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82|回复: 8

[【文史类原创】] 宁静与淡泊(兼谈邓石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8 21: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很少出远门,即便有偶尔的机会,也是茫然的望着车窗外面飞速的风景,然后进入梦乡。在上海留给我的印象是喧嚣,在杭州,留给我的是浮华,在黄山,留给我的是无穷无尽的拥挤和疲惫,在九华山又是一片晨钟暮鼓。倒是在家乡安庆的近处留得一些印象,比如公园吧,有时让学生们写关于公园的游记什么的,他们会时常发出,“什么!又写公园的”语调来,似乎,公园已经没有什么可写了。
  其实,你如果在非常的一个平淡的日子里去公园,带着你宁静的心情,你会发现,公园同样是你的心目中的圣地,阳光明媚的照到每一个角落,春风吹拂,杨柳轻飘。湖面上波光粼粼,游船荡漾。

  穿过儿童乐园,来到邓石如碑馆,在我看来这里应该是整个公元的眼睛,尽管很多的游客不能理解,而少有顾及,但我却喜欢来这里,以前在碑馆的正大门前有一座大碑,上有邓石如的画像,那上面有一个和善的老者,头戴斗笠,身穿布衣草鞋,这不正是“一囊漂泊等浮鸥”的真实写照吗,可惜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座画像碑迁移倒了后堂了。在变古创新的书家群体中,邓石如可以说是真正地来自民间。因为其祖辈出身寒微,枯老穷庐,他的一生更备尝人间的酸甜苦辣,过着“采樵贩饼饵,日以其赢以自给”的生活。他以“山人”自居,于荒江老屋中高卧,淡泊得把功名两字都忘记了。

  在碑馆的后堂,有一块一块的篆字碑文了,我常常看见许多游客,在那里仔细的辨认碑上的文字,这当然是徒劳的,因为篆书离我们太遥远了,即使是对于邓石如来说也是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字。对于他的研究需要有一种宁静的心,才能和远古的圣贤,通过这种复杂的文字来交流。从甲骨文到成熟的篆书,其笔画线条渐趋圆浑。章法也发展谨严精到而富有韵致。而邓石如当时研究这些文字时,篆书早已经是过时的文字了。遭受到象翁方纲这样的大人物(帖派)的鄙视,如果他不能怀着宁静和淡泊的心境,是不会取得后来的大师级的成就的。时间的飞短流长,早已将通往过去的道路掩埋,邓石如的内心世界曾经有过怎样难言的隐衷和起伏的波澜,我们已经无法推测了。

  我也曾经去过邓家的老屋,对比公园里的精致的碑馆来,在郊区老屋当然就显得有些破败,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旁,一座很普通的农家大屋,要不是“铁砚山房”的牌匾,还真不知道这里就是邓石如的故居,那次我还意外的发现了后院中的一丛梅花,淡红和淡黄的小花寂寞的盛开,难道邓先生几百年前的清淡和宁静,仍然透过这些清芬的小花,传达给我们。我们只知道他戴草笠,韧芒履,策毛驴,浪迹天下名山大川,有如云水之间独钓孤独的浮鸥。他的好友师荔扉曾经送他这样两句诗:“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看淡了浮华、浮夸、浮名,也就与浮躁相去甚远。“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那种怀才不遇的牢骚满腹他没有;“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贾逵的雄心进取他缺乏;“名飞日月上,义与风云翔”,李白的济世大志他也不具备。他只是归于淡,把世间万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远离红尘。可是,他又真正地热爱着书法,一天也舍不得丢弃。所谓“热爱”,在邓石如的人生里,除了出身寒微,饱受生活的煎熬以外,还得把功名利禄置于脑后而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艰苦锤炼中。他不怕板凳一坐十年冷,更不愿像现在的某些“名人”那样热衷于今天上电视,明日登报纸,后天获“大奖”,不然就日子一天也难过。当年,他为武昌湖广总督毕沅幕友时,“与人论道艺,所持侃凿,丝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贵客公卿间,岸然无所诎也。”俨然一种平民艺术家的本色。但是,“日见群蚁趋膻,阿谀而佞,此今之所谓时宜,亦今之所谓捷径也。得大佳处,大抵要如此面孔。而谓琰能之乎?!日与此辈为伍,郁郁殊甚。”他看不惯官场的群蚁趋膻,也不愿阿谀权贵。那么,只为幕友,却也是落落寡合的——他不适合那个生态环境。不适合就不适合呗!于是,他拂袖而去,返回民间,适者自适,从此一生七十余年再也没有混迹于官场。  
  邓石如不愿媚俗取巧的顽固,说得斯文与时髦一点,是不是他有着平常文人欠缺的所谓“平民意识”和“民间情结”呢?我不敢妄断。还是让邓石如自己和他同代的朋友说吧。邓石如原名琰,为了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的品格,遂字石如,自号顽伯、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龙山樵长、风水渔长等。以石自比,以顽石自况,一个山野之人的特立独行,飘然如在眼前。桐城派领袖大散文家姚鼐曾以朋友的身份给邓石如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不慕富贵而自然隽永,不闹情绪而旷达平和。钓雨耕烟,灌花酿酒的人生,洗去的是庸脂俗粉,尘泥污垢,浸润出来的却是经史子集里的书卷气质和一身的仙风道骨。于人,互为表里,安身立命,也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了。人生一达这种境界,艺术的深沉和久远便应运而生。 

  在邓家大屋的门前,有座小山峰,当地人称为“鳞峰”,峰下一块形如磐石的土地,叫“白鳞坂”,是不是这块磐石启发了山人,起名中以石自比,也未可知。一条溪水象衣带似的缓缓地流过凤凰桥下,秀若芙蓉的大龙山环绕着白鳞圾的周围,山上林木葱郁,山下人烟相望。每到春夏季节正是“绿雨水暖鱼儿戏,红杏花明船于归”(这原来是山人家的一副对联),引人入胜。山人在这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村里长大的。质朴的农家生活,孕育了山人刻苦自励的风格,并赋予山人书法、篆刻和诗文创作以淳朴,浓厚的生活气息。作为震古铄今的书法大家,邓石如是以货真价实的创新赢得我们尊敬的一个典范。与他同时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书法史上以“我自成我书”自负的“浓墨宰相”刘墉,当时见到邓石如的字,拍案惊呼,说是“千数百年无此作矣!”连眼界很高,学富五车的康有为,贬颜(颜真卿)贬柳 (柳公权)、贬晋帖、贬唐碑,“大有炸平庐山之势”,而对邓石如之书不仅高度评价,而且把他作为划时代的一个标志。平心而论,卑唐贬晋,失之公允,而对邓石如的评价则言之成理。清代篆隶书的革新和碑学的兴起,开拓出传统书法的新生面,这个盖世功勋是由邓石如悄悄地在山野之中建立起来的。邓之篆书结体的灵动,用笔的自然,打破了唐李阳冰以来僵化的传统格局,难怪他这样自负:“何处让冰(李冰)斯(李斯)?”邓石如在书法理论上也颇多创见。“计白当黑”之论把“笔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体化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则把虚实对比的艺术理论阐释得明白如话。古人云;“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从邓石如的行状和气质来分析,他的归于淡,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脱与艺术的一种超越。

  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烦闷和苦恼。如果能“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朱光潜语)归于返璞归真之极致。前者是为人生的艺术,后者是为灵魂的艺术。前者是河流,后者是云彩。偶尔,我们也会有一点游山玩水的乐趣,可我们出门的时候如果不能带上一份宁静,一份淡泊,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名山大川,仍然无法消除世俗疲惫和艰辛,然而如果你拥有宁静和淡泊,就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哪怕是一草一木中,获得人生的哲理和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9 01: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3: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教育网,是我的博客,但是以我的一位教师朋友的名字注册的,其实里面的文章,都是为了她应付考试托我写的。那篇《城市的心灵:凝重与飞动》是电大毕业的论文。后来还改了一下,使它看起来更象一篇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11: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还是在原blog文后加以说明“该文章已转发网上读书园地学术妙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2: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斑竹!已照斑竹的意思办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21: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泊明志,宁静志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2 1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一游客回帖~~~汗~~
这也叫按照版主要求办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15: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在文章后面注了下,这次应该是“按照版主要求办理”了吧!不过,对于论坛的这种强烈的保护著作权的意识,还是要表示敬意和感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11: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都有维权意识了,社会自然就进步了,相应的麻烦也少了~~~欢迎来妙笔发文~~这里很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2 14:22 , Processed in 0.14313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