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80|回复: 9

[历史文化♡] 竞猜  这位文化名人是谁(先到先得,不需加密) √已有答案√欢迎扩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5 19: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敢说真话
他因为说真话而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19: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飘萍
(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


历史评价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19: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飘萍
(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


历史评价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生平事迹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
1902年中秀才
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府(浙江大学前身)。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9年毕业后。回金华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
1915年, 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叫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 《京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府。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并与徐宝璜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
1923年,又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问题。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标题。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奉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仅40岁的著名报人、《京报》创办人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父子杀害于北京天桥。毛泽东对邵飘萍的评价:“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19: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飘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19: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maobu于2008-02-25 19:51发表的 :
邵飘萍
(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


历史评价
.......

呵呵,你比我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21: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飘萍
邵飘萍(1886年-1926),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金华市人,祖籍东阳市(南马镇大联紫溪村人)父亲邵桂林是清末秀才,在家乡办私塾,一生耿直刚正,道德高尚,为乡人器重,但他却受到当地土豪的忌恨,在家乡难以容身,只好在1883年腊月居家搬迁金华,飘萍就诞生在这里。
  飘萍很小能背诵《史记》全文,打下良好的文学工地。12岁时考中秀才,16岁受戊戌变法的影响,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攻读光、声、化、电等自然科学。19岁 毕业回到金华,在金华中学堂,长山书院等三所中学任教。
  飘萍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在《临时约法》的颁布下,投身于“新闻救国”的事业。于1912年在杭州与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后因报上直斥袁世凯为“袁贼”,《汉民日报》被查封,飘萍逃亡日本。1915年初日本和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条,飘萍立即驰报国内,成为讨袁斗争的第一人。
  1915年年底,飘萍返回上海以“阿平”为笔名发表反袁言论,后担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1918年飘萍开始独立办报生涯。五四运动前后,飘萍动用《京报》的舆论导向,组织推动运动的蓬勃发展。潜心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撰写了《新俄国之研究》与《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1925年由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飘萍在《京报》发表声讨,被张作霖下毒手。
  飘萍一生疾恶如仇与黑暗统治作殊死斗争。1928年北京新闻界为他补开了追悼会。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示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1986年邵飘萍诞辰100周年,殉难60周年之际,全国新闻领导、省、市党政领导在金华婺州公园为邵飘萍铜像揭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22: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飘萍和毛泽东
“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毛泽东曾经充满敬意地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说。

  邵飘萍曾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很大影响。

  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大新闻研究会。邵飘萍是研究会的两位导师之一。当时,毛泽东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曾与邵飘萍有过来往,并在生活困顿时得到邵飘萍的热情援助。此后,毛泽东也参加了北大新闻研究会。

  邵飘萍授课半年,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邵飘萍除了讲授一般的报纸出版、新闻采访等业务知识之外,更强调“访员”(即记者)的素质与思想的训练,他以“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砥砺会员,这恰与青年毛泽东注重人格主体精神培养的思想相合,加之邵飘萍当时已是以热烈反帝和爱国知名的记者, 他对新思想新思潮不竭的探索精神、他对新鲜事物的异常敏感、他的人格力量以及他卓绝的新闻采访技能、他恣肆凌厉的社评文章和潇洒有致的音容言谈等等,都使毛泽东怦然心动。

  新闻研究会培养了后来中国共产党最初的一些报刊活动骨干,其中就有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高君宇、罗章龙、谭平山等。后来毛泽东曾回忆说,他是1920年春在北京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书籍,才确立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的。返回长沙后,他在开展学生运动、“驱张”运动、新文化运动、工人运动以及湖南“自治”运动等的过程中,就运用了他在北京所学到的知识,以新闻为武器,相继办起了《湘江评论》、《新湖南》以及平民通讯社等报刊和通讯社,又充任湖南《大公报》记者。1920年8月,毛泽东等在长沙又创办了“文化书社”,在毛泽东起草的《组织大纲》中,称“本社以运销中外各种有价值之书报为主旨”,其中就有邵飘萍的《新俄国之研究》等,随后毛泽东等还成立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此外,邵飘萍的一些新闻学论著也是该社社员学习的书籍之一。湖南新民学会的会员讨论“个人生活方法”时,毛泽东表示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日理万机时刻还亲自批复:确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后来,他还多次在会见外宾以及其他场合提到过邵飘萍,邵飘萍的遗孀汤修慧也在他的亲自关怀下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22: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

秋声秋色,格外惹人感怀,"我们都像叶子渐渐枯干"(以赛亚书),谁也不能例外。但是,有的树到了秋季并不是枯干,而是叶色更绿,就像春天发芽时一般鲜嫩。当然,这不是一般的树,而是有超强生命力的树,我们众人也能这样,因为只有起死回生的生命,才能超越死亡。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仅40岁的着名报人、《京报》创办人、浙江金华籍的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杀害于北京天桥。从80年前的这一天起,邵飘萍先生已经向死而生了,生的从容,死的勇敢。
  
  前几天,一本研究邵飘萍生平历史的专着《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由杭州的学人散木先生(邵飘萍外孙,其女婿之子,浙江大学法学院老师)着毕,并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此前,我和余杰等人也策划过一本有关新闻自由历史的集子《第四种权力——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治》(民族出版社),提到邵飘萍先生的不畏强暴、扞卫新闻自由的壮举。不过,别说80年前,邵飘萍的行为是壮举,在8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壮举。
  
  2006年10月24日,辽宁阜新原市委书记王亚忱案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法院开庭,因最早报道此案多次受到威胁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也来到法院,但却被近70人围攻。2005年5月18日,刘万永发表调查报道《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一文,揭露王亚忱如何空手套白狼攫取了民营企业家高文华的上亿元资产,并将资产所有人送入牢狱11个月。据报道,采访王亚忱的记者无一不受威胁,刘万永还被指控泄露国家机密。受围攻的当时他报警110,尽管"警察承诺我三分钟赶到现场",但他担心黑恶势力"一刀子下去只要三秒就能完成。人就挂在那里了"。后来,王家又到主管《中国青年报》的共青团中央指他"紧密配合辽宁省检察院,妄图用舆论杀人"(见2006年11月2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记者徐英/文),由此可见,在中国当揭黑幕的调查记者,是那么地艰难。
  
  所幸的是刘万永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更加坚定地做还没有完成的报道。2006年7月,我在北京一个调查记者活动中与他认识,发现他很是乐观,由于他的行为和诚实,相信贪官腐败分子只能被他的正气和手中的笔所吓倒,因为这"光在黑暗中照射,黑暗却不能领会光"。
  
  邵飘萍被秘密枪决前后
  
  我曾在北京当了几年记者,经常骑车路过当时位于张自忠路的段琪瑞执政府旧址(现平安大街),即"三一八"惨案发生地,又联想起1989年的天安门广场,当年无一不是记者们在记录历史,把真相传播出去。
  
  民国十五年,着名的新闻记者、报人邵飘萍临死前四天在报上刊登了一则《飘萍启事》(1926年4月22日):"鄙人至现在止,尚无党籍,既非国民党更非共产党……以后无论如何攻击,不欲再有所言。"当时他虽不知道必死,但已相信遇到了危险。
  
  1926年,北京发生"3.18惨案",请愿学生、民众在天安门集会后游行遭段祺瑞政府枪杀,死49余人。第二天,邵飘萍在《京报》上刊登《首都大流血报道xxx》,并在《申报》、《京报》发表《国务院门前之屠杀》、《日英露骨之主张》《可为强有力之政府矣》等时评,给运动以舆论上的支持,北京政府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
  
  邵飘萍先生揭露政治腐败黑幕,向来勇气有加,再者是民国有民间办报的传统,所以邵飘萍所向无敌。但是,残暴军阀的权力一旦膨胀,飘萍难免遇到不幸。1926年4月15日,张宗昌率军入京,段祺瑞政府垮台,奉张集团窃取了北京政权。他们占领北京后,钳制舆论,封闭报馆,捕杀报人。邵飘萍被迫避居东交民巷苏联使馆,奉军决定实行诱捕。为此,他们收买了北京《大陆报》社长张翰举。4月24日,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两万元大洋的诱饵收买的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张翰举谎称张作霖惧怕国际干涉,不敢杀邵飘萍 ,并说自己已向张学良疏通,其允诺《京报》可以照出等。邵飘萍出使馆乘车回报馆的途中,被预伏军警截捕。同时,《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
  
  1926年4月25日,舆论传出《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后,北京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立即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13名各界代表时,竟毫无隐讳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因军阀早已有必杀之心,所以那一天各方的奔走均无效。4月26日凌晨1时许,警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秘密判处他死刑。宣布他的"罪行"为:"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照炯戒,此令。"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前,他还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遂从容就义,年仅40岁。
  
  邵飘萍被害后,他的遗孀汤修慧于1928年恢复出版了《京报》。之后,因时局动荡,《京报》时停时出。后来因不堪累累负债,汤修慧不得已将报馆抵押出去,《京报》至此终刊。创刊于1918年10月5日,终刊于1937年7月,历经近20年的《京报》从此结束。邵飘萍从事新闻工作的14年中,他4次被捕。由他创办的《京报》是当时北京地区发行蛳最大的报纸。因发行量大,利润丰厚,创刊两年就自建了两层楼的馆舍,这是当时北京新闻界唯一的一家。现在,北京又有一家《新京报》,由南方都市报的程益中等参与创办,一向以坚守报道底线着称,为当今报业中难得的一个角色。但是,不幸的是程益中因为曝光广东的公安渎职腐败而身陷囹圄,虽几经营救而恢复自由身,但《新京报》已落入他人之手,恐怕难以坚守当初的底线。
  
  邵飘萍先生扞卫新闻自由的壮举为后人之典范
  
  飘萍先生主张"独立办报",主张新闻工作者应"艰苦卓绝";应该"虽幽囚受辱而安之若素";应"尽自己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为使报纸坚持"独立、民主"的立场,他强调新闻记者要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精神,成为《京报》工作人员的座右铭。
  
  1921年元旦,《京报》刊出军阀头目的照片特刊,每张照片附以简短说明,如"奉民公敌张作霖"、"直民公敌李景林"、"鲁民公敌张宗昌"等。读者为《京报》大胆直言所吸引,踊跃抢购特刊。
  
  1925年12月7日,《京报》又出一期"最近时局人物xxx"的特刊,照片下的说明文字为"冯玉祥将军"、"一世之枭亲离众叛之张作霖"、"忠孝两难之张学良"等。邵飘萍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又力助郭松龄倒戈反张作霖,还反对段祺瑞,拒绝接受"善后会议顾问"的聘请,并强烈谴责军阀段祺瑞"三一八"惨案屠杀学生。由于反动军阀惧怕邵飘萍的名声,又想利用《京报》为自己作宣传,施展了软硬兼施的手段。张作霖曾汇款30万元企图收买邵飘萍,遭到拒绝。他说:"张作霖出30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于是张作霖下令:打到北京后,立即处决邵飘萍。
  
  1999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种权力》提到这一段:北京政府在4月26日凌晨5时将其枪决,"枪决后,面对前来营救的上万人士竟没有一个正式的理由"。后来,飘萍先生的亲属散木先生专门在湖南《书屋》杂志2005年12期上着文《张学良残忍枪杀记者邵飘萍只为杀一儆百》提到由这本《第四种权力——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治》一书中称:邵飘萍被"枪决后,北洋政府面对前来营救的上万人士竟没有一个正式的理由","这也不是事实"。他写道:据当年《申报》所载,此次北京报界同人营救邵飘萍的十三位代表是上海《新闻报》、 《时报》、《商报》和汉口《正议日报》的驻京记者以及《北京晚报》、《五点钟晚报》、《中报》、《公报》、万国电信社、神州通讯社、益智通讯社、民生通讯社、报知新闻社的记者所组成。当时上海《民国日报》也对此事做了报道:"报界同人自得邵氏被捕消息后,即于前日(二十五日)下午三时,在某处开全体大会,讨论营救方法,当推定代表十三人,于五时同乘四辆汽车,赴石老娘胡同访张学良。当经张少帅接见,各代表将来意说明后,张答谓逮捕邵氏一事,老帅与吴子玉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此时邵某是否尚在人世,且不可知,惟此次要办邵某,并非因其记者关系,实以其宣传赤化,流毒社会,贻误青年,罪在不赦,碍难挽回,而事又经决定,余一人亦难做主云云。张学良的一席话,说明逮捕且欲杀害邵飘萍是直奉联军既定的方针,虽然少帅与邵飘萍此前也有私交,但他绝不可能擅自违背已由直奉军阀各将领铁定的计划。此谓杀一儆百。直奉联军进入北京,为了借"反赤"获得出师之名,并以此控制局面,势必要拿几个人头来开刀问祭。十三位代表听了张学良的回答,面面相觑,他们不愿意失去最后的希望,又再三解释和恳请,但张学良始终没有动容。最后,张学良终于讲出这样的话来:"飘萍虽死,已可扬名,诸君何必如此,强我所难。"他还对代表们表示:他是宁肯"一一负荆请罪",但"此事实无挽回余地"。这时,会见已经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张学良已经渐渐失去耐心,他借口要去参加一个会议,起身送客,这样一来,代表们只好含泪而归。
  
  飘萍之死,引起全国愤慨,各界纷纷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及悼念活动,报界在显要位置刊登飘萍被杀真相,如《民国日报》的"飘萍竟被枪毙",《申报》的"哭飘萍并告国人",《大公报》的"飘萍君横遭惨死之真因"等。
  
  邵飘萍先生,是早期投身报人行业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之一。早在1912年,邵飘萍就已经在杭州与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不久,杭辛斋加入政界,报纸由邵飘萍独立负责,他站在进步一面,揭斥袁政府的种种阴谋。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他东渡日本,习政法,并于课余创办通信社,投寄国内报纸,内容大都为揭露日阀侵略野心特别是"二十一条"唤起国民注意。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惭恨而死,飘萍应《申报》之聘,回国担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时年32岁。他是个风趣机敏,擅长言语交际,时刻都生活在角色中的记者。上达政府首脑,下至仆役百姓,无不乐于与之为友。他的目光时常探入视为禁区的政府内阁。1917年初,府院矛盾激化,在是否对德断交并宣战问题上,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争执不下。3月4日,段不辞而别出走天津,黎元洪被近妥协,段于3月7日23时回到北京。邵飘萍闻讯于23时30分赶到车站,人已散尽。他立即换乘汽车,直奔段的官邸,见大门紧闭,连连鸣车。警卫开门不愿放行,他坚持让警卫禀报,称有要事相告,段竟欣然接见,与他谈到凌晨3时。飘萍出官邸直奔印刷厂,将与段的谈话内容插入要闻版当天见报。在《申报》任特派记者的两年时间里,写了250多篇、22万余字的"北京特别通信",请看一篇关于国会议员开会的报道:"缺席既多,逃席又众……竟以罚金限制之。反观之,则诸君之不得已而不缺席、逃席者,为金而已。间日来坐数小时,而年受六千之岁费,试问诸君将何以对国家,何以对国民也?"
  
  当年轰动全国的《申报》"北京特别通信",在民众中引起反响,应读者要求,由原一二百字专电,加长至两千余字。1918年飘萍创办编译社,向《申报》和北京各报提供编译的新闻消息,打破了外国通讯社垄断中国新闻网的格局。同年创立《京报》和新闻学研究会。其时,五四运动爆发,他连续在《京报》上发了三次特刊,一个月时间内,撰写了二十几篇评论,支持运动的开展。
  
  前后古人,后有来者,提起民国,除了连绵不绝、哀鸿遍野的战乱,除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闹剧,最让我们不能忘情的,是还曾经有那样一批扞卫新闻自由的新闻记者,他们以殊死的抗争,为那个黑暗的社会增加了一点亮色。许多人倒在血泊之中。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活得很舒适、很风光,然而,他们却没有选择这样的生活。
  
  今天,我们看到,邵飘萍扞卫新闻自由的壮举在今天依然是壮举。为了正义,为了良知,他们带血的呐喊,穿过世纪的风风雨雨,一直响到今天,萦绕于我们的耳畔。
  
  《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散木先生着,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22: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飘萍智取新闻

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
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14岁考中秀才,19岁(1906年)入
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
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
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
军阀政府。1918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又与
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
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
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军阀政府杀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面临参战还是中立的问题,段祺
瑞内阁会议匆忙做出决策,但不敢公之于众。许多中外记者使尽浑身
解数也一无所获。年方21岁的邵飘萍决心“虎穴”采讯。第一次去国
务院,被挡驾。第二次,他借得一辆挂有总统府车牌的汽车长驱直入。
传达长拒之于门外。邵当即掏出一叠钞票,取其一半,递给传达长:
“段总理接见与否没关系,只求禀报一声,这一半钱您买茶喝;若万
一接见,另一半尽数归您。”邵飘萍终于被请。他大摇大摆走进去,
段祺瑞绝口不谈和战决定。邵飘萍七劝八说,立下誓言:三天之内如
在北京走漏风声,愿受处置,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为保。段终于披露参
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的决定,连其中细节也吐露无遗。邵如获至宝,
出来后立即驱车直奔电报局,以密电传沪。申、新二报立即以号外特
大新闻发表,印数十万份,撒布上海滩,热闹非凡。五天后,号外慢
慢流入北京,段祺瑞才如梦初醒。
  “以新闻记者终其身”,是邵飘萍最为坚定的信念。辛亥革命后,
邵飘萍因“恶意诽谤罪而被捕入狱。1914年春,被营救出狱的邵飘萍
东渡日本。居日期间,他为《申报》及《时报》撰写了大量时事短评。
1916年,邵飘萍回国,作为《申报》的特约记者,他很快地进入了角
色,其意气风发,写作甚勤。并创办了在北方颇具影响的《京报》。
邵飘萍揭露段祺瑞政府的文字既大胆又深刻,他在发表于1918年7月2
9日上海《申报》上的“北京特别通信──段内阁前途黯淡”中写到:
“虽然政府中人必将以愚言为不可尽信,且或妄斥新闻记者之有意造
谣,其罪诚不可逭。愚乃不得不以事实证明吾言之不谬。夫内阁之所
以存在,其第一要素为政策,第二要素为阁员,犹生物之有精神与躯
壳也。无躯壳则精神无所寄托,无精神则躯壳等于骷髅,二者不可偏
废。今之段内阁,政策既不能行,阁员又复涣散,其尚存者,仅为一
二武人所把持不放,藉以行恶之名号而已。试以多数阁员之态度言之。

  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
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他
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
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
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
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值得一提的是,邵飘萍不仅是新闻巨
人,而且也是政治巨人。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
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一年以后,
邵飘萍以“宣传赤化”罪名被奉系军阀杀害。饮恨北京天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23: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 ... ntent_2878099_2.htm
铁肩辣手 记者当有天下责任 快笔如刀 报人不惜满腔热血———
  邵飘萍本是一介书生,但他心怀壮志,成为中国著名的报人。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他秉笔直书,抨击丑恶,最后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邵飘萍就义已近80年,纪念邵飘萍,本身也就是对现在媒体人员的激励。
  从一介秀才到中国首位“特派记者”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笔名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14岁考中秀才,19岁(1906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学中有陈布雷、邵元冲、张任天等人。
  1912年他到杭州创办《汉民日报》,因撰文讥讽袁世凯,3年内3次被捕。1914年流亡日本,组织“东京通讯社”,揭露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的本质,从此名扬国内。袁世凯称帝后,邵飘萍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世凯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总计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1918年他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和《京报》。“五四”运动时因揭露曹汝霖等人的卖国罪行,《京报》被段祺瑞政府查封,他再次流亡日本。
  1916年,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有“特派”称号的记者。两年后,他自创《京报》,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办报宗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为了激励报社同人秉笔直书、宣达民意,邵飘萍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办公室内。此词取自明代义士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他将“妙”字改为“辣”字,意思十分明白:《京报》就是要突出它“辛辣”的特色。
  宴席上的新闻机敏
  北京大官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让他们不得不见、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他还广泛交友,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
  按照邵飘萍的要求,记者应当时刻生活在角色中,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的状态。“新闻脑”要始终紧张活动,一旦提笔行文,则又要“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
一次,他在北京饭店宴请全体阁员、总统府和国务院秘书长。觥筹交错间,这些要员泄露了不少机密信息。邵飘萍事先已在隔壁房间安排了人,备好电报纸,又让两辆自行车在门外等候,消息随写随发。宴会还未结束,消息已到达上海。两天后,在京阁员见到《申报》上的报道,方大惊失色。
  1920年段祺瑞下野后,邵飘萍返京复办《京报》,并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大学,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当时的邵飘萍已经成为国内声名显赫的人物。
  军阀特刊历数人民公敌
  邵飘萍素有“新闻救国”之志。他对时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早在辛亥革命时就对袁世凯有入木三分的认识:“帝王思想误尽袁贼一生。议和、停战、退位、迁廷,皆袁贼帝王思想之作用耳。清帝退位,袁贼乃以为达操莽之目的,故南北分立之说,今已隐有所闻矣!……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
  1921年元旦,《京报》刊出军阀头目的照片特刊,每张照片附以简短说明,如“奉民公敌张作霖”、“直民公敌李景林”、“鲁民公敌张宗昌”等。读者为《京报》大胆直言所吸引,踊跃抢购特刊。
  1925年12月7日,《京报》又出一期“最近时局人物xxx”的特刊,照片下的说明文字为“冯玉祥将军”、“一世之枭亲离众叛之张作霖”、“忠孝两难之张学良”等。邵飘萍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又力助郭松龄倒戈反张作霖,还反对段祺瑞,拒绝接受“善后会议顾问”的聘请,并强烈谴责“三一八”惨案屠杀学生,发表了一系列详细报道和《首都大流血xxx》特刊。
  朋友出面诱捕军阀杀之后快
  反动军阀惧怕邵飘萍的名声,又想利用《京报》为自己作宣传,施展了软硬兼施的手段。张作霖曾汇款30万元企图收买邵飘萍,遭到拒绝。他说:“张作霖出30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于是张作霖下令:打到北京后,立即处决邵飘萍。
1926年4月15日,张宗昌率军入京,段祺瑞政府垮台,奉张集团窃取了北京政权。他们占领北京后,钳制舆论,封闭报馆,捕杀报人。邵飘萍被迫避居东交民巷苏联使馆,奉军决定实行诱捕。为此,他们收买了北京《大陆报》社长张翰举。
  4月24日,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两万元大洋的诱饵收买的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张翰举谎称张作霖惧怕国际干涉,不敢杀邵飘萍,并说自己已向张学良疏通,其允诺《京报》可以照出等。邵飘萍出使馆乘车回报馆的途中,被预伏军警截捕。同时,《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
月25日,《北京晚报》发布《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后,北京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立即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13名各界代表时,竟毫无隐讳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因军阀早已有必杀之心,所以那一天各方的奔走均无效。
  4月26日凌晨1时许,警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秘密判处他死刑。宣布他的“罪行”为:“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照炯戒,此令。”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前,他还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遂从容就义,年仅40岁。
  邵飘萍被害后,他的遗孀汤修慧于1928年恢复出版了《京报》。之后,因时局动荡,《京报》时停时出。后来因不堪累累负债,汤修慧不得已将报馆抵押出去,《京报》至此终刊。创刊于1918年10月5日,终刊于1937年7月,历经近20年的《京报》从此结束。(王福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8:31 , Processed in 0.2002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