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8 17: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亨利·雷士德,英国建筑师,1840年出生,1867年来上海,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3年期满后,加人史密斯的上海地产代理行,中文名为德和洋行。史密斯死后,他接办了该行,主要业务是建筑设计和地产买卖,在北京东路外滩一带, 主持招商局码头和浮码头工程的测量、设计、建筑,到1886年, 招商局码头和浮码头建成。
1878~1883 年,雷士德任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副总董,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他还曾多年担任字林西报的董事会主席。1913年,亨利·雷士德与强逊、马立师等改组了德和洋行。该行在上海建造了很多房屋、码头和仓库。尽管他设计的房屋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多数被翻修改建,但是他在沿黄浦江建造的大量码头和仓库一直是上海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仍存在的较大建筑,有外滩17号的字林西报大楼(现桂林大楼)和南京东路的上海电力公司大楼(现华东电业管理局大楼)等。此外, 在北京东路、大名路和长治路一带,至今还可看到一些他所建造的英国式砖木结构的房屋。雷士德很早就对房地产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拥有不少地产,到1926年 5月14日逝世时,他已是上海滩上有数的富豪之一,他去世后1年,财产估值为银1434万两,到1932年,在南京路的地产升值居上海第二位,超过沙逊家族。
雷士德终身未娶,他长期住在上海英侨总会的单身宿舍, 个人生活节俭得让人难以置信,穿的是破旧衣裳。从未购置小轿车,上下班坚持步行或乘电车,,出门时手执雨伞拐杖。他每天下班前的例行公事是检查所有办公室的电灯是否关好。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星期必到九江路江西路的圣三一教堂做礼拜。他曾捐献25000两银子资助该堂偿还购置大管风琴的债务。他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和经营地产事业,对贩卖鸦片或干其它罪恶勾当的西方冒险家深恶痛绝,他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对贫民充满同情心。他常说:“我的钱是在中国赚的,我要把绝大部分财产留给中国人。”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以87岁高龄逝世,在遗嘱中,他实践了他的诺言,几乎捐出了全部遗产,在上海兴办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这份遗嘱公布以后,在上海滩引起了震动。
根据遗嘱以其遗产成立的雷士德基金会, 先后建造了一批学校、医院。座落在北京西路1320号的雷士德医学研究院(现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于1932年落成, 1934年,座落在东长治路505号,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雷士德工学院及附属中学的主楼落成启用 (现为上海海员医院)。笃信宗教的雷士德在遗嘱中明确指出,不准把宗教带到教育中去,因此雷士德工学院不设置宗教课程。在今山东路的仁济学院〈现为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根据雷士德遗嘱兴建的另一项目,遗嘱指定用100万两银子建造这所医院,规定不设置单人住院病房(必须隔离者除外),穷苦和急需住院的病人应免费接纳并免交一切费用,门诊、病人也免收一切费用。此外,雷士德遗嘱指定赠款的单位和组织也相当多,如虹口华德路12号的圣路加医院、忆定盘路 (现江苏路)4号的中国盲人院、董家渡的穷苦小姊妹会、虹口的黄包车夫会、南市的穷苦精神病院,等等,与此同时,雷主德还分别指定一些房产,以其租金作为他指定建造的院校的维持费。雷士德基金会解放后迁往英国,但其工作照常在进行。几十年来,由基金会资助去英国进修、研究的我国专家、学者多达四百余人。[/hi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