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79|回复: 1

[【文史类】] 从王晓波《我的师承》里引错的一段,建议诗歌出版配上原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1 19: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发现问题:

那天在jerry家谈论起小波写的《我的师承》,其中有这么一段:
“ 除了这两位先生,别的翻译家也用最好的 文学语言写作,比方说,德国诗选里有这样的译诗:
  朝雾初升,落叶飘零
  让我们把美酒满斟!

  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这就是诗啊。对于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们—我爱他们。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无人可比。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

当时读那段译诗,我们都觉得很漂亮。但是我想找到那句诗的原文,因为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来说英文、法文德文诗歌之间的翻译,能准确保存原文风貌,而中文诗歌的译文经常和原文意思会差很远。
西文(限于我所了解的英法德)之间语言语法结构,句式之间都比较互通,而且甚至很多单词是很相像的。(英法之间体会很多了,德语刚刚才学,但是已经有这种感觉了。),互相翻译起来会更准确。
中文和西文(限于我所了解的英法德)之间有很多不同,而诗歌翻译以“求雅求美”为首要,译者翻译的时候为了达到同样的美感,往往会不照顾原文的意思,经常自己随意发挥。
类似这样的观点准确表达可以看许渊冲的《翻译的艺术》,具体我记不太清了。

第二天晚上,收到jerry老弟的短信:“刚查到那句德文诗出自Theodor Storm 的《十月之歌》,在《德国诗选》的第三百六十九页。” jerry老弟同时又补充:“呵呵,你想不到的是,小波引错了,原译文是‘朝雾轻升’。小波影响太大了错起来流毒亦广,网上只能搜索到‘朝雾初升, 落叶飘零’”

我想看看德语原文是“轻”还是“初”,先找到了英文译文:
“Clouds gather, treetops toss and sway;
But pour us wine, an old one!
That we may turn this dreary day
To golden; yes, to golden!”

最后找到了德语原文:
Der Nebel steigt, es f鋖lt das Laub;
Schenk ein den Wein, den holden!
Wir wollen uns den grauen Tag
Vergolden,
ja vergolden!

我先自己借助字典读过一遍,因为我的德语还在最最入门水平,我担心自己的理解水平,所以我先后把这首诗带给我的两个德语老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从每个单词到最后的意境理解一一剖析过,发现果然王晓波同学引用的那段译文是有很大问题的。

二、问题分析:

下面是德文原文一对一的字面翻译,没有任何添油加醋:

雾升起,树叶掉下;
倒一杯酒,一杯美酒;
我们想(为我们)把这灰心丧气的一天
镀上金色
是的,镀上金色

看看那个《德国诗选》里的译文:

朝雾初升,落叶飘零
让我们把美酒满斟!
我们要把这灰色的日子
镀一镀金,镀一镀金!

我们读上面这一段头两行时的感觉是什么? 我猜测大部分人会感到很美。“朝雾”、“飘零”、“美酒满斟”。这给读者的感觉应该是两句连成一气,都是在表达一个美好的情境。至少我自己读的时候是这种感觉。

而实际上呢?在原诗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却是一个互相转折的意群:
第一句应该是描述一种阴霾的气氛:“迷雾袭来,落叶掉下”,和第三句“灰心丧气的一天”相呼应。
第二句是一个转折,阴霾的一天,我们却要倒满酒,为了把灰暗的一天镀上金色。(原文没有表示转折的词语,但是英文翻译却加上了一个but,这是理解了意思后的好翻译。)

那段译文失败在第一句没有渲染出一个“灰色”的气氛。 用“朝雾”,不管是“轻升”还是“初升”,都给人很有希望的感觉,“落叶飘零”也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 — 根本就不是在描绘“灰心丧气的一天”。 如果第一句不进行灰色调描写铺成,哪里来的后面的“灰色的一天”呢? 原译文四句全是很明媚的感觉。

英文译文就非常好,有自己的发挥,但是不会跑的离原诗十万八千里,甚至相反方向。

三、个人建议:

鉴于中文和西方语言的比较大的差别,建议国内出版社在出版诗集的时候在译文旁边附上原文。如果做不到,至少附上保留原文意思比较多的“直译”版,这样读者既能欣赏到译者再创作带来的美感,也能体会到原诗的意境。

我个人会比较喜欢这样的版本:

原文:
Der Nebel steigt, es f鋖lt das Laub;
Schenk ein den Wein, den holden!
Wir wollen uns den grauen Tag
Vergolden,
ja vergolden!

直译:
雾升起,树叶掉下;
倒一杯酒,一杯美酒;
我们想(为我们)把这灰心丧气的一天
镀上金色
是的,镀上金色

译文:
薄雾弥漫,落叶凋零
斟一杯芬芳美酒
让我们把这灰色的日子
镀上金色,
让它发光!

译文是我自己的翻译,我自己觉得美感确实比原译文少了很多,如果小波同学还在世,看了我的译文,定不会觉得“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这就是诗啊…”。
德语老师告诉我原文是押的是ABB的韵,我的译文也没有保持那样的韵律,但是,至少我尊重了原诗,不会和原诗来个完全的差别。

译文为了求美,为了对汉语做贡献,而跑的十万八千里,但想想看Theodor Storm老头一看自己的诗在中国读者心中成了那样,哪怕再美可是那些和Theodor Storm老头要表达的背道而驰,他会是什么感觉呢?

配上原诗,再附上正式译文。这个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可以让译者随便玩,原作者也同时避免了气的吐血身亡的危险。 建议国内的编辑出版诗歌时采用这个方法。


(原文最先写在我自己的blog上,有删改:
http://snsy.cn/viewthread.php?tid=542&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22: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施托姆(或者施笃姆)真的从那个世界来啦,我们会吓死的。

这种错误并不影响小波成为“码字”高手,只能说钱春绮或者顾正祥【没查原书,不通哲学的钱又新译了Nietzsche】影响了不通德文却偏偏喜欢德语作品的中国读者。不通德文却偏偏喜欢德语作品,是一种为生的悲哀;就像爱一个人却不了解这个人。
诗歌出版配上原文,在国外是大行其道的。但在国内,恐怕有难度。不通外文的读者才会轻率地读译文,你配上原文又有什么用?那些字母对他们来说就是蚂蚁打架。通外文的读者,或像Chaque兄那样挑剔(或谓“如今给译著挑错又蔚然成风”,有错还不兴人家挑?),或像Dasha这样拒绝读译文,根本动摇不了译者的为害。
“诗歌出版配上原文”,对出版社去说,等于“蚊子打喷嚏”,在这个论坛里说,还不如“蚊子打喷嚏”呢
德英在字词上有类似的地方,但并不影响英译者误译。最可怕的是,因为太相像,误译的可能更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8:03 , Processed in 0.1839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