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87|回复: 11

[科普教学♡] 竞猜  动物知识类-《 看图猜动物》 √已有答案√欢迎拓展和丰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8 11: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伙儿看看这是啥动物啊?叫什么名字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1: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绿瘦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
英名:Green Vine Snake。
俗名:蓝鞭蛇, 菱头蛇, 鹤蛇。定名人:(Reinwardt) 年代:1827。
别名:大蓝鞭蛇、鹤蛇、瘦绿蛇。
轻微性毒蛇,具有1~2枚后沟牙。体形细瘦修长,成体全长1.5米左右,最大着可达2米。头大而细长,吻端尖。尾长,有缠绕性。身体背腹面均为绿色,腹面色明显浅于背面。栖息于山区灌丛上,昼行性。以蛙类、蜥蜴、小鸟等为食。卵胎生。被惊扰时将颈部弯曲成“S”形,作进攻状。我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云南省仅分布于滇南和滇西热带地区。饲养温度白天为24-28°C,晚上降至22-24°C,湿度保持在75-80%。型态特征:具有细长优美的体型,成蛇体色为浅褐色、黄绿色或荧光绿色,身体两侧有两行浅色的白线。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爪哇
生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区, 常栖于林木葱茂处, 亦见于田边杂草丛中或山坡路上, 树栖。海拔:60~1620。
国内分布:福建(闽侯, 长汀, 南靖, 平和), 广东(广州罗浮山, 肇庆), 香港, 广西(金秀, 藤县, 苍梧, 天峨, 环江, 梧州, 那坡, 龙州, 上思, 防城), 贵州(罗甸), 云南(保山, 腾冲, 碧江, 陇川, 孟连, 河口), 西藏(墨脱南部) 。国外分布:锡金, 印度(阿萨密), 经缅甸到中南半岛, 向南经马来半岛到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1: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太牛了
瘦蛇
瘦蛇(Ahaetulla nasuta):英名:Long-Nosed Whipsnake。别名:长鼻树蛇、亚洲绿瘦蛇、东方鞭子蛇。分布:分布于亚洲南部及东南部。栖居于雨林及农地中。生态习性:本种树栖性蛇伪装本能极佳,可以纹风不动的伪装成树枝,等待经过的蜥蜴或鸟类,并以抽动的方式悄悄潜进,就像随风摆动的树枝一样,以视力绝佳的双眼锁定猎物,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迅速攻击,本种具后沟牙,所以有轻微的毒性。卵胎生,每次产下3-23条幼蛇,以鸟类或小型蜥蜴为食。型态特征:瘦蛇先前被归入茅蛇属(Dryophis),旧学名为Dryophis nasutus,其体色可能为灰色、褐色或绿色。本种具有非常纤细的身体、极长的尾巴以及尖形的细长头部,其吻端还有短突。瘦蛇的视力绝佳,瞳孔呈水平状,可以顺着吻部的横沟往前望去。体长约1-1.2公尺左右。附注:亚洲瘦蛇的视力可能冠于所有蛇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1: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瘦蛇(Ahaetulla nasuta):英名:Long-Nosed Whipsnake。别名:长鼻树蛇、亚洲绿瘦蛇、东方鞭子蛇。分布:分布于亚洲南部及东南部。栖居于雨林及农地中。生态习性:本种树栖性蛇伪装本能极佳,可以纹风不动的伪装成树枝,等待经过的蜥蜴或鸟类,并以抽动的方式悄悄潜进,就像随风摆动的树枝一样,以视力绝佳的双眼锁定猎物,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迅速攻击,本种具后沟牙,所以有轻微的毒性。卵胎生,每次产下3-23条幼蛇,以鸟类或小型蜥蜴为食。型态特征:瘦蛇先前被归入茅蛇属(Dryophis),旧学名为Dryophis nasutus,其体色可能为灰色、褐色或绿色。本种具有非常纤细的身体、极长的尾巴以及尖形的细长头部,其吻端还有短突。瘦蛇的视力绝佳,瞳孔呈水平状,可以顺着吻部的横沟往前望去。体长约1-1.2公尺左右。附注:亚洲瘦蛇的视力可能冠于所有蛇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1: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没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但有的蛇也是保护动物。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躯。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消化与食性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蛇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年)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还可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后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
喜欢偷食蛋类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才进食。但也有些蛇类,能把鸡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在吞食时先以身体后端或借其他障碍物顶住蛋体;然后尽量把口张大将整个蛋吞进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类食蛋蛇,具有特殊适应食蛋的肌体结构。它们颈部内的脊椎骨具有长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墙,在咽内上方形成6―8个纵排尖锐锯齿,当把蛋吞进咽部时,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进行“锯蛋”把硬蛋壳锯破,并且凭借颈部肌肉的张力,使蛋壳破碎,同时把蛋黄、蛋白挤送到胃里;剩下不能消化的蛋壳碎片和卵膜被压成一个小圆球,从嘴里吐出。

蛇的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那么,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蛇的生活习性
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蜕皮时,蛇的新旧皮之间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有助于蛇的蜕皮。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象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伏夜出居多,因品种而异。

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呢,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著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
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鸡勃子蛇)、赤链蛇(又叫火赤链)等。
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黄链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常被误为是金环蛇;黑背白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银环蛇;颈棱蛇(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标)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混淆。

世界10大毒蛇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 - 塔斯梅尼亚岛
资料: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原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资料: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环海蛇
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东北部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东部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内陆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干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1: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蛇的所谓视力其实只是对靠近他的物体所产生的红外有感觉判断能力

当你看到蛇的时候,为什么它会发出嗽嗽嗽的 声音
是因为它对面前的大型物体感到害怕,没有任何有力武器的它只好先发出声音警告,
真靠的近来才以扑相许,咬上去,它也没什么好处,说不定它的牙就会掉了。

所以,野外遇上蛇不用害怕,绕开它就行了,记住,蛇的害怕心里比你更强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1: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绿瘦蛇
  轻微性毒蛇,具有1~2枚后沟牙。体形细瘦修长,成体全长1.5米左右,最大着可达2米。头大而细长,吻端尖。尾长,有缠绕性。身体背腹面均为绿色,腹面色明显浅于背面。栖息于山区灌丛上,昼行性。以蛙类、蜥蜴、小鸟等为食。卵胎生。被惊扰时将颈部弯曲成“S”形,作进攻状。我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云南省仅分布于滇南和滇西热带地区


瘦蛇(Ahaetulla nasuta):英名:Long-Nosed Whipsnake。别名:长鼻树蛇、亚洲绿瘦蛇、东方鞭子蛇。分布:分布于亚洲南部及东南部。栖居于雨林及农地中。

瘦蛇 生态习性
本种树栖性蛇伪装本能极佳,可以纹风不动的伪装成树枝,等待经过的蜥蜴或鸟类,并以抽动的方式悄悄潜进,就像随风摆动的树枝一样,以视力绝佳的双眼锁定猎物,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迅速攻击,本种具后沟牙,所以有轻微的毒性。卵胎生,每次产下3-23条幼蛇,以鸟类或小型蜥蜴为食。型态特征:瘦蛇先前被归入茅蛇属(Dryophis),旧学名为Dryophis nasutus,其体色可能为灰色、褐色或绿色。本种具有非常纤细的身体、极长的尾巴以及尖形的细长头部,其吻端还有短突。瘦蛇的视力绝佳,瞳孔呈水平状,可以顺着吻部的横沟往前望去。体长约1-1.2公尺左右。附注:亚洲瘦蛇的视力可能冠于所有蛇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1: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张图好夸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1: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horky于2008-01-18 11:51发表的 :
第二张图好夸张。

像horK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2: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horky于2008-01-18 11:51发表的 :
第二张图好夸张。
哈哈,早知道就贴第二张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5: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回答是竹叶青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0 11:19 , Processed in 0.29369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