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搜了一篇,讲阿庆嫂的原型是复旦大学毕业生,不过,大家不要当真……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最新播报
沙家浜镇文化站站长:阿庆嫂的原型是复旦毕业生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4月22日 14:54:27 来源:新闻晚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沙家浜”不少人都耳熟能详,围绕着沙家浜的新闻近年也层出不穷。前有小说丑化阿庆嫂形象,后有连续剧重拍遭遇版权纠纷,“不论外界的纷扰如何,在沙家浜人心目中,‘阿庆嫂’是永远的英雄人物。”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朱亚辉说。在抗日烽火硝烟过后的几十年,沙家浜人决定寻找真正的阿庆嫂。
刨根问底
锁定原型
“听到了你不要震惊,阿庆嫂的原型实际上是复旦大学的毕业生,是个上海人。”一开口,沙家浜镇文化站站长徐耀良就语出惊人。
为了找到阿庆嫂,沙家浜文化站遍寻历史资料,在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后,终于最终确定了阿庆嫂原型,今天上午,徐耀良通过本报首次把研究结果向外公布。
寻找阿庆嫂原型非常艰难,据徐耀良讲,1939年新四军从沙家浜西撤,最终留下了36名伤病员,而照顾这些伤病员的沙家浜妇女先后达到了十多名,到底谁是阿庆嫂的原型很难确定。
“如果说阿庆嫂是这10名妇女的化身,这样确实简单,但这绝对不会让那些喜欢《沙家浜》的人满意。”于是,徐耀良决定重新研究《沙家浜》原著,根据原著中描述阿庆嫂的细节把原型确定出来。
阿庆嫂不是常熟人
“阿庆嫂到底是哪里人?”徐耀良告诉记者,他们注意到剧中的一个细节,就是剧中的“本地人”刁德一不认识阿庆嫂这个人,“这个细节大大缩小了寻找范围,因为这10多个备选原型中,基本都是本地人。
于是,一位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毕业生朱凡走进了研究人员的视野。朱凡原名陆惠卿,祖籍浙江宁波,在上海出生长大,1939年以小学教师的公开身份来到了沙家浜。
“当时满足条件的外地人不止朱凡一个,但随着后来的寻找,我们在朱凡身上发现了更多惊人的相似点。”徐耀良告诉记者。
革命生涯相似
在剧中,阿庆嫂是沙家浜镇的党支部书记,而朱凡是沙家浜地区的区委书记,二者存在相似性,“当时沙家浜是上海革命活动的大后方,所以沙家浜,甚至于整个江苏省,上海人都占了主要成分。”在当时,江苏省委管辖上海,而朱凡也是上海党组织派到沙家浜的。
1939年,年仅28岁的朱凡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由于表现出色,被调派到沙家浜做区委书记,组织当地的抗日斗争。
确实发生过“智斗”
“最让我们感到深信不疑的是,由于朱凡的职务,她确实与剧中人物胡传魁进行过智斗。”徐耀良告诉记者。
1939年时,“胡传魁”原型胡肇汉势力不大,仗着“十几个人,几十条枪”经常到沙家浜抢东西,只要胡肇汉一到,沙家浜的商店住家都要被洗劫一空,而朱凡当时的活动区域恰好在胡肇汉经常抢劫的地区,于是,朱凡便与胡肇汉等屡次展开“智斗”。
沙家浜欲为阿庆嫂原型立塑像
剧中的阿庆嫂最后看到了斗争的胜利,但现实中的“阿庆嫂”在斗争中壮烈牺牲。
1941年,日本侵略军对沙家浜地区进行“清乡”,7月,在一次“清乡”中,朱凡为了掩护群众的撤退,被日本人抓住。
两天后,据事后目击者讲,日本人在昆山湖,把朱凡双腿绑在两艘汽艇上,活活撕开,朱凡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朱凡在我们沙家浜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人都知道她的英雄事迹。”朱耀良告诉记者,朱凡牺牲后,沙家浜男女老幼集体出动,在昆山湖找了三天三夜,但没有发现她的尸体。
“现在,我们正在筹划在昆山湖畔,给朱凡烈士设立塑像。”朱耀良最后对记者说。
谁是阿庆嫂
原型1—范惠琴
范惠琴老人1938年在抗日烈士殷志仁的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新四军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一年只有一套单身军装,而当地又非常冷,时任妇女部长的她,经常组织妇女编织军鞋,捐钱捐物慰问战士们。
93岁的苏州老人范惠琴于2003年11月2日在医院里平静地离开了世界。
原型2—陈二妹
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也曾被认为是阿庆嫂的原型,而且也是开茶馆的。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点,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用刺刀戳死。今年88岁的陈二妹,仍然住在常熟市董浜镇,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作者:□晚报记者 李宁源 常熟沙家浜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