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98|回复: 26

[历史文化♡] 竞猜  传奇人物类-《这位好心人是谁》√此题wsbswdx获胜√欢迎原创随感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8 17: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被历史湮没了的慈善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提示一下,和中国有关,至今仍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运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7: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亨利·雷士德,英国建筑师,1840年出生,1867年来上海,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3年期满后,加人史密斯的上海地产代理行,中文名为德和洋行。史密斯死后,他接办了该行,主要业务是建筑设计和地产买卖,在北京东路外滩一带, 主持招商局码头和浮码头工程的测量、设计、建筑,到1886年, 招商局码头和浮码头建成。

  1878~1883 年,雷士德任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副总董,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他还曾多年担任字林西报的董事会主席。1913年,亨利·雷士德与强逊、马立师等改组了德和洋行。该行在上海建造了很多房屋、码头和仓库。尽管他设计的房屋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多数被翻修改建,但是他在沿黄浦江建造的大量码头和仓库一直是上海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仍存在的较大建筑,有外滩17号的字林西报大楼(现桂林大楼)和南京东路的上海电力公司大楼(现华东电业管理局大楼)等。此外, 在北京东路、大名路和长治路一带,至今还可看到一些他所建造的英国式砖木结构的房屋。雷士德很早就对房地产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拥有不少地产,到1926年 5月14日逝世时,他已是上海滩上有数的富豪之一,他去世后1年,财产估值为银1434万两,到1932年,在南京路的地产升值居上海第二位,超过沙逊家族。

  

  雷士德终身未娶,他长期住在上海英侨总会的单身宿舍, 个人生活节俭得让人难以置信,穿的是破旧衣裳。从未购置小轿车,上下班坚持步行或乘电车,,出门时手执雨伞拐杖。他每天下班前的例行公事是检查所有办公室的电灯是否关好。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星期必到九江路江西路的圣三一教堂做礼拜。他曾捐献25000两银子资助该堂偿还购置大管风琴的债务。他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和经营地产事业,对贩卖鸦片或干其它罪恶勾当的西方冒险家深恶痛绝,他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对贫民充满同情心。他常说:“我的钱是在中国赚的,我要把绝大部分财产留给中国人。”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以87岁高龄逝世,在遗嘱中,他实践了他的诺言,几乎捐出了全部遗产,在上海兴办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这份遗嘱公布以后,在上海滩引起了震动。

  根据遗嘱以其遗产成立的雷士德基金会, 先后建造了一批学校、医院。座落在北京西路1320号的雷士德医学研究院(现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于1932年落成, 1934年,座落在东长治路505号,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雷士德工学院及附属中学的主楼落成启用 (现为上海海员医院)。笃信宗教的雷士德在遗嘱中明确指出,不准把宗教带到教育中去,因此雷士德工学院不设置宗教课程。在今山东路的仁济学院〈现为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根据雷士德遗嘱兴建的另一项目,遗嘱指定用100万两银子建造这所医院,规定不设置单人住院病房(必须隔离者除外),穷苦和急需住院的病人应免费接纳并免交一切费用,门诊、病人也免收一切费用。此外,雷士德遗嘱指定赠款的单位和组织也相当多,如虹口华德路12号的圣路加医院、忆定盘路 (现江苏路)4号的中国盲人院、董家渡的穷苦小姊妹会、虹口的黄包车夫会、南市的穷苦精神病院,等等,与此同时,雷主德还分别指定一些房产,以其租金作为他指定建造的院校的维持费。雷士德基金会解放后迁往英国,但其工作照常在进行。几十年来,由基金会资助去英国进修、研究的我国专家、学者多达四百余人。[/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7: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光流逝,他捐的医院不再提到他的名字,也不再根据遗嘱免费为贫困者治病,他捐的学校校址成了别的机关,剩下的也去掉了他的名字;物资财富毁了也就毁了,他那乐善好施的精神财富也湮没无闻,照说政府应该为他塑铜像,出邮票,让他的名字成为乐善好施的同义词,可一切都没有,连他唯一的要求:把他算一个上海人,也无人应答。我们的民族不常出现这样的人,或许也与此有关吧[/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7: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财富:+3(磁铁) 蚂蚁图

因为:“图片可能会被缩小并遭受版权保护”


楼主给个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9: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来蒙一把,没有任何凭证,哈哈。

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49年1月5日)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南京大屠杀中救了大约20多万中国人而闻名,被世人尊敬地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9: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读过这个贴子的人会记得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20: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备选答案:罗伯特·威尔逊或约翰·拉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2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亨利·雷士德
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1840年,英国南安普敦-1926年5月24日,中国上海)是上海租界时代的著名建筑师、房产商和慈善家。
1840年,雷士德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港口城市南安普敦,是弟兄4人中最小的一个。他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由于3个哥哥都相继死于一种不知名的疾病,有人告诉他︰必须离开家乡,离开英格兰,离得越远越好。于是在1867年,雷士德带着忧伤和恐惧,搭乘一条货轮,来到遥远的中国上海。与他同船来沪的另一位英格兰人马立师(Gordon Morriss,即今瑞金宾馆1号楼旧主人),后来成为他的一位合伙人。
建筑师与房产商
作为进入上海最早的专业建筑师之一,年轻的雷士德服务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负责租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监督。
1860年代恰逢上海租界第一个经济增长和市政发展的高峰期。1860年至1862年,由于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带兵东进,中国传统上最繁荣富裕的一批城市──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松江、湖州、嘉兴、杭州、宁波,几乎在转眼之间全都落入太平军之手,一时引起空前的难民潮。原因很清楚︰这些地方的财富本来就是掠夺的目标,加上这一带科举鼎盛,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官员出生在这一地区,许多家族都有人在清政府任职,看来不可避免的要成为镇压的目标。两年间,估计有50万以上的难民涌入上海租界避难,他们中不少人携带大批金银;战后,仍有大批难民滞留上海。短短数年间,上海租界的居民从原来的大约三百人(几乎全是英美侨民)增加到数十万。
这时,上海早期最大的地产商,美国人史密士(Edwin Smith)开办的史密士洋行(Shanghai Real Estate Agency)邀请雷士德为合作伙伴,于是雷士德就成了史密士洋行的股东。1880年代,史密士(Edwin Smith)退休回国,其名下的房地产几乎全部转入雷士德的名下,于是雷士德成了上海的房地产巨子。
1913年,他和另外2位英国侨民、大地产商马立师和约翰逊(George A.Johnson)合伙组建德和洋行(Lester,Johnson&Morriss),曾经是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留下先施公司(1917年)、日清汽船公司(1921年)、普益大楼(1922年)、字林大楼(1924年)、台湾银行(1926年)、上海仁济医院(1932年)、雷士德工学院(1934年)、三菱银行(1936年)、迦陵大楼(1937年)等作品,今天大多列为上海优秀近代建筑。
1878年—1883年,雷士德任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董事、副总董,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雷士德还通过以房地产参股合资或收购股票的方式,成为上海多家商行、公司的股东或主要股东。包括外资在华的最大的报业印刷出版集团字林西报和英商上海电车公司。雷士德还曾任字林洋行的董事长。
慈善家
雷士德虽然拥有惊人的财富,但生活却十分简朴,他常穿用朋友用过的旧衣物、领带;没有私人汽车和私人“黄包车”,外出大多乘电车,这样一方面节省了开支,同时还可以了解司售人员的服务质量。当然,他也成为许多人讥讽的对象。
与此迥然相反的是,雷士德对于慈善事业却是极其慷慨。
1926年5月24日雷士德在上海逝世,葬在静安公墓(今静安公园)。他终身未娶,没有后代。根据他的遗嘱,用他名下的全部产业成立雷士德基金会,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1926年雷士德遗产估价总资产为1434万两,1927年升值到2000万两。
1934年,雷士德工学院在虹口(今长治路505号海员医院)建成开学(1944年停办),1935年,雷士德医学院(今北京西路1314——1320号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落成开学。规定以华人子弟为主要学生,并适当接纳除英、美、法三国以外的其他国籍学生。雷士德工学院主建筑的平面与立面酷似一架展翅迎风的战斗机,建筑的细部多以天平、角尺、齿轮、圆规、烧杯等科学仪器与机械图案作装饰。
雷士德基金会还投资兴建了位于上海市中心山东路上的仁济医院新楼,仁济医院一度被叫作“雷士德医院”。
雷士德基金会在虹桥路投资兴建的上海聋哑学校,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精良的残疾人学校。
雷士德还曾多次捐赠大笔资金给上海车夫福音会,救济贫苦的人力车夫,免费向其提供衣食、住宿、医疗和教育服务,并为他们在嘉兴路建立了一座礼拜堂。
现在,在英国的雷士德基金会接受符合以下条件的申请者的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在英国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生或更高水平的学习。
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包括:建筑学、医药学、计算机发展和机械科学。
申请者的教授,系主任或其他相关专家的正式书面推荐。
申请者将返回中国。
一般来讲,申请者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将有益于中国人民。
雷士德对于慈善事业的热心,可能是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20: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我在4楼真的猜对了?

楼主的后来加上的提示好象印证了这一点。




唯一获得拉贝基金会授权 《约翰·拉贝》10月18日开机


 今年,南京大屠杀是影视界的热门题材,数部电影电视都在筹拍中,其中动静比较大的就有陆川的《南京!南京!》,好莱坞和南京合作的《南京浩劫》,严浩的《南京圣诞:1937》,唐季礼的《日记》……不过除了《南京!南京!》时有进展外,其他几部经常都是好久不见动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20: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horky于2008-01-18 20:48发表的 :
难道我在4楼真的猜对了?

楼主的后来加上的提示好象印证了这一点。


.......


还不对

看来这个人真的快被遗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20: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对不对,我还有一句被历史湮没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9 00: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7日),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建有福特基金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9 02: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猜一把,好象还不符合“被历史湮没”,而且照片也不象。

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

洛克菲勒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rockfound.org/ 英文

Rockefeller Foundation

美国的约翰·D.洛克菲勒(小)设立的基金会组织。创立于1913年。1929年,劳拉·斯佩尔曼基金会与之合并。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活动主要有:在国际项目上,征服饥饿、控制人口、促进健康、解决国际冲突、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在国内项目上,维护环境质量、发展文化事业,尤其是在戏剧、文学和音乐领域,以及增进机会均等。基金会的资金和政策由一个独立的不拿薪水的理事(评议员)控制,负责向大学、研究机构和其他合格机构提供资助。基金会也从事自己的研究,但仅限于农业和病毒学。资助不对个人,也不能用于地方组织的建立和运行。2000 年资产33亿美元。目前由家族第五代主持基金会,仍坚持最初的捐赠传统,关注点始终是教育、健康、民权、城市和农村的扶贫。会址在纽约。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

对中国来说,最早接触到的基金会是洛克菲勒,对洛克菲勒来说,中国也是其最早和最重要的海外工作对象。它1913年组建会议刚一开过,第一批行动之一就是派医疗小组来华考察。

  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可分为两部份。20 世纪前半期的一大创举就是建立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自1916年至1947年的32年间,该基金会用于创建、维持和发展协和的拨款总额为 4465 万美元。其他方面的资助包括:帮助创建自然科学的诸学科,如生物、化学、物理、地质、考古、遗传学、农业科学和植物学;推动乡村建设,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帮助创建社会学(包括人类学),帮助中国学者与西方的交流,其持续资助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是1949年前中国最重要的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所。

  在中国局势动荡的很多时间里,基金会对中国的帮助依然锲而不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它根据当时的条件和需要,以最可行的方式,对迁往内地的学术机构进行帮助。如由基金会拨款给有关大学,由大学出面邀请一批中国著名学者到美国讲学一年,在此项目下应邀的学者包括罗常培、冯友兰、梁思成、费孝通等十几位教授。

  改革开放后,洛克菲勒是最早恢复与中国合作的基金会。它的工作不是以国别分,而是按领域分,而它所一贯关注的重点——农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 无一不是中国急需的领域,现在,它在中国的合作单位相当广泛:农科院、中科院的农业政策研究所、在杭州的中国全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中国科技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及一些地方研究所和机构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9 13: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着像阿甘或者憨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9 16: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horky终于遇到对手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9 23: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色资本家哈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09: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枫(许昌)于2008-01-19 13:50发表的 :
怎么看着像阿甘或者憨豆啊?

的确有几分神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09: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鲁斯基金会 ( Henry Luce Foundation )成立于 1936 年。 1998 年底的资产为 9.383 亿美元,排第 49 位,捐赠排行第 63 位。 基金会创办人亨利·鲁斯有“出版帝国之王”之称,为《时代周刊》、《生活》《财富》、《体育画报》四家畅销杂志的创办人。 亨利 1898 年出生于中国,从而奠定了基金会的指导原则就是以中国和高等教育为重点,帮助美国人了解亚洲以及帮助中国人了解美国,具体项目包括鲁斯学者、亚洲研究基金、中国学者项目、华美协进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9: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蒙一个。

福开森
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年—1945年)

教育家,文物专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66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城,父为教会牧师。自幼随家移居美国。1886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旋婚。福开森夫妇信奉“社会福音”(The Social Gospel),在自由主义神学的感召下到中国。先在江苏镇江学习汉语,1887年到南京,在估衣廊居所办校开课。1888年,美国美以美会创办汇文书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受傅罗(Flower)之邀出任院长(president)。汇文书院教职主要来自美国,书院设博物院、医学馆、圣道馆,并设附属中学;后于1910年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1896年,李鸿章幕下重臣盛宣怀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受聘出任监院之职,参与创建工作;翌年辞汇文书院校长之职,出任南洋公学监院(president,校长),直至1902年。初致力校舍建设、设备选定、课程设置、教师聘用,并亲手设计该校最早的两幢建筑物,中院和上院;南洋公学后改为南洋大学、交通大学。与汇文书院不同,南洋公学为中国人自办的学校,故聘用了许多著名的中国学者任职任教,如吴稚晖、钮永建、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借此扩展了与中国学人及士绅的交往。1899年办《新闻报》。1898年受聘为两江总督刘坤一幕僚。1900年兼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参与策划东南互保。1902年参与修订中国对日对美条约。1908年到北京任邮传部顾问。曾出任华洋义赈会会长;1910年中原大旱,募得赈灾金约100万美元,被清廷封赐为二品顶戴。1921年奉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与顾问参加以遏制日本在华扩张为重要议题的华盛顿会议。1938年10月福开森夫人在北平居所病故。1943年福开森被日本遣送回美国,1945年在波士顿去世。

福开森在华57年,对中国社会颇具影响,对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贡献。福开森对中国文化兴趣浓烈,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后居北京,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且著书立说,专论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物。一生收藏许多中国文物珍品。部分收藏品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34年,捐赠家中数十年全部收藏品给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并,陈列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上海法租界曾有一条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福开森路(今武康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20: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wsbswdx给我们介绍介绍经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6:46 , Processed in 0.1982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