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255|回复: 23

[历史文化♡] 问答  建筑文化类《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的老房子?》√已有答案√欢迎深入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6 22: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的老房子?另请介绍一下其特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22: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四合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2: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民居。
明清时期的四川民居经过历代经验和技艺的积累,已显出四川的特色。大约可分为这样几类:一类是已经定型化的四合院。四合院在四川叫做“四合头”、“三合头”,川东地区叫做“天井”。四川四合院具有南北兼融的特色,比北方的小一些而比南方的大一些,既具有北方封闭型的四合院特色,又兼融南方的敝厅、敞廊和封火墙,有的大型民居还有花园、楼阁、家庭戏台等建筑。“天井”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一大特色,既采光又通风,是纳凉、休息的“共享空间”。大邑刘氏庄园、崇州宫保府、江安夕佳山民居是现存的明清民居的精品。第二类是古集镇,多因地制宜,或沿丘陵和山地而建,或沿曲回河流而建,各具特色。沿街一般都有较宽的檐廊,可遮烈日或风雨,便于沿街摆摊设点。犍为罗城镇雄踞山脊,形似旱船。资中铁佛镇古朴典雅,这两镇始建于明代,至今存留良好。双流黄龙溪沿两江汇流布局,古朴素秀。石柱县西沱镇沿山逶迤而上,状如飞龙。第三类是沿街联排民居,有单纯居住式民居,也有下店上宅式民居。此外,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则还有有凉山彝族的木板房、苗族土家族的泥屋、泸沽湖摩梭人的花房和西部草原的帐蓬,体现了多民族住宅的丰富多彩。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23: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竞猜  《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的老房子?》

老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上面的老房子与其有较大区别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0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的四合院和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大致相同,只是江南民居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火车路过甘肃,看到过类似布局的房子,不同的是那边一般都是单面的屋顶,向院内倾.听说是因为那边降雨少,这样利于收集雨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1: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四合院不光北京有吧?很多北方老民居都有,只是北京的具有代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合院(courtyard house)介绍
(si he yuan)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可避风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3: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有点像红楼梦中的大院子啊,呵呵
那个比较复杂
引用第4楼zjjhyun于2008-01-16 23:46发表的 :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上面的老房子与其有较大区别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3: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竞猜      《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的老房子?》 (答案

怎么像 一休 住的房子阿,京都寺庙? 表砸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4: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颗印”式住宅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四、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 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
六、干阑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具体来说:
一、中国北方民居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五)、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六)、陕南居民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二、中国南方民居
(一)、江苏民居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上海民居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四)、云南民居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
  “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三、少数民族民居
(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傣家竹楼由十根柱子支撑,铺以楼板竹篾,用编织的草排盖顶,带有栏杆、走廊,美观别致。永宁纳西族的楼房为木质结构,中央住人,也是经堂、休息的处所。崩龙族矮脚竹楼分前厅后厅,以竹篱笆隔开,男人住前厅,女人住后厅,前后厅各有火塘。景颇族竹楼以长脊短檐式屋顶为特色。壮族的“麻栏”则比较接近木构建筑。
(二)、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三)、蒙古包 
  在中国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小型的毡帐直径为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根柱子支撑。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
(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瓜岭古村寨是广州惟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筑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3年发现后被广州市立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
  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4: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闽南的二进四合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23: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秋水小柯于2008-01-17 14:19发表的 :
好像是闽南的二进四合院


来张图片比较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23: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killl于2008-01-17 23:18发表的 :



来张图片比较一下?
等等哈,我去翻翻我的中国民居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23: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有点像

这个是台北的~
闽南的没有全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4: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臺灣地區閩南式民居建築

文圖:陳冠佑 轉載自《台灣月刊》259期

【回旗山奇】

    
  建築是常民活動的舞臺,是社會與文化的總體表現,它忠實地反映出在地住民與外在環境間的關係,同時真切地顯現居民的社會經濟、歷史人文、民俗藝術與宗教信仰等文化活動。臺灣早期的建築,隨著閩南移民的遷徙,與閩南沿海各地的民居,無論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整體造型,或是細部裝飾的風格都很相近。以臺灣傳統建築常見的紅磚紅瓦即深受泉州一帶民居「紅磚文化」的影響。中國人歷來將紅色視為喜慶吉利的顏色,所以泉州人索性把紅磚叫做「福辦磚」。而臺灣地區閩南式民居外牆及屋面喜用紅磚赤牆,繁複豪華的牆身是活潑朝氣的寫照,同時還在裝飾上利用磚塊作圖案的變化,從中我們亦不難看出歷史文化的淵源。
 
  然而,由於我們普遍缺乏保存古蹟的精神,傳統建築的維護面臨很大的阻力,如曾被譽為臺灣十大民宅之首的摘星山莊,其西廂房已遭拆毀即是一例。對於建築又往往注重實用性而輕忽美感,增建翻修破壞了建物原有的設計,再加上地處多颱多震的地理環境,自然的力量,加速傳統建築走向頹圮坍塌的命運,九二一那場大地震便將剛整修完竣的霧峰林家花園幾乎夷為平地。
 
  時至今日,傳統建築正急速消逝中,似乎抵不過都市現代化的腳步,以及人為有意或無心的破壞,使得臺灣許多城市找不到歷史感,生活其間的民眾不免有失根的感覺,本文的寫作即是期望在少數殘存的閩南式民居建築中,探求其建築特色,透過對傳統建築之美的尋訪,觸動社會大眾珍愛歷史建築的情懷。
 
  為方便研究探討,通常將傳統建築區分為七種類型:一、宅第;二、街屋;三、園林 四、衙署;五、宗教建築;六、軍事防禦及公共工程;七、文教建築等,本文僅介紹宅第、街屋及園林三類民居建築。
宅第
  傳統宅第的格局有多種形式,以三合院為最普遍,從最簡單的一條龍到多院落、多護龍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依照家庭成員、社經地位而定。包括以下幾種格局形式:
  (1)一條龍:一字型的住屋,閩南人稱「正身」、「厝身」。一般房屋的格局,三間橫排,俗稱三間起,三間不夠居住,就在兩邊各增建一間,也就是一排有三、五間長方形的房間,中央正廳為最尊貴,是祭祀祖先神明的所在,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越靠近正廳的房間地位越高,左尊右卑。面對正廳的左房為戶長的居室,右房為長輩的居室。依次是大房和二房。廚房俗稱「灶腳」,兼做飯廳或工作間。閩南人很敬重灶神,一定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的字樣,貼在煙囪邊的牆上,常加祭祀。
 
  (2)單伸手:一條龍住屋與單邊護龍呈曲尺型,閩南人稱「伸手」。
 
  (3)三合院:五間起若仍不敷使用,則在兩端向前增建「護龍」,形狀如ㄇ字型,這就是所謂的閩南三合院。正廳用來供奉祖先牌位,是全屋中最高大的部分。正廳的左右兩側是長輩住的。護龍可做房間,是晚輩住的,也可做倉庫、豬舍、牛舍。左右兩側護龍,形成一個院落空間,稱作「埕」,平常用來賞月、辦酒席、聊天或是早起打拳練身,農忙時則用來曬穀,是常見的農宅形式。
 
  (4)四合院:如果把「護龍」的兩頭再蓋上三、五個和正廳平行的房間,中間圍出一個天井,形狀如口字型,前後兩進,左右護龍,規模較大,就叫做「四合院」。其中軸對稱,相對低矮開放,則是中國人重視倫理道德、長幼尊卑的觀念,顯現在傳統住宅的空間分配。位於宅第前的水池,是基於「前水為鏡,後山為屏」的風水考量,「背山面水」乃希冀家業穩當、財源廣進之意,亦可養魚蝦鴨鵝或是提供防火救災之用。宅第方位偏好「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坐北朝南」取其冬暖而夏涼;「坐東向西」則取意「坐東向西,賺錢無人知」。富豪之家多半都蓋四合院,面寬闊是閩南式四合院的特點,立面精緻華美是另一特色。大門及其兩側是閩南式民居裝飾的重點部位,包括:格門、花窗、楹柱、柱礎、門枕石、木石磚雕等。檐下是閩南式民居另一重點裝飾部位,主要著力於斗拱、雀替、斗座、瓜筒等,再配合泥塑、彩繪、剪黏、交趾燒等裝飾性配件。屋脊上燕尾、馬背和瓦鎮也是傳統建築的一大表現。閩南式的屋頂採馬背式,閩南人稱馬背為「脊頭」或「圓脊」,工匠師傅會依風水需求與個人喜好,而將馬背的造型加以變化成「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行方」等五種形式。南部只有中了科舉的人家才可建造燕尾式屋頂;北部稍有財富的人家則擅自建造燕尾式屋頂,以誇示社會地位及財富。
 
  (5)多護龍合院:假使人丁興旺,則於左右護龍外,加蓋外護,逐漸向外擴建,如楠西江家古厝中的所有建築皆以祖祠為中心,龍虎兩邊護龍計有十三條之多,每條護龍長約兩百公尺,分住近百戶約兩百多人江家四大房的宗族成員。


  (6)多院落大厝:以四合院為基本格局發展,朝縱向橫向發展,進深三進成日形,四進成目形。靠內者為尊,越外者為卑。而屋舍的高度也隨著正廳、房、護龍依次以降。在臺灣甚至還可發現五落大厝,俗話說:「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即是說正堂有九開間,門廳有五開間,前後三進,門窗共有一百二十個的意思。著名的板橋林家或霧峰林家,縱深達四進或五進,就是這樣的深宅大院。一般而言,大宅院的第一進為門屋,可停放轎子,兩側供門房或僕役居住。大門進來的空地為「外埕」,用來曝曬農作物。第二進是廳堂,合院內的空地為「內埕」,是婦女做家事或家人閒聊的地方。第三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女眷活動的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
 
  目前保存完好的傳統宅第已不多見,最具有代表性的閩南式民居建築包括板橋林本源三落舊大厝、大溪李騰芳古宅、豐原呂炳南筱雲山莊、潭子林其中摘星山莊、竹山林月汀敦本堂、永靖陳有光餘三館、秀水陳榮華益源大厝、楠西江家古厝、澎湖望安島中社古宅、澎湖二崁聚落保存區、金門水頭十八間、金門瓊林傳統建築聚落等。
街屋
  清代中葉以後,臺灣的商業城鎮逐漸興起,只要有人潮聚集,就會帶來商機,也就會形成市街,因此街屋的形成與商業機能有很大的關聯性,一種兼具買賣營生與日常居住的街屋建築也順應此需求而產生。商家鑒於臨街精華地段的地價昂貴,故將面寬縮小,同時又為了能夠達到車水馬龍、聚集人潮的效果,所以每戶店面相連,空間向縱深發展。其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靠近港口的地方:港口是貨物集散地,是貿易往來的主要地點,如鹿港老街、淡水老街、頭城老街。
 
  (2)靠近河道的地方:早期交通,多以水運為主,由於能取得運輸上的便利,所以河道流經處也容易形成市街,如位於基隆河畔的汐止老街,昔稱三角湧的三峽老街為橫溪、大漢溪和三峽溪匯流處,以及大漢溪流經的大溪老街。
 
  (3)山地與平原的交會地方:山地的自然資源豐富,開採之後需要交易及運輸中心,所以通常在山腳下會形成市街,如北埔老街、斗六門大街、新化老街。
 
  (4)鐵路沿線:鐵路通車以後,沿線的都市城鎮得以快速發展,成為物質集散中心,也較容易形成市街,如湖口老街、哈瑪星老街。
 
  目前臺灣地區主要老街,以閩南紅磚拱廊為主要特色的僅頭城「開蘭第一街」、湖口老街、金門模範街等,其中湖口老街建於西元一九一四年,是最早興建的紅磚拱廊街屋,以規模壯觀、氣派宏偉著稱,紅磚拱廊圓弧較其它地方來得寬大。其餘較為著名的連棟式街屋如迪化、三峽、大溪、斗六、旗山等老街,其立面則多為大正時期的仿巴洛克洋樓街屋,即是經由當年遊學歐洲的日籍建築師發展出來的臺灣樣式,而屋身大都仍為閩南式磚造或木造的樓房。騎樓是街屋共有的特色,不論廊柱是石造、磚造或洗石子。騎樓的由來雖沒有定論,較為人接受的看法是:與臺灣烈日多雨的濕熱氣候有關,為免行人日曬雨淋的貼心設計。可惜這樣的美意,現已淪為店面的延伸,地面也鋪設得高低不平,一般人走起來尚覺不甚方便,更何況是殘障朋友。
園林
  園林的修築反應了中國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生命觀,為了讓家居生活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一些士紳巨賈便著手造園,將山石林泉具體而微地融入亭臺樓閣間,並藉由迴廊曲徑來營造和延伸多變的空間。園林提供休憩娛樂、怡情養性、宴客會友,乃至吟風弄月等活動的場所。同時,臺灣的園林還有一項有趣的特色:在築山鑿池、疊石造景時,常會模仿漳泉景色,以寄託懷鄉念舊之情。臺灣的園林多半歷經二至三代園主的經營,他們通常在成為地方的豪門巨富後,便進行造園規劃。根據文獻資料記載,臺灣至少曾出現過近五十處大小不等的園林,其中最著名的是臺南的吳園、新竹的北郭園及潛園、板橋林本源宅邸及霧峰萊園。

  目前保存完整且已修復的僅板橋林本源園邸,當年富甲一方的林家,傾全力建造此園,成為北臺灣第一園林勝景。這一座巨大宅邸,佔地約三千八百坪,可以分做「三落舊大厝」、「五落新大厝」和「板橋別墅」等三部分。板橋別墅就是俗稱的林家花園,竣工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園林景觀豐富多姿,極富巧思,大致可分成四個主要景區:第一區是作為書齋區的汲古書屋與方鑑齋;第二區是供貴賓下榻、聚會的來青閣,以開軒一笑戲亭及賞花的香玉簃為附屬,由來青閣向西跨過題著「橫虹臥月」的陸橋,可通往觀稼樓的樓上;第三區是較正式的議事、宴客場所.以定靜堂為主,月波水榭是其附屬;第四區為觀稼樓區域,三、四兩區最後則在榕蔭大池會合。榕蔭大池是園內最大水域,池畔老榕盤根錯節,濃蔭蔽天,四周錯落著「雲錦淙」、「海棠池」、「釣魚磯」、「梅花塢」等涼亭,更顯得風雅。
 
  既然閩南式民居建築有如此豐美精緻的藝術表現,仿造傳統建築也成為當今的建築時尚,不過多半屬於零星和局部的擷取,少有大規模的仿古建築,畢竟要擁有傳統建築之美,且兼具現代生活機能,說來並非易事。由建築學者漢寶德教授規畫設計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應是其中的佳作,紅瓦磚牆的建築,深具閩南風格。住宿中心的設計仿閩南傳統建築的合院格局;教室及會議廳源自傳統書院型制;禮堂與餐廳則融合各種傳統建築的技法和裝飾。整組建築群採閩南式院落的空間配置,以廣場和巷道作為開放的公共空間,廣場類似「外埕」,便於集會活動之用。中心內的六座合院,分別依不同姓氏的堂號命名,各屋宇的營造也極力呈現傳統建築的特色,如馬背的造型,便分別採用五行的不同樣式,傳統建築的形式及作工得以在現代加以應用,一如往昔的風采。可見閩南式民居建築,不僅可以提供我們發思古之幽情的場景,其精髓更是當代建築汲取養料、引發創意的源頭活水,值得我們善加珍視,予以維護保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4: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厅井式民居

厅井式民居是庭院类型民居中另一大类,其特色表现在敞口厅及小天井。即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称之为天井。天井内一般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渠道。每幢住屋前皆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时串通行走。同时一部分住屋做成敞口厅等半室外空间,与天井共同作为生活使用空间。其结构多用穿斗式构架。这种形式民居在湿热的夏季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小气候;同时有较多的室外、半室外空间来安排各项生活及生产活动,敞厅成为日常活动中心,而不受雨季的影响。厅井式民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通用形式,尤以江浙、两湖、闽粤为典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4: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5000年http://www.zh5000.com/


之著名民宅
http://www.zh5000.com/ZHJD/zgmj/zgmjonline.htm


众说《著名民居》佛山闹市中的古巷 徽州民居的特色 海边的石头城 黄河岸边的地下人家 黄土高原上的古老村落 建水民居,超凡的古朴民风 江南第一大屋场 门楼气派的宅院 彝族民居的特殊研究 上海民居最风情 深山里的羌寨 上海石库门里的老住户 伊宁花园般的庭院 朝鲜族民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3: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给点提示,它兼具南北特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11:24 , Processed in 0.21279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