间杂极低劣者,不忍卒读,就当成多付的代价了。
前几天,又订购了几十本。中有几册,一捧之下,简直就爱不释手,一读之下,就更是如饮醇醪了。
一部是《园综》,同济大学出版社,16开本,2004年版。这是由已经去世的两位鼎鼎大名的建筑史学专家陈从周先生和蒋启霖先生辑录的本子,上迄晋魏六朝,下逮清末,前后1600余年,收录216位作家的322篇作品,并附有插图若干幅。中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上自皇家贵族,下自士绅富商,从南至北,名园迭出。这本《园综》,真正是“园”之“综”,中国自古以来的名园,几无遗漏的囊括其中。而纪园之人,也多为文学名家,园为名园,文为名文,其赏心悦目处,不待言而后知。
一部是今人王世襄的《锦灰堆》,其美仑美奂,几不可言喻。书是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对北京三联的书,其选题之精、设计之工、校对之稳,历来推崇有加。这本《锦灰堆》的设计,不但保留了精工的传统,而且大有迈于前者,是它的开本。北京三联的版式规格,历来讲究平实谨雅,很少花里胡哨的媚俗样式。而这本《锦灰堆》却采用了它过去很少采用的开本:889×1194mm的近似于方型的规格。封面是用古色古香的布纹纸,设计简洁大方,苗子题签题字。
对王世襄先生,是久闻其大名的。书橱中还藏着他的一本《清朝匠作则例汇编》,知道他久在故宫工作,对皇朝典籍通熟。《锦灰堆》早在六年前即已出版,闻其名而未得其书,一直到今天。不明白《锦灰堆》之由来,翻看作者自署,原来是出于元代画家钱选的画册,其文如下:
“元钱舜举作小横卷,画名《锦灰堆》(见《石渠宝籍初编》、《吴越所见书画录》),所图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物,皆食余剥剩、无用当弃者。窃念历年拙作,琐屑芜杂,与之差似,因以《锦灰堆》名吾集。”
案:笋箨,箨,是指竹笋最外面一层不能食用的部分。
钱选(1239 -1301)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又号清癯老人。家有习懒斋,因号习懒翁,浙江吴兴人。元初吴兴有所谓八俊者,首为赵孟頫,钱选亦居其一。善花鸟,尤善折枝。钱选是个很有骨气的士人,自宋末入元,他的很多朋友、包括赵孟頫在内纷纷入仕做官,独钱选绝不做元朝的官,自誓“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励志耻作黄金奴,老作画师头雪白”。是这样一副骨气,就不能不与历史上所有那些鲠鲠之士相同,有孤闷之气。所以,史书又说他喜饮酒,无酒不能为诗画。《锦灰堆》之小横卷,以厨余入画,姑不论其画工之精,单以画题而论,犹不免自污之嫌,而所以自污者,污人也,以嬉世之态而入于画技,稍见其不满于当道者,如魏晋六朝人物然。
王世襄以《锦灰堆》名其书,当然毫无鄙世之意,不过略师钱选表义而已。而书中所辑,自明清家具、漆画、竹刻、烫葫芦等等,到《清代匠作则例》的论述,“虽小道,亦有可观者焉”,甚或可以说字字珠玑,天禄琳瑯,其开启我辈眼界,有不可胜道者。
朋友辈中,有与王老先生极稔熟者,吴老、温君是也。据吴、温言:王世襄极阔达,有嬉世之心,是学者,也是玩家。学问固然是烂熟于胸,而对所谓家具、漆画、竹刻等的研究,与玩无异。尤其是对烫葫芦一道,从少年至今,似乎乐此不疲。自家的小院中,种满葫芦,与同道中人,穷精竭智,务极思外,千方百计要造出各种型,烫出各种样式,其乐滔滔。这使我不禁想起另一位学问大家、自号“梓翁”的建筑史学家陈从周。从周在欧美、日本,是有大名声的,而他的学问,与其说是从穷攻中来,不如说是从“玩”中来。其对园林一道的造诣,入化境之由,不过是极爱而已。而致爱之道,不过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的一本《洛阳名园记》。因喜清照词旁及其父,因其父而及园林,并终成大家,学问之道,岂其一哉!这不是正好应了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王世襄的母亲,是号“陶陶女史”的金章。金章女史出在江苏吴兴,其先祖是吴中巨室。金章女史的三兄一妹,各擅其长,海内外闻名。金章女史善画,尤工于鱼藻;其诗亦有可观者。《鸿雪诗刊》创刊号,安排了两位去世的诗人未曾发表的旧作,除时任卢沟桥事变发生地宛平县长的王冷斋的29首诗词外,就是金章女史的诗作45首。45首诗的主题只有一个:咏金鱼。一鱼而得45咏,金章女史真不愧诗才如海。
由此而想到,家学渊源,是最丰富的营养,对治学而言,有我辈不可企及的优势。所谓“跨灶之子”,克绍箕裘,此之谓也。寒畯之士,起于垄亩,固可钦佩,而以家学滋养得绍大成者,又如何可不被羡艳?世襄之例,可为我辈再思者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0 15: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愚夫的散文:
相见恨晚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0%BC%FB%BA%DE%CD%ED
也许,我们生来就不完整:上帝造男人时偷工减料,男人因此少了一块肋骨;造女人时玩忽职守,忘了给泥水的胚胎吹一口真气。从而,男人的心少了一段围栏,心怀无边;女人的形多了几丝柔弱,倍需呵护宠爱。人生的忙忙碌碌,似乎就是为了填补与生俱来的残破,为上天的错误寻一片弥补的花边。

婴儿呱呱坠地时的新声初啼,是人生起跑的鸣笛。一路狂奔的脚下,是一条不归路,而终点早清晰可见。青春的躁动是人性的苏醒,我们急着赶在终点前登上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以为,天堂没有遗憾。

天堂或许并不遥远,但我们无法找到通天的台阶。有先哲说,对亚当和夏娃来说,天堂是他们的家;对亚当夏娃的子孙们来说,家是他们的天堂。人无法眼通天,也就把家当作伊甸园的影象。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我们如蚂蚁负重前行,我们如蜜蜂循香飞远,我们如春燕啼血衔枝。当我们把天堂兑现为一个心血纵横的小窝时,当我们如春蚕幻想在这天堂羽化成仙时,却突然发现,我们已作茧自缚。

  我们早已把天真埋入苍苔,在莺歌燕舞里顾盼生辉的,只是一具沉重的面具;在鼎沸的欢声笑语里,我们带枷起舞。裸露的率性,只在幽静里神出鬼没;五更的一声长叹,是为梦里潇湘演绎一段自导自演的旁白。基督的天国在入口处有几个大字彰然醒目:人皆有罪。我们确实有罪,因为,我们欲壑难填。

人无法摆脱欲望,就象阳光下人无法隐匿身影。但曾几何时,我们却发现,自己身旁的那片影子,却不是真实自我的映照。人群的熙熙攘攘悛巡往复,掩盖不住戚戚惨惨的孤单。寻寻觅觅的,是灯火阑珊处那一刹那的蓦然回首。人们无事生非,以追求填充孤寂,以激动遮掩失落。因此,生命因缺憾而鲜活,因偶遇而美丽。

  思想游走在言辞闪烁之间,词语的恢宏瑰丽,却支撑不了精神的殿堂。千般风情,有几人鼓呼与共?谁也不是谁的故乡,谁也不能走进另一个的天堂。心际的对话常是南辕北辙,辩解只是给一堆符号增减咸淡。秋风萧瑟处的一地花黄,昨日还是枝头绽放的信誓旦旦。谁能让拨动的心弦震颤到永远?

期望的尽头在天涯,寂寞如花,却因等待而倍显苍凉.我们在心灵深处常不由自主地编写故事,一腔豪情往往只成就了一个人的孤芳自赏。人生的剧情随沧桑变化,希望总是被命运涂上无奈的寒霜。热血因失望而渐趋冰凉,激情因重复而疲惫不堪。童真只在曲径幽深处静听天籁,那一片细若游丝的天香,只待有缘来赏。

灵魂的守望不须任何的堆砌。雾失楼台时,谛听此心风月的,不只是罗幕轻寒外的一拢疏柳淡烟,别一处眉间的渚清沙白,一样有碎影在远近高低徘徊徜徉 。乱绪的帘外有轻影灵动,属意已久的期待正守侯在心事的桃源。

一颗心的精彩需要另一颗心的诠释,心心相印,是两个世界彼此印证的答案。两情的相守只须以爱为证,两心的相伴却要给真善美留一个注释的空白。镜中明月已不堪久对顾影自怜,人对相知的渴求,早已是刻不容缓。“鸣琴在御,谁与鼓弹?”心荡神怡不在天长地久,只在凝神相对的瞬间。金风玉露一相逢,总是相见恨晚。

遗憾是欲望的边界,我们总想超越此际的宇宙,而其实,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却只在现在。邂逅在回首的刹那被咀嚼成回忆;如梦般的风花雪夜,最终也只能是星辉下随波逐流的桃红李白。执子之手时,黄昏里的一抹斜阳已慢慢随西风渐远。相见让回味享受奢华,而怀念却是酒醒后杨柳岸边的一曲晓风残月。完美栖息于情有独衷,倾听晚风里衣带渐宽时的黯然神伤。我们无法享受圆满,上天的错误让我们躲不过凄凉。分别不能避免,或在长亭外,或在古墓旁,一个华丽的转身,画出了你我的海角天涯。

就裁一段心思相赠,就拥一缕浅香入怀,且都融进记忆,作来世再见的信物。而来世,就在思念的那一端。

首发:http://218.77.75.134/ghnc/dispbb ... D=122500&skin=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0 15: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webtoy 的词:卜算子.岁寒三友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59132


卜算子.山松

云乃不羁魂
山借擎天意
风雪修成矫矫姿
若有腾飞势

涛起破苍茫
岁岁常青翠
指引人间万户春
不改寒时志


卜算子.雪梅

斜月弄清姿
疏影犹陶醉
偏有隆冬凛冽风
欲剪寒香碎

已是遍伤痕
未折其枝媚
若是东君信有缘
开处冰融泪。


卜算子.方竹

清乃节高持
贫不移方正
却负千年伪恶名
道是都缘命

命里不能歌
但作无言诤
心效巍巍汉史迁
安计人相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09: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 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85757
作者:天人合一

取消论语书单,另选《世界、时间与历史的向度之此在分析》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04629&keyword=

天人合一建议取消他自己的文章,推荐《论王力宏同学的学术渊源》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 ... ;toread=&page=1
作者:chaque

跟帖整理好等编辑部成员商议决定用哪篇稿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1: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融鸿飞 选稿:

效颦集
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tid=37925
效颦集(二)
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tid=37926

作者:青埂

古风:故乡旅途

怀念北方行,荷囊心未平。才别故友面,又忆至亲情。忆亲出燕山,颠沛远归宁。遥离旧人语,近附乡音聆。山云凝有致,天霞聚无停。奇柏摇浑响,怪石卧静听。青山薄雾拢,峻岭淡烟轻。居止由心意,举措任性灵。性灵随缘赋,风土觑面倾。浮萍原有质,莲藕亦有茎。空言荡湖海,寄意殊苑庭。直面阅人事,凝心归静明。

古风:秋叶
天地一时暗,大风云飞扬。风卷尘砂舞,肃杀秋叶黄。叶落归何处,飘零总无方。蓦然逢骤雨,沉湎入泥塘。日高随污流,日没伴浊浪。洁体伤无缘,出泥恨无望。浓云蔽晓月,豪雨暴山冈。罡风动四野,雷电赫八方。淋漓皆逃逸,无骨俱张皇。惊闻清浊泪,喜动壮心肠。一从雄风起,发奋振泥裳。还借滔天恨,高扬过扶桑。

浪淘沙
塞外北风寒,独倚雄关。萧萧凭借越蓬山。望尽目空多犷悍,一带屏藩。  
高处怎舒颜,苍莽云间。芸芸心寄众英贤。热血一腔都洒尽,图写山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0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王力宏同学的学术渊源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 ... ;toread=&page=1
作者:chaque

论王力宏同学的学术渊源

(一)

题目有点搞笑,演艺巨星王力宏并没有著书立说,更未开宗立派,在学术上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渊源可言。这儿想讲的是王同学家族跟近世中国学术的一点关系。

王同学力宏,1976年5月17日出生在美国纽约;父亲王大中,医生,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母亲李明姝,台湾政治大学毕业。单纯从双亲看来,王的学术潜质似乎不是很高;但该同学的歌迷大都知道,他还有一位非常有底气的奶奶。报道说:“……王力宏的奶奶非常慈祥,当时王力宏在娱乐圈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对此,老人却平静地说:‘这没什么,唱歌只是种职业,混口饭而已。’”


这位气魄超大的奶奶,究竟是什么人?歌迷们有的是探究的热情,只消三两下子,奶奶的真实身份就浮出了水面:“许奶奶留芬,北平清华大学九级学生,读经济系。其父为民国知名的海军将领许凤藻(1891无锡—1953台湾),曾有功于武昌首义,并受国父孙中山先生接见题字:‘海天一色’。”

从“九级学生”这一点,可推断出许奶奶应该是1933年入学,清华学校自1928年改制为清华大学, 1929年毕业的为一级,以后逐年类推。(现在的北京清华则按照入学年份称为几字班,如2007年入学就是7字班了。)

曾经的清华学生许留芬小姐嫁给了浙江义乌出身的王新明先生,1949年初与转职赴任的许凤藻将军一起离开大陆到了台湾。在台湾,许同学成了许教授——台北商专的会统科主任,著有《会计学原理》、《英汉汉英会计学辞典》等大作。至今该校仍设有“许留芬奖学金”。所以“唱歌只是混口饭”,对于著作等身的奶奶,简直是理当如此。

还不止此。奶奶是许将军的长女,她还有一位令弟许倬云(1930无锡—),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当今最著名的华人文科学者之一。同时也自1989年起担任CCKF基金会(Chiang Ching Kuo Foundation)的美国分部主任。著名的旅美学者陆扬、冀小斌,都曾经受益于这个基金会的奖学金。

而许留芬同学远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则是一位热血的革命青年。她参加了蒋南翔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社联小组”的女子分舵:“在地下工作方面,蒋南翔主动找了原社联小组成员陈落(陈国良)、牛荫冠三人重建秘密社联小组,这是当时清华仅有的一个地下革命组织。不久,蒋南翔与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工委的周小舟接上了组织关系,并参加了党领导的秘密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原是宋庆龄等发起的,后由于国民党的压迫,已成为秘密组织)。清华大学小组参加者有姚依林(姚克广)、杨述(杨德基)、吴承明、黄诚、杨学诚等,多为十级的同学。‘社联’小组逐步扩大,以后又通过孙兰(韦毓梅)在女同学中建立了‘社联’小组,参加者有孙兰、许留芬、韦君宜(魏蓁一)、王作民、鲁心贞、李立睿,后来又吸收了纪毓秀、高景芝、陈舜瑶、郭建(郭见恩)、黄葳(戴中扆)、吴瀚、张自清(张厚英)等女同学参加。”

另有记载说:“清华的党组织在两次大逮捕之后遭到破坏,爱国学生运动陷于低潮,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清华园。在这样形势严峻、又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蒋南翔临危不惧,继续坚持战斗。他公开出面发起在同学中进行募捐,支援被捕同学,不避风险,和九级同学许留芬一同到东城钱粮胡同,探望当时被视为‘要犯’关押在北平宪兵三团的清华同学、共产党员徐高阮和共青团员张宗植。”

1935年12月,为了抗议日本军队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清华大学部分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起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上述蒋南翔、杨述、张宗植、韦君宜(魏蓁一)、徐高阮、许留芬奶奶都是重要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比如韦君宜,比许留芬同学低一届(十级),就读于清华哲学系。一二九运动后很快入党,1939年赴延安,在第一任伴侣孙世实同志(也是清华十级学生)牺牲后,与上述杨述同志结为夫妇。解放后历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北京市委文委副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革命资格上很深厚、学术上很强大的许奶奶,竟然没有像韦奶奶君宜同志(又被尊称韦先生)一样,成为我党的高级干部,甚至人民文学出版社另一位社长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引出另一位著名的学术人物。不巧现在时间紧迫,等我去吃个饭回来再说吧。

chaque于2008-01-03 19:37 首发于网上读书园地

(二)



每年开学前,我在看报纸上刊登当届新生名录的时候,心里都会洋溢着一种奇怪的,艺术家似的趣味;好像在玩味,眼前的这么多名字里,究竟哪几个会成为朋友或恋人,哪几个将终生为敌,哪些人会以哪些更晦暗、更难以捉摸的方式,在此后的一段生命中致命地相遇?

下图是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处通告第八十一号(1933年8月),清华大学第九级新生名单的一页。转引自《清华大学史料选稿第二卷(下)--国立清华大学时期(1928--1937)》P852。

上图中名字误排为杨联陛的无疑是后来 以“汉学界的警察"著称的大师杨联陞教授。当时他老人家正是王力宏奶奶在清华大学经济系的同学(说的这一届学生像是南山敬老院似的)。
说到这一届学生,仍据《清华大学史料选稿第二卷(下)》p864编者注:“该级1933年入学新生285人,1934年插班生56人,1935年插班生17人,三年共入学458人,毕业257人”。
读到这里,我又对大陆出版业有点腹诽:285+56+17=458?这样的算术错误,大概能进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作的编辑,早就该学过怎么避免吧?
总之,无论是三年共入学358人还是458人,最终毕业的人数都只有257个。这257人的名单,前引书也有列出,许留芬同学、杨联陞都赫然在列(陞字这回写成了“升”);而剩下那不走运的101名或201名未毕业学生中,就有刚才天人合一兄曾提到的,我也曾用红线画下的,徐高阮同学了。
广陵书社1997年版《中国近代学人像传》 p141-2,为我们提供了徐高阮先生的传略和照片。



从上面零星的传记信息可以看出,徐高阮同学世代官宦,到他令尊徐老先生一辈也做过户部员外郎,这与许留芬同学的武昌首义舰长老爹,形成了一种相当有趣的对称。

另一点有意思的是,传略里面讲到“先生自幼在北平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抗战军兴,自平而沪而滇,由沪江大学转入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

这段话如果属实,那么徐同学至少在四所大学读过本科。但据我掌握的资料,这个“在四所大学读本科”的说法还不够确切。首先,1938年1月的“长沙临时大学学生名录”中(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 p577),徐高阮被列入“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三年级”的学生中(名录中最高年级为四年级)。算上这个“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的前身),徐可以说是上了五所大学的本科。其次,他最终也没拿到过本科文凭。据友人回忆(《何凤元集》 p104):“……徐后来去昆明西南联大继续上学,就在快毕业的那一个学期,因为和食堂管理员吵了一架,学校以此为借口把他开除了。”友人并评论说,这是因为学校了解他的历史,根本不想要这个学生。

传略中说“先生天资极高”,这个评语是既表抚慰、又含惋惜的,因为“天资极高”之类的说法通常只用在那些未能功成名就的学者身上(我们不会说杨联陞天资极高,就算他确有过人的天分)。徐高阮虽然没毕业,但还是陈寅恪教授点名指定的助手,并被认为是最能继承陈大师衣钵的弟子。我们知道徐的《重刊洛阳伽蓝记》严格地实现了陈提出的“合本子注”的创见,出版时也由陈作序,给出过很高的评价。但学历上的欠缺,确实限制了徐的发展。傅斯年也颇看重他,把他带到了台湾史语所。他在那里担任图书管理员,直到1969年去世。

关于徐在台的一段生活,他的后辈知己刘述先教授曾在《中国哲学与现代化》一书中有专文介绍。刘教授说,徐管理员在学界的面目很模糊,一时被视为“孙中山研究家”,一时又被当成“胡适之研究家”,此外的作品只有几种零星的翻译。他的生活则极为困窘,迎娶一位台湾本土女郎需要交纳聘金,竟至借了多年高利贷。刘教授曾替他斡旋一个东海大学的教职(徐甚至都没有指望副教授,说是当个讲师就满足了),后未果。在晚年他因误会,却与李敖和殷海光师徒交恶笔战,最后在愤懑中下世了(殷也与他同年去世)。

天人合一兄前面提到的《山涛论》我也见过(这里毕竟是八卦贴子,就不谈学术意见了),传说周一良先生评价极高。该论刊出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第一分中,出版于“民国五十八年”,目录上已经注明是“徐高阮 遗作”了。

chaque于2008-01-04 01:46 首发于网上读书园地

(三)
上面的学生名录里用红笔画了三个人名,徐、杨和许。其实在本文中,后世声名最高的杨反而是个陪衬。另一方面,谈到许留芬就不能不谈徐高阮。因为他俩是革命战友,是红色恋人。

前面介绍蒋南翔同志的革命业绩的时候,有个段落说:“清华的党组织在两次大逮捕之后遭到破坏,爱国学生运动陷于低潮,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清华园。在这样形势严峻、又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蒋南翔临危不惧,继续坚持战斗。他公开出面发起在同学中进行募捐,支援被捕同学,不避风险,和九级同学许留芬一同到东城钱粮胡同,探望当时被视为‘要犯’关押在北平宪兵三团的清华同学、共产党员徐高阮和共青团员张宗植。”

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当时的共产党员徐高阮同志在党内的资格地位甚至超过蒋南翔本人。徐是彼时清华大学中最老的一批党员,职位最高曾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长(蒋任清华支部书记)。而九级同学许留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或单纯出于义愤地)去看望徐高阮,因为他们正值热恋,无论上课、去图书馆、进城,都是出双入对。徐同志坐了牢,许同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事实上许同学还真的坐了牢,时间就在徐同学入狱的70天后。两批人坐牢的原因说来可笑,是因为左右两派的学生争夺学生会的领导权,右派失势后,居然向国民党市党部告密。因此在1935年初,政府分两批逮捕了清华学生共19人,徐高阮和同属元老派的张宗植甚至被解送南京审讯。而我们的许奶奶留芬,因为家族奔走(许凤藻舰长和另一个被捕学生柳无垢的父亲柳亚子都算是社会名流),倒很快就签署了悔过书,被释放了。

那么徐高阮同学在狱中是怎样坚持对敌斗争的呢?很少有史料涉及这个方面;同案人回忆说,当时他们都交待自己是共青团员,有人甚至记得徐供出了一个外围朋友,害得不相干的人也连带坐牢。总之他们被押送南京后,也还是好端端送回来了。清华也一样让他们继续读书,只不过,正如上面记录的,这类骨干分子就很难拿到文凭。

许留芬是怎么一个学生?现在已几乎无可考证,只有零星记叙她是很“文雅”的一个人,但在学运斗争中也相当激昂,“怒气冲冲”。
徐高阮是怎样一个学生、党员?这个资料就很丰富了。首先得说,让他从学生积极分子中脱颖而出的是,他比一般热血青年还要积极,善于组织各类活动。他入清华学习的几年,校内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就是上面提到过的中共外围组织“社联”的前身)和“现代座谈会”,专门吸引好学深思的学生接受“理论”的熏陶。我推测,许留芬同学就是他在这么一次研究会或座谈会上遇到的好伴侣。
其次,根据左倾非党同学的描述,徐同学具有地下工作者的天赋:诡秘、倨傲、声东击西“,令人捉摸不透”。在他周围聚集了若干差不多老资格的同志(高承志、蒋茀华等),形成了一个被称作“元老派”的圈子(徐的党内代号是“老王”)。元老派诸人,或多或少都对徐有些崇拜,而看不起“少壮派”和党内水平不高的“负责干部”。
再次,说到理论,徐的动笔能力和论辩技术也有目共睹。但他在地下工作者中间,也许是太有独立见解了,居然自办刊物,并在公开杂志上也撰文,批评党内的宗派特征,主张抗日应由国民党政府统一领导。这与“少壮派”和党内当时的主流意见形成了激烈的对立。负责北方局的刘少奇同志不得不亲自出面,在内刊《火线》中发表文章批驳徐的观点。最终在彭真同志主持的学委扩大会议上,徐高阮仍然固执己见,领导上甚至请他把问题带到“延安解决”,“他不肯去,还要继续辩论,最后被开除出党”。

时值1937年初,徐本该是大四学生。南京之旅耽误了近一年,所以虽然许留芬能够在37年毕业,徐同学的学历却凝在了大三。传略里,“先生自幼在北平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至“抗战军兴”之间,只有一个短暂的逗号而已,谁能知道这符号展开了,竟是这么一出以反高潮结束的境况剧呢?

徐高阮传略中说:“抗战军兴,自平而沪而滇,由沪江大学转入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我们发现这个路线也有问题。徐的友人(一同被押往南京的张宗植)报道说:1937年底他还在武汉遇到了相偕流亡的徐高阮和许留芬,他们两人的下一站则是重庆。在那里,我们知道许同学跟自己的全家汇合,借住在远亲家里,许本人后来在川北的一个中学任教,在后来遇到了军事教官王新明,二人成婚赴台。另一边,徐高阮则到了昆明的西南联大继续当学生——读书、办报、跟食堂管理员吵架,他的青春期似乎在春城幸运地延长了。

为什么经历了学运、牢狱、党争的革命情侣在流亡中分手了?失散?口角?家庭反对?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搜索引擎现在还没造出来。

五六十年代,两人还都在台北,他们又相遇过吗?图书管理员和会统系主任之间会发生什么对话呢?据说徐高阮翻译过安德烈纪德,我看这情景,倒像是另一个法国人说的,“缝纫机与雨伞在解剖台上的偶然相遇”了。

刘述先教授庆幸,徐在台湾娶到了一位“温婉安静、一点没有气性、有纯朴之美的宝岛姑娘做太太”,但也有人报道他们夫妇文化差异太大,没有共同语言。在刘教授笔下,晚年的徐高阮天真如赤子,最渴望与青年一谈,“而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可谓与周遭的学风格格不入,据我所知,在当时未曾引起任何反响。”

许留芬(这个名字也有写作“榴芬”的)目前该是住在加州,她本为家中长女,许倬云教授是她的七弟,家族成员在大陆、台湾、美国都不少。

两人的老友张宗植,后来成了日籍华人,2004年过世。转年的2005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印行了张的怀旧文集《海天一色》。其中收录了他致许留芬的书信两通。

我在想,见证了许和徐的时代境况,尤其是见证两人之间那段特别的往事的,目前或许只有许一个人在世了。但我——还带着看新生名单时的那种奇怪的、假艺术家似的趣味——又想,这段事呢,许一直不说出来、不写下来就更美。哪怕是当她看到了最近热映的那个电影,看到自己孙子王同学演的那个更好斗的地下工作者,心里有点什么特别的滋味。这滋味仍只是她一个人的好吧。

chaque于2008-01-04 04:29 首发于网上读书园地

(四)

感谢yngwie兄、白草折兄的关注和讨论!得到yngwie兄“有趣味又有深度”的谬奖,实在让我喜愧交加。写这个贴子纯属偶然,说来多亏我的师傅hong学士的指引。那天看到她在aπολλωv学士转贴的一篇文章中发表回复,连忙跟过去追捧:
http://cnc.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61396
因此才对赵俪生等清华12.9学生的事迹产生了兴趣;随手翻查了几种资料,本以为三言两语就能把故事讲完,没想到头绪越找越多,一动笔简直欲罢不能,竟然从下午六点写到第二天早晨四点才算收工,这也创下了我上网灌水的单帖耗时纪录了!
yngwie兄命我“多发发类似的文章”,不啻是叫一个体育运动票友“平时多跑跑马拉松”;对您这样的大行家,这当然是家常便饭一样的事情,对我们非专业选手,可相当于挟泰山超北海了!

关于徐高阮在台的情形,我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刘述先教授的回忆文章。他后来学术发展受限的原因,我以为yngwie兄和白草折兄两位的辨析都在情在理。一方面,在学历社会中,大学闹事未卒业的记录,恐怕确实会给个人在学院科层中的晋升带来障碍(旧北大破格让钱穆等作教授的佳话,毕竟是在学术体系还不完善的具体情景下才能出现的)。另一方面,在经历了早年的峥嵘世事之后,曾经代号“老王”的徐高阮似乎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抱着一种“非专门的”、“游牧的(nomadic)”态度。他阐发过孙中山、胡适的思想,但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近代史专家”;译介过斯文赫定等人的作品,可也不能算是职业翻译家;至于在他受陈寅恪影响最大的中古史专业,他的一部《重刊洛阳伽蓝记》和一篇(身后发表的)《山涛论》,都让他更像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天才的过客,而不是猪八戒所谓“常驻的妖精”。上述这两方面,刘述先教授在文章中都有充分说明;换言之,后期徐高阮的发展没能达到世人对他的期望,大概既有他所不能左右的时局因素,也跟他自己的趣向取舍是分不开的。
刘教授在文章中引申说,徐高阮无论是研究古史、近代史,还是翻译西人著作,其实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关怀在。这个关怀是什么呢?我记得刘教授讲的颇为含混,大家也可以各自体会吧。

徐高阮晚年似乎是服膺孙中山、胡适之了,许留芬后来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呢?她的参加学运和南下,大概都跟徐高阮有极大关联,那么徐被中国共产党开除后,她个人的革命性恐怕也有大幅的回落。据九十年代张宗植给她的两通书信看,她此时是(基督教的)神的信徒和积极宣扬者,对革命年代的争斗和牺牲则或有微辞。从积极的角度说,所谓“唱歌是混口饭吃”,或许正包含了信仰者的远见与平和。
当然,上面都是些牵强、浅薄而事实贫乏的推测,它们更多地还是来自我本人,来自目光跟那张新生名单接触的瞬间,产生的心血来潮与怅惘罢了。

chaque于2008-01-11 13:13 首发于网上读书园地

(五)
白草折于2008-01-11 18:09发言帖:chaque兄用十分浪漫的眼光看许留芬,yngwie兄则说:“许奶奶不也在台湾混得挺滋润的”,我不是说谁较正确,谁较不正确,且听chaque兄说“她此时是(基督教的)神的信徒和积极宣扬者”,虽未必与基督教曾为台北显教,一度在上位者好之有关系,这到底与当年的革命志士有落差吧。chaque兄怀念的仅是“昔人”-昔人已乘黄鹤去,以后如何,大概也非那么重要。若在态度上,我也较倾向徐先生,或许因为他较不得意,始终是个读书人。许奶奶走在时代的先端,在哪里都活的不错,不受影响。

chaque于2008-01-11 16:05 回帖:白草折兄说我“用十分浪漫的眼光看许奶奶”,实在愧不敢当。我对帖子中提到的许舰长、两位许教授、徐管理员、杨大师乃至王同学的风骨和学殖,一方面是特别地佩服,一方面也相当的漠然,因为他们诸位的学问上的专长领域和生涯中的出处进退,都与我个人毫不相干。所以这种佩服的漠然,也就是我能对他们所作出的最高的致意,至于白草折兄用到的“怀念”一词,可能对我来说就有点儿重了:我实在没什么资格怀念人家的。

之所以对这些琐事突然产生了兴趣,写出这个贴子,更多的就是因为一开始提到的,看新生名单时心中洋溢的那种奇怪的,伪艺术家般的趣味。这趣味激烈、短暂,来势汹汹得像一场学运;它无关乎一个人或一群人本身,而只看重这群人在各自运行轨道上发生的重叠跟碰撞,留下的遗响跟痕迹。
康德对于美,曾有过“无目的合目的性” 这样一种规定;我有时产生的上述趣味,大概也就是把人们称作“命运”的那种东西,放在康德意义上的这个“审美”眼光下观照。
那么这里之所以说是“伪艺术家”,也就是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体既不是许、徐、王或别的谁,也不是我这个假装讲故事的人。那只操纵整个故事的手是本贴最合适的主题和所有者,但对此呢,我们世俗的人也只能叫它“无目的合目的性”了。

chaque于2008-01-11 16:05 首发于网上读书园地

(六)
yngwie于2008-01-12 16:11 发帖:得chaque兄指点,细读了刘述先先生的记念文字,对徐氏的人品学识及晚年的一些经历,有了较深入的体会。我想,他晚年成就受限的原因,大家的推测都有可能,毕竟复杂的人生经历,很难说只由单一的因素左右,除非我们要将其归之於性格或命运,抑性格决定命运。呵呵!chaque兄又说:“在经历了早年的峥嵘世事之后,曾经代号‘老王’的徐高阮似乎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抱着一种‘非专门的’、‘游牧的(nomadic)’态度。”“徐高阮晚年似乎是服膺孙中山、胡适之”,我从刘先生的叙述文字中却没有得出类似的感受。我觉得徐氏似未放弃对学术研究的热诚(当然,并非说‘非专门’、‘游牧’态度是放弃),刘先生的观察与分析,可备一说,与chaque兄的诠解,也未始不能互补。感觉徐氏保有那一代知识份子的共通特徵,即对中国未来前途的关怀充满热情,他早年的政治经历,晚年对孙中山、胡适的研究,似皆以此为出发点,我觉得刘先生的分析是可以接受的。他在政治领域失意後,将满腔热情投注於学术研究上,我想,因为这是他更能施力的领域。他的遗作〈山涛论〉开头几段说到:

不知怎麽地,我很想附会地说,这多少有点夫子自道的意味。呵呵!徐氏的性情,未始没有竹林名士的影子,而他早期对政治运动的投入,也体现了知识份子的社会关怀,只是,他更像嵇康,而非山涛,激烈而蒙祸,注定在政治上不容有实际作为的机会。当然,这对他而言,到底是幸或不幸,委实也难以简单地论断。虽然,如同chaque兄所云,若专以学术上的成就来评价徐氏,他“更像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天才的过客,而不是猪八戒所谓‘常驻的妖精’。”然而,千古文章未尽才,又不仅徐氏一人独然,虽令人惋惜,也是莫可奈何的。

不过,读了刘先生纪念徐氏的文章,综合自己的印象,感觉上,他现在的处境,有点类似他所描写的徐先生。chaque兄云:“在刘教授笔下,晚年的徐高阮天真如赤子,最渴望与青年一谈,‘而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决不拘限在一个既狭而专的题目做餖飣考据的工作,可谓与周遭的学风格格不入,据我所知,在当时未曾引起任何反响’。”某种意义上,刘先生似也如此。他在文中对中研院不能赏识徐氏之学识,多年来一直让其屈居图书管理之职,晚年才成为副研究员,颇为不满,并言:“决定进中研院做经生,在故纸堆中讨生活的人不在少数,有通识有理想抱负的人就太少了……要把…中央研究院当国家的最高学术机构,内心就不能不感到悲哀了!”这篇文章写於一九七二年,二三十年後,刘先生也进入了他在文中所批评的学术机构,不知是觉得中研院已然有所改变,抑或是不得已的一种选择!不过,这里便不去妄加猜测了!

末了,要声明一事,对chaque兄帖子的称赏,决非客套之语,私下和朋友谈及,也是如此说的。不过,这是人所共见的事,便不再饶舌了,免得chaque兄又回赠我几顶高帽,倒显得我其意不诚了!呵呵。

chaque 于2008-01-13 18:28回帖: 呵呵,这两天本来琐事很多,但受到了yngwie兄的激励,不能不发挥我佛大无畏的精神,彻底投入到八卦事业中。
作为成果,以下先展示一个目前我能搜罗到的徐高阮著作年表(限于后革命时期),后面再谈谈我的解读吧。

1、读红楼梦杂记二则 《人间世》1947 复刊第3期
2、五十年來的美国外交(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第1辑) 肯南(George Frost Kennan)编 徐芸书译 中华文化出版事业 1951
3、罗布绰尔考察记 赫定(Hedin, Sven Anders)撰,莱昂(Lyon, Francis Hamilton)译,徐云书(chaque注:原文如此)重译 中华丛书委员会 1955
4、重刊洛阳伽蓝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42) 杨衒之撰,徐高阮重注校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0
5、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 胡适1961.11.6演讲 徐高阮译,《文星》9卷2期 1961.12.1
6、胡适之与“全盘西化” 《文星》9卷4期 1962.1.23
7、中山先生的全面利用外资政策 1963 商务印书馆
8、物质救国论 康有为著,徐高阮导言 《世界评论》第十年18,19期 1963 2.16,3.10
9、胡适之谈孔子及“心安理得” 《中华》杂志 第1卷l期1963年8
10、胡适先生中文遗稿目录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下册 1963.12
11、评伦敦《中国》季刊台湾专辑 《中华》杂志 1964.3
12、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 胡适演讲,徐高阮译 《新时代》第4卷8、9期 1964.8,9
13、中山先生对财经问题的两点基本意见 《联合报》 1964.11.12
14、略谈研究中山先生的几件初步工作 《徵信新闻报》 1964.11.16
15、我控诉——出版界的卖国者 《中华》杂志第3卷第2期 1965.2
16、共同知识欺诈举例——特告台湾大学师生 《中华》杂志 1965.4-7
17、《建国方略》的再认识 《中华》杂志 1965.11
18、董同稣先生小传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6本上册 纪念董作宾·董同龢两先生论文集 1965.12
19、香港《展望》与“自我中心难局” 《中华》杂志 1966.3
20、金沙江与长江 《中华》杂志 1966.3
21、费正清与毛共 徐高阮编译 中华杂志社 1966
22、关于《红搂梦》第六四、六七回 《阳明》杂志第25,26,28,29期 1968.1,2,4,5
23.、梁盛志殷福生王鼎钧的走向 《中华》杂志 1968.2
24.、知识欺诈案进一步探讨 《阳明》杂志 1969.2
25、昆仑丘和洪水神话 《中华》杂志 1969.7
26、危机时代的哲学 Koch著 徐高阮等译 幼狮出版社 1969
27、山涛论 徐高阮遗著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第一分 1969
28、严复型的权威主义及同时代人对此型思想之批评 故宫文献第1卷第3期 1970
29、曾国藩的世界观念 故宫文献第1卷第3期 1970
30、胡适和一个思想的趋向 台北地平线出版社 1970
31、戊戌后的康有为——一思想的研究大纲 大陆杂志 第42卷第7期p206 1971
32、昆仑丘与禹神话 未刊(=25?)

就我所见,徐高阮身后,专门研究他的论著或文章很少,上面的作品年表是我根据几个图书馆的数据整理的。格式混乱、多有遗漏是跑不了的,好在我们在这儿列出它,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那么或许这些内容也就够用了——因为这些算是徐还被后人记得的主要作品;遗珠在数量上恐怕比这都大,但是从重要性上讲就可以暂且忽略了。(比如先前的“徐高阮先生传略”一文中提到,徐还在《大陆杂志》上发表过三种译品:斯文赫定的《漂泊的湖》、米契尔的《吉尔曼传》、胡适的《中国传统与将来》,上表未列,但其实《漂泊的湖》应该就是3——英文名The Wandering Lake的,而《吉尔曼传》、《中国传统与将来》则收录在30里。)

写完这个著作目录我才突然想起来,博尔赫斯在那个有名的故事《Pierre Menard,唐吉诃德的作者》里头,也是按照年代顺序,列出过那个莫须有的传主Menard一辈子写下的全部19篇稀奇古怪的作品标题(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标的序号不是1到19,而是a到s)。博尔赫斯笔下的怪才既搞过翻译,也(不成功地)改良过象棋,还写写象征派的十四行诗。徐高阮的涉猎范围,让他成了曾活在汉语里的Menard。当然,我也借此有了一种博尔赫斯附体般的虚荣心满足感。
如果粗略地分析一下数据,大概可以总结说,徐的业绩主要包括:
近代史论著两部:7,30;
中古名著校定一部:4;
近代西书翻译四部:2,3,21,26;
胡适演讲/论文翻译两篇:5,12;
短论二十三篇,其中又包括:
与殷海生等论战七篇:11,15,16,19,20,23,24;
红楼梦研究两篇:1,22;
孙中山研究三篇:13,14,17;
近代人物曾国藩严复康有为研究四篇:8,28,29,31;
同事传记一篇:18;
胡适研究三篇:6,9,10;
上古神话研究两(一?)篇:25,32;
中古政治史研究一篇:27。

chaque 于2008-01-13 21:38 首发网上读书园地

(七)

陈寅恪、傅斯年、胡适是对徐的学术生涯影响极大的三个人。
徐在清华大学时本是哲学系学生,到了长沙临时大学听到陈寅恪讲的一次唐史,立刻转入历史系,成了陈的得意弟子。在念完西南联大课程后,徐进入傅斯年主管的史语所系统,并经傅关照得以赴台。但抵台后,直到1960年代初,徐才发表了第一批非译著类的学术作品。这个时间恰好是和胡适返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58年底)是重合的。
在胡适日记、书信、晚年谈话录和年谱中,留下了与徐相关的多条记载。胡不时借助徐管理员查考图书(如1961年6月30日搜集《续藏经》残本,同年10月5日查找孙中山的一段话等),并给予徐的工作较高的评语(曾说徐是中研院研究孙中山的第一人)。徐在这一阶段翻译了胡适的若干英文演讲,但是首次让徐在世人(包括胡适本人)面前充分展现价值的工作,是他的《胡适之与“全盘西化” 》一文。刊出该论的《文星》杂志正好是李敖等人展开“中西文化论战”的主要据点。徐在文章中却以细致的考证功夫辩明,“全盘西化”这个说法来自陈序经,并非胡适所创——胡甚至对它只抱有保留的支持。此论一出,论辩双方都不得不服膺徐的扎实辨析;胡适也在日记中称赞其“很细密平和”,想必从此是对我们的图书管理员另眼相看了。

胡适写下这条日记的时间是1962年2月5日。同月24日晚六点三十分许,他在中研院院士酒会上心脏病发,七时许去世。受他赏识的徐高阮却没有停止从胡那里受益:徐被推举为胡适遗著整理委员会委员、征集研究组组长,并曾获得“胡适先生研究奖金”一万元。与胡适遗著的整理编目工作同时,徐的“近代中国研究”似乎进入了成熟期,研究范围也扩展出曾国藩-严复-康有为-孙中山-胡适这条完整的人物轴线。关于这个阶段的徐,刘述先教授有过两个报道:首先,多年的图书管理员首次有了副研究员的名义(虽然也许只是名义而已),其次是徐的自我定位:“别人都认为我是研究胡适的,其实我是研究孙中山的”。无论别人是否真的误解了他,我们都可以说,没有他的胡适研究,他的学院处境就不会得到相对好转,那么他所偏好的孙中山研究恐怕也是做不成的。

1969年徐突发脑溢血去世,最后安葬在胡适纪念馆的墓园。

“反共烈士徐高阮”,这是徐在身后赢得的奇怪褒扬之一。这个政治倾向体现在他为自己作品选择的出版商上:发表了上述32件作品中10件的《中华》杂志,是立法委员胡秋原主办的文化杂志(1963-1993),而它在政治上带有显眼的积极反共和文化民族主义色彩。
这大概也恰好是徐高阮最终抉择的态度。可以说,徐的写作有两个非常鲜明的面相:首先,它们似乎自始至终是考据的,其次,它们又似乎从来都是彻底地、不容错认地政治的。除去洛阳伽蓝记的校注和研究红楼梦、昆仑丘的若干零散篇什,徐的各项研究都保持了惊人的文化民族主义政治取向,这个取向,在他去世后出版的《胡适和一个思想的趋向》一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通过对胡适若干英文演讲,尤其是《儒教的使命》和《中国传统与将来》的刊布和阐释,徐高阮在狭义上力图扭转对胡适推崇西化的“误解”,在广义上驳斥了鸦片战争以来三种解决中国问题的尝试,力主中国只有重拾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复兴。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徐对违背这一民族主义精神的各种潮流的憎恶。青年学生“老王”信仰过的共产主义和比他年轻5岁的殷海光教授推崇的自由主义,此时成了徐选中的敌人——在一些告密者神秘的解码系统中,“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分享了西化这个标签,甚至本来就是同一回事。仁厚的刘述先教授认为,徐高阮与殷海光的交恶和詈骂纯属不走运的误解;但在我看来,他们这一相遇方式,其实非此不可地内在于徐的写作空间。在这次遭遇战中,徐通过最无情的考据(指出台大教授殷海光把英语单词“困境”predicament误译为“论断”predicate),达成了最彻底的政治意图(证明殷是费正清-毛泽东阴谋集团的台湾代理,并直接导致了后者被台大驱逐)。

yngwie兄前面的回帖说,徐在政治领域失意後,将满腔热情投注於学术研究上,我想,因为这是他更能施力的领域,这个解释模式是“类弗洛伊德的”(被压抑的性欲升华为艺术——被压抑的政治欲升华为学术)。而在我看来,自始至终,政治与学术在徐那里都奇特地扭结在一起,相互缠绕、彼此注释。徐政治地学术着,也学术地政治着。强劲的民族主义诉求和细密的考据功夫难以区分地共同构成了徐的写作奇观。
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图书管理员的驳杂、缜密和玄想吧。

呵呵,八卦讲到这儿有点变味?以下作为补偿,就另添几条准八卦收尾吧!

1949年后做过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韦奶奶君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她的丈夫杨述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长(也就是说,在近30年后继承了徐同学的职位),二人一起被揭露为特务或叛徒。韦奶奶一度精神失常,杨述则直到1980年去世时都未得以“平反”。

韦君宜近年以一部《思痛录》出名。她的女儿杨团介绍了该书的写作情形:“我当时从黑柜子的抽屉里翻出母亲说的那两个小口袋,里面放着《思痛录》中最珍贵的前8章,从《抢救失足者》开始到《文化大革命拾零》。这就是母亲从1976年开始写起,大约在1983年基本完成的被她视为宝贝的8章。抄稿是我那在1966年夏天被红卫兵打傻了,在野地里整整跑了两整天未归家的疯弟弟杨都都写的。当母亲病好了恢复工作以后,自感平生最内疚的一件事就是对不起弟弟。在遗嘱中“我身后的事”整个讲的是他。为了弟弟,母亲所耗费的心血和精力迄今一想起来就令我既心酸又敬畏——我自知如果我是她,肯定做不到这些。她曾为了给弟弟补习初中课程——因为他只上到小学5年级“文革”就爆发了,之后得了精神病再也上不成学了,居然有一段时间每个星期天都跑到外交部街的小图书馆和东城区图书馆翻书、借书、备课,回来后再讲给弟弟听。就这样母亲居然把历史、地理、数学、语文几门初中课程都给我这个傻弟弟补完了。而这一切,还都是在她离休前那繁忙的工作期间完成的,这需要多么博大的母爱和多么顽强的毅力啊。当弟弟抄稿时,我曾问过母亲,“这些稿子不能传出去,他要说出去怎么办?”母亲沉吟了一下说:“不会,他的脑子没有好使到那个程度。”的确,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是对的。”韦君宜90年代患瘫痪,不仅全身不能动弹,而且舌头僵直,耳朵全聋,只靠鼻饲维持生命。当老同学日籍华人张宗植来到医院看望她时,她挣扎着对张说话,声音模糊得他听不懂。韦奶奶的女婿替她翻译说,这句话是“我们一起回到学校去”。
韦君宜2002年在北京去世。

张同学宗植是清华旁听生,1935年被捕后,与徐高阮一起被解往南京,后因亲戚营救释放,条件是不能再回北平。张在二战后任职贸易公司长期驻日,直到1980年才重新访问北京。在晚年他以个人积蓄陆续在中国大陆学校开设奖学金(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中国科技大学张宗植科技奖等)。在一封致清华老同学的信中他说,这些钱若留在他手上,“将来都成了过去深仇的敌国的财物”,希望中国人代他花在中国。
张宗植2004年在东京去世,2006年归葬于合肥。

如上所述,张宗植在80年代后陆续与清华老同学恢复了通信,其中就包括许奶奶留芬。张的怀旧文集中只收录了他的几封去信,从内容可以判断,基督徒许奶奶不仅颇悔当年,而且希望为之“赎罪”。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这几位同学在晚年,对待19、20岁那几年的态度形成了很有意思的对照,用结构主义者喜欢的矩阵大概可以粗略地表示如下:

信仰地肯定(韦)  信仰地否定(许)
                              
世俗地肯定(张)  世俗地否定(徐)

我又突然想到,这些态度、这些人物大概也不能单独地加以考察。虽然失散多年而且境况迥异,他们却又恰恰因此,好像是走在同一片树林中的迷路的人。

对了,张宗植在与另一同学的通信中爆料说收到了许奶奶的自传,约4000字,题目是《神的光》。再往下翻几页,我们看到张寄给同学一篇介绍徐高阮生平的文章。他说:

此文可能也是清华后辈校友写的,特复印寄奉一阅。往事如梦,洵足缅怀。应否寄一份给许留芬,我不敢决定,也许她愿意忘记以求心境的平静。

chaque 于2008-01-14 02:02 首发于网上读书园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1: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者按:chaque写的《论王力宏同学的学术渊源》一文有文采又风趣是一篇有趣味的学术文章。作者chaque说:该文源自书园互动的魅力和一种“伪艺术家般的趣味”,“它无关乎一个人或一群人本身,而只看重这群人在各自运行轨道上发生的重叠跟碰撞,留下的遗响跟痕迹。”
“伪艺术家般的趣味”早就有固定的术语——人们通常称之为八卦。所以,套用“涉黑案件”、“涉性广告”的说法,我们可以把该文归类为“涉学八卦”。涉黑、涉性让人堕落犯罪,但“涉学”没准倒能发挥为渊驱鱼的反面劝学作用。本刊本期特别重装推出该文,正是希望读者能够掷回炮弹、留下糖衣,在枝蔓丛生的八卦荆棘中收获学术的真正趣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0: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园》第一期稿件定稿:
1、论王力宏同学的学术渊源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 ... ;toread=&page=1
作者:chaque

2、【会心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84945&keyword=
作者:物虚生

3、书海陶写——购书、读书杂感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71147
作者:虚和子

4、《未尽的才情--从《顾颉刚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读後感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449644&keyword=
作者:yngwie

5、海德格尔对“时间”的解释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46839&keyword=
作者:笑笑生163

6、范式转换下的世界主义合法性理念——桑托斯的全球法律观初探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6%CA%BD%D7%AA%BB%BB
作者:caobaipeng

7、可贵的证伪精神与偏颇的反归纳——初读《科学:猜想和反驳》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03217&keyword=

作者:lfang

8、《甲申三百六十年祭》1 忠诚的代价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83736&keyword=
作者:sonia6949



9、(翻译)古典自由主义的兴起、衰落与复兴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4%D3%EB%B8%B4%D0%CB

作者:shrek7777

10、简评《苹果树》(The Apple Tree)首段的汉译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11001&keyword=
作者:hero8151

11、爱因斯坦:他的科学与他的思想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99750&keyword=
作者:长歌-废墟

12、物理化学就这么简单!(长篇连载之“熵”)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2%C3%B4%BC%F2%B5%A5

作者:liangduoqian

13、王戎新论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5%C8%D6%D0%C2%C2%DB
作者:oliver197411

14、相见恨晚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 ... 0%BC%FB%BA%DE%CD%ED
作者:愚夫

15、卜算子.岁寒三友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59132
作者:webtoy

16、效颦集
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tid=37925
效颦集(二)
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tid=37926

作者:青埂

17、“交流-访谈”系列之strnghrs篇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07608&keyword=


书园网刊已经制作完毕,定于世界读书日与书友见面,算读书互助基金送给书友的礼物。

请义工参与讨论,如何给付稿酬?每篇选用稿件应该支付多少论坛币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1 11: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重奖哈,这部分人士是书园的精神脊梁,重奖也为《书园》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每篇稿件认为应不低于100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2: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稿费标准(草稿)

一、推荐一篇基本符合网刊风格,有一定质量的稿件,被网刊选用的推荐者,奖励15论坛币。多人推荐的只奖励第一位推荐的书友。

二、被编辑选用的稿件,每篇文章奖励50-200论坛币。网刊发布后遇到书友质疑的,先给付50论坛币,作者和质疑书友沟通,如证实自己文章观点没问题再补给50论坛币。文中错误多不修改的稿件,已经发表的给付50论坛币。编辑承担审稿责任。优秀的文章给予100论坛币。特别优秀的文章给予100-200论坛币

三、经编辑特约的稿件,每一位按编辑要求完成并投稿的作者,先奖励60论坛币。稿件如采用,再奖励100论坛币。



(对于被采用的稿件如何按质量分等级暂时经验,因为是创刊号,先按上面的标准发放,等和管理层沟通好后,谈论再公布稿费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22: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以下书友接我PM后跟帖领取稿费chaque 、物虚生 、虚和子 、yngwie 、caobaipeng 、lfang 、sonia6949 、shrek7777 、hero8151 、长歌-废墟、liangduoqian、oliver197411、愚夫、webtoy 、青埂、颠倒梦想。每位作者100论坛币。

请笑笑生163、liangduoqian接我PM后跟帖领取稿费,每位作者50论坛币。
解释:《海德格尔对“时间”的解释》一文多处错误,自己可先到原帖查看。

请liangduoqian到:世界读书日,送上精心打造的礼物——《书园》网刊
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 ... ;page=2&fpage=1
resonance 在30楼里回帖,请你和提意见者沟通。

因为是创刊号,稿费没按文章质量分等级,以后的稿费标准等管理层的决定再修改。谢谢大家提供的精彩学术文章。以后多投稿支持《书园》网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09: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听雨姐姐的厚爱

我就当仁不让,第一个在此领取稿费了,^_^


祝福网刊越办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09: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听雨姐。有劳大驾!!! 你们为论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10: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听雨jj和诸位的辛劳!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23:16 , Processed in 0.23096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