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00|回复: 10

[科普教学♡] 问答  建筑文化类-《不同一般的房子》欢迎回答新问题:《下雨天怎么排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7 10: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什么房子?怎么人们在房顶上休息?这种房子常有哪些形式?--已有答案,欢迎深入探讨

欢迎解答以下新问题:
引用第6楼stone_zcs于2008-01-17 12:30发表的 :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雨天怎么排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0: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窑洞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外地人又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天井窑院既是游览农村的一大景观,也是考察研究黄土高原民俗和原始“穴居”发展演进的实物见证

独立式窑洞(箍窑)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窑洞式平顶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0: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外地人又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应该是图上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贴在这(在图中),让斑主好评分。[/hid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1: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图中应该是下沉式窑洞建筑
http://download.cqvip.com/DownPa ... D%D1%D3%D0%F8%2Epd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1: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追根朔源
(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气候温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历史悠久,“周道之兴自此始”。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他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
早在二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视农业,《汉书•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时,不窋承袭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庆阳,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教民稼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周的灿烂文化。《甘肃省通志》里庆阳人有“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是他们的功绩,“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的功绩也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没有保障,也因此不利于发展,在不窋执政时,鞠陶负责挖窑洞,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古代窑与陶相同,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窑洞便是农耕家园。
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
庆阳人勤劳、朴实、憨厚至今不变,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他们依然在庆阳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习惯仍持续在他们身上。
在农事活动中,季节和生产技术方面得到了传承,今天庆阳的农事活动虽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拟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都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先周的活动内容。《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在家养牲畜的发展方面也得到传承,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之说,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由于公刘提倡家家产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使养牛、养驴、养羊事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养羊几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业。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今天的经济林的种植传自周祖时期,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如桑、李子、桃、梨、枣等。远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先周时期,植桑养蚕就在庆阳得到大力发展。《七月》篇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诗句,每年一到三月,就动手修桑树,将高枝砍掉,让人攀着短枝摘嫩桑。所以桑树是庆阳市的乡土树种。自先周至今,几千年来,庆阳人民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七月》篇中“六月食郁及奠”的诗句,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将郁李枝条嫁接在杏、桃树枝上,就可以结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公刘在西王母国访问时,带回了许多桃、梨、枣优良树种。这些树种后来成为古豳地的当家经济林树种,也是今天庆阳市的地方名优产品。
信仰禁忌在现代仍有体现,在原始人时期,人们的认识尚不足以解释很多事情,于是对自然产生了崇敬,对祖先的崇拜。我们在宁县采访的原博物馆馆长于馆长时,他曾告诉我们有关窑洞的禁忌问题,庆阳人挖窑洞时一定要祭土地神(当地称为社神),闹鬼请阴阳先生,用五谷安宅,就现代民间也有此习俗,他们挖窑洞时是要请阴阳先生的。我们在镇原县城关镇采访张爷爷时他曾指着他们家对面的一座山告诉我们窑洞的朝向要背风向阳,山要实在(就是窑洞门口要对实山,不能对山沟),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实。张爷爷家中就摆放有土地神,在逢年过节和遇事时就会祭拜。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谁也不记得他有多久了,只知道从父辈的父辈就有的,到现在成为一种习惯流传下来。
(二)剪纸、皮影戏等与窑洞的关系
“刺绣、皮影、剪纸、陇东秧歌、陇东道情”为庆阳民间艺术五绝,我们此次调查活动主要针对的是剪纸、香包和皮影戏与庆阳窑洞的关系,窑洞文化的表现离不开这些艺术。民间文艺家曹焕荣先生从事多年的庆阳艺术研究,告诉我们剪纸、香包、和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庆阳人用自己的智慧从窑洞影子中学会剪纸,香包由剪纸而来,这一切都跟窑洞有着必然联系,也是因为周祖在此开凿了窑洞,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二、窑洞的挖掘方式
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但是他的开凿真的如我们想象中挖个洞那么简单吗?
虽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但是我们从实地考察窑洞现状中可以发现单孔窑洞的宽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间,高3.7米到4米之间,交口0.3米到0.4米。进深有1.7米到1.9米,平桩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虽无幸看到窑洞的建造过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窑洞,从中了解到现代所修窑洞基本上是在祖辈传下来的基础上翻修的。我们从他们修在工人口中和资料中得知他们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窑洞类型先确定。如果门前有沟洼,可用架子车把土边挖边推进沟里,这样扔土方便,就比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经济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上来,非常辛苦。过去人们修庄子,只有利用农闲、雨天挖土运土,起早贪黑移的干活;饭前饭后的挤时间,能担一担是一担,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常常是老幼不得闲;这一辈人完不成,下辈人接着干。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做“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好的话就能在黄土上刮出美妙的图案。
其次是打窑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有利于窑洞环境,对身体好,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经过这几步的挖掘修整,窑洞基本挖成。
由人们劳动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较坚固、耐用。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经过几辈人,风雨过来,几易其主,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窑洞的废弃越来越多,挖掘的很少,这种挖掘方式会越来越不被人知道,这成为一种趋势。但还是希望在这些窑洞存在的时候,还有一些挖掘窑洞的人时,保存一些资料,希望的是这种精神能被人继承,让我们这些中华子孙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它。
三、窑洞的种类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食而用,叫拐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什么客屋窑、厨窑、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2: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雨天怎么排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2: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不定那儿一年四季不下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3: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有渗井吧,类似下面这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3: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选址上选在洪水侵袭线以上.
2窑顶有一圈护崖墙,防止窑外的水进入.
3.下沉式窑洞的窑顶一般都碾平压光,以利排水.

拓展一篇

河南省窑洞村落景观研究—以洛阳、三门峡两地为例

序 言
21世纪的城市和乡村将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达成共识。作为生土建筑(earth architecture)主要类型之一的窑洞,将在未来的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节约土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窑洞民居一直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窑洞存在采光差、通风不良、塌顶、渗水、抗震性能差等缺点,使窑居环境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在窑居村落中“弃窑建房”势不可挡。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地方领导亦视“弃窑建房”为扶贫致富的政绩。因此,如何改变观念使人们能认识到其环境景观的优越性,保护窑居这一生土建筑;改善窑居环境、节约用地、并使人们能自愿地开发利用窑居资源;使窑洞民居在21世纪中走向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颇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1999年9月笔者带着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国际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协会第8届会议。通过讨论使我们对于窑洞民居的村落景观的研究更加坚定了信念,并从环境生态景观的角度重新审视今天的窑洞聚落。

1.传统窑居村落景观形态的构成
窑洞(cave dwelling):陕西、甘肃、内蒙、山西、河南、青海等省的黄土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而挖掘的拱形穴居式住宅。其中利用丘陵、山崖、干涸河道两岸的塬壁向纵深挖掘的称为靠崖式或沿山式窑;利用台地向下挖成矩形深坑后,再
*该研究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窑洞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课题的前期调查与理论探讨 向四壁纵深挖掘的,称为地坑式或天井式窑;仿地窑式样用砖、石、土坯在地上筑拱式房屋称为覆土窑或锢窑。(摘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
1.1窑居村落概况
河南省的窑居 村落主要分布在郑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的黄河两岸,位于荥阳、巩义、偃师、洛阳、新安、三门峡、灵宝等地。2000年,巩义市的康店村约有45%的农户住窑洞, 三门峡宜村乡、西张村镇约占65%,灵宝市西章村约占30%。根据对巩义市的康店、偃师的北窑村,洛阳邙山、红山、孙旗屯、白马寺等四个乡以及三门峡的宜村乡、西张村镇,灵宝市的西章村调查,在90年以前曾有50%---80%的农户住窑洞;其中洛阳红山区的葛家岭村、三门峡宜村乡的宜村、丁营等达到了90%的住户住窑洞。到2000年由于各地经济的发展,这些窑居村落的居住率逐渐降低。有些窑居村落中的窑洞已无人居住,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孙旗屯等;在窑居集中的三门峡宜村乡、西张村镇其窑洞居住率目前也只有60%---70%,弃窑建房热在不断攀升。
1.2河南窑居村落的形成 
窑洞民居起源于原始的穴居。据推测黄河流域的人类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已具备挖掘人工洞穴的能力。在巩义市的裴李岗遗址已发现有横穴的原始陶窑;“‘凿地为窑’始载于,《前秦录》(崔鸿)和《十六国春秋》①;魏晋及南 北朝以后,从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就足以证明当时的建窑技术已经成熟,并用于官方建筑,如位于今巩义市的“洛口仓”黄土窑洞在隋唐时期被官府用做粮仓。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资治通鉴》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十月置洛口仓于巩县东南原上,筑仓周围20里,穿300窖,窖容8000石……”。②)此外,宋代的窑洞在县志上也有记载,如《巩县志》载:“曹皇后窑在县西南塬良保,宋皇后曹民幼产于此……”③。唐代诗人杜甫故里巩县南窑湾村的诞生窑,虽难于考证(巩义现存的杜甫诞生窑从窑洞的开凿,砖制上看,应是明清修葺过的,现存有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八月由当时县令立的诗圣故里碑和杜甫的34---35代孙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所立的唐工部杜贞公碑记),但从史书上记载来看,唐代巩县的窑洞民居已相当普及。
1.3、窑居村落的自然景观
河南窑洞村落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的南部,其黄土的厚度一般为50---150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我国人类文明早期发展地区之一。
三门峡市、灵宝市属高原地区,新安县、洛阳市、偃师市、巩义市是丘陵和河谷平原。过去这一带由于地势相对平坦,土层深厚,气候凉爽而干燥,年降雨量一般在4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3.9℃,全年无霜期211天,日照23543小时,适宜动植物的生长;而天然的黄土层又是华夏文明初期的天然建筑材料和生产材料。1921年发现于渑池的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中华民族及文明的发祥地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同时,这一地区也是历代战争争夺的重要地区。由于长期的环境破坏与战乱、水土流失、人口增加,使得这一地区的生态基础受到了严重破坏,使原本山青水秀、草莽林密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土地支离破碎。
从窑居村落的选址来看,体现了人们因地就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特点。河南的窑洞类型主要有:靠崖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两种,其中靠崖式窑洞中尤以沿沟式窑洞为多。
1.4、冲沟式窑洞村落景观
冲沟式窑洞村落一般沿着冲沟的河岸呈线型向纵深展开。早期村民多将窑院建在洪水侵袭线以上,同时又尽量靠近溪水,以方便人畜用水,也有打井取水方式。冲沟村落一般建在不宜耕种的沟坡较陡的阳面,各家院落以向阳的2~5孔靠山窑为主体建筑,配以猪、羊圈舍、厕所、院墙及门楼,组成一个基本单元,如偃师市的北窑村等;也有些院落连院墙也没有,窑前一块平坦的场地,既是院子也是打晒粮食的场地;在某些大的冲沟中,村落沿等高线分布布置院落,如巩义市的康店。
冲沟式窑洞村落的最大特点,就是节约土地、接近水源、开凿方便,一些冲沟村落在塬上几乎难以让人发现村落,因其安静、僻风而适宜居住,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住所与耕地间的交通不便利,也较闭塞。从村落空间上分析,村民的交往场所主要是连接各院落的线型道路空间,户与户之间联系较方便。
1.5下沉式窑居村落
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
下沉式窑居又称“天井院”、“地阴院”或“地坑院”,一般尺寸有9米×9米,9米×6米两种,也有12米×12米和8米×12米的大型院落。三门峡、灵宝一带的“地坑院”一般不做窑脸和披水挑檐,窑洞的开口也较大;而洛阳、巩义地区“地坑院”一般都要做窑脸、披水挑檐和女儿墙,而且窑洞收口小,仅开门洞的宽度,靠门的上部亮窗采光、通风,故而室内夏季潮湿、光线暗。
下沉式窑洞的窑顶一般都碾平压光,以利排水,并做打谷和晒谷场,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但下沉式窑洞存在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一般每户有9米×9米的天井院再加上四面窑洞进深7米,需占地530---667平方米。如三门峡市宜村乡地坑院居住人口13568人,占总人口60.5%,人均占地330平方米。
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
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 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窑居村落的民俗文化与人文景观
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河南省窑洞村落分布区域内,西有灵宝市的黄帝陵,东有巩义市的北宋皇陵,中有九朝古都洛阳,还有散布各地的文化遗址:如渑池县的仰韶文化遗址、陕县的庙底沟文化遗址、巩义市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唐三彩遗址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中原文化的诞生地和文化中心,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河南窑居村落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剪纸艺术是家家户户喜欢和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灵宝、陕县的剪纸都名扬海外。剪纸,又称窗花,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过去的春节是妇女显示技艺的最佳时节,窑洞的窗户上、住宅内就成了剪纸的展览室,新婚的媳妇还要给亲戚四邻送自己的剪纸,以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剪纸的内容多为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避邪镇恶之类,这些大红的剪纸为荒凉贫瘠的土窑洞增添了色彩和盎然春意。
在黄土高原的风土民俗中修建窑洞是一件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都要相宅、择吉地、吉日,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 官”;宅后临沟无依托者,谓之“背山空”,多忌之。这与现在的居住用地选择原理相似。在窑洞破土动工之时,要祭土地神,此俗源于远古人类对土地的崇拜;但最为隆重热闹的仪式为合龙口,窑洞建成之时,工匠在中间一孔窑洞的顶上留下仅容一砖或一石的空隙,用系了红布、五色线的砖或石砌齐,然后燃放爆竹,摆宴请客,共祝主人平安吉祥。迁入新居时亲朋好友还备礼祝贺,喝喜酒,为其“暖窑”。
3.窑洞民居的装饰特色
黄土高原上古代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中挖出的居住空间。这种建筑形式从现代绿色生态建筑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生态建筑”,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看,它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的典型范例。由于窑洞民居没有明显的建筑外观体量,可以认为大自然的山山峁峁就是它的体量,原生的自然生态环境风貌就是它 的形象。
3.1、装饰与生活的高度统一
进入窑居村落,往往首映眼帘的是那金色的玉米串、红色的辣椒串子和庭院中的绿树、窑顶上的麦集;这些自然的色彩在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黄色大地上是那样的鲜艳夺目和协调和统一,富有生活的韵味。另外种植于崖畔、路边、入口的枣树,无论是在枣花飘香的夏收6月、还是8月秋收芒种,那悠远的清香与红艳艳的大红枣儿,都在装饰着黄土窑居村落。
3.2、朴素无华的建筑立面
由于黄土窑洞只有一个外露的门脸,俗称“窑脸”。这唯一的立面真实地反映出拱形结构的特征和门窗的装饰艺术。不管家中经济条件如何,人们都力求将“窑脸”精心装饰一番。从最简朴的耙纹装饰、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窑脸,再发展到木构架的檐廊装饰,历代工匠都将心血倾注在窑洞的这唯一立面上。
另一方面护崖墙、女儿墙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窑洞的女儿墙是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维护结构,大多用土坯或砖砌成花墙。除满足功能要求外更注重美化与装饰,用砖则必砌成各式花墙,用土坯则在顶部的扣小青瓦中作装饰花形,于简朴中蕴涵灵秀之美。
护崖檐是为了防止雨水冲刷窑面而在女儿墙下做的瓦檐,做法有一叠和数叠,在窑顶预埋木挑梁或石材挑梁,上铺小青瓦而成。
窑洞民居中在砖石拱窑前做檐廊的属高档次的窑洞建筑,数量较少。檐廊的出现,可以说是护檐功能的扩大。它同时构成庭院与窑洞的过渡性空间,如张伯英府邸、巩义市民俗文化屯。
3.3、直线与曲线的对比
窑洞的拱形曲线是窑洞立面构图的重要元素,它与女儿墙,护崖墙这些直线因素形成对比。同时,窑腿间的水井、鸡窝等小窑拱,以及不同功能窑拱的大小变化,使这些曲线在统一中富于变化和节奏。各地窑洞拱形曲线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尖拱、半圆形拱、抛物线拱等。在这些拱形曲线内的构图中心,则是门窗。鲜红的窗花使整体立面增添了色彩。西部的三门峡、灵宝窑洞开窗较大,而洛阳 、巩义则开仅门亮窗,且并多用砖饰。
3.4、门楼、入口
在中国风水理论中,很强调门的安置,因为它关系到主人的吉凶祸福,因此在确定宅门的定位和尺寸时须煞费苦心。按风俗观念讲:“宅门”是煞气的必由之路。所以要用镇符镇住煞气,在民间流传最广且有感情色彩的镇符形式是贴门神、除夕夜放置桃木杠。贴门神的风俗后来演化为年画和楹联,意在图个吉利。
门楼、入口一直是传统民居中重点装饰的部位。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宅门”可表现房主的财富和地位等。最简朴的宅门是就地挖洞;其次是土坯门柱搭草坡顶;进一步是青瓦顶;讲究点的是砖砌门拱,上卧青瓦顶;富有人家则是磨砖对缝,砖墙门楼。
在下沉式窑洞中的坡道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同样有各种不同的做法。有的用青石平铺或青砖铺成踏步,甚至还有用碎石装饰坡道两旁崖面,别具一种自然的工艺美。
四、窑洞村落的衰落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黄土高原传统的窑洞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解决了生活在这些土地上人们的居住问题。尽管目前“弃窑建房”热正不断升温,但从现代建筑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它涉及到利用生土、节约能源、节省建筑用地、保持生态环境、保护乡土建筑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于窑居村落的衰落与保护利用笔者曾在《下沉式窑洞衰败与新生》④一文中作了分析,并在窑洞村落的规划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此仅就窑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谈几点看法。
4.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善窑居环境
首先应看到窑洞民居在生态、经济、节能、节地和建筑文化方面的价值。研究表明,在地下8米深处,地层温度趋于稳定。窑洞民居的良好保温隔热性能已为人们所公认。巩义市康店康百万庄园的兴建,说明窑居并非只是穷人的居所。因此,我们改善窑居环境的着眼点应是土地与生态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完善,自然景观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生,微气候的改善,促进社交的丰富等方面。
4.2、做好窑洞村落的规划
作好窑洞内外环境的具体设计;作好旧窑洞的改造和保护;探索新型窑洞民居的创造;发扬公众参与意识;政府对窑居环境的改善应有统筹计划,简单的推、炸、复垦是行不通的;鼓励青年建筑师面向农村,了解住户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乡风民俗、宗教伦理观念、人口发展规模等因素进行建筑的特色设计。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定会有崭新的窑居村落出现在河南大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3: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09:30 , Processed in 0.1978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