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52|回复: 5

[科普教学♡] 竞猜  动物知识类-《 看图鉴别动物》 √已有答案√欢迎拓展和丰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8 12: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说出它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分布地区、生活习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2: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峨眉髭蟾
Vibrissaphora boringii Liu

别名角怪、胡子蟾

我国特产动物,模式标本产于四川峨眉山;地理分布上贵州印江及江口也有记载。

体长约7-9厘米。头部、躯干部和四肢背面均呈蓝褐色或青灰色,体侧和背上有不规则的斑点,腹部呈紫红色或白色,密布乳白幻小斑点。雄蟾上唇缘有黑色角质刺10-16枚(在繁殖期后脱落),雌蟾则为米色小点。头部扁而宽,鼓膜不明显。眼很特别,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棕色。前肢长,后肢短;趾间有蹼。雄蟾无声囊和指垫。

成蟾栖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生活于溪流附近的山坡草丛、树洞、石缝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2月底至3月中旬产卵,卵产在水深10-20厘米缓流处的大石下。每次产卵350粒左右。卵团呈圆环状,紧附于石 底。蝌蚪大而粗壮,全长可达10厘米。通常经过1-2年才能完成变态。

目前这一珍稀物种在四川的峨眉山已濒于绝灭。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2: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子蟾
胡子蟾又叫"角怪",学名称髭蟾。因其雌性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雄性在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剌10--16枚,所以叫胡子蟾。此蟾是世界上珍奇两栖动物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世界上仅在我国局部地区有发现,主要分布在江西井冈山和武夷山,四川峨眉山,广西瑶山,贵州雷公山,梵净山等地,为我国的特产动物。

  胡子蟾头部扁而宽,体长7--9厘米,头部、躯干部和四肢背面均呈兰褐色或青灰色,体侧和背上有不规则的斑点。腹面呈紫红色或白色,密布乳白色小斑点。前肢长,后肢短,趾间有蹼,眼很特殊,上半呈兰绿色,下半深棕色。雄蟾无声囊和指垫。生活于山涧溪流附近的草丛之中,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蜍、蜗牛等。

  胡子蟾在二、三月交配产卵,比一般蛙类提早一至二个月,此时因气温较低,加之生出的卵粒易遭其它动物吞食,使至成活不多,传代不易,显得珍稀,因此必须注重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2: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髭蟾 : zī chán
学名:Vibrissaphora boringii Liu
1.亦称"胡子蟾",即峨眉髭蟾。
2.我国特产动物。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主要产于四川峨眉山。

我国特产动物,模式标本产于四川峨眉山;地理分布上贵州印江及江口也有记载。

体长约7-9厘米。头部、躯干部和四肢背面均呈蓝褐色或青灰色,体侧和背上有不规则的斑点,腹部呈紫红色或白色,密布乳白幻小斑点。雄蟾上唇缘有黑色角质刺10-16枚(在繁殖期后脱落),雌蟾则为米色小点。头部扁而宽,鼓膜不明显。眼很特别,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棕色。前肢长,后肢短;趾间有蹼。雄蟾无声囊和指垫。

成蟾栖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生活于溪流附近的山坡草丛、树洞、石缝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2月底至3月中旬产卵,卵产在水深10-20厘米缓流处的大石下。每次产卵350粒左右。卵团呈圆环状,紧附于石 底。蝌蚪大而粗壮,全长可达10厘米。通常经过1-2年才能完成变态。

目前这一珍稀物种在四川的峨眉山已濒于绝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2: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髭蟾的最新报道:
2006年4月12日,一种我国独有的蟾类动物“髭蟾”近日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被发现。
据悉,该种动物为世界级的珍稀动物,此前仅发现于我国的峨眉山、雷公山等地,由于其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专家建议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重点保护.
据科研资料记载,髭蟾又叫胡子蛙.锄足蟾科角蟾亚科的1属,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雄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有“中国角怪 ”和“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之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3: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髭蟾(学名:Vibrissaphora liui Pope)又称中国角怪、胡子蛙、崇安髭蟾、坑鹅、雷公角怪,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两栖动物。髭蟾属于无尾目、锄足蟾科、拟髭蟾属、髭蟾亚属。

与其他蟾科动物相比,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所以髭蟾为世界级的珍稀动物。雄性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此乃中国角怪的名称由来,也被称为“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

目录
1髭蟾生理特征
2栖息地
3食物
4繁殖



[编辑]髭蟾生理特征
髭蟾成体体长68-9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圆,吻棱明显,颊部略凹上颌有齿,无犁骨齿;舌宽大;鼓膜不显;上唇边缘及面颊部桔红色。雄蟾咽下有一内声囊;上唇两侧近口角处各有一枚黑色锥状的角刺;个别雄蟾具3~6枚角负刺。雌性髭蟾无此特征,但在相应部位有橘红点。。

眼球的虹彩上半边黄绿色、下半边棕紫色;瞳孔纵置,在强光下瞳孔缩小成一纵裂缝;

髭蟾背部皮肤有很多小痣粒,构成细肤棱,交织成网状;腹面及体侧布满浅色小痣。


[编辑]栖息地
栖于海拔800-1000米的林间流溪及其附近的草丛、石块、土洞、耕地等处。存在于中国的四川省的峨眉山、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及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江西省、浙江省也曾发现其踪迹。现有模式标本产于福建武夷山挂墩。


[编辑]食物
主食蝗虫、蟋蟀、叩头虫、竹蝗、金龟子、等多种农林害虫。


[编辑]繁殖
平時髭蟾不会輕易露面。 到了求偶時節,夜晚时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澗中鳴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旬繁殖(注:多数两栖动物早已進人冬眠,髭蟾此习性相当奇特)。在山溪内才抱对、产卵,卵灰白色,卵径约3.5毫米,卵群呈团状或圆环状,卵群在水中飄蕩,最后卵粘附于水中石块上,卵群含卵量多为200-500粒。约半个月的产卵期过后则销声匿迹。

受精卵约经一个月孵出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缓流处或回水荡内,全长可达91毫米,其中头部和身体约长31毫米。蝌蚪背面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体尾交界处有浅色的“Y”形斑。蝌蚪昼伏夜出,白天隐蔽在石缝内,夜晚以苔藓、藻类为食,蝌蚪需越冬两次,约3年才变态为幼蟾。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0 11:33 , Processed in 0.31362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