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的基本介绍】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卫生条件比较差是本病流行的基础。本病遍及全球,乙肝表面抗原(澳抗)携带率,热带地区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及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血液、性接触和生活密切接触都是传播的重要方式。易感者感染乙肝病毒后约经3个月(6周至6个月)发病。
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人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查体中发现。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现抗原(HBS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HBVDNA)、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HBVIgM)、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
大部分乙肝病人经治疗后能痊愈;少数病程迁延或转为慢性,其中一部分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变甚至肝癌;极少数病人病程发展迅猛,肝细胞出现大片坏死,成为重型肝炎;另有一些感染者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有什么主要症状
1、急性乙型肝炎:一般潜伏期为60天左右,起病比较隐匿,前驱期症状大多不明显。通常没有发热,一般症状如乏力、厌食、尿色加深、腹胀、腹泻或便秘、肝脏肿大压痛等与普通肝炎相同。通常无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或ALT)和谷草转氨酶(GOT或AST)上升较为缓慢,但恢复也较慢、病程较甲型肝炎为长,一般至少需要三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2、慢性乙型肝炎:早期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基本与急性期相似,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以出现面色灰黑、皮肤痤疮、肝肿大且质地较硬、脾肿大、皮肤粘膜的出血倾向、蜘蛛痣、肝掌等体征。
3、重症肝炎:乙肝病毒导致的重症肝炎以亚急性重症肝炎为多见,临床上常见在一段时间的乏力、厌食、恶心等肝炎症状后,突然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如皮下的淤血、淤点、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黑便),黄疸明显加深,同时伴有神智的改变,如嗜睡、昏迷或狂躁等。
4、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肝功能正常。
5、其他系统表现:由于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乙肝患者还可以出现一些肝外表现,如动脉炎、皮疹、脉管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皮肌炎等。
●什么是“小三阳”和“大三阳”
乙肝的检测指标“两对半”,其检测方法技术成熟,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又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能说明很多临床问题,因此在各级医院都广泛开展了“两对半”的化验。人们约定俗成地给这“两对半”5项指标排了个队,依次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e抗原)、抗—HBe(乙肝e抗体)、抗—HBc(乙肝核心抗体),然后老百姓又将第一、三、五项阳性(即HBsAg、HBeAg和抗-HBc)称为大三阳,将第一、四、五项阳性(HBsAg、抗-HBe、抗—HBc)称为小三阳。
●“大三阳”的意义如何呢?
我们就从这三项阳性指标来进行分析。首先是HBsAg阳性。一般提示体内有乙肝病毒存在,现在正被感染;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的复制指标,提示乙肝病毒正在体内活跃复制,病毒含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抗抗—HBc的阳性意义不大,只提示曾被乙肝病毒感染过,现在体内也许有病毒,也许没有。所以综合起来讲,“大三阳”的含意是有肯定的乙肝病毒现症感染,病毒正在活跃复制,病毒数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
应当指出的是, “大三阳”只能说明体内病毒的情况,而不能说明肝功能的情况,不能说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有人误以为“大三阳”就是肝损害很重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只能通过化验肝功能,作B超等检查来确定,而与病毒指标的某一项或几项阳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乙肝病毒如何引发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DNA病毒科,直径为42nm的完整病毒颗粒,也叫Dane颗粒,分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含表面抗原和前S基因产物,外壳呈直径22nm的球形与管环,是病毒的过剩蛋白质,外壳本身无传染性。核心含有环状的双股DNA,整个核心为核心抗原(HBsAg), e抗原是核心的断片(HBeAg) 。
乙型肝炎病毒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肝组织损伤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肝细胞后,可改变肝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并刺激T细胞变成致敏淋巴细胞,体内也相应产生了抗肝细胞膜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都攻击带有病毒的肝细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导致肝细胞破裂,变性和坏死。
免疫反应正常的人一般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在恢复期中有足够的免疫功能清除体内病毒而获得痊愈;
免疫功能过强者可成为重症肝炎,是因为大量的病毒被消灭的同时,广泛的肝细胞被破坏;
如果体内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缺陷,循环T细胞减少,抗-HBs缺乏,因此不能完全清除病毒,抑制其复制,并且有部分肝细胞在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下不断被破坏,而使病变持久不愈,形成慢性活动型肝炎,破坏轻微者为慢性迁延型肝炎。
如果患者的T细胞功能很差,病毒持续增殖复制,产生大量HBsAg,但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极轻微,则成为HBsAg的携带者。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和免疫反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了解它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乙肝有什么危害
乙型肝炎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乙肝病毒是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据统计全球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人数超过3亿,中国是乙肝的高发区,10%的人群是慢性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
鉴于乙肝病毒―肝硬化-肝癌之间的连锁关系,每年国内死于乙肝后肝硬化者有40万人,受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人群患原发肝细胞癌的相对危险性增加了100倍,因此我国也是肝癌的高发区。由于乙肝是一种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也就是说,乙肝病人可以把身体里的乙肝病毒传染到另一个健康人的体内,使这个健康人也患上了乙肝,由于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外表上看不出有病的样子,本人也感觉不到有什么不舒服。因此,这些人是潜在的可怕传染源,健康人和其接触有被传染的可能,这样周而复始,造成乙肝广泛的流行和迁延不断。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乙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病起着巨大的作用。无论哪类人群患上乙肝后都是非常痛苦的,孩子入托,学生升学、招工就业、参军入伍、出国及结婚成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比别人低了一等,受人“歧视”,“沦为”“二等公民”他们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沉重的,有的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综上所述,乙肝的危害性有以下5点:
第一,乙肝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具有传染性,且难于控制。
第二,携带乙肝病毒的人数很多,更多的是隐性感染,更难于控制其传染性。母婴传播是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第三,对从事某些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乙肝很容易慢性化,治疗时间长,需要休息,影响学业及事业,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第五、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
●何谓慢性乙肝病毒(HBsAg)携带者?
临床上常将HBsAg阳性而无任何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测多年正常 (既往从无肝功能异常病史) 者称之为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不可称之为健康携带者)。
据估计,全世界携带有乙肝病毒的人群约有2.15亿人,我国约有1.2亿左右,北京市约有60多万。携带乙肝病毒的人群是乙型肝炎病毒赖以持续生存的宿主,对于乙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病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无症状HBsAg携带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这些人体内有病毒存在,因此有传染他人的可能性。因此HBsAg携带者不得献血,要注意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与他人混用洗漱用品。与携带乙肝病毒的人群密切接触时,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防患于未然。
●慢性乙肝何以成顽症
目前,慢性乙肝的治疗是世界性的难题。很多慢性乙肝患者,使用了多种药物治疗,但疗效均不明显,病情总发生反复。乙肝之所以成为顽症,与乙肝病毒的结构、感染方式、免疫特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有坚硬的蛋白质外壳。因此,治疗乙肝的药物很难直接对病毒产生作用,必须依赖人体的免疫功能。
其次,乙肝病毒的复制是在肝细胞内进行的,而治疗药物必须是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肝细胞内发挥抗病毒作用。乙肝病毒在人体肝脏以外的组织中的潜伏期平均为90~120天,因此抗病毒药物要发挥作用,必须经过系统的、有足够疗程的治疗用药。
第三,乙肝病毒在某些药物作用下,会发生病毒基因变异,产生耐药或免疫逃避。因而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当慎重。
第四,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毒可能与肝细胞的基因产生整和。一旦发生这种现象,治疗难度会明显加大。因此,乙肝治疗必须及时。
此外,乙肝垂直传播容易形成免疫耐受。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孩子出生后,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地识别乙肝病毒,从而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再者,乙肝病毒的复制模式不同于一般病毒,会形成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稳定贮存在肝细胞核内,半衰期10~100天,一般的抗病毒药对模板无效,因而乙肝患者停药后往往发生病情反复。
●乙肝表面抗原在体内能存在多长时间
感染乙肝病毒后,HBsAg为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从感染到血中出现HBsAg的时间间隔,与接种和感染的途径及其数量有关。如数量大,则时间间隔短,约3周。如输入HBsAg阳性的血液,在输血后2周可检测出HBsAg。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可在接种后6天检测到HBsAg。如数量小,则间隔时间长,可达4个月,甚至在6个月以上。
一般在HBsAg出现后7周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此时常常接近HBsAg滴度达高峰时间。有人认为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出现的早迟和感染途径有关,经血感染65天,经口感染者98天在血液中出现HBsAg。
在自限性感染时,大多数病人的HBsAg在血中持续时间为6周:最长达20周。一般在肝炎症状出现后4周内大多消失。通常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2周消失,如超过6个月仍不消失,患者可能变为慢性肝炎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HBsAg持续存在血中可达数年、数十年,甚至终生。虽然无症状和体征,肝功也大多正常,但肝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临床上已不再使用所谓的HBsAg健康携带者这一名词。而将其视为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隐匿过程,这样可能更客观地反映实际状况,对于符合⑴血清中HBsAg持续阳性半年以上;⑵肝功能基本正常,无临床症状和体征;⑶组织学检查大多有轻微的炎症或非特异性变化三条标准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作为携带者本人及医师均不能完全忽视,要每半年至1年定期复查乙肝两对半、HBVDNA及肝功能。随时了解各种化验检查的动态变化。
●慢性活动性乙肝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慢性活动性乙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迁延性肝炎明显。劳动能力逐渐减退、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持续且显,常诉肝区疼痛,时有便溏,经常有齿龈出血、鼻衄、瘀斑等出血倾向。有的人常有低热、月经失调、性功能紊乱或减退,部分患者兼有关节炎、肾炎、糖悄病、干燥综合症等体外损害表现。
●重型乙肝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重型乙肝是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病率约占乙肝型炎的1%左右,以青壮年居多。劳累、酗酒、感染、营养不良、末期妊娠等均可促使急性肝炎的病情转重。临床可分3种类型:
①急性重型:又称暴发性肝坏死。起病如同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发病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从烦躁、神志不清到深度昏迷。肝脏进行性缩小,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活动度骤降,血氨增高,转氨酶随黄疸上升反而下降,即所谓酶胆分离现象。后期可出现腹膜炎、出血、脑水肿及脑疝。病情危重,预后甚差。
②亚急性重型:即亚急性肝环死。起病10日以上8周以内,具有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极度乏力、食欲明显减退、严重恶心厌油、频繁呕吐、重度腹胀及出现腹水。病情不断加重,黄疸进行性加深,逐步出现肝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出现明显出血倾向和精神神经系统表现,查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倒置,电解质紊乱、血氨升高、尿少、肝肾功能趋向衰竭。经常并发各种感染,预后甚差。部分患者经抢救可望恢复,容易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变。
③慢性重型:即慢性肝炎亚急性肝环死。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硬变的基础上病性急剧恶化,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极高。
由于重型肝炎的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尽量要注意早诊早治,全力以赴进行抢救。
【乙肝的相关知识】
1.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通常医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如果肝细胞坏死, ALT和AST就会升高。但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分布在肝细胞浆,AST分布在肝细胞浆和线粒体中。 急性肝炎和轻症的慢性肝炎, 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因此,AST/ALT<1;慢性肝炎的后期,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是严重的,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
ALP和GGT在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明显升高, 酒精性肝炎患者的GGT明显升高。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 当肝功能受损时, 白蛋白产生减少, 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敌人”时, 球蛋白产生增加, 因而慢性肝炎病人由于肝功能减退,白蛋白产生减少,又由于体内存在肝炎病毒这个“敌人”,球蛋白产生增加, 而造成A/G比值倒置。
肝细胞受损时, 胆红素的代谢及泄均发生障碍, 因此T-Bil和D -Bil均升高。
2.乙型肝炎为什么难治疗?
这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的特性和乙肝的发病机理所决定的。乙型肝炎病毒小, 且分拆成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分布在体液内及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本身并不致病, 但它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 误把自身的肝细胞当做“敌人”来破坏, 而造成肝细胞损伤。即使你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击。因此乙型肝炎比较难治愈, 除抗病毒治疗外, 还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左旋咪唑涂布剂就是一种新剂型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
3.乙型肝炎的预防知识:
要想预防乙型肝炎,就要首先了解乙型肝炎是如何传播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血液及体液和母婴传播这三大途径传播的。所谓密切接触就是说,一般性地接触乙型肝炎病人是不会被传染的, 所以乙型肝炎并不可怕。实际上,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口携带率在10%以上,平时接触的公共设施,如公用电话及钱币等均可存在病毒, 但因病毒数量少及多数人免疫功能正常,而不会被感染,只有在夫妻之间,母婴之间或密切接触血制品的人群,不洁注射的吸毒者中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一次感染的病毒量大及婴幼儿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 因此这些人群可以注射乙肝疫苗。目前我国已对新出生的儿童普种乙肝疫苗, 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消灭乙型肝炎。
4.各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及用不同药物的目的是什么?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灭乙型肝炎病毒:如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左旋咪唑涂布剂, 白细胞介素II, 胸腺肽等;
(3)保护肝细胞的完整, 促进肝细胞的恢复:如一些保肝药物;
(4)促进肝细胞的各种代谢, 保证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如肝泰乐, 肌苷等;
(5)促进黄疸的消退, 利胆:如强力宁等;
(6)促进转氨酶的下降如垂盆草等降酶药;
(7)治疗各种并发症。
但各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不一样的。重症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的破坏已到一定程度, 因此不适合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急性乙型肝炎的多数病人在半年之内病原可以阴转, 因此恢复期病人注射干扰素可促进病原阴转;对HBeAg和HBV DNA阳性者,因为其传染性强,病毒复制活跃,故提倡抗病毒与免疫调节治疗联合应用,对肝功异常者应注意休息及保肝治疗。
因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复杂的, 希望患者到专科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系统的治疗。
5.乙型肝炎有没有明显的传染期?
因为乙型肝炎病毒与甲型肝炎病毒不同,可长期携带。因此,只要体内有乙型肝炎病毒存在, 就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对乙型肝炎患者不好划定传染期。但乙型肝炎患者的传染性是不同的,HBeAg和DNA(+)者传染性大。
6.乙型肝炎治疗期间能否参加体力劳动?
乙型肝炎患者是否能参加体力劳动,不取决于治疗, 而是根据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决定的。如果肝功能正常,患者可以边工作,边治疗。如果肝功能异常, 患者应当适当休息。另外,在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关节痛等不良反应,因此应注意休息。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不影响患者的工作,也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7.乙肝五项及HBV DNA的临床意义: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指标, 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而抗HBs(+)表示体内存在着乙型肝炎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可保护机体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可产生抗HBs。
HBeAg(+)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繁殖)的指标, 提示传染性较强, HBV DNA 的临床意义与其相同。抗HBe是HBeAg的抗体, 它的出现表明传染性较低, 病毒在体内不活跃。
HBc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 一般存在于肝细胞内, 只能通过特殊的方法才能检测到,因此乙肝五项指标中不包括此项。但只要体内有HBcAg就会产生它的相应抗体--抗HBc,因此抗HBc(+)提示体内存在HBcAg。
8.乙型肝炎能治愈吗?治愈后会复发吗?
乙型肝炎是否可以治愈, 要取决于人体的免疫状况和患者的年龄。
一般来说, 婴幼儿机体的免疫机能发育还不完善,不能识别像乙型肝炎病毒那么小的“敌人”,反而把“敌人”当成体内的“自己人”, 长期“和平共处”。因此很难完全治愈。而成人机体免疫功能已发育完善, 乙型肝炎病毒一旦进入体内, 免疫功能即可识别, 并将其排出体外, 这样的急性乙型肝炎是可以根治的。如果乙肝病毒指标全部阴转, 并产生抗HBs就不会复发。如果患者仅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病毒学标志仍为阳性,则有复发的可能。
9.乙型肝炎携带者是否可以参军?
以前参军体检中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的检测, 故只要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都可以参军。但近几年来,发现一些战士入伍后, 由于劳累, 致使乙型肝炎发病, 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又因部队通常是集体住宿, 增加了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机会。因此,在参军体检中增加了此项指标。如为乙肝携带者, 最好不要参军。
10.得了肝炎后为什么会出现乏力,恶心,黄疸及肝区疼痛等症状?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大的“化学加工厂”,人吃进去的食物经胃肠吸收后都运送到肝脏。在肝脏“加工”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脂肪和人体代谢所需要的糖,还可变成能量使人能正常地从事工作和学习。一旦这个“化学加工厂”受到破坏, 吃进的食物不能正常地进行“加工”而出现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化学加工厂”也不能正常地供给人体能量, 因此人就会感觉乏力。
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胆红素, 在肝脏转化为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 因此大便呈黄色。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 就不能正常地转化和排泄胆汁, 血中的胆红素就会升高, 人体就会出现黄疸,病人的大便颜色也会变浅,甚至变成灰白色。
肝脏内部没有神经, 肝脏的神经都分布在肝脏外面的肝包膜, 肝炎时引起肝脏肿大, 或者炎症波及肝包膜, 或者肝包膜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就会出现肝区疼痛, 在劳累后更加明显。
11.“小三阳”患者如何治疗?
“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c(+),抗HBe(+)。这类患者, 可不用抗病毒治疗。因为目前的抗病毒治疗一般都是使HBeAg阴转。但对肝功异常者, 可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和酌情应用保肝药物治疗,防治肝细胞的坏死,从而进一步延长或避免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及肝癌。
12.我国乙型肝炎携带者的发生率及潜在危险:
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较高,约>10%,这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只有50~60%发展成肝炎。而发展成肝炎的病人中仅1/3左右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癌,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不要过分紧张, 也不要放松警惕, 要定期检查, 认真听从医生的医嘱, 按时服药, 多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都是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的。
13.其它病毒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的治疗有何不同?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大同小异。只是甲型和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可完全恢复,因此不用抗病毒药及免疫制剂。丙型肝炎病毒对干扰素反应良好, 一般首选干扰素治疗。而乙型肝炎的治疗不仅要消灭病毒, 还要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去识别肝炎病毒并停止破坏自身的肝细胞, 因此要适当加用免疫调节治疗。
14.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与预后:
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的感染一般呈急性过程, 发病比较急,患者一般可叙述出发病的时间。甲型肝炎患者80~90%起病初有发热, 戊型肝炎的50%患者可发热, 发热3~5天后出现乏力, 消化道症状及黄疸, 经治疗后一个月左右痊愈, 而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就像“潜伏的敌人”一样, 悄悄地进入体内, 发病比较隐袭, 患者的自觉症状常不明显, 不能说清发病的时间, 往往在体检或化验中偶然发现, 一般无明显发热, 消化道症状也比甲型和戊型肝炎轻。由于患者发现时, 常常已感染了很长期间, 因此易转为慢性肝炎。
15.干扰素治疗肝炎的机理和临床效果:
干扰素是人体淋巴细胞在受到病毒刺激时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有抑制病毒繁殖(复制)的作用。由于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机制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直接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丙型肝炎用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好,一般有效率在50~70%左右。而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是免疫功能的紊乱。因此,干扰素只能干扰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而不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损伤。因此,对HBeAg(+), HBV DNA(+)者可考虑应用干扰素,有效率在30~40%左右,同时最好应用免疫调节剂进行联合治疗。
16.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乙型肝炎病人的肝脏受损,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接结果, 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可激发机体产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各种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机体的这些免疫反应, 可清除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 又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造成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转归。
幼儿时感染HBV,常常因免疫功能不健全,而缺乏上述的免疫反应,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成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多数患者病毒是可以通过上述免疫反应,引起急性肝炎的症状,同时清除肝炎病毒的。.
17.肝炎病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由于肝脏担负着供给人体能量的任务, 因此, 肝炎病人的体育锻炼和运动量均要适当。如果是肝炎活动期, 肝功能异常, 应注意休息, 减轻肝脏的负担, 使坏死的肝细胞有再生的机会。在肝炎的恢复期可适当增加活动量, 但以病人不感到劳累为度。肝炎病毒携带者中有部分病人可发展成为肝炎, 多数病人对学习,生活和活动无影响。因此肝炎病毒携带者可在定期复查的基础上与正常人一样劳动, 生活并参加体育锻炼, 但在劳累后要有适当的休息。
18.什么是脂肪肝?
肝脏所含的脂肪,正常人约占肝脏重量的3~5%, 超过5%即形成脂肪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脂肪肝,主要与受损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有关。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肝脏,引起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有的患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轻度至中度血清转氨酶升高, 血脂升高,B超检查可见肝脏的回声衰减。
19.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能造成肝细胞受损害的原因都能引起转氨酶的升高, 例如病毒感染,饮酒,药物,脂肪肝及某些细菌、寄生虫感染, 但我国最常见的原因还是病毒性肝炎。
20.国内外治疗乙型肝炎的最新进展:
目前国内外的医务工作者都在努力攻克乙型肝炎病毒这一顽敌。国内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进展较多,在抗病毒及调节免疫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增强了抗病毒的效果并改善了肝功能。由于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会出现一些毒副作用,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正在研究,是否能在干扰素上挂上一种“生物导弹”,只攻击有病的肝细胞,这样可减少干扰素的用量,减轻副作用。还有人在改变干扰素的用药途径上进行研究。另外,目前国外及我国的部分学者还在研究一种新的抗病毒的核苷类药物,这类药物可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降低转氨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一种更好的抗病毒药物问世。在免疫调节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如左旋咪唑涂布剂在用药途径上就是一个创新。因此,我们衷心地希望广大患者经常与医生保持联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早日恢复健康。
21.乙型肝炎的临床分型:
乙型肝炎在临床上还分为许多类型。如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 慢性肝炎分为轻、中、重三型。另外还有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在肝炎的后期还可发展为肝硬化。这些类型的诊断是根据肝炎的病程、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肝纤维化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而做出诊断的。
22.各种治疗乙型肝炎药物的广告是否可信?
乙型肝炎患者较多,且很难完全治愈。因此,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的各类药物层出不穷。有时,一些厂家利用广告进行宣传。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国内外都在努力研究乙型肝炎的治疗, 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但也有一些假药, 给患者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痛苦。因此,希望广大患者在看广告时要加以分析。首先,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的方法,没有一种可达到很高的疗效。另外,要看是否是较大的医药公司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治疗乙型肝炎是比较复杂的学术技术问题, 患者应到专科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治疗。
23.乙型肝炎的中药治疗:
乙型肝炎的中药治疗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清肝利湿促进黄疸消退;
(2)活血化瘀改善肝脏微循环;
(3)调理气血调动全身免疫机能;
(4)健脾益肾改善肝炎的临床症状;
(5)滋阴、补气, 治疗各种并发症.
24.“小三阳”患者为什么有的转氨酶正常,有的不正常?
小三阳患者是指HBsAg(+), 抗HBc(+)和抗HBe(+)的患者。一般认为病毒复制不活跃, 传染性也不强。但乙型肝炎的肝损害,不取决于病毒是否活跃,而取决于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统如何对待乙型肝炎病毒。如果与病毒“和平共处”, 就不会引起肝损伤, 肝功能就正常, 如果与病毒“作战”, 就会在“作战”的同时,破坏肝细胞, 引起肝功能异常。如果在“作战”时,有效地清除了病毒,就会全愈。而在“作战”时,只破坏的肝细胞,而对病毒的“杀伤”不利,就发展成为慢性肝炎,造成长期的肝功能异常。
25.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入学、就业时应注意的问题:
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较弱, 一般接触不易被感染。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是可以正常入学并参加工作的。但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不宜从事餐饮,保育员等工作,其他职业均可参加。学校和单位也不应因为HBsAg(+)而拒绝接受这些人员入学或工作。
26.肝病患者的禁用药物有哪些?
肝病患者禁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以防引起或加重肝细胞的损害。慎用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 以防加重肝细胞的负担及造成药物在体内积蓄。这类药物一般在药物的说明书上都有注明。患者在看病时,也要如实地把自己的病史告诉医生,引起医生注意。有些必须使用的药物,则应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7.在左旋米唑涂布剂的治疗中是否可以合并用药?
使用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不影响其他保肝药物的疗效, 及其他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相反, 使用左旋咪唑涂布剂后,由于免疫功能的不断改善,还会使保肝药物及其他抗病毒的药物疗效加强。由于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没有一种是可以完全治愈,而是从保肝、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治疗的。因此,目前治疗肝炎经常联合用药。
28.男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生育及性生活有何影响?
男性肝炎患者对生育及性生活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慢性肝炎患者可引起阳痿及性功能减退或遗精;
(2)可因过频的性生活加重肝脏负担,而引起肝功异常;
(3)可因性生活传播乙型肝炎。
因此男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注意节制性生活,配偶应注射乙肝疫苗。
29.乙型肝炎治愈的标准是什么?
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标准是肝功正常,可维持半年以上。病原学治愈标准是HBsAg清除, 并产生抗HBs。一般慢性乙型肝炎仅能达到临床的治愈。
30.亲吻和性交是否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由于亲吻和性交都接触了病人的体液,因此是可以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目前婚前检查要求检查HBsAg, 如一方HBsAg(+), 另一方则应进行乙型肝炎的预防接种。
31.乙型肝炎患者能否从事餐饮业?
乙型肝炎患者不能从事餐饮业, 因为乙型肝炎病毒也可通过消化道粘膜和接触传播。
32.乙肝五项指标能否转阴?
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60~80%的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可将病毒清除出体外, 并产生抗HBs, 但幼儿和免疫功能不全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 常可终身携带。
3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如何区别?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肝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或很少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后者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并表现出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症状。
34.乙型肝炎病毒学的知识: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直径为42nm,可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质就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它在肝细胞内合成,大量释出于血液循环中,本身并无传染性。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的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HBcAg)和e 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并有传染性。
35.乙型肝炎携带者能否结婚、生育?对下一代有无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肝功能正常时可以结婚及生育,妊娠时应到指定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分娩后医生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注意避免产程中的损伤等,使婴儿的感染率降低到5%以下。
36.乙型肝炎标志阴转受哪些指标影响?
许多患者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学标志的阴转与否是受肝功能影响的。其实不然,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清除要靠身体里的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共同努力及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如果体内的这两大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则病毒不易被清除。因此,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是受体内免疫系统T细胞、B细胞功能影响的。
37.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有何优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是我国独特的治疗方法。在肝炎的治疗方面,许多外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的优点是:可相互减轻副作用,增加疗效。
例如西医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减低等症状,中药可减轻其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细胞恢复,使干扰素疗效更佳。还有许多降酶药物、退黄药物都是从中药中提炼出来的。
38.乙型肝炎的微循环障碍有哪些症状?
乙型肝炎病毒及其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微循环中可引起微循环功能障碍。这些障碍多 是患者感觉不到的。受到的损伤也是一种慢性的、渐进的过程。个别特殊患者可引起一些并发症,例如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乙型肝炎肝肺综合征等,这都是很少见的。
39.何为“大三阳”及“小三阳”?
“大三阳”是指: HBsAg(+)、抗HBc(+)、HBeAg(+)、抗HBe(?);
“小三阳”是指: HBsAg(+)、抗HBc(+)、HBeAg(?)、抗HBe(+)。
40.转氨酶在用药后正常了,是否意味着肝细胞的损害也停止了?
人类肝脏的代偿功能是很强的。正常情况下,切除肝脏的1/3,仍可维持正常的肝脏功能。因此,转氨酶恢复正常时,并不意味肝细胞的损害完全修复。所以,患者还应继续服药、休息1~2个月后才可正常工作、学习。
41.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如何预防?
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预防是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搞好饮食卫生。甲型肝炎疫苗已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但戊型肝炎疫苗还处于研究阶段。乙型、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母婴传播。因此,目前已对献血员普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指标,阻断血源性感染。乙型肝炎疫苗已在我国广泛应用,效果肯定。对母婴传播我国也有了较好的预防方法。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病毒,只能依靠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复制。因此,它只感染乙型肝炎患者。只要做好乙型肝炎的预防就不会感染丁型肝炎。
42.肝炎恢复期的治疗:
肝炎的恢复期,肝功能开始恢复,患者的自觉症状减轻,因此有些患者就停止了休息与治疗。结果最终导致病情迁延,发展为慢性肝炎。因此,肝炎恢复期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肝炎恢复期的治疗主要有几个方面:
(1)继续使用保肝药物促进肝功完全恢复正常;
(2)调节机体免疫,并可酌情加用抗病毒药物, 促进病毒的清除;
(3)注意休息,适当增加活动量;
(4)节制饮食,控制体重;
(5)不饮酒,不服用损肝药物,减轻肝脏负担。
43.怎样正确对待HBsAg(+)?
HBsAg(+)的健康携带者在我国是很多见的。大约>10%, 这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只有50~60%发展成肝炎。而发展成肝炎的病人中仅1/3左右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癌,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不要过分紧张, 也不要放松警惕, 要定期检查, 认真听从医生的医嘱, 按时服药, 多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都是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的。
44.各型肝炎患者的饮食应注意什么?
由于肝脏是人体的一个大的“化学加工厂”,人吃进去的食物经胃肠吸收后都运送到肝脏.在肝脏“加工”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脂肪和人体代谢所需要的糖,还可变成能量使人能正常地从事工作和学习。一旦这个“化学加工厂”受到破坏, 吃进的食物不能正常地进行“加工”。肝脏“加工”这些食物的能力是不同的。按“加工”的难易程度来分,肝脏最容易加工的食物是糖和淀粉类,其次是蛋白,最后是脂肪。因此在肝炎的急性期,患者应以进食糖和淀粉类食物为主,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吸收,富含维生素,可少量多餐。肝炎恢复期可增蛋白质的入量,有助于肝细胞的恢复。肝炎恢复期患者的食欲增加,但要注意控制体重,过于肥胖易可加重肝脏负担,引起脂肪肝。肝硬化时要低盐饮食,以利腹水的消退,还要避免较硬的食物,以免造成食道静脉破裂大出血。肝病病人不易饮酒。
45.乙型肝炎的诊断进展:
目前乙型肝炎除了可检测乙肝五项以外,还可检测HBV DNA、DNA多聚酶等。还可用一种非常敏感的PCR法对乙型肝炎患者的各种组织、各种体液和微量血检测乙型肝炎的各种抗原。
46.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机理:
要想知道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机理,首先要了解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乙肝病人肝脏受损, 并不是HBV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接结果, 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 可激发机体产生对乙型肝炎病毒各种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机体通过这些免疫反应, 可清除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 同时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造成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转归。
幼儿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常常因免疫功能不健全, 而缺乏上述的免疫反应, 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成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多数患者病毒是可以通过上述免疫反应, 引起急性肝炎的症状, 同时清除病毒的。
左旋咪唑涂布剂就是一种新剂型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它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能够识别乙型肝炎这一“敌人”,提高机体抗病毒的能力。
47.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情况:
早在80年代初,我国就生产出了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应用于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预防,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血源疫苗来自于HBsAg(+)病人的血液,毕竟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产量有限。现在我国已能用基因合成的方法,人工制造乙肝疫苗。安全、可靠、高产,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达能良好的免疫效果。目前我国对新出生的婴儿普种乙肝疫苗;开展婚前检查,对一方HBsAg(+)的配偶, 接种乙肝疫苗。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彻底消灭乙型肝炎这一害人的顽敌。
48.如何了解自己的免疫功能?
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一般来说,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功能。这是由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所决定的。如家族性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功能不全,或感染的时间较早,年龄较小,机体免疫功能还未发育完善,造成后天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耐受现象,均是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不全的原因。如果一个人,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正常地出现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体,这个人对乙型肝炎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就是正常的。如果不能产生抗体,可检查自己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功能,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携带者就属于这种情况。
49.左旋米唑涂布剂与口服剂的吸收有何差别?
左旋米唑口服剂通过胃肠的血管,然后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肝肠循环”后,再吸收入血。这样,部分药物被肝脏代谢了,药效反而降低了,而且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出现恶心,纳差等症状;另外还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而左旋米唑涂布剂是通过皮肤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入血。吸收良好,中途无损失,没有胃肠的刺激作用,又减轻了肝脏的负担。
50.慢性肝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夜间“抽筋”?
慢性肝病患者可出现低血钙,低血钙又可引起夜间“抽筋”的临床表现。那么肝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低血钙呢?
(1)慢性肝病患者的门脉高压可影响肾功能,造成钙磷代谢异常,钙从尿中排泄增多;
(2)肝病患者食欲差,造成钙进食减少;
(3)服用某些药物,如利尿药,造成钙排泄增多;
因此,肝病患者应注意适当补钙。
51.“大三阳”在临床上有何意义?如何对待“大三阳”患者?
“大三阳”是指: HBsAg(+)、抗HBc(+)、HBeAg(+)、抗HBe(?);这些患者由于HBeAg(+),因此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繁殖)活跃,且传染性较强。这些患者还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肝功正常的患者,说明这些患者虽然病毒在体内较活跃,但并没有引起严重的肝损害。这些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又因其病毒复制活跃,还应经常检查肝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同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免疫治疗和抗病毒治疗。
另一种是肝功异常的患者,这些患者不但传染性强,而且已有了较明显的肝脏损害。对这样的患者首先要积极治疗肝功能异常,可在保肝功物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治疗,而且要注意休息。如果没有很好的治疗,患者则容易发展面为肝硬化。其次,在肝功能稳定的情况下,由医生决定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还有,由于其传染性强,密切接触的亲属、配偶、子女也应注射乙肝疫苗。
52.酸、甜、苦、辣等各种食物对肝炎患者有何影响?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酸性食物可引药入肝。中药中的五味子就属酸性,它可引药入肝,双可降低转氨酶。过去,还曾经流行过米醋治疗肝炎。另外,酸性食物还可增加食欲。因此,肝炎患者可食酸性食物。但肝病合并胃病患者不易食酸性食物。甜性食物可给肝炎患者补充一定的热量,易吸收,有利于肝炎的恢复,在肝炎的急性期,食欲减低,进食甜是好的。但有些患者过量进食甜食,超过了肝脏代谢的能力,反而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引起了肝性糖尿病。中医认为苦性食物属寒,可清热解毒。对肝胆湿热型肝病患者进食苦性食物是有益的,但啤酒例外。辣性食物可刺激胃肠,并属热性,因此肝病患者最好不吃。
53.得了肝炎应休息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工作?
急性肝炎一般需要一个来月,肝功能才能恢复正常。正常后,一般需要休息一个月,肝功能两次正常后,才可恢复工作。刚恢复工作时,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最好不要上夜班。半年后可恢复正常工作。慢性肝炎复发的患者在肝功能异常期间,都应休息。肝功能两次正常后才能恢复轻工作,肝功能稳定正常半年以上,可恢复正常工作。重型肝炎患者的休息要比一般肝炎患者增加一倍。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患者在恢复后还应定期复查肝功能。
54.汗液、泪液和蚊虫叮咬是否可传播乙型肝炎?
汗液和泪液中所携带的乙型肝炎病毒的量极少,不像血液和唾液,如不是长期大量接触,一般不会被传染。按推测,蚊虫叮咬可能传播乙型肝炎,但在许多传染病医院中值班的医生和护士并没有很好的避蚊措施,经多年调查,都没有被感染。因此,有人认为可能蚊虫的唾液腺灭活了乙型肝炎病毒,而使其丧失了传染性。
55.乙型肝炎有发病季节吗?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有明显的流行季节,一般是在冬春季。而乙型肝炎是常年散发,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季节变化的时候由于易患感冒等病症,而造成肝炎的复发。因此,使人误认为乙型肝炎也有流行季节。
56.何为TTV病毒?
目前发现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最近我国学者和国外学者又发现一种经输血传播的肝炎病毒,“经输血传播的肝炎病毒”的这些英文单词的字首是T、T、V,所以被命名为TTV病毒。但这一病毒的发现也和庚型肝炎病毒一样,对肝炎患者有多大意义,目前还无定论。
57.得了甲型肝炎以后,还会得其他肝炎吗?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是由5种不同的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因此,得了其中任何一种肝炎全愈后,只能产生对所患的肝炎病毒的免疫力,而不能抵抗其他肝炎病毒。因此,一种肝炎病毒感染后还可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
58.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为什么价格比较贵?
目前治疗乙型肝炎药物的价格较贵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是一难题,攻克这一难题的花费较大,因此所研制的药物的价格就较贵;
(2)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治疗,因此患者的经济负担就较大了;
(3)乙型肝炎的治疗一般需要合并用药,因此患者的药费就相对较贵了;
(4)市场上的其他药物,连一般的感冒药物都比过去的价格贵了。
59. 左旋米唑涂布剂的副作用,停药后有无反跳现象?
左旋米唑涂布剂在临床观察中,除个别患者皮肤过敏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因为左旋米唑涂布剂不是降酶或降黄等药物,它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因此不存在反跳现象。
60.怎样预防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
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原因是,肝细胞不断的坏死。肝细胞坏死后,正常的肝组织发生“塌陷”,机体的再生功能就会再生出一些纤维,来充填“塌陷”的部位。这是机体对坏死的组织的一种正常代偿功能,代表坏死部位的愈合,是好事。但是,如果肝细胞不断地坏死,肝脏内不断地再生纤维,这些纤维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组织,而它们又没有正常肝细胞的功能,肝脏变得又硬又小,这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 预防乙型肝炎患者发展面为肝硬化的关键在于阻断肝细胞的坏死。这就是说要保证肝功能的正常。肝功能异常就是肝细胞坏死的标志。因此,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异常就要及时治疗。另外,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药(丹参等)滋补药(冬虫夏草、鳖甲等)均有软化肝脏,减少肝内纤维生成的作用。
61.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如何治疗?
肝硬化患者就是因为肝细胞不断受到自己免疫系统的错误攻击才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加之长期患病,体质较差,因此必然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护肝治疗,保证肝功能正常;
(2)抗肝纤维化治疗;
(3)调节免疫治疗;
(4)减轻门脉高压;
(5)防治腹水、出血、肝性脑病等各种并发症。
62.肝炎患者如何预防肝癌?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都是肝癌的发病原因之一。肝炎患者预防肝癌发生的措施有以下几条:
(1)早期积极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2)阻断肝细胞的不断坏死(有坏死就会有增生,增生过度就会癌变);
(3)晚期经常复查肝癌的血清学指标,如甲胎蛋白和B超,一但有问题早期治疗;
(4)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紧张,对肝炎要有正确的认识。
63.怎样阻断母婴传播?
(1)做好婚前检查,及时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
(2)乙肝病毒携带的妇女妊娠时应到指定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
(3)分娩后医生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注意避免产程中的损伤等,使婴儿的感染率降低到5%以下;
(4)乙肝病毒携带母亲尽量不要母乳喂养;
(5)婴儿注射乙肝疫苗接种后要按医生的要求检查有无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体产生,如没有产生还需补种乙肝疫苗,千万不能心疼孩子抽血,不给孩子检查。
64.怎样知道自己对乙型肝炎是否具有免疫能力?
对乙型肝炎具有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体(抗HBs)。只要抽血检查这种抗体是否存在,就可以知道自己对乙型肝炎是否具有免疫能力。
65.丙型肝炎的治疗:
丙型肝炎的治疗在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肝功能,防治并发症等方面都与乙型肝炎相似。不同的是,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病毒直接损害肝细胞,因此早期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66.酒精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酒精也就是乙醇,它到体内后,主要通过肝脏解毒、代谢而排出体外的。它不但加重了肝脏的负担,还对肝细胞有很大的毒性。有人对长期饮酒者做过研究,每天饮4两(200克),10年可发展成为肝硬化,如酒精和病毒共同作用,对肝脏的损害就更大了,因此肝炎患者千万不要饮酒。
&nb红)、皮肤出现蜘蛛痣、酒糟鼻、男性出现乳房发育;
(5)肝脏疾病引起体内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出现腮腺肿大;
(6)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的体征: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等。
68.北京治疗肝炎的专科医院有哪几家?
北京治疗肝炎的专科医院有3家: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解放军302医院。这3家医院对治疗肝炎都有丰富的经验。
69.如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儿童?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儿童的治疗与成人基本相同,但由于其免疫功能一般都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体内的病毒),因此治疗起来比成年患者更困难。希望家长不要过于着急,对患儿的治疗一要耐心,二要细心,三要有信心。定期到医院检查,和医生保持联系,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适当的治疗。
70.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隔离: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让大家知道的是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要比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弱得多,不是一接触就会被传染上的。但长期密切接触就有被传染的可能性。因为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不可能一点儿也不接触,所以家庭隔离是不可能达到的。家庭成员预防乙型肝炎的最好方法是普查乙肝五项,未被感染者注射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查有无抗HBs产生,只要体内产生抗HBs,密切接触乙肝患者也不会被感染。
71.乙型肝炎患者为什么可出现失眠?
中医认为,肝病患者多有肝气抑郁或肾阴亏耗,肝火上炎,气血两亏均可引起失眠,多梦,重者可出现神经衰弱。对于肝炎患者的失眠,西医只有在睡前使用安眠剂,但安眠剂长期服用又有损于肝脏,而中医辨证施治,各种中药配伍,调整全身脏腑功能,清肝补肾,健脾益气,即有益于肝病,又可治疗失眠。另外,肝病患者由于长期肝病折磨,思想负担和精神压抑,也可引起失眠。其实,多数乙肝病毒感染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心情开朗也是治疗的“良药”。因此,我们衷心希望广大乙肝患者放下包袱,轻视乙肝病毒这一“敌人”,重视调节自身免疫功能,调整全身脏腑功能这一“堡垒”,小小的乙肝病毒是不会把我们怎么样的。
72.慢性迁延性肝炎的治疗与预后:
慢性迁延性肝炎也就是现在的慢性肝炎的轻度,是指肝炎患者仅有1~2项肝功能异常,自觉症状不明显的轻症肝炎患者。这些患者的治疗首先是要保护肝治疗, 促进肝细胞的恢复如用一些保肝药物和促进肝细胞的各种代谢, 保证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如肝泰乐, 肌苷等;必要时用降酶药;其次要注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用左旋咪唑涂布剂, 白细胞介素II, 胸腺肽等;最后,如是e抗原阳性的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多数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在肝功恢复正常后,可正常工作和学习,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仅占1/5~1/3的患者。
73.配偶是乙型肝炎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让大家知道的是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要比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弱得多,不是一接触就会被传染上的。但长期密切接触就有被传染的可能性。因为夫妻之间不可能一点儿也不接触,所以家庭隔离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婚前检查,及时发现乙肝患者,配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方法。注射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查有无抗HBs产生,只要体内产生抗HBs,密切接触乙肝患者也不会被感染。另外,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对乙肝病毒会产生自动的免疫力的,那些感染者都是自幼感染或免疫功能不正常者。我们所遇到的乙肝患者的配偶,很少被乙肝病毒感染,反而多数产生了乙肝病毒的抗体。因此,我国没有规定乙肝患者不许结婚。希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配偶不要歧视他们,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样会有美满的生活的。
74.乙肝患者肝功能正常能说明肝细胞没有病变吗?肝功能正常是否就不会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正常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类患者只是乙肝病毒的宿主,而他们的肝脏并没有明显损伤或损伤很轻微。他们虽然终身带有乙肝病毒,但不会发展在为肝硬化。另一种是肝脏有一定损伤的患者,但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肝损伤在一定程度内是不会引起明显的自觉症状或肝功异常的。由于这类患者的肝脏不断有损伤,又不断有纤维再生,就有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可能。但肝功能正常的患者毕竟比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的机率小很多,因此肝功能异常者要积极治疗,使肝功能早日恢复正常。
75.各种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的病理改变有何特征?
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的病理改变较复杂,对于广大读者我们只做简单介绍:
(1)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正常或仅有轻度非特异性改变。
(2)急性乙型肝炎肝脏的炎症是点片状的,肝细胞损害较轻,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肿胀,嗜酸变性等,有肝细胞的再生,但肝小叶间没有胶原纤维再生。
(3)重型肝炎的肝细胞呈大片或桥状坏死,肝小叶的支架塌陷,肝脏结构紊乱,残存的肝细胞可呈结节状再生,形成假小叶,有纤维组织增生。
(4)慢性肝炎根据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型,它的病理改变不仅有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在坏死周围可有纤维化。
(5)肝硬化由于肝细胞不断坏死,以及纤维组织增生而致肝内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假小叶,肝脏的体积变小,质地变硬,正常的肝细胞很少。
76.“大三阳”患者妊娠后继续用药对胎儿有何影响?
“大三阳”患者如肝功能正常可以正常怀孕,但要停止抗病毒治疗,一般保肝营养药对胎儿无影响。
77.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胎儿及子女的影响.
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胎儿及子女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除母婴传播外,父亲也有垂直传播的可能,但机率远比母婴传播小。其传播途径主要是产后密切接触传播。另一种是把乙肝病毒的易感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使其子女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孩子也应注射乙肝疫苗。?
78.乙肝患者是否可以喝茶?
茶叶(尤其是绿茶)有清热祛暑,利尿解毒的功能。有些医院还用绿茶治疗黄疸,因此,乙肝患者可以喝茶。但由于茶叶有兴奋中枢的作用,长期失眠的乙肝患者不易饮用,也不要与药物同饮。
79.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过去肝硬化的诊断一般等到出现腹水或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失代偿表现了才能诊断,这样往往失去的治疗的时机。现在,临床已有了许多肝纤维化的生化指标,如Ⅰ、Ⅱ、Ⅲ、Ⅳ型胶原,前胶原,层粘蛋白,HA等,这些生化指标由于各医院的方法不同,正常值也不同,但这些指标升高,就提示早期肝硬化,应早期抗肝纤维化治疗。
80.肝炎患者如并发其他疾病如何治疗?
肝炎患者如并发其他疾病在治疗时应当把肝炎病史如实告诉医生,医生在选用药物时可不选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如扁桃腺炎选用抗生素时就不能选用四环素等。如并发的疾病与肝炎相关,应同时治疗肝病,否则疾病不可能全愈。 如并发的疾病治疗与肝病的治疗有冲突,要请医生权衡利弊,治疗主要矛盾。
81.肝炎及肝硬化的治疗有何区别?
肝炎和肝硬化的治疗区别主要有肝硬化患者需治疗肝硬化的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早期肝硬化患者需要抗肝纤维化治疗。由于肝硬化患者清除病毒的可能性不大,且抗病毒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肝硬化患者一般不进行抗病毒治疗。
82.乙肝病毒致癌的机理:
关于乙肝病毒致癌的机理现在认为有以下几种:
(1)肝炎病毒的基因融合于肝细胞的基因中了,我们在医学上称之为“基因的整合”。使肝细胞发生变异。
(2)肝脏炎症的不断刺激,使肝细胞发生变异,不断地再生,即“再生过度”。
(3)正常的肝细胞也是不断地新陈代谢的,衰老的细胞死亡,被新的细胞代替,这叫做“细胞调亡”。如果应该凋亡的细胞由于肝脏炎症的刺激而不凋亡,就形成了肿瘤。
(4)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会不断清除体内鱿值囊斐O赴?包括肿瘤细胞),如免疫功能异常,不能清除异常细胞,则发生肿瘤。
因此,积极治疗肝功能异常、调节机体免疫,清除体内病毒是非常重要的。
【乙肝的保健知识】
●哪些人容易感染乙肝病?
接触血液和血制品人员。业已证明他们在感染了极其微量的患者血液(0.0001ML)后,即可引起急性肝炎。
性接触传播。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性接触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人员。由于他们经常出差,无规律的饮食,不洁的食物,不卫生的餐具,过度的疲劳、焦虑等等,使他们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如何发现你得了乙肝?
当你感觉似患感冒、疲倦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甚至有轻咳、低热、浑身不适时就应及时观察尿色,因为血保肝的作用,有效防止肝病的发生,发展促使肝功能的恢复。肝炎引起的尿黄早于眼及皮肤发黄,如尿色变黄,则应立即去医院化验肝功及两对半。但也有人刚开始表现为腹胀、腹痛或腹泻,随之出现恶心、尿黄,这时应及时就诊,先排除肝病,特别是无黄疸型乙肝,然后再考虑其它。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常常感觉胃痛、吐酸水或苦水,也要警惕。因为肝病有时也表现为胃不舒服,易误诊为胃病,所以还应检查肝功能予以确认。如发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口干舌燥、皮肤 痛痒、腹胀、腹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可能已感染肝炎,应及时就诊,尽早治疗。
●乙肝患者有哪些禁忌
乙肝患者除了定期复查、正确用药治疗外,日常生活应格外注意,有些禁忌一定不要触犯,患者在生活上麻痹大意,不重视自我保健,不注意禁忌,就会导致疾病迅速恶化或导致相关并发症。
1、禁过食,特别是肉和糖类 肉类中过多的蛋白质及糖类食物易转化为脂肪,肝脏是储存脂肪的重要部位,天长日久势必形成脂肪肝,使有病的肝脏负担过重,促使乙肝恶化。
2、禁酗酒 酒(乙醇)在肝脏内转化为乙醛,对肝脏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乙肝患者肝脏已有病变,如再饮酒,可谓是雪上加霜,会使病情加速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方向演变。
3、禁过劳 劳累过度消耗大量营养,肝脏的能量供应大幅度减少,会削弱肝脏的抗病力,乙肝病毒会迅速扩散,破坏肝脏功能直至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
4、禁大怒和忧郁 有人统计,易怒的人得冠心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6倍,患肝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倍。
5、禁乱用药物 我们应用的大部药物都在肝脏内分解、转化、解毒、代谢,乱用“保肝药”必定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另外,各种药物成分错综复杂,药物之间的作用很可能导致肝脏加重。因此乙肝患者治病务必前往正规医院,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用药的原则是少而精,以安全有效为准。
●病人能否与别人接触
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剃须刀等用品与他人分开,患有乙肝的妇女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正常上学、工作,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患了乙肝后,在急性期要注意休息。
●病毒携带者可否结婚?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但婚前一定要检测血中的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即“两对半”。结果有任何一项阳性,不需注射乙肝疫苗。如均为阴性,则必须注射疫苗,待产生抗体后就可以结婚。一定要节制性生活,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
●成年人无须接种疫苗?
回答是否定的。处于HBV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乙肝者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医务人员、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性伴侣和配偶、新入伍的军人、保育人员、运动员等。
●保肝药多多益善?
慢性乙肝的病人经常会超出医生建议范围吃很多所谓“保肝药”、保肝保健品,其实对肝脏并不一定有利。因为药剂量过大,品种过多或疗程过长,只有加重肝脏的代谢,会诱发危险。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究竟要不要治疗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究竟要不要治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认为不需要治疗的理由有二:一是大多数无症状携带者往往长期携带也不一定有什么后果,甚至少数人免疫功能提高后还能自然转阴;二是确实没有特效药可向患者提供,而且无目的用药反而会增加肝脏负担。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将无症状携带者列为不适合生物学治疗的对象,这使得广大慢性乙肝患者感到失望。但是否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要等到发展至肝细胞损害,有明显症状后才进行治疗,这一直是广大医生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临床上可以区别对待,对于经济承受能力较差而又不愿意治疗的人,也可以暂缓治疗,但要动员他们定期进行医学监督检查,以防不测。对于经济条件较好而又愿意接受治疗的人,我们还是应该及早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比如调节免疫,增强抗病毒能力,这样不仅能使不少人早日康复,而且这种预防性治疗还可以大大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
●乙肝病毒(HBV)是通过以下途径进入血液中的:
(1)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传播(称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3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垂直传播是我国乙肝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父婴传播可能和生殖细胞中带有病毒或父亲和孩子的密切接触有关。
(2)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如蛋白、血小板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极时也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3)医源性传播:通过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乙肝病毒。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体内,再由血液进入肝脏。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乙肝病毒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乙肝病毒。
(6)西安医科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以传播乙肝。可见由消化道进入人体的乙肝病毒也能进入血液,从而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小三阳”不必长期服药
乙肝目前还属无法根治的疾病,治疗目标应放在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抗纤维化的治疗上,而不宜过多地考虑病毒指标的问题,因此而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更不可取,这样反而能加重肝损害。
“大三阳”和“小三阳”可以相互转变。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时,病毒的复制能力就受到抑制。“大三阳”就可转变为“小三阳”。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过度疲劳、熬夜、受凉、营养不良、缺乏锻炼等情况下,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卷土重来,病毒复制重新活跃起来,不断感染新的肝细胞,并产生大量的病毒抗原,中和少量的抗体,重新转为“大三阳”。虽然“小三阳”和“大三阳”对肝的损害程度轻重并无明显区别,但是维持“小三阳”状态从长远来看对于改善肝病的预后也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所以“小三阳”患者应注意生活方式的科学性,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并定期去医院进行肝功能检查。
●关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表面抗原阳性的急性肝炎就一定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的急性肝炎就不是乙型肝炎。
临床上经常碰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伴有黄疸和谷丙转氨酶升高,医生很自然会考虑到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但黄疸和谷丙转氨酶升高是非特异性的、只要肝细胞受损害导致肝功异常时就可出现,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如感染上其它类型的肝炎或合并某些细菌,立克次氏体感染等所致肝炎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所以不能单凭患者表面抗原阳性这一点就简单地诊断为乙型肝炎,而应根据原发病不同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得出正确诊断,以免误导治疗。
表面抗原阴性的急性肝炎也不能轻易排除乙型肝炎的可能性。因为有的急性乙肝患者其表面抗原滴度低、消失快,若检测方法不灵敏则易漏检。
此时应对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进行动态观察,有条件的还应检测HBv DNA, DNA一P等项目 的检测,它们才是乙肝病毒感染最特异、最灵敏、最直接的指标。
误区二 用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来判断传染性的有。
无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含病毒核酸,故表面抗原本身并不具传染性,而其滴度的高低也不能代表传染性的有无。但表面抗原阳性血清不论其滴度高低都可能含有传染 剂量的病毒颗粒,有人把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的血清稀释千万倍后仍具有传染性,此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方法来检测表面抗原都是阴性。
因此,即使血清表面抗原阴性也不能排除有传染性的可能。目前已证实在表面抗原阴性患者的血清和肝组织中仍可查到乙肝病毒DNA,则仍具有传染性。
误区三 把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作为评价病情和疗效的指标。
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其滴度可经常波动,滴度和病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不少表面抗原滴度相同的人,他们可能是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也可能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甚至是肝硬化、肝癌。
所以既不能用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来判断肝炎的病情,也不能用它来判断药物的治疗效果。真正有效的临床药物应有利于表面抗原、e抗原、多聚白蛋白受体、乙肝病毒DNA及DNA多聚酶等病毒标志物的清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