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4|回复: 0

[【学科前沿】] 走出基因迷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7 0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科技与商业越来越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身体及它的过去与未来终于也开始无所遁形  



  “宇宙是一个谜,一个有谜底的谜,现在却没有人知道这个谜底;人类也是一个谜,一个没有谜底的谜,人人却自以为知道谜底。”  



  这句曾经貌似箴言、充满哲理的话,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过时了。因为现在通过基因检测,你完全可以破解自己的人生“密码”——无论是你身上流淌着千百年前某个皇族的血液,还是瘦小的你却拥有着成为运动健将的潜质,抑或年老后你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患上糖尿病。  



  没错,这些以前深居神秘的实验室,只有在探索频道的节目中才会出现的科学“幻影”已经慢慢成形,并在这个冬天开始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今年,一家名为23andMe的硅谷“新生”正式开设个人基因服务,只是仅仅朝一个玻璃器皿中吐口唾沫,该公司就能从中分析出你的家谱、饮食、病史等一系列信息。  



  健康、行为、相貌……这些继人类诞生起就隐藏于我们身体中的最私密的信息终于要被揭开了。即使一向以“理智、清醒”著称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掩饰不住激动:“2007年是神奇的一年”、“我们将进入基因时代”。  



  对于苦心钻研多年的遗传学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欢欣鼓舞的时刻,即便对于大众,同样如此。一些分析家预测,23andMe所进入的基因检测市场,将在2009年其市场价值将会达到惊人的125亿美元。  



  不难想象,花费1000美元去作一次基因检测以便提早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代替与其价格不分伯仲的健身房,成为新的私人保健时尚。  



  基因2.0  



  1998年的一天,著名的美国基因学家克雷格·凡特高举带有他相片的信用卡,语气激昂地向簇拥着他的人群宣布:“5年之内,所有人都会拥有这样的磁卡,每张卡上的磁条将会覆盖你所有的DNA信息。”  



  彼时,将人类完整基因组绘制成图的“人类基因组项目”即将完成,这激励了许多公司开始开发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专门定制的个人药品。讳莫如深的基因学的首次商业化尝试大约始于10年前,商业基因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制药公司的股票一时飞涨。  



  然而当凡特所说的期限到来时,那个令人信服的预言不仅没有实现,个人化的药品也没有产生。基因的美丽泡沫彻底破灭——由孟德尔神父150年前奠定基础的基因遗传学,其复杂程度远非讲究快速回报的商业所能领悟。  



  与此同时,基因检测作为一项科学却在飞速发展。每隔几年,研究人员都会发现新的与某种遗传性疾病有密切关系的基因。而一些商业个案也开始出现,比如每年都会有千余名妇女花300到3000美元检测自己体内是否存在会导致乳腺癌的两种变异基因(BRCA1与BRCA2)。  



  当成立于2003年的医药信息企业DNA Direct小心翼翼地开展起它的线上检测服务时,人们又一次看到了基因商业化的曙光,但这次也许更加笃定,因为主角已变成了“热门”的互联网。  



  在23andMe推出其线上服务的前一天,冰岛的一家基因公司deCode向公众介绍了旗下网站deCodeme。而距离23andMe公司16公里的地方,是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的另一家新兴在线基因检测公司Navigenics。但是,与涉足传统基因行业近10年,已经非常“专业”的deCode,以及定位高端的Navigenics所不同的是,23andMe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纯粹的Web2.0玩家。  



  这个颇具时尚意味的名字其实含义很简单:“23”代表着人体中的23对染色体,而“Me”则寓意其宗旨是向客户提供完全个人化的基因信息——正合当下“我”世代的浪潮。23andMe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这个互动平台。为了能让用户轻松理解艰涩难懂的信息,减轻其每天探索自己未知疾病的恐惧,它大量使用FAQ(常见问题解答)的形式,并配合着俏皮的动画以形象地解释专业术语及基因原理。  



  它甚至还创造性地运用了社区的方式。在其网站上,不仅“新手”们的基本问题可以由除了专家团队外的一些业余基因爱好者解答,甚至大家可以基于自己的基因形成独特的“圈子”,将各自个性化的页面互相连接——正如你在Facebook上与你的大学密友所做的一样。  



  目前,由于成本与技术的问题,这些公司还只能检测出人体60亿基因中的十几万个,所以没有一家公司敢宣称自己的信息完全准确。而 23andMe的解决方案是“让人们融入到搜索的世界中,让用户彼此分享各自的基因类型,对比各自的血统背景与身体状况,并自己踏入更深的科学领域”,23andMe的联合创始人安妮·沃奇基如是说。  



  拥有耶鲁大学生物学学位,曾服务于一家生物科学投资公司的沃奇基也许已经厌倦媒体千篇一律地称呼她为“布林夫人”。但当她热情地勾勒着23andMe的蓝图时,其无意中透露出来的字眼也表明23andMe还是无法脱离Google——如同她无法脱离自己的丈夫一样。  



  完美的“婚姻”  



  每年,在加利福尼亚蒙特雷都会举办一个所谓的亿万富翁晚餐会,但2005年2月的这次聚会上,有一桌却比较特别。在座的有基因学家克雷格·凡特(因为许诺没有实现,此时他已被逐出其所创建的塞雷拉基因公司)、被视为先驱的DNA Direct的创始人兼CEO莱恩·费兰、沃奇基,以及那时还是她男朋友的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他们都是基因检测走向商业化的拥趸。  



  在周围一片充斥着“股票”、“投资”等名词的谈话声中,桌上唯一的女性沃奇基却不停地询问身旁的人:“吃完芦笋后,你们排尿时会不会闻到此气味?”于是所有的男士开始神情专注地回忆,有些给出了否定答案。这说明他们体内存在一种基因变体,使其闻不到这种特殊气味。自然而然地,话题引向了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当研究人员对基因与基因变异越来越了解的时候,普通人却无法接触到这些关于他们自己及家人的数据。  



  创建一个数据库以便将所有现有研究组织起来的想法在沃奇基心里孕育而生——也许在谢尔盖·布林心里亦然。因为这一幕也被戴维·怀斯和马克·马西德写到了他们的畅销书《撬动地球的Google》里。而就在这一年年末的一天,当琳达·艾维读到这段时,她真希望当时自己也身处此次讨论中。作为一家为现代基因研究开发工具的公司总裁,对于如何创建直接面对普通人的基因工具,既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基因组,又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奇的数据库的问题,她已经思考将近一年了。“我们缺少的只有钱和计算能力,”她说——而这两样,Google都很富裕。  



  艾维邀请了沃奇基与Google总裁共进晚餐,两个女人一拍即合。几个月后,她们确立了23andMe的理念:让人们认识自己的基因组,并帮助他们了解其含义。Google充当了其中的“天使”,2007年5月向23andMe投资了390万美元。虽然这家30余人的小公司从概念成形到真正实施历经近一年半,但对这两位女性来说,这一切来得太快了,如梦幻一般。“谢尔盖好像用3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一切搞定了似的。” 沃奇基对刚刚成为自己丈夫的这个男人充满了赞赏与感激。  



  其实,Google不需要被感谢。正如其CEO施密特所说:“投资23andMe,最终受益的将是Google自己。”  



  23andMe的办公楼座落在通往Google总部的公路上,而它确实也是Google实现自己整合全球信息宏伟梦想的一个重要驿站。通过鼓励用户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与此同时,公司也将获得这些信息的所有权),23andMe创建了一个通用的、标准的资源库。除了加速医药领域的发展外,这似乎也是对布林曾经关于向基因学开放Google搜索技术承诺的最好兑现。  



  对于互联网的巨擎们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领域:它缺少其他行业的森严管制(至少到目前为止),进入门槛低(几个专业人才、一个网站以及相应的市场推广,几百万美元就足够),更重要的是其市场潜力也是巨大的,比如,拥有DNA Direct的在线医药信息公司WebMD甚至已经开始实现盈利,其每月平均用户达到4亿,预期今年总收入将超过3亿美元。  



  随着人们慢慢习惯于在线获得健康保健信息,特别是随着排序整套基因组的价格逐渐下降,许多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乐意花钱直接检测自己的DNA——这直接等同于更多的网络广告销售收入。



  不能说的秘密  



  然而,我们今天揭开的只是基因学的冰山一角。一些传统医学界人士指出,一个带有结肠癌基因的人可能同时还带有另外5个免疫基因,而这些基因却没有被23andMe这些公司采样。另外,基因的影响根据疾病种类也有所不同。比如有些症状具有很强的遗传因素,而另一些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环境。  



  23andMe对此的回应是它所提供的结果并不是诊断。“仅仅是你的信息”,沃奇基这样强调。事实上,推进基因科学也是该公司的一项重要计划,它最终将会提供检测完整基因序列的服务。目前,甚至已经有10个人愿意每人支付25万美元等候自己的全套基因组,他们将会签署一份同意将其数据用于科学目的的协议。23andMe认为,当参与者越来越多时,丰富的数据资料必将会促进基因检测更加成熟。  



  但即使如此,出于伦理道德的因素,有些人还是对直接面对用户的基因检测充满置疑。当得知父母的DNA注定会使你患上心脏病,当看到自己会给刚出世的女儿带来乳腺癌的威胁,或者身体完全健康却发现一向慈爱的父亲并非亲生时,因为好奇而作了基因检测的你,是否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承受这一切?  



  这无疑会巨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将这些过于复杂的信息向丝毫没有受过医学方面训练的普通人开放可能还为时过早。而像23andMe这样的网络信息公司,也许刚刚成立就需面对这样一个重要挑战:如何在招徕用户的同时,又防止其过度沉溺于此。  



  当然,它们需要考虑的还不只这些。与Google一样,他们也面临着隐私问题——而且更加棘手。人们当然会与医生探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当你的信息出现在无所遁形的网络中,而对方又身份不明呢?当你的基因数据库完整地保留在网络的某处时,保险公司、用人单位甚至日常交友等等无数含有强烈“偏向”的地方,都有可能让你受到“歧视”。家族病史与个人基因从根本上不同于你的拼写习惯、个人爱好,而“病人”与“用户”也永远不能等同。  



  最后的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不需要基因检测——这或许要取决于你是希望预知“明天”,还是喜欢随时迎接命运赋予你的惊喜与惊吓。  



  在基因时代,我们未来的生活就像是一本打开的书,一切都早已写得清清楚楚。我们知道怎样对自己健康最有利;即使现在还没有丝毫生病迹象,我们能提前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或是面对还没恶化的不治之症,干脆早早地交待身后事;我们会知晓自己的孩子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并在他/她还在咿呀学语时就预备上一把小提琴。总之,我们活得按部就班,每一步都一丝不苟地计算着遗传性状的比率,尽可能地最大化或最小化其结果。如果我们的数学不错,并且足够小心谨慎,那么“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寿命可以至少延长10年”,一位最早研究基因组序列的学者说。  



  但是,这会使你轻松愉快吗?  



  对于人类来说,这个也许真的存在谜底的谜,还是不要全部揭开为好。  



  基因的生意史  



  人类揭示了双螺旋之后50多年来,如何通过基因获取商业利益仍是一个未全部回答的问题  



  1953:詹姆斯·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双螺旋形状的DNA,基因时代就此拉开序幕。他们二人于1962年获颁诺贝尔奖  



  1966:H·戈宾德·科拉纳与马歇尔·尼伦伯格领导的小组破解了基因的密码,揭开了DNA的工作原理。他们与罗伯特·荷雷于1968年共获诺贝尔奖  



  1971: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Cetus成立。1981年3月Cetus甫一上市,市值便高达1.2亿美元,创下当时产业界IPO的最高纪录  



  1972:保罗·伯格将两个有机体的DNA进行合并,创造了“重组DNA技术”。他所采用的方法为日后的生物科技业奠定了基础。Berg于198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1976:生物化学家赫伯·玻意尔与风险投资家罗伯特·斯万森创建了Genentech公司。两年后,这家公司首次合成了人工胰岛素。现在人工胰岛素已可通过重组DNA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  



  1980:在戴蒙德诉查克拉巴蒂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判决称,在实验室里创建的新生命形态可以申请专利,从此为生物科技业建立了知识产权框架  



  1980:借着生物科技可以给医药业带来革命的期望,Genentech公司上市,几个小时内股价便从35美元飙升至88美元。三年后,安进公司上市  



  1987:詹姆斯·沃森与美国能源部共同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对DNA进行精确测序。该计划后交由弗朗西斯·柯林斯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负责  



  1987: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和投资发生剧跌,直到1990年代初才开始略略回暖。生物科技被证明为是波动性行业,届此已完成了一次盛衰周期  



  1989:安进公司发布用于医治贫血症的药物Epogen,同时也授权强生公司以Procrit商标进行销售。它成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生物科技药物,年销售收入高达55亿美元  



  1998:美国食品药品总署批准Genentech销售药物赫塞汀,这是首批针对个人基因特征进行治疗的药物之一,用于治疗乳腺癌。但此药只有对具有特定基因特征的病人才有效  



  1999: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加速发展,投资家与大制药公司斥资数十亿美元扶持新一波生物科技公司,其中就包括克雷格·凡特的塞雷拉公司  



  2000:公共机构与私人团体加紧争夺首先完成对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工作,时任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公开宣称两边势均力敌。基因组技术泡沫此时膨胀到顶峰  



  2001-2003:高科技泡沫破灭。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从2001年1月到2003年1月下跌了一半  



  2003:DNADirect公司成立,并创建了第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基因检测服务的网站  



  2005:Google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公布,该公司将使用其强大的搜索技术来组织日益庞大的基因信息数据  



  2006-2007:生物科技产业复苏。高达170亿美元的总投资额被注入这个行业,比前一年增长了49%。这一行业的总收入也增长了14%,尽管此时整个行业仍处于亏损当中  



  2007:Illumina公司推出了一款芯片,可检测100万个基因标记(也称遗传标记)。克雷格·凡特与詹姆斯·沃森也都各自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各自的成本都是100万美元一个序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9:31 , Processed in 0.2057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