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03|回复: 7

[音乐歌曲♡] 音乐  世纪的记录:《最后的柏林墙》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00: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的柏林墙》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无法超越的极至经典

——1989伯恩斯坦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自由颂”


音乐家们公认无法超越的极至经典,最著名的《贝九》实况之

一。来自上世纪与卡拉扬齐名的著名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的著名

演绎《最后的柏林墙》。1989年12月为庆祝两德统一,由伯恩

斯坦联合了纽约爱乐、伦敦交响、巴黎交响等多个世界级乐团

组成的庞大乐队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实况。当时柏林

墙刚刚拆除,伯恩斯坦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在德国伯兰登

堡举行了这次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音乐会,曲目又是贝多芬的

这部《第九交响曲》,因此这次演绎被永载史册。这是最著名

的《贝九》实况之一,特别是第四乐章,指挥家将“欢乐颂”

改名为“自由颂”,上千人组成的庞大合唱团的演唱更加令人

震撼不已,气势磅礴极具历史纪念意义。

  

Symphonie No.9 in d minor \"Ode to Freedom\", op.125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第125号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伯恩斯坦,1990两德统一版)


【唱片名称】Beethoven: Symphonies No 9 \"Ode to

Freedom\"/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自由颂”


【演  奏】St.Petersburg Kirov Orchestra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Paris Orchestra / New York Philharmonic
      圣彼得堡基洛夫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巴黎交

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


【指  挥】Leonard Bernstein/雷纳德.伯恩斯坦
【唱片编号】DG 29861 (1990年)


  贝多芬和席勒基本上属于同时代的人。贝多芬在第九交响

曲中使用了席勒的诗句。在年青时代,他们都感受到法国大革

命的冲击,那时革命的浪潮正冲破边境而进入德国和奥地利。

在第九交响曲末乐章中所歌颂的人类博爱是席勒和贝多芬各自

的终生奋斗的目标。席勒在这场大规模的斗争中死去,这时离

拿破仑自称为帝只有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拿破仑已把法国大

革命引向歧途,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贝多芬看到了拿破仑的

失败,欧洲秩序的恢复──虽然是一个的秩序──和为自由而

战的一页的结束。


  在第九交响曲中,他回顾了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高瞻远

瞩地从中吸取教训,并用这伟大的合唱终曲的远见和乐观精神

为他的九部交响曲戴上了桂冠。


  席勒的《欢乐颂》长期以来吸引着贝多芬。他第一次计划

为这首诗篇谱曲时只有22岁。当他计划把这篇颂诗用在一首有

合唱的序曲中时,他已经42岁了!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第九交响曲

手稿,是18l7年写的。又过了七年才完成这部交响曲,他为这

部交响曲集中地花了一年半的辛勤劳动。1824年2月,他为它作

了最后的润色。


  第九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第一次在维也纳上演时,贝

多芬的耳朵已聋得无法考虑去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间,手

里拿着总谱,试图跟随音乐的进行。但是他似乎找不到音乐进

行的地方。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但贝多芬却无法听到。这

一情况,乔治.格罗夫曾作了描述;他是听到参加第一次演出女

中音翁格女士告诉他的。这时,贝多芬已经去世很久。他说:

“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坐在丰富的音乐声中,但他什么也昕不

见,甚至,在这部伟大的作品结束时,对观众的掌声都无动于

衷,还是站在那里,背着听众打拍子,一直等到翁格女士把他

转过身来,或是示意他转过身来的时候,贝多芬才看到人们还

在拍手,表示出最大的欢乐。在座的每一个人猛然意识到,他

刚才之所以转身是因为没有听见。人们无不像触电似的感到震

惊。接着,同情和仰慕的心情象火山一样地爆发出来”。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第一乐章:庄严适中的快板

  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开天辟地以前的黑暗和混沌。它

暗示着这是一部庞大的作品。 逐渐地,主要主题的片断从黑暗

中显现出来;突然,主题本身像闪电似地在乐队中闪耀。


  主题之后有不少的副题素材,多半是抒情的。在一个强烈

的高潮之后,乐队乎息下来,回到开头的震颤的空五度中去。

以后是用开头素材写成的高度集中的展开部,接下去是整个主

部的再现。尾声中,在乐队低音区出现的预示不祥的持续低音

,似乎是《启示录》中的预见。


II. Molto vivace

第二乐章:十分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是谐谑曲,它的开头是敲击声似的八度。据说,

这是贝多芬一次从黑暗中突然走向光亮处想起的。虽然贝多芬

可能从来没有想要这么做,但是我这个听众总有这个感觉,那

就是:他这种敲击的音响,加上下行的进行和附点的节奏,是

和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有联系的,把那个主题压缩成最基本、

再简单化不过的形式。
  一个轻快如游丝的顽皮主题在第二小提琴上开始,它是由

头三个音发展而来的。


  接着,它在中提琴、大提琴、第一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以短

小的赋格呈式的形式相继出现。敲击声又回来,越来越坚决,

直到整个弦乐组都跟着节奏摇摆起来,而木管乐器则演奏他们

自己的旋律。中间有个对比的“三声中部”或中段,顽皮而宁

静,此后,是开头段落的再现。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第三乐章:如歌的极慢板

  如歌的慢板由于其前后乐章充满着汹涌澎湃的冲力和戏剧

性而显得更为深刻。它是用贝多芬所喜爱的变奏曲曲式写的,

实际上它是双主题变奏曲,因为这里有两个基本的主题,其中

第三主题无疑地具有浪漫主义的渴望色彩。


  这乐章所表现出的温暖与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连贝多芬

的其它作品也望尘莫及。


IV. Presto

第四乐章:急板

  末乐章的冗长引子实际上是一座桥,把前三个乐章的主题

连到末乐章上去。在末乐章里,贝多芬置身于灿烂的群星之中

。在全乐队奏出一段凶猛的,几乎是战争喧嚣以后,贝多芬简

短地再现了前面每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像是一闪而过的回忆,

接着一个新主题的点滴出现了,末乐章就是用主题写成的。


  这个空前感人的末乐章的主要部分是由最简单的旅律构成

的一套庞大的变奏曲。贝多芬就是用这个旋律为习勒的颂诗的

第一诗节“欢乐,你是上帝的灵光,夭堂的女郎!”谱曲的。

这个旋律第一次出现时没有歌词,仅仅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无

伴奏地演奏出来。前三个变奏完全是由乐器演奏的,所不同的

是,加上了和声和伴奏;旋律的反复是无变化的。


  在声乐迸入之前,乐队中出现了更为猛烈的、战争似的喧

嚣。在一段由贝多芬自已写词的引子宣叙调中,男中音高声唱

出:“朋友,再也不要这种声响了”,或者说得更直率点:“

这些使人痛苦的不谐和的磨擦,滚开!”。他用更偷快的音响

唱出席勒的《欢乐颂》的第一节诗。


  合唱进来时反复了最后四行诗句作为一种副歌。下面两节

诗(每次都是一个基本旋律的新变奏)由四位独唱演员担任重

唱,每次都由合唱重复最后几小节。


  此后,这个主题变形为一个活泼的乐队迸行曲,它是用莫

扎特和贝多芬时代所流行的“土耳其风”(alla turca)写的

,用了特别具有“土耳其”音响的三角铁、钹和大鼓。


  以后的一些变奏中包括一个轻松愉快的乐队赋格,一个巨

大的合唱复赋格和一个兴高采烈的尾声。总的来说,末乐章所

表现的感深度和音乐的光彩是难以描述的。这部交响曲可列为

人类精神的最伟大的成就。


合唱终曲:


注:第四乐章开头的声乐部分的男中音宣叙调的歌词是贝多芬

写的,歌词的其它部分来自席勒《欢乐颂》。


  (男中音独唱,四重唱和合唱)


    啊,朋友们,莫悲伤,让我们用欢乐的声音齐声高唱!
    欢乐,你是上帝的灵光,天堂的女郎!
    女神呀,我走近你的神殿,心喜欲狂。
    你的法术把由无情的习俗分开的人们
    又重新连上。
    在你的羽翼下,所有的人都将成为兄弟。
    愿富有者帮助他的朋友,
    愿贵妇人的夫婿和我们齐声欢唱,
    就如同全世界的人都在你的心上一样!
    让那无情无义的人,
    独自在忧伤中离开那可爱的人群徘徊彷徨。
    人世上的欢乐都来自大自然的胸膛,
    无论是善,是恶,都跟随着它的足迹走遍四方。
    它给我们吻和酒,
    是忠诚的朋友,直至死亡。
    它把生活的欢乐带到人间的最低层,
    也带给和上帝同住的神将。


  (男高音独唱和合唱)
    欢乐,上帝的昼夜在宇宙问均光荣轨道上运转,
    兄弟们,快把善行的航程引到胜利的方向。


  (第一节诗反复)
  (合唱)
    拥抱吧,千百万人民!
    吻这整个世界。
    兄弟们,星际的尽头是我们慈爱的万能之父,
    啊千百万人民,你可跪在他的面前?
    你可感到他与你同在?
    到星际的尽头去找他吧,他一定住在那星际的尽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0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一切,决定了这是永恒的经典,即便从音乐来讲不是很完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28 02: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统一了,越南也统一了,另有永久分裂了(如伊拉克科威特)。都得到了解决……


剩下的,还有南北朝鲜,还有中国的台湾、蒙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12: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傅雷在《贝多芬传》的序言中说:“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

欢迎大家关注读书参考区的活动:《走近傅雷》
http://cnc.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72010&page=e#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19: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林墙倒塌时的《自由颂》

1989年11月,柏林墙拆除。指挥界巨擎卡拉扬此时已过世,乐界的活动家、另一“超级指挥”伯恩斯坦便受到邀请,于拆墙之时携九大乐团的精英、于围墙两侧各演一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在访谈中,伯恩斯坦称自己“无法拒绝这样的机会”,并且,他们会把席勒原诗中《欢乐颂》里的“欢乐”替换为“自由”;而这次排练也是有史以来最让他满意的一次。镜头中,伯恩斯坦穿着红色毛衣,和团员们握手、拥抱,另外的团员们传递分发着橄榄枝,大家都兴致高昂。

以前一直以为,这次演出是在某个广场上举行的,CD和DVD的封面也是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事实上,这两场音乐会都是在音乐厅里举行的,广场上的人看的是大屏幕直播。这个录像是哪一场,不清楚。1989年末的伯恩斯坦,虽仍步履轻盈,精神昂扬,但身体已经很胖,脸上当然也不帅了,外加一头银发,几乎可以用老态龙钟来形容。在指挥时,手臂动作也不像早年那样灵活自如,很多时候他不得不把动作简化,跳过一些节拍,幅度也小了很多,不过总算比晚年的卡拉扬灵活许多。

这场贝九总长接近78分钟,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慢的贝九吧。从一开始,伯恩斯坦就将速度拉到慢的极限,突出其戏剧性,因此第一乐章巨大的高潮来临时,其震撼力不可比拟。但第二乐章却又可能是所有贝九中最快的。伯恩斯坦意在突出各乐章间的对比。第三乐章超过20分钟,十分深沉。所有这些快与慢积聚的力量在第四乐章中爆发了出来。第四乐章里,伯恩斯坦依然十分强调快和慢的对比,这一点颇像富特文格勒的演绎,只是富氏的速度更有弹性,因此更有戏剧性。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唱词中所有的“欢乐”(Freude)都换成了“自由”(Freiheit),这在文学史上似乎也有争论。在听的时候一开始会不习惯。

乐评家们对这场音乐会的“音乐性”评价不是很高。这个演绎和伯恩斯坦晚年的其他音乐会一样,在音乐中充分注入了他自己的个性,即激烈的戏剧对比和慢乐章里被夸张的“沉思”特质。音乐的女声合唱部分加入了童声合唱,不过我没有听出来。总之,这场音乐会挺精彩的,可能会慢得让人受不了,但是结束之后,一种史诗感油然升起。

另外,据说伯恩斯坦在第一场音乐会结束之后(接近晚上12点),马上冲出音乐厅,来到柏林墙下,和狂欢的老百姓们一起拆墙,还拿了一两块砖头,不过着实给了在场的观众一个惊喜。

————pec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19: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找到乐评家们对这场音乐会的乐评文章(中文、英语有效,德语我看不懂 ),继续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19: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很多,不过考虑到背景不见得适合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9: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交响历史上的丰碑,所以录音特别多,有些著名指挥甚至在一生中多次录制《贝九》,因此这部作品可供选择的推荐版本是非常之多的,名盘名版也不胜枚举。除了公认的“贝多芬权威”福特温格勒指挥的版本被认为最接近作曲家本意之外,其他指挥所诠释的《第九交响曲》可谓各具特色。今天我们破例为您同时带来两个版本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高品质mp3,以求让大家听到不同的风格。

  其一,来自上世纪与卡拉扬齐名的著名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的著名演绎——《最后的柏林墙》。所谓《最后的柏林墙》是指的1989年12月为庆祝两德统一,由伯恩斯坦联合了纽约爱乐、伦敦交响、巴黎交响等多个世界级乐团组成的庞大乐队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实况。当时柏林墙刚刚拆除,伯恩斯坦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在德国伯兰登堡举行了这次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音乐会,而曲目又是贝多芬的这部《第九交响曲》,因此这次演绎被永载史册。这是最著名的《贝九》实况之一,特别是第四乐章,指挥家将“欢乐颂”改名为“自由颂”,上千人组成的庞大合唱团的演唱更加令人震撼不已。此版的主要特点在于气势磅礴以及极具历史纪念意义,而评论家对于伯恩斯坦在这次音乐会上对作品的诠释并没有过多的褒奖之词,而且由于是现场录音,因此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第二个推荐来自“凯撒大帝”卡拉扬的在60年代的演绎。卡拉扬毕生录制了四次贝多芬全集,其中对于《第九交响曲》最优秀的演绎应该算是1963年的这个版本。当时卡拉扬处于艺术生涯的顶峰,立体声录音技术也处于黄金时期,所以使得这个版本的《贝九》显现出非凡的魅力。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卡拉扬并不是贝多芬的最佳诠释者,但却不能否定这个《贝九》录音。卡拉扬版本的特点是——具有魄力、速度和气势,音色浑厚,录音醇美。


(摘自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683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6 16:35 , Processed in 0.20249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