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67|回复: 37

[影视媒体♡] 竞猜  影视文化类-《她来代表哪个剧种?》√已有答案√欢迎拓展和丰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6 20: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看图回答问题
剧照一
  
剧照二
  
生活照一
  
接受著名网站专访
  
看图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剧种,主要流行于什么地方?
2、剧中演员是谁,简要介绍她的情况?
版版不要评分了,呵呵,不然有灌水嫌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6 21: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1、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安庆、池州一带
2、韩再芬 全国人大代表,多次获全国戏剧类大奖百度·百科·韩再芬[/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6 22: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戏舞台剧 主要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

韩再芬,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主要演员,出生于1968年,祖籍安徽潜山。1980年进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学艺,两年后便登台。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

韩再芬的表演具有大家风范:扮相俏丽,噪音圆润,表演细腻,演唱韵味纯厚、清亮悦耳。她在舞台上、电影、电视里塑造了许多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上图中的图是《徽州女人》的剧照[/hide]
这个女的比horky 的好猜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6 22: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民间艺术。


起源的争议

黄梅戏源头的历史记载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几种传说。
传说之一:安徽桐城的《桐城歌》是明朝时就传到黄梅(湖北——引者按)一带。 黄梅戏是由桐城县罗家岭的严凤英唱红的,罗家岭的方言是纯正的桐城腔。由此可见桐城是黄梅戏的源头最具说服力。
传说之二∶“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不过没有多少证据证明。
传说之三∶“……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这种说法也没有多少说服力。
传说之四∶“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这种可能性也不大。

现代学者也对黄梅戏源头多有探索,如最近戏曲理论家吴福润先生在《黄梅戏艺术》杂志撰文,认为桐城(安庆)“黄梅戏”全国闻名,而黄梅戏起源地众说纷纭,部分人认为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黄梅戏”的确与“黄梅”二字息息相关,但“黄梅”不是人们所说的黄梅县,而是“黄梅山”。传说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腊月山上遍开黄色梅花而得名,后来“黄梅”逐渐稀少,现在偶尔也能发现“黄梅”踪迹。

也有部分江西民间传说,黄梅戏起源于江西,但此种说法基本未为大众认可。

也有人认为如今争论黄梅戏属于哪儿已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他建议专家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上,进一步巩固、提高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在当今戏曲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保护区域是安徽省的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县。


地区类别
1.安庆黄梅戏

安庆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县(现为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桐城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安庆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2.湖北黄梅戏   

    湖北黄梅戏今天的发展,与18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湖北部分官员认为熟悉黄梅戏的湖北人都知道,黄梅戏起源于鄂东的黄梅、蕲春、英山、武穴、罗田一带,发展、成熟于安徽省安庆地区。在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大批艺术人才的带动下,黄梅戏在安庆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一批批经典剧目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黄梅戏与安徽有了必然的联系,提起黄梅戏,人们常常会想到安徽。看到这种态势,作为黄梅戏发源地,湖北省委、省政府于1989年下了决心:“把黄梅戏请回娘家。”
  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从安徽聘请了部分黄梅戏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黄梅戏培养后备人才。黄冈地区创作的两台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银锁怨》先后在北京演出14场,得到观众好评;199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在安徽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获得优秀演出奖,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未了情》还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
  为了提高本省黄梅戏的整体艺术水平,湖北省文化厅与黄冈市政府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经过5届艺术节的推动与磨砺,创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请让我做你的新娘》、《春到江湾》、《春哥传》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了郭华阳、周洪年、段秋萍等一批黄梅戏新秀。
  谈到湖北18年来为黄梅戏做出的努力,湖北省剧协主席、演出协会会长阮润学感慨地说,18年来,湖北在成立院团、抓剧目、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渐在人们心中奠定了湖北黄梅戏应有的位置。至于能否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怎样才算请回娘家?这个问题很难界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的目标是,与安徽黄梅戏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2007年 9月6日至17日,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在黄冈武穴市举办,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黄冈各县(市、区)专业剧团和安徽省部分黄梅戏院团的15台新创剧目参加了演出。在为期10天的节会上,《六尺巷》、《老屋春秋》、《同在阳光下》、《百丈崖的女儿们》、《奴才大青天》、《风花雪月》等黄梅戏你方唱罢我登场,集中展示了湖北黄梅戏创作的整体实力。
  “罗田、黄梅、武穴这几个县市的参演剧目与安徽安庆的水准不相上下,湖北黄梅戏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看完演出,艺术节评委之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朱飞跃这样评价湖北的黄梅戏。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是当年湖北从安徽“招兵买马”过来的,一来便成了湖北黄梅戏的主力。谈到湖北黄梅戏这18年,杨俊感言:“为一个地方剧种坚持耕耘18年、连续办6届艺术节实属不易,湖北人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佩服。”



表演方式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
  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 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长于叙述,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独立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它曲调。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征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2)花腔:
  是对传统"花腔小戏"唱腔的总称。《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汲水》、《补背褡》、《打纸牌》、《卖杂货》、《三字经》、《送绫罗》、《瞧相》、《讨学俸》等小戏,都有各自专用的一至数首曲调,间以锣鼓。除个别戏有旋宫转调外,一般都是几首曲调保持在同一宫调里,形成简单的联曲体。这些唱腔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还保留着民歌、小调特色,未向板腔化发展。其调式,宫、商、角、征、羽皆有,但以征调式运用最多,羽、宫次之,商、角再次。 介于平词类和花腔类之间,有一彩腔,原为当地花鼓的唱腔,早期曾用来向观众讨彩,故又称"花鼓调"、"彩腔"。它既用于花腔小戏。如《夫妻观灯》、《苦媳妇自叹》、《送绫罗》等,与歌体的花腔小调联用,也有自己的数板、对板和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以向板腔体曲调演化,在正本戏中运用。唱腔由启、承、转、合式的4个乐句组成,征调式,一板一眼,2/4记谱。
  (3)仙腔、阴司腔:
  此为一小调,属专用曲调。这类专用曲调建国后已打破使用界限,故有人也把这类唱腔列入主腔范畴。
  仙腔:又名道腔、道情,原为神道出场专用的曲调,曲调旋律流畅,也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原为商调式,后渐向征调式转化与彩腔靠近。这一专用曲调已向板腔体发展,并增加了对板、数板、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
  阴司腔:又名"还魂腔"。旧戏中多用作鬼魂出场或人物病重将死时演唱。曲调为商调式,上下句结构,一板一眼,记谱作2/4。旋律低沉优美,凄苦悲凉,有较长的拖腔。在发展过程中,也增加了数板、迈腔等附加乐句。建国后,它已被广泛运用于抒情的地方,并发展创作了对板、二行、三行等板式。
二、语 言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三、伴 奏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起初,黄梅戏无伴奏曲牌,抗日战争前后因与徽调、京戏同台演出,才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大开门》、《小开门》、《枯皇天》等曲牌。建国初期,艺人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吹打及道教音乐中的《游春》、《琵琶词》等曲牌,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

安徽黄梅戏的优秀剧目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等等。
著名演员
    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周珊、黄新德、张辉、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关俊华、刘秋平
黄梅戏荣誉榜
   1985年 
  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十佳”演员称号 丁同、刘广慧 
   1986年 
  马兰 第四届全国戏曲梅花奖(主演莎士比亚戏《无事生非》) 
  1987年 1988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 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2)马兰 第六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主演电视连续剧《严凤英》) 
  (3)马兰 第八届“飞天奖”优秀女主角(主演电视连续剧《严凤英》) 
  1989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 全国第九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 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3)全国黄梅戏大奖赛中荣获“十佳”演员 周莉 
  1990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多本剧二等奖
  (3)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三届“乌金奖”特等奖 
  1992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 全国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 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3)胡连翠 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优秀导演奖 
  1993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 全国第九届戏曲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 第十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4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 中国首届戏曲展播优秀戏曲片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 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5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孟丽君》 全国第十五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孟丽君》 第十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3)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于1995年获华东田汉戏剧奖。
  1996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全国第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3)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4)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全国戏曲二等奖 
  (5)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优秀作曲奖 
 1997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全国第十七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一等奖、最佳戏曲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舞美奖 
  (3)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4)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97”中国电视戏曲展播一等奖 
 
  1998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秋》 全国第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秋》 第十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9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啼笑因缘》 全国第十九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啼笑因缘》 第十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2000年
  韩再芬 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黄梅戏《徽州女人》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戏曲类大奖
  黄梅戏《红楼梦》 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 文化部首届“文华奖”
  黄梅戏《风雨丽人行》 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
  黄梅戏《生死擂》荣获第21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2002年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著名演员吴亚玲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华奖:
    黄梅戏 《红楼梦》       安徽黄梅戏剧团
  黄梅戏 《徽州女人》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三团
  梅花奖:
  第四届    马 兰 《无事生非》
  第九届    黄新德
  第十三届   杨 俊
  第十七届   韩再芬
  第十九届   吴亚玲



韩再芬 星档案
描 述:知性女性
姓 名:韩再芬
拼 音:hanzaifen
生 日:1968-01-01
现住地: 安徽-合肥市
籍 贯: 安徽-合肥市
民 族: 汉族
年龄段: 中年(36-59)
地 区: 大陆
国 籍: 中国
语 言:普通话
特 长:表演
职 业:影视演员(影视,舞剧)
毕业院校: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

韩再芬

韩再芬,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主要演员,出生于1968年,祖籍安徽潜山。1980年进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学艺,两年后便登台。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

韩再芬的表演具有大家风范:扮相俏丽,噪音圆润,表演细腻,演唱韵味纯厚、清亮悦耳。她在舞台上、电影、电视里塑造了许多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所演剧目: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天仙配》、《杨贵妃》、《香魂》、《血狐帕》、《小辞店》、《生死擂》、《挑花女》、《李师师与宋徽宗》、《潘张玉良》、《西施》、舞台剧《女驸马》、《莫愁女》、《郑小娇》、《徽州女人》、《公司》等。另外,她还先后主演二十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郑小姣》、《女驸马》、《天仙配》、《桃花扇》和《孟丽君》获金鹰奖;《桃花扇》获飞天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徽商情缘》获9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戏曲片奖;黄梅戏电视剧《挑花女》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飞天奖”和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电视剧《潘张玉良》,获“飞天”一等奖;电影《生死擂》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所获奖项:第五届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全国黄梅戏广播、电视大赛双“十佳”演员,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小百花表演金奖,95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金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7年,文化部授予她青年艺术家称号,中国文联授于她“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

1999年,因主演黄梅戏《徽州女人》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等多项大奖。

2003年,主创并主演了新编现代黄梅剧《公司》,再次在全国引起轰动。

2004年6月,韩再芬以大胆探索的精神,成功主演了大型史诗话剧《白门柳》。

2004年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戏曲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将韩再芬列为首位研究对象。

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戏曲晚会上登台演出,曾参加1994年春晚<<观灯>>,96年春节戏曲晚会<<路遇>>,97年春节戏曲晚会<<四季美人图>>,98年春晚<<打猪草>>,99年春节戏曲晚会<<游春>>,2000年春晚<<王昭君>>,2002年春节戏曲晚会<<西施浣沙>>,2003年春节戏曲晚会<<天女散花>>,2004年春节戏曲晚会<<采莲>>,2004年春晚<<都市外乡人>>(小品),2006年春晚<<新五女拜寿>>,2006年文化部春晚<<楼台会>>,2007年春晚<<天上人间共和谐>>,2007年文化部春晚<<风花雪月>>,受到众多黄梅戏爱好者的喜欢。

历任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常委、人大代表。

在近期热播电视剧《贞观长歌》中饰演长孙皇后。
再 芬 简 介

个人简况
韩再芬 女 汉族 2月22日      

现任: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演员
安庆市文化局副局长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
安徽大学黄梅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安徽省电视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安徽省徽商协会副会长
同济大学艺术系兼职教授
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诚信中国”形象大使
安庆经济开发区形象大使
安徽省“天柱山”形象大使
安徽旅游形象大使
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中国艺术大家

曾任:
曾任安徽省政协常委
曾任共青团中央委员
曾任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艺术成就

舞台剧方面
●获上海市“白玉兰表演艺术奖”(第五、十一届);
●获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艺术金奖”;
●获中宣部主办的越剧小百花艺术节“表演艺术金奖”;
●获中央广播电台颁发的黄梅戏中青年“十佳演员”称号;
●获中央电视台颁发的全国黄梅戏电视“十佳演员”称号;
●1999年8月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2000年4月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0年6月,获第九届“文华表演奖”;
●  2000年1月,创意、策划并主演黄梅戏《徽州女人》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
●  2003年12月,创意、策划并主演新创黄梅剧《公司》
●  2004年6月,主演话剧《白门柳》

主演的黄梅戏舞台剧:
《莫 愁 女》      1981年   饰莫 愁
《女 驸 马》      1980年   饰冯素珍
《郑 小 姣》      1984年   饰郑小姣
《香  魂》      1984年   饰香 魂
《血 狐 帕》      1987年   饰郭玉梅
《桂小姐选郎》     1988年   饰桂小姐
《杨 玉 环》      1990年   饰杨玉环
《西  施》      1992年   饰西 施
《孔雀东南飞》     1995年   饰刘兰芝
《徽州女人》      1999年   饰女 人
《公  司》      2003年   饰姚 兰

近年来主演的戏曲类电视剧
《郑小姣》      (五 集)   1984年
《天仙配》      (四 集)   1986年
《桂小姐选郎》    (三 集)   1988年
《小辞店》      (上下集)   1988年
《挑花女》      (四 集)   1990年
《桃花扇》      (五 集)   1992年
《孟丽君》      (九 集)   1994年
《女驸马》      (四 集)   1995年
《李师师与宋徽宗》   (四 集)   1995年
《秋》        (四 集)   1997年
《龙凤奇缘》     (三 集)   1998年
《潘张玉良》     (六 集)   2002年

近年来主演的戏曲类电影
《香  魂》             1985年
《徽商情缘》             1997年
《生 死 擂》             2001年

近年来主演的非戏曲类电视剧
●《疾风劲草》     (单本剧)   1980年
●《温州女人》     (十四集)   1994年
●《清明上河图》    (三十集)   1998年
●《红粉须眉》     (二十集)   2000年
●《大龙邮票》     (二十集)   2000年
●《走向共和》     (五十集)   2001年
●《尘埃落定》     (二十八集)  2002年
●《远去的村庄》    (三十集)   2004年
●《贞观长歌》     (三十六集)  2005年
●《血浓于水》     (二十集)   2005年
●《船政风云》     (三十二集)  2006年
●《新天仙配》     (三十集)   2006年

话剧
●《白门柳》             2006年

春节晚会:
●  《闹花灯》
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
●  《西施》“采莲”一折
  1995年中央电视台戏曲晚会
●  《都市外乡人》(与巩汉林合作)   
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伊利杯”我最喜爱节目三等奖
●  《五女拜寿》(与李长春、潘长江、于魁智、李胜素、袁慧琴等合作)
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
●  《天上人间共吉祥》(与于魅智、李胜素、袁慧琴、孟广禄合作)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伊利杯”我最喜爱节目二等奖
●  《千秋华宴》(与袁慧琴、孟广禄、张火丁合作)
2007年中央电视台戏曲晚会

社会影响
●由于专业创作上的突出成就和表演艺术上的广泛影响,获得文化部授予的青年专家称号;
●连续两次获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颁发的文艺家“德艺双馨”称号;
●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采访,“东方之子”播出专题节目“著名演员韩再芬”;
参加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文代会和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戏剧家代表大会;
●2001年,荣获安徽省“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和“安庆市劳动模范”称号,并荣获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  2001年,被上海同济大学艺术系聘为兼职教授;
●  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  2004年,被中共文明办下属的“诚信中国组委会”聘为“诚信形象大使”
● 2004年底,被英国权威的《世界经理人》杂志与世界领先的人力资源测评机构世界HR实验室(WHL)评为《2004中国最有影响力女性100名(综合)》,位于第75位,系唯一上榜的戏曲演员;
●  2005年,被安徽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  2005年,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  2006年4月22日,出任安徽省天柱山形象大使。
●  2006年,被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聘为名誉院长。
●  2006年,安徽大学黄梅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  2007年5月19日,被安徽省旅游局特聘为“安徽旅游形象大使”。


韩再芬艺术生涯的开始,就很有戏剧性。在她十岁那年,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招生,一个报考的女骇要她去陪考,结果报考的人没考上,『陪考』的她却被选中了。她母亲一方面为她高兴,一方面也为她担心,女儿毕竟太小,她还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但小小的韩再芬对当演员却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於是,她成了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培训班一名最小的学员。
  韩再芬出生在安徽省潜山县的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财政局的乾部,母亲是黄梅戏演员。姐妹四人她最小,但是家庭对她并不是一味的溺爱,相反要求非常严格。她妈妈把自己身世中的体会,告诉女儿:『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艺术的道路更是坎坷。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而且一定 要走好。』韩再芬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一面要学文化,一面要练功,练唱、练表演,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从小倔强的她,虽然也在背後流过泪,可在人前去从不示弱。由於她的为人开朗热情,虚心好学,老师和同事们都很喜欢她 ,乐意对她进行帮助。小韩就是从这些关怀中去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
  学艺生涯虽然艰苦,但却磨练了意志,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一年後,在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的比赛中,她就崭露头角,人们评论她是『声惊四座,技压群芳』。两年後她十二岁时就在团里挑大梁,担任《窦娥冤》的主角。十六岁就脱颖而出,一举从名。正如唐朝李贺形容的那匹小骏马:『一朝沟陇出,看取佛云飞。』
  韩再芬悟性好,进步快。这些年来,她对黄梅戏表演招式的把握和唱腔的运用,达到了轻驾就熟、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她并不满足於固有的程式,而是力求创新。她不仅对自己的角色苦心琢磨,对别人的戏也同样用心。一次她随小分队到江西演出《莫愁女》,出了海报,售完了票,可是莫愁的演员去突然病倒。当时没有经过任何排练的韩再芬毛遂自荐,临时上场。由於《莫愁女》的唱词多,表现的情感复杂,难度很大。领导和同事们都为她捏一把汗。但韩再芬这次的演出却非常成功,她对莫愁女的性格特征把握得相当准确,表演得委婉动人。不仅如此,她还按照她的体验,对原来的一些动作做了创造性的改动。在《莫愁女》中有一场戏是表现莫愁为徐公子伴读的。公子心不在焉,老是望著莫愁,被老师发现追问,徐公子支支吾吾说是看燕子,先生就以燕子为题,要他即席赋诗。徐公子吟了三句:『南来小儿女,双双梁上栖,呢喃私语切--』这时莫愁顺手拾起脚边的小石子投过去,并向公子递眼色。公子醒悟,吟出了『投石惊不飞。』有人说在一动作的表现有些生硬,似乎莫愁早知道身边有石子,如果没有石子,有见如何表现呢?为了使这一动作更加逼真,小韩演出时做了如下改动:在徐公子续句为难时,她表现暗自焦急,然後,忽然眼睛一亮,发现地上小石子,马上背著先生轻轻拾起,朝公子投过去,徐公子闻声转向她。她先指石子,然後又指 燕子,徐公子这纔悟出了最後一句诗,终於摆脱了困窘。这一改动,使投石动作,更加合情合理,更有层次,也更增加了戏剧性,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种创造性的表演,充分显露了她的艺术纔华。

  韩再芬认为:演员就是要演戏。只有不断演出,纔能不断提高。不为群众演戏再好的名演员又有什麼用。为此,不论大小场合,不论路途远近,只要有演出任务,她都出场。光是舞台演出,她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演到了海南和澳门,还到了美国和日本。她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心连心艺术团』为老区人民演出。她还经常下工厂、到农村,连村一级的组织的演出她也乐意参加。好几个大企业授予她『荣誉职工』称号。长期的艺术实践的摔打,使她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几十年来,她表演的以黄梅戏为主的戏曲、电影、电视达数十部,在黄梅戏的艺坛上,无论老手或新秀,都没有她创造的角色多。她塑造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都演得得心应手,光彩照人,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电视剧《郑小姣》之後,《天仙配》《女驸马》《桃花扇》和《孟丽君》连续获得《大众电视》戏曲片『金鹰奖』,其中《桃花扇》还夺得了『飞天奖』和美国的『金猴奖』。1997年她主演的电影《徽商情缘》获得了国家的『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她辛勤劳动的肯定。
韩再芬是大众公认的『东方美人』。但是,她演戏不是单靠秀美的姿容和故事情节取胜,而是根据剧情的要求,通过细腻的动作和甜润的唱腔,来著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表演杨玉环醉後的幽怨,窦娥的满腔悲愤,七仙女对爱情的真挚,孟丽君的潇洒自如,以及《女驸马》中冯素贞的灵敏机智,都赢得了人们的称誉。韩再芬主演的历史剧《西施》,是一个新的突破。这个剧本一改以往吸取中西施的形象,把她由过去的巾帼英雄变成被吴越战争牺牲的弱女,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纠葛纷繁,表演的难度很大。韩再芬通过西子捧心、蹙颦、采莲等情节,把西施这个民女、弱女、美女形象和她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演出效果超过了作者和导演的想象;在上海和海南演出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上海市评选『白玉兰奖』,她以西施的成功,在十五名获奖者中荣居第二。韩再芬说:『追求每一个角色的成功,是我恪守的信条,我就是带著这样的信条,从昨天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明天。』
  由於少年学艺,韩再芬没能进正规学校,全凭颖悟天资和坚韧性格,不断垫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她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还自请名师讲授古典文学,心理学和民俗学。平时一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朝骋骛於书林,夕遨游於艺苑。』读小说,听音乐,欣赏名家的音像资料,如饥似渴地汲取所需的营养。
  为了艺术事业的需要,韩再芬总是不顾自己的身体。她患有贫血的毛病,可从没有认真调理过。为了演好《痴风知劲草》中小翠这个人物,她下到农村,吃住在农家,每天帮房东劈柴、烧火、做饭、洗衣,体验农村少女的生活。为了演好杨玉环,不惜冒著增肥的危险,使劲地进食加餐。为了演《西施》,她每天又只吃三两饭,体重急剧下降,人瘦得变了型,关在家里不敢出门。
  如同她的艺术魅力一样,韩再芬具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做戏先做人,』也是她恪守的信条。作为名人,她在举止之间,没有矫柔造作之感,让人感到清纯、朴实。当韩再芬旋风刮起,也是国内『走穴』之风兴起之时。有人觉得韩再芬不仅人长得漂亮,歌也唱得很好,如果改行一定能挣到更多的钱,但韩再芬去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钱虽然有诱惑力,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艺术家应该将精力放在艺术上。韩再芬生活作风极为严谨,从不与人拉拉扯扯。身正不怕影歪,在社会上听不到任何关於她的闲话。在剧团她是大家看中的尖子,但她从不矫情傲慢。外地一些单位请她出演,她一般都不单独行动,总要在剧团里带上一班人,宁可自己少得一点,也要让大家能增加一些收入,因而深得领导和同事的爱护和尊重。
  韩再芬作为『德艺双馨』的著名演员,对於演员的道德修养有她的自己的看法。她说:『作为演员,要认清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定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否则就会脱离群众。不讲艺德,再高明的艺术也会跌价。再有,作为演员,首先艺术要精湛,否则,也就谈不上德艺双馨。』至於怎样看待金钱,这是大家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韩再芬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谈钱,拒绝钱,那是不切实际的。但&#39;君子喻於益,小人喻於利&#39;,有些人漫天要价,他的艺术未必就能值那麼多钱。』今天的韩再芬德艺双馨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更加成熟了。

  随著艺术水平的提高,年轻的韩再芬已经享有很高的荣誉。她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共青团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安徽省第七届人大代表,政协安徽省第七届常务委员,享受国务院有贡献的知识分子津贴,最近又被文化部评为表演艺术专家。面对这些,韩再芬说:『国家和人民给我的荣誉已经够多的了。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但我更应该注重未来。』她对未来的追求,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超越』。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6 22: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戏啊 这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韩再芬
都知道天仙配吧,呵呵[/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6 22: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答对者都有金豆
√已有答案√以下楼层欢迎拓展和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09: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mizhitu在第3楼发言
韩再芬 星档案
描 述:知性女性
姓 名:韩再芬
拼 音:hanzaifen
生 日:1968-01-01
现住地: 安徽-合肥市
籍 贯: 安徽-合肥市
民 族: 汉族
年龄段: 中年(36-59)
地 区: 大陆
国 籍: 中国
语 言:普通话
特 长:表演
职 业:影视演员(影视,舞剧)
毕业院校: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

严重抗议3楼同学把韩再芬的籍贯写为合肥市,应该是潜山县嘛,连出生地都是在潜山县城——梅城镇,为何跑到合肥了呢?虽然在后文介绍中说出生在潜山,但是星档案中错误,强烈要求三楼同学赔偿精神损失费共计800论坛币,不然老鹰集团文化部将请求法律顾问对你起诉!
s: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知道是美女
戴着墨镜,很像我女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7: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智贤 <我的野蛮女友>
一个有过伤心往事,而不能自拔的女人,只到她遇到了一个能包容和爱护她的男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7: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感动我的是王晶(男主角)在咖啡馆里给女孩(女主角)未来bf提出的十条规则
十条规则:
第1: 不要叫她温柔;
第2: 不要让她喝三杯以上,否则她会见人就打。
第3: 在咖啡馆一定要喝咖啡,不要喝可乐或橙汁。
第4: 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装得很痛,
第5: 如果真的很痛,那要装得没事。
第6: 在你们认识的第100天,一定要去她班上送她一支玫瑰,她会非常喜欢。
第7: 你一定要会击剑,打壁球。另外,还要随时有蹲监狱的思想准备。
第8: 如果她说她会杀了你,那么不要当真,这样你会好受些。
第9: 如果她的鞋穿著不舒服,一定要和她换鞋穿。
第10: 最后,她喜欢写东西,要好好地鼓励她。
相信每一个女孩都会为找到这样的男孩而感动,王晶也是我们男孩学习的目标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7: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张大图,记得好象是打壁球的时候的剧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7: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 在你们认识的第100天,一定要去她班上送她一支玫瑰,她会非常喜欢。

--这种形式,很老土,很假,很形式主义,也很无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7: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磁铁于2008-01-24 17:23发表的 :
第6: 在你们认识的第100天,一定要去她班上送她一支玫瑰,她会非常喜欢。

--这种形式,很老土,很假,很形式主义,也很无聊
呵呵,磁版的四个很···
呵呵,楼主的题目“在干嘛”不是再干嘛~~
全智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8: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智贤 &#51204;&#51648;&#547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8: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智贤。在拍剧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9: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智贤,太可爱了,我觉得这种有点性格的女孩,更招人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2: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记忆中那年代战斗题材影片最著名的就是:小兵张嘎(扮演者安吉斯),《闪闪的红星》潘冬子(扮演者祝新运)。这两个都不是。看图片应该也是战斗题材的影片,而且是在南方(可能也是海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3: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1974年祝新运在《闪闪的红星》中饰演潘冬子一角,一举成名,成为享誉中国影坛的著名童星。


1988年,在影片《黑脸女婿》中饰演一个聪明伶俐,颇有喜剧色彩的农村青年。



2007年的《此生此爱》,本片的演员表上汇集了不少观众耳熟能详的明星,除了女主角宋春丽以外,还有硬汉侯勇,巫刚,郭晓峰,“潘冬子”祝新运等众多知名影星也倾力加盟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橙天娱乐”旗下的美女丁柳元出演了片中宋春丽的女儿,而当年《闪闪的红星》中的著名童星“潘冬子”祝新运,在本片中也玩起了“大变身”,出演令人捧腹的肥佬奸商,这无形中也令本片的观赏性得到大幅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和冬子有几分神似,不过不是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4: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
1953年年底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功的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8 23:56 , Processed in 0.41586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