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01|回复: 0

[历史文化♡] 文化  云冈石窟遭遇风化危机:不保护很快将消失(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1 20: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冈石窟遭遇风化危机:不保护很快将消失(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15:20 法制周报-e法网


大佛的胸部已经风化,触手可掉



游客们参观云冈古窟



苑静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来源:《法制周报》——e法网

  核心提示

  作为1600多年前北魏政权为数不多的历史标本,50000余尊云冈石佛,现在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专家预言,如果不对砂砾岩质的云冈石窟进行有效保护,这些石佛将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本报记者 朱春先 发自山西

  2007年的第一场雪,让地处晋蒙交界处的山西大同市早早地感受到了冬天的气息。

  通往云冈石窟的公共汽车上,少有人坐。有着1500余年岁月经历的50000余尊云冈石佛,终于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后,有机会安静地打个盹了。

  2007年12月15日,照例对外开放的云冈石窟只迎来了几十个零散的游客。对于门票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云冈石窟来说,这只相当于旺季游客人数的几百分之一。

  云冈石窟代表了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的历史,那些或坐或立的佛,有不少就是以北魏皇帝为主神的塑像。

  只要天气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总会将云冈石窟的大门挤得满满的,人们或探究历史,或欣赏石刻艺术,抑或求神拜佛,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涌入这里。

  但多年以后,盛景是否还会继续,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保护中心主任苑静虎的日常工作,便是不断地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他手下的一干研究人员,包括研究化学的,研究物理的,研究文物的青年学者,也都在做着相同的工作。

  “石佛就像一张张‘酥饼’,如果不加干预,要不了多少年,有些石佛就会不再存在了。”保护中心学化学出身的温晓龙说。

  石佛的“酥饼”命运

  云冈石窟开凿于1500年以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左右,洞窟内塑有佛像5.1万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高。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保护中心化学门类的研究工作者,温晓龙的主要工作是对影响石窟的化学原因进行探析,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2007年12月15日上午,在温晓龙的逐一指点下,《法制周报》记者得以近距离观察到1500多岁的大小石佛们的容颜。有的脸部破裂,有的腿脚残疾,还有的全身“瘦”得不成佛形,四肢脱落,面目全非。

  温晓龙告诉记者,很多石窟在建造初期,为了支撑山体的重力,都留下了粗壮的石柱。然而,随着风雨的侵蚀,很多立柱已经“消瘦”,呈现出下粗上细的形状。五华洞洞窟之外的几根支撑石柱,现在已经被风化得不一般齐整,有的柱顶已经和窟顶分离。第9窟、10窟和12窟前列柱正越来越细,外壁雕刻已荡然无存。

  温晓龙介绍,云冈石窟绝大多数石窟都是受风化影响形成的,风化的结果往往呈现出四种状态,一种是表面粉末状,一种是叶片状,还有一种是洞穴状,最后一种是带状。

  作为云冈石窟最有特色的石窟之一的五华洞,曾令许多文物研究者们兴奋不已。这里的泥塑和壁画艺术,在整个云冈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不容乐观的是,五华洞的泥塑和壁画艺术同样受到了严重的病害侵扰。

  五华洞内十八罗汉的泥塑发生崩塌,清代顺治年间绘制的壁画上出现起甲(小泡)、剥离、空鼓等现象,而且日益严重。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保护中心主任苑静虎对云冈石窟的现状同样充满担忧,他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风化损坏最严重的东部、西部洞窟,石窟外壁的雕像与题记几乎风化殆尽,其中16窟至19窟外壁上原来密布千佛造像,现已无从辨认。石窟内各壁面近窟底2米的雕刻几乎全部风化损坏。许多石窟内的窟顶雕刻已呈板状剥落,局部窟顶岩石还有崩塌掉块的危险。用手指触摸雕刻着石像的砂岩,砂岩已经被风化,如同一张酥饼,手指轻轻一触,岩石的表面就像酥饼皮一样脱落。

  鲜卑王朝印记

  “可以这么说,云冈石窟是我们迄今还能看到的鲜卑民族为数不多的见证物之一了,”对云冈石窟历史如数家珍的苑静虎说,作为曾经建立一代王朝的少数民族,鲜卑族并没有完全从人文历史中消失,被称为五帝塑像的昙耀五窟,至今仍熠熠生辉。

  历史资料显示,西晋灭亡后,整个北中国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争霸”的混战之中,在这场历时经年的混战中,来自遥远北方的鲜卑民族逐渐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人。公元398年,拓跋部落建立国家,定都现在的大同,史称北魏。

  古称平城的大同,在历史上有97年的建都历史,直到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辽金二代,鉴于平城的地理优势,大同复兴,被立为西京。

  关于云冈石窟兴建的缘由,另一位云冈石窟的研究学者张焯作了这样的描述,“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徙凉州(今甘甘肃武威)吏民三万户于京师,平城佛教随之兴盛”,“特别是凉州民中有三千僧侣作这战俘到达京城,从此成为平城佛教和武州山石窟建设的主力。”

  由昙耀倡议刻建的昙耀五窟,分别塑造的是北魏王朝的5个皇帝,它开凿于改称云冈石窟近千年之前的武州山石窟时代,一般被认为是现称云冈石窟的起始之作。也正是昙耀五窟的刻建,开启了至今蔚为大观的武州山窟寺建设的高潮。

  “云冈石窟是后来的称谓,在此之前,一直被称为武州山石窟,”苑静虎说,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武州山所在地在明代曾修建城堡,由于当时该地被称为云中郡,其城堡便称为云中堡,武州山石窟亦被改称为云冈石窟。

“如果不保护,要不了多久就会消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15:20 法制周报-e法网
  谁弄痛了千年古佛?

  “挖了一堆煤,冒了一股烟,黑了一条河,留了一堆渣”,这句顺口溜,曾一度被用来形容大同市多年来挖煤发电的结果。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完成的《工业粉尘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报告曾指出,工业粉尘是对云冈石窟进行侵害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燃烧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更是破坏古佛的元凶之一。

  有报道称,大同市区周边有多家电厂,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约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60%。

  早在2005年,山西省政府就下发了《关于下达全省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限期治理任务的通知》,要求相关电厂于2005年底前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并安装烟气连续在线监测仪器。

  但这一通知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电厂的4台机组只有两台安装了脱硫设施,市区周边3家电厂同样未彻底完成脱硫任务。

  大同市环保局长张颖川曾算过一笔账,大同市目前有170万千瓦的机组没有安装脱硫设施,该市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仅有1.58万吨,但现在全市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6.28万吨,高出环境容量十几倍,其中各家电厂就“贡献”了10万吨二氧化硫,占到了60%。

  对于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对石窟的破坏作用,云冈石窟文物研究院副院长黄继忠认为,工业粉尘沉降在石雕表面,一是深入石雕表面,难于去除并产生视觉污染;二是易于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和水蒸气,在一些金属离子的催化下,形成酸性环境,对石雕表面产生腐蚀;三是粉尘中的盐和腐蚀生成的盐进入石雕表面孔隙,产生结晶压力,导致石雕表面劣化。

  苑静虎也认为,有害气体与石雕一起形成飘尘,凝结在石雕表面形成偏酸性环境,从而造成对石雕的风化。

  “在人为破坏和煤尘威胁后,风化已成为目前困扰云冈石窟的主要病害”,苑静虎说,“通常情况下,洞窟北壁风化较重,其次是顶部。风化程度也各不相同,深度从2毫米到2厘米不等。”

  渗水是造成石窟风化严重的主要原因。由于水与岩石长期而缓慢的相互作用,造成云冈石窟逐步被自然风化,对于风化作用的形成及其主要种类,苑静虎列举了四类。

  第一种是降雨渗透进石窟。云冈石窟尽管地处半干旱地区,全年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水分透进侏罗纪云冈组长石、石英砂岩(即主要雕像群)后,对洞窟形成风化。

  第二种是雨水的直接冲刷,由于部分石窟前立壁没有遮拦,大气中的降水直接冲刷到石雕身上形成自然风化作用。

  第三种是地下水作用。石雕本身的毛细管孔吸收地下水,造成地面以上2米左右的基座风化。

  第四种是凝结水作用,降水集中的季节,雨过天晴后,蒸发出来的水进入洞窟遇到温度较低的石雕表面凝结成水。

  苑静虎说,由于种种原因,近10年来洞窟顶部渗水加剧,渗漏最为严重的33窟北壁龛内两尊佛像,由于顶部渗水而全部浸湿,雨季时,龛顶部出现连续滴水现象,而进入冬季后,沿窟及龛顶部裂隙可见悬挂的冰柱。

  期待中的保护话题

  1500多年来,对云冈石窟的人为破坏与风雨侵蚀一直在持续,人们的保护也一直没有停歇过。

  1983年,苑静虎从大同师专毕业后就分配到云冈石窟参与保护工作,他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云冈石窟处在极为恶劣的环境当中,保护区内有很多民房,地面沟沟坎坎,109国道上的运煤车川流不息,大量的煤尘沉降在石窟表面,整个石窟呈现一片灰黑色。

  1998年到1999年间,国家投入一亿多元,将109国道云冈段改道,笼罩在云冈石窟身上的层层黑纱开始慢慢减少。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加大了云冈石窟保护工程的投入,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投入。

  目前,保护中心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便是对所有石窟进行防水处理。)苑静虎说,2002年启动的防水工程,已完成前期的地质调查等工作,防水设计方案也已出台,现在正在等待国家文物局审批。

  对于石窟防水工程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做到一劳永逸,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专家、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克忠表示怀疑,“先不要高兴得太早,今天不渗水了,不能保证以后不渗水。治理石窟渗水是一个国际难题”,“保护石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治理石窟渗水的‘灵丹妙药’”。

  12月26日晚上,黄克忠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愿意就此谈得更多,“他们谈得差不多了(指云冈研究所有关专家),没有更多重复的东西了”。显然,云冈石窟的保护问题,还将在更长一段时间内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探索,如何让1500余岁的50000余尊石佛保持鲜活的容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与80年代每年仅几万元的门票收入相比,云冈石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2006年,云冈石窟实现门票收入超千万元,2007年预计达到1700万元。

  随着游客人数的剧增,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苑静虎认为,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对石佛本身也将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提到接待人数的限量问题,苑静虎透露,保护中心正在做相关调查,不排除在未来推出限时段限人数的游客管理措施。

  “石窟也是有生命的,保护与不保护的区别,就在于是现在让它消失,还是让我们更多的子孙后代有机会看到它们”,苑静虎说,“如果不保护,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除了西部石窟,其他石窟也存在类似现象,苑静虎说:“个别地方,如果不保护,可能就是几十年甚至几年的寿命,保护起来,它们也许还能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8 06:40 , Processed in 0.1807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