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08|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只有香如故--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22: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游的《卜算子永梅》作为咏梅词之佳作,历来受人之青睐。然而对此词的格调看法却颇有分歧。本文将就此词的格调展开论述。在论述之前首先来看看这首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阙给人以一种抑郁,低沉之感。“驿站”一般在人迹较少之处,而且不仅仅是驿站,且在“断桥”边,这种冷色彩的笔调一开始就给读者感到一种冷清的色彩。“黄昏”“独自”等词语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至。而紧接着又说:“更著风和雨”,这梅花不仅仅是孤独,而且遭受风吹雨打,有悲苦受欺凌之感,此梅之处境,甚为不妙矣。

如果说上片写的是外部,客观的情况,那么下片则是侧重描写梅花的精神境界了。梅花没有想过要“争春”,任凭“群芳”们互相妒忌,而自己,纵然是被“碾作尘”,简直粉身碎骨亦不足惜,“只有香如故”,纵然身已逝,志尤存!多么坚韧,多么自信!

说道这里,显然已经看出陆游赋予生命力给梅花了。他的《梅花绝句》说过:“何当化作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可以看出他对梅花是十分之推崇的,并且多有咏梅之佳作,本篇便是一例。梅花是陆游还是陆游是梅花这个问题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两者已经融为一体了。梅花即陆游,陆游即梅花是也。


陆游一身命运多舛,作为坚定的抵抗派力主收服中原而不得。虽然受到投降派的打压和排挤,但他始终没有对投降派妥协,收服中原这个信念在他一生中是始终不渝的,但是,陆游也是常人,在长期的被打压中,他也有会感到孤独郁闷的时候,因而在他在他的诗词中或多或少也有寄托过这种郁闷的情感。但是这首词是否能够归为此类,个人认为不妥。

诚然,此词在遣词造句上乃至于大部分描写的画面都是给人一种低沉,孤寂的感觉,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将此词的格调就定为低沉,抑郁。我认为,关于格调的讨论,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以诗词描写的客观景物,环境作为参照标准还是以诗人在其中寄托的主观感情作为评判标准。

个人是主张后者的。古人云“诗言志”,任何一首好的诗词都是“情景合一”的佳作,而“诗词”本身是只是一种文学样式,是一个躯壳,一个载体,需要作者灌入血肉,其才能“死而复生”。而我们所要探讨的,是诗词里面作者所欲表达的主观意志,这才是我们评定一首词格调的最终标准。客观环境仅仅是其表达个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利用品”,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用乐景衬哀景反其道而用之的大有人在,如果用其描写的环境来判断其格调则会南辕北辙。没有人会用其所描写的景色作为以表达自我为主体的文学作品的平叛标准。对于陆游的《卜算子》亦是如此:作者尽其笔力描写悲凉低沉之境,为的是使其个人情感在最后时刻能够更具张力。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或许为更多人所熟知,除了最后一句之外,前六句亦是尽其笔法写出其经历之艰辛,遭受之苦难,但他在最后一句中在舒发主观情感时却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它在力尽波劫后发出的历史最强音,没人说它低沉,抑郁。在宋以后的爱国诗词无论从形式或者是感情无一能超出于此者,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

在最近的电视剧《亮剑》中有一句话为人所熟知:“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敢于亮剑。”这句话之所以被人所推崇,是因为在句话展示出了一种主观上的魄力,这种魄力不因客观条件困难大小改变而改变,一种对客观困难的不屈服。只要“敢于亮”,亮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一种在严峻的客观环境中展现出的自我动态的昂扬的魄力,这种精神比起在顺境中的从容和镇定更加立足珍贵。

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贵在能够在极端困难的客观条件下展示出真我的气魄。抗日战争的无数英烈们已经作了最好的诠释。他们纵然知道武器不如彼,亦义无反顾,精神永存矣。而陆游此词在某种程度上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么?能认识到此处的学者能有几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22: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22: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晕,这里的文章我在K12全部发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 15:32 , Processed in 0.31484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