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589|回复: 22

[历史文化♡] 竞猜  文化艺术类-《这位老者是谁?》√纵横捭阖、horky、听听那冷雨获胜√欢迎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 17: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晚清人,中过举人
2.曾对中国近代一位大师级人物有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评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7: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0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17: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图片也太不清楚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18: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问答  这个人是谁

秋水小柯,近代大师级人物多着呢,再给是对哪位大师的评价(如果感觉泄题的话,起码多给一些暗示吧)才好猜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18: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闿运
清末经学家,文学家。湖南湘潭人。字壬秋,号湘绮。咸丰举人。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经学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为“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作家。诗论主张模拟古人诗,可以“治心”,可以通入大道。著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文集》等。[/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18: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0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9: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问答  这个人是谁

引用第4楼niegm04于2008-01-02 18:05发表的 Re:问答 这个人是谁 :
秋水小柯,近代大师级人物多着呢,再给是对哪位大师的评价(如果感觉泄题的话,起码多给一些暗示吧)才好猜啊。
这位大师曾拜他为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20: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孙葆元(1801—1886),字莲塘,号复之,清朝直隶盐山(今海兴)人。道光己丑翰林,咸丰帝师,他“累司文柄”,曾为乡试正主考、文会试大总裁和武会试正总裁,屡充殿试、朝考阅卷大臣,摄官兵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
  孙葆元幼承父教,劬学笃行,兀兀不辍。公元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应府院试皆第一。二十八岁中举,二十九岁成进士,经朝考改庶吉士,派习国书,充武英殿协修。三十三岁,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三十六岁,充国史馆纂修、武英殿纂修、总纂。三十八岁,充戊戌会试同考官。四十岁,补应大考,以《双燕赋》受到道光帝的赏识,“附入二等异数”。充教习庶吉士、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四十二岁,升国子监司业,由中允洗马迁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咸安宫总裁。四十三岁,以大考高等升左春坊右庶子,累迁翰林院侍讲学士、詹士。四十六岁,充丙午福建乡试正主考、提督江西学政。四十八岁,充兵部右侍郎,不久迁兵部左侍郎。五十岁,充文会试大总裁,主持武会试。五十八岁,任礼部左侍郎,简放江苏学政。五十九岁,浙江贡院举行己未江南恩科乡试,充监临官。六十一岁,由礼部左侍郎转吏部右侍郎。六十二岁,壬戌会试、复试、朝考阅卷大臣,署兵部尚书。当时,洪秀全已起事,孙葆元婉拒敕命,没有统率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六十三岁,充吏部左侍郎,癸亥会试、殿试、朝考阅卷大臣,武会试正总裁。六十四岁,原品致仕,主盐山香鱼书院讲席、修葺志乘。1886年辞世,享年八十六岁,诰授光禄大夫。
  孙葆元起家,肇始于道光。道光帝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性格内向,温良恭俭让,喜欢思考,谨慎有余,这与孙葆元的性格十分相近,故对这个小自己十九岁的翰林学士很是得意。
  孙葆元经学湛深,可以说,他是乾隆年经史大师邵二云的影子。邵二云为“世所推鸿骏君子之一也”(章学诚《论文辨伪》)。经学家段玉裁、训诂学家王念孙、史学家章学诚诸公,常请教于二云大师。
  晚清学者朱彭寿的《安乐康平室随笔》载孙葆元翰詹御试高等:“词林(翰林院)大考,则高才博学,盛集一堂,乃竟于名作如林中,辄荷九重鉴赏,褒然举首,众论翕然,不可不谓一乡之盛事矣。”孙葆元才高嗜博,超然高举,道光帝“眷注益隆”,钦定为皇四子奕詝(咸丰帝)的经史师傅。
  孙葆元的思想渊源于儒家,兼融道佛。他的《民事不可缓也》强调:“国以民重,当以民事为君事焉。夫民为邦本,民事即国事也”,国君要“为国重民”,“明乎爱民如子之心”。并正告国君:“人主高居法宫,亦思励精以图治,而顾弃本计而不恤,舍当急而不务,其何以康济小民,保世滋大乎?”他认为,国君应该“察民瘼同于求躬疚,念民依即以惜物力”,这才是“圣人致治之道”。
  孙葆元是民本思想的倡导者,也是遵从者。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六月二十八日,沧州一带大风雨,拔折树木,大雨中夹带雪花,大片庄稼被毁。百姓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灾害,无法生活,离乡背井者不计其数。孙葆元面呈奏折于皇上,详陈灾情。他还亲自到直隶查看灾情。当行至沧县、南皮、盐山、庆云时,发现乞丐满街,饿殍遍野,顿生同情,哀苦泪落,当即决定解私囊以赈灾民。并具折回奏,详陈所见,请求朝廷开仓放粮。之后,上谕:“将道光三十年以前民欠未完地粮正耗银两并银谷等项全行豁免”。加之放粮赈灾,幸免一死之难民不计其数。
  咸丰初年,沧州的州官是咸丰皇帝的同族兼亲信,这个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平日里花天酒地,挥金如土,以致民怨沸腾,多有斗争。州官进京面圣,称沧县、南皮、盐山、庆云黎民不顺,五营(属山东无棣县)村民聚众谋反。当时,在朝廷那里,盐山县归入“繁、难”一类。所谓繁,就是事务繁重;所谓难,就是“民风强悍难治”。因此,在这里做官的,其俸禄高于他处。咸丰闻奏,下旨调官兵剿灭小营。当时,孙葆元任吏部左侍郎,又曾为咸丰的经史老师,便上疏力阻,说盐山僻在海隅,地阔土瘠,又多荒碱,百姓贫苦,请皇上“膏泽下于民”,不能剿杀,反当安抚。咸丰遂收回成命。五营村数千百姓免官兵之祸,孙葆元功不可没。
  孙葆元嗜学儒家经籍,兼习道佛典要,注意汲取道、佛思想的精华,并以之为品德修养之范。如《洗心藏密》诗:
  澡雪衷常切,藏面道义深。洗来真了了,退处欲沉沉。
  日具方圆德,时怀宥密心。吾行清不染,此志往而深。
  未虑纤尘杂,何须外物侵。铭盘曾自警,濯浣风宵钦。
  他以“藏密”来洗心自律,以求“日具方圆德”,“吾行清不染”。又如《得意忘言》诗:
  偶解真诠妙,会心至理存。通经堪适意,掩卷辄忘言。
  何处闻天籁,随时见道根。精微神相契,明微舌宜扪。
  美矣文章布,大哉道义门。丝纶钦圣训,恭默仰谦尊。
  他认为《道德经》是“至理”,与之“精微神相契”,他从老子的思想中吸取智慧,靠练达使自己在各种矛盾的旋涡中安全地立身。一事当前,洞察一切,权衡利弊,然后作出理性的抉择。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其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在凄凄厉厉的风雨沧桑中,清王朝已是夕阳西下、北风不息了。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朝廷命孙葆元出任总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孙葆元时署兵部尚书,那时的王朝政权,百弊丛生,几成积重难返之势。吏治败坏,横征暴敛,虐取于民,其严重程度已经到了“积弊相沿,挽回无术”的地步。他反复思索,觉得清廷大厦将倾,其败亡只是迟早的事,不可逆势而动。于是上疏称病,婉拒敕命,未履新职。后来,孙葆元与亲友谈及此事时说:“根本原因是当朝腐败,太平军顺应天时人意。”《论语·子张》有言:“贤者识其大者”,孙葆元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超然而不累于物,这是一种大智慧。尽管孙葆元过早地致仕在籍,少了一时的荣耀,但是,他知退知进、能刚能柔,也便少了坎坷。
  孙葆元“回翔九列于六部历其四。然部中奏章皆与同列会衔,虽有嘉猷硕画,不自表襮”。他处官场“如履薄冰”,安分守己,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为政十分谨慎清廉,他的仕途是“马蹄凝香”,没有翻过跟斗,咸丰帝登龙位的智囊杜受田先后把女儿、孙女嫁到孙家,当了孙葆元的儿媳和孙媳,这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也是对沧州大儒孙葆元德才的充分肯定。[/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21: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闿运

典故:

齐白石崇拜王闿运,曾拜王为师,但王闿运私下说,齐白石的画还可以,诗则是薛蟠体。胡适认为这个评价很不公道。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21: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21: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傻猫的第二辈子的偶像还是horky

此题目前只有纵横捭阖和horky答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12: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曾国藩(1811-1872)[/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1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mindaw 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13: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次不答了,点着我的大名批评我
呵呵,不过版主一定记着公布所有答题的答案,长知识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17: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白石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17: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0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18: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王闿运

经学大师王闿运


  王闿运,宇壬秋,又字壬父,长沙府属湘潭人。因父亲在长沙经商,所以他出生于长沙,青少年时代也在此渡过。由于他曾题居所为湘绮楼,人们又称他为湘绮先生。他生于1833年(道光十三年),卒于1916年(民国五年),基本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始终,是近代卓有盛名的经学大师和诗文大家。

  王闿运幼年聪慧,3岁识字,9岁读完五经,14岁就已“文翰颇翩翩”。他19岁参加县试,取中第一名。后入长沙城南书院学习,平索不喜理学,常和李寿蓉、龙汝霖、邓辅纶兄弟以诗歌唱和,结“兰林词社”,人称“湘中五子”。他又注重通经致用,怀抱“帝王之学”。湘军出师后,曾劝说曾国藩割据反清,未被采纳。1857年(咸丰七年),王闿运参加长沙乡试,中举人,以后数次赴京会试不取。但他才气横溢,文名远播,朝廷重臣、协办大学士肃顺与他约为异姓兄弟,请他在家设馆教授。1865年(同治四年),王闿运迁居衡阳石门,开始半隐居式的著述生活。1876年(光绪二年)又迁回长沙,用两年时间撰写《湘军志》。后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到成都主持尊经书院,此后八九年间往返于湘蜀之间,从事讲学著述。1886年(光绪十二年)丁宝桢逝世,他便不再入蜀,留湖南主讲长沙思贤讲舍和衡阳船山书院。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一度到南昌任江西大学堂总教习,因上书反对改学制,遭到江西士生反对,又辞职归湘。1908年,年近80岁的王闿运被授翰林院检讨,清亡前又特加翰林院侍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为借重他的声望,聘他任国史馆长,但他不久就见机辞职,返乡。1916年以84岁高龄无疾而终。

  王闿运为学主治《春秋公羊传》,宗今文经学。他早年先从《礼》开始,详尽考察三代的制度,20余岁即作《仪礼演》13篇;,而后再探讨《公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申张东汉何休的学说。他见清代乾嘉学者专习注疏,只有对经书的解释但没有纪述,仅仅重考证而忽略了论辨,阅者往往未竟十行就想睡觉的状况,深为感慨地说:“文者圣之所托,礼之所寄,史赖之以信后世,人赖之以为语言,词不修则意不达,意不达则艺文废。……今若此,文之道几乎息矣。”所以他作经籍注解,既不效宋儒的侈谈义理,也不效乾嘉学者的专尊古注,而是根据自己的体会作简要的诠释。对古书文字连自己都实在难弄懂的地方,他也就不强作解释。王闿运曾表明自己治经的目的只在“寻其宏旨”,用以“佐治道,存先典,明古训,雄文章。”为使读者有所解悟,发蒙悦心,他的著作文字汪洋纵肆,颇具庄子散文的风格。这种治学的方法,对当时的学风有一定的影响。终其一生,王闿运的经学著作有《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诗经补笺》、《礼经笺》、《周官笺》、《礼记笺》、《春秋例表》、《春秋公羊传笺》、《论语训》、《尔雅集解》等10余种,200多卷。著述之众,用力之深,影响之大,在近代罕见。

  王闿运在史学方面颇有撰述。他在同光年间主编和定稿的地方志有《桂阳州志》、《东安县志》、《衡阳县志》、《湘潭县志》等多钟。这些方志叙述翔实,文笔优美,其中的《山水篇》尤为精彩,描绘景物的风韵不减《水经注》。后人曾评价它们“敛雄才于方纪,纳万变于小篇”,认为“史裁之丽密”超出了同时代著名史家的著作。王闿运自认为最得意的史学著作是应曾国荃之请而写,反映湘军完整历史的《湘军志》。为写此书,他除亲身所经历及走访口碑外,还设法借阅了军机处的大量档案,并请人制作了地图,先后花了7年时间才完稿。王闿运本人与许多湘军将领关系很深,对曾国藩也颇为推崇,但在书中除褒扬湘军的功勋战绩外,对太平军前期声势的凌厉,清朝内部各派势力的矛盾,湘军初期曾屡战屡败的竭蹶之状,以及曾国荃攻破江宁后纵军掳掠,吞没财物的情况都不加掩饰,一一加以叙述。所以此书一刻印就遭到一些湘军将领的攻击,认为它是“谤书”,迫使王闿运将原版交郭篙焘毁掉才得以免祸。以后曾国荃又请幕僚王定安另撰《湘军记》,试图抵消它的影响。《湘军记》虽然记事详尽,可补《湘军志》的缺略和偏颇,但它对曾氏兄弟一味奉承,故意回避或弥缝各方的矛盾,因而无论是真实性,还是叙事的简洁,文笔的雄健都比不上《湘军志》。为此,后代有学者称《湘军志》“文笔高朗,为我国近千年来杂史中第一声色文学”,“是非之公,推唐后良史第一。”

  王闿运是一代诗文大家,民初汪国垣作《光宣诗坛总录》列他为诗坛头领,冠于一代诗人之首。王闿运幼年初学诗时就严守格律,矩步绳趋,不失尺寸,他作诗强调从拟古着手,五言长诗宗魏晋,七言长诗及近体诗兼宗盛唐,但并不单纯模拟古人,而是尽法古人之美,熔铸而出之”,能自成一家风格。他的诗作:于时事有关系者多。”《独行谣》、《圆明园词》等都是反映社会现状的鸿篇巨作,曾传涌一时,堪称史诗。他的写景诗气魄宏伟,常带一股高洁傲气。如《入彭蠡望庐山作》中写道:“轻舟纵巨壑,独载神风高;孤行无四邻,然丧尘劳。晴日光皎皎,庐山不可照;扬帆载浮云,拥楫玩波涛……。”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写照,所以谭嗣同称他的诗是超越“诗人之诗”,属于“更向上一著”之类。王闿运还喜欢选诗、评诗,他的《八代诗选》流传很广。他曾分析说:“古之诗以正得失,今之诗以养性,虽仍诗名,其用异矣。故吾尝以汉后至今,诗即乐也,亦足以感人动天,而其本不同,古以教谏为本,专为人作,今以托兴为本,乃为己作。”道出了古今作诗宗旨的不同。王闿运撰文骈散兼行,既不堆砌词藻,又不故作高深,所以能自然浑成,不落俗调,并多警策之言。他的《湘绮楼文集》中多有传世之作。

  王闿运长期从事教育,先后执教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和南昌江西大学堂,加上家中私授的弟子,学生达数千人,其中名弟子杨锐、刘光弟、廖平、宋育仁、杨度、齐白石等都卓有成就。他就任尊经书院的第一天就对学生传授学经的方法,说:“治经於《易》,必先知易字含数义,不当虚衍卦名;於《书》,必先断句读;於《诗》,必先知男女赠答之辞,不足以颁学官,传后世,一洗三陋,乃可言《礼》,《礼》明然后治《春秋》。”又说:“说经以说宇为贵,而非识《说文解宇》之字为贵”,“文不取裁放古则亡法,文而毕摹乎古则亡意。”当时蜀学的晦塞,少有通儒,听到王闿运的这些议论,士生才知道研诵注疏诸史文选。尊经书院日有记,月有课,暇则习礼,三年士风丕变,出现了廖乎、胡从简等影响较大的人物。所以称王运为近代的一位大教育家并不为过。

  王闿运早年怀抱帝王之学,曾试图参与治世,大有作为,然而屡遭挫折,无法施展抱负,遂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不过他“纵横志未就,空余高咏满江山”的傲岸之气未有稍减。平时嘻笑怒骂,讥弹嘲弄,无所不至,人常惮怕而避之。但他对学生真诚和易,勤于教诲,常常正襟教授,侃侃而谈,终日不倦。王闿运平生早眠早起,不吸烟喝酒,所以精力充足,造诣独多。他著书都自己亲笔抄录,其书法凝厚,无一笔苟且,也不轻有误字,直到晚年的应酬文字都不潦草,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为人为学的严谨作风来。王闿运一生居长沙的时间为多,因而他对长沙文化的发扬光大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enwe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5 13: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是张之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13: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nc.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62803&keyword=
这个贴子提供了思路
但楼主比较刁钻。去掉了文件的EXIF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08:24 , Processed in 0.1699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