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癌症细胞“跑”之前要学“走”
来自萨克生物研究学院(the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早期阶段,未侵入周遍组织的乳腺癌细胞也许已经包含有了高运动性的细胞,为肿瘤进行转移扩散做好准备。这说明这些细胞虽然没有侵入,但是已经在乳管(milk ducts)中“徘徊”,在这些乳腺中埋下新肿瘤的的“导火线”。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30日的《Journal of Cell Biolo》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萨克研究院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教授,第一作者是Gray W. Pearson,他解释道,“没有侵入也意味着没有运动性,但是在这里并不是这样。”
Tony Hunter表示,“这是一项令人激动的发现,因为这说明细胞也许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早一些就具有了迁移的特性。”
由于增加了筛选的程序,大部分的乳腺癌肿瘤在其还尚小和未扩散之前就已经被检测了出来,在这些病例中,癌症细胞还并未向周遍组织扩散,限制在duct中——duct是最常见的乳腺癌侵入开始的位置,这些肿瘤就是我们已知的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
导管原位癌的标准治疗是切除(lumpectomy),即利用外科手段将肿瘤和周遍组织切除。但是通过切除进行治疗的DCIS患者大约15%在5年之后都会复发,这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病患是否需要在手术后增加放疗的治疗,目前这一判断的标准主要是依靠肿瘤的大小尺寸。
Pearson认为,“我们的发现说明,如果DCIS具有这些高运动性细胞,那么病患也许就增加了复发的危险性”,“因此也许无论肿瘤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放疗。”
虽然这些高运动性细胞也许在未来能指导治疗决定,但是Pearson也警告道,研究人员目前还不肯定这些游移的细胞确实会影响一个病患的治疗效果。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能恢复乳腺管的组织培养模型进行研究,他们将从乳腺组织中分离得到的人类细胞导入道一种三维基质中,模拟其天然的生长环境,这些细胞能自然发育成所谓的腺胞(acinus)——与小乳管相似的中空结构。
之后研究人员开启了ERK1/2 MAP kinase途径(一种在肿瘤发育过程中时常呈现出活跃状态的级联放大信号系统),并且实时进行跟踪,观测乳腺癌细胞如何学会“走”,“我们很快意识到这其中以后一个重要的细胞运动过程,这让我们十分惊讶”,Pearson说,“在24小时中,许多这些球状泡会失去其原有的组织体,细胞开始舞蹈”,“在侵入之前获得运动性建娣了未来侵入生长的障碍”。
Hunter表示,“利用活细胞成像能帮助我们观测到组织中经标记的细胞,了解它们的行为特征,这在培养细胞中是不能得知的”。下一步,研究人员希望能分辩出乳腺癌细胞运动的分子标记,从而帮助肿瘤学家治疗具有高度扩散危险性的病患。
8.《科学》绘制癌症元凶图像
人们经常说到一张图片能解千言万语,这对于生物学研究来说尤其正确,近期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生物物理及生物物理化学系,霍德华休斯医学院Ludwig癌症遗传与治疗中心(the Ludwig Center for Cancer Genetics and Therapeutics)等处的研究人员构建了一张在许多类型的癌症中突变的一种酶的三维图像,帮助科学家们了解了这种癌症“元凶”的最常见突变如何导致癌症生长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癌症中的Sandra B. Gabelli和L. Mario Amze,以及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的Bert Vogelstein,文章第一作者是黄传详(Chuan-Hsiang Huang)。
“现在我们获得了这种蛋白的更完整图像,并且了解这种蛋白在癌症中如何变化的,这样就能从中研发用于癌症治疗的突变特异性抑制因子。”
这种酶称为PIK3CA,其编码基因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与结肠癌等多种癌症发病存在相关性,32%的结肠癌患者体内基因PIK3CA存在突变。在成胶质细胞瘤、胃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中,这一基因存在突变的比例分别为27%、25%、8%和4%。
PIK3CA属于一种脂质激酶编码基因——脂质激酶对细胞的生长、形状变化和运动等能够发挥指导作用。研究显示,PIK3CA基因的突变主要发生在肿瘤即将侵入其他组织的时候,这种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脂质激酶活性增强,引发一系列细胞变化,使正常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结果产生癌变。
Amzel表示,“我们希望能了解这种酶的活性如何受到基于其长度位置的突变的影响的”,“但是没有三维结构,这很难做到,就像是缺失了关键的一块拼图。”
因此研究小组纯化分离了PIK3CA,以及PIK3CA正常绑定的其它部分蛋白,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得到了这种经纯化的酶与其它partner蛋白结合的结构,并分析得到了3-D结构。利用计算机数据,研究人员分析了X-射线模式,组合成了三维模式,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描绘所有癌症相关突变了。
Sandra B. Gabelli介绍道,研究人员最初认为这种突变可能干扰了PIK3CA与其它蛋白,以及细胞部件的相互作用,因此一定存在于这种酶的外部表面上。但是,研究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突变都是发生在酶的内部,“这些内部突变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了蛋白细微的改变,从而导致其功能及内部相互作用的变化”,“要想了解什么样的细微的形状和结构变化导致酶更好的行使功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通常我们研究的是为什么功能丧失了。”
研究小组目前正致力于解释PIK3CA突变的结构,希望能比较突变与正常蛋白的区别,从而能更好的理解突变如何引发癌症的,另外一个研究目的就是寻找能特异性干扰PIK3CA的药物,用于抗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