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10|回复: 11

[违规处罚]长平大决之起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7 01: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平大决之起因

秦军取韩国野王,隔断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通路,困上党,上党郡郡首冯亭与韩王商议后决定献上党于赵,结成韩赵同盟,共抗强秦。在此不得不先论赵国是否该收下上党。上党本是富饶之地乃韩国六大粮仓之一,赵国有东上党郡,如果得此西上党,则可在赵国西面筑起一道防线,又能得韩国之结盟,战国之势,国力强劲以国民数量和地域广袤为准,得一上党郡,得50万百姓,其获利几多,赵王心中自有计较。而因此开罪于秦,我以为,秦国当时不断蚕食山东诸国,取魏国河东之地,逼死楚王,并挟楚国太子为质换取千里楚地,又攻韩国,拔野王,燕国因乐毅抚养幼年秦昭王而与秦交好,又是北方荒蛮之地,故尔幸免。秦对六国蚕食至此,唯对赵国不敢动,是其真不敢动?非也,它在积攒实力,拓得一地,修养生息数载,和赵国一场死战是在所难免的。赵国不灭,山东诸国都敢抗秦,赵国一灭,山东六国尽灭矣。这也是为什么范睢定国策为远交近攻和后来秦始皇非要先灭赵国不可的原因所在。这就像极了当年的日本,要称霸全世界,必然会先灭中国。而中国与其一再退让,来避免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战争,还不如早做准备,与之一决。中国是一再退让了,而当年民风彪悍的赵国却不然。经常有人借赵国受上党中韩国移祸之计来说孝成王是庸才,实在是有失偏颇,实在是典型的中国人思维,只知避祸。因此,秦赵早晚要一决高下,而拖下去对赵有利还是对秦有利?秦国自商秧变法以来已逾百年余,又有巴蜀做粮仓,不断蚕食六国之地。每过一年,秦国国力就强劲一年。而观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军事实力大增,然而赵国后来经历了沙丘宫变,赵惠王一直没有时机推行赵国的二次变法。因此赵国的经济在七国之中只能算中游,与魏韩相当,比燕齐稍强(齐国经历了乐毅灭齐之战后)。可以这么说,秦国的经济实力当5到6倍于赵国,而军力比赵国稍强。



长平大决之点将

廉颇,对于老廉颇,大家一直都心存敬佩,我也是。廉颇的确是个老将,沉稳持重,无懈可击。这里不得不提下白起之为人,白起是战国之世最杰出的将领不假,白起是无一败绩的常胜将军不假,然而其中我们不得不看到白起打仗,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他打仗挑着打,这也是他最后身死的原因。古人历来重名声,看重自己在历史上被寄予的地位超过金钱甚至自己的生命。为何廉颇三年高垒防守,白起却不为将?在下私以为,即使白起为将,廉颇死守,白起亦不能胜也。然而白起不为将也可以将之看作是一种战略运用,那就是,秦国要拖垮赵国。(而在往后秦国两次攻邯郸,以及六国四十万大军攻秦时,白起为何不肯出战,这里面就耐人寻味了,在下私以为其中赌气者有,怨秦昭王将杀降之责推给他者有,觉得打不嬴应该占的比例更大一点,而后者也直接导致了秦昭王和白起的彻底决裂,最终赐死。)SKY兄的帖子里说及赵国不能守下去是因为相持战对赵国不利,在下以为这点是正确的,两国实力对比已在上文中提过。赵国之所以强,是强在军事。长期对持,就算上党离邯郸近又怎样,粮食还是得消耗那么多粮食,军械还是得消耗那么多军械。而秦有韩国野王之地,有魏国河东之地,早已经开始屯田出粮。在对持的第三年,赵国增兵到近50万,国内粮食空虚,蔺相如说齐国予粮,齐不予(远交近攻效果的体现)。虞卿出使魏韩,魏韩却罢免了信陵君和冯亭。军队骑墙观望。粮车屯而不发。这些都是为何?非蔺相如虞卿无能,外交战是国力的比拼。弱国无外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秦国私下里重金贿赂了各国多少权臣,许诺只要各国按兵不动就给他们多少好处,这些我们从正史上无从得知,但观诸国前前后后判若两人的表现,大体也能看出一二了。相持三年,秦赵两强都有所削弱,但是赵国已经是伤筋动骨,秦国却只是皮肉之痛。孝成王几次催促廉颇出战,廉颇却是老军人的硬脾气,一切都从战场形势来分析,出战无利,故尔不战。然而从战略形势上来看,对持战却已经是顺着秦国的脉络在往下走了。常有人说赵国是中了反间计,然而当时的赵国能臣有平原君赵胜,蔺相如,虞卿,田单,客卿乐毅,孝成王本人也不是无能之辈。民间流言或许起了点作用,但起了多大的作用在下以为值得商榷,孝成王一个年轻君王,临阵换将的大事必定与诸臣商议过,蔺相如觉得不妥,而赵胜,虞卿,田单皆无异议。蔺相如器重廉颇,觉得军事上赵国只有廉颇,其于私于公提出异议有不少应该是出于主观因素。临阵换将,显然是情势所逼,赵国君臣都认为不能再拖下去了,将必须换,所以在下以为流言起了些许推波助澜的作用,却绝非根本原因所在。


乐毅,我一直认为如果以他为将,他和白起之战将很有看头。这将是战国后期两个最顶尖的将军的碰撞。可惜乐毅也许是出于要安享晚年的心态,也许是当真身体有病,反正是称病不出了,他称病不出却推荐了他的两个儿子。此二子虽非大才,却也是中才,在后来的邯郸保卫战中能看出来,然而在当时,乐毅是从燕国远来的客卿,二子在赵国军中没有丝毫威望,他们显然是不够资格领赵国的上将军印的。

李牧,又是一个少年英才,真个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然而李牧何来,赵括在北边巡视的时候从一个千夫长提拔而来。李牧和赵括都是赵国年轻一辈军事人才的代表。李牧年龄比赵括更小,李牧资历威望更是不能同赵括相比,而北方防匈奴又需要一个干才,所以李牧是脱不了身的。然而,如果李牧去了长平会怎样?初临百万大军战阵的李牧能胜过老辣的白起?也许史书就要改写。李牧成了年轻气盛没有经验而战败的代名词,赵括成了北抗匈奴,并且支撑赵国后期的一代名将。然而历史不许假设。李牧还是他的名将,赵括还是那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袭名将之父赵奢之爵,被称为马服子。赵括少在军中,其才名早成。赵惠王时就很看重赵括,在一次目睹赵括舌战父亲,将赵奢逼的面红耳赤无法还口之后,越发喜欢赵括,觉得他才思敏捷勘当大才,让他陪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成王读书。赵括当时的才名不下于当年的赵胜,在赵国是响当当的人物。其受命邯郸防务,级别不高,却能参与国策讨论。在是否接手韩献上党的群臣辩论时怒斥平阳君赵豹,博得满朝大臣喝彩。其熟读兵书,又是三年来做廉颇的后勤总管,负责给廉颇长平军队送粮送军械,出入长平数十次,对于长平地形军务勘察细致。如此一个人物,选他作为赵国五十万军队的统帅,可以说即是情势所迫,也是民心所向了。客观来说,选赵括为将选错了吗?在下以为,就赵国当时的形势而论,赵括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各位觉得当时赵国还能选出一个人物为将,在下很有兴趣听听。

长平大决战

对于长平之战,秦国可谓煞费苦心。秘密调白起入军,并且明令,敢有言白起入军者斩,这就让赵括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龄,这对于他的决策不能不说起了一定的影响。赵括入长平后,赵军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进攻。这从大势来讲,赵国在长平大决战前已经先输了一筹。然则这不是赵括,或者孝成王,或者赵国群臣的错,这是形势所逼。赵国不能拖,赵国需要尽快结束战争好腾出手来进行二次变法,守不得,退不得,所以赵国只能选择主动进攻。如果有人觉得赵国当时守下去或者从上党撤兵更好的话,在下很愿意听听高见,但请拿出十足的证据。

白起制定的策略是诱敌深入,一军插到赵军背后截断赵军与邯郸的联系,一军插到赵军主力与赵军长平粮仓石城中间,切断赵军粮道。秦军在首战中不利,前沿阵线失守,损兵三万余,折校尉两员。王龄率二十万秦军后撤。此战秦军佯败是肯定的,但伤亡却不是能控制的。一战三万余的伤亡可谓不小,秦军从阙于之战后还未曾有过。在下以为这反映了秦赵两军士兵至少战力相当,而赵括的战阵能力要强于王龄。也是基于此战,赵括更觉得王龄不是对手,因此敢带兵猛攻。常有人叹赵括不懂军事,看不出是秦诱敌之计。在下以为,就算是个平凡百姓,比如在下,都能想到有可能是诱敌之计,会小心防着,唯赵括想不到?赵括想不到,八都尉自杀来提醒,赵括总能想到了吧。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秦国秘密换将的阴险。赵括不知和自己对阵的是战神白起,如果知道的话,赵括还会轻敌吗?在下以为,赵括熟读兵书,古今战例轻敌而败者不知多少,赵括岂会不知轻敌二字的危害。之所以率军猛追,一是赵括从心底里不忌惮王龄,觉得就算是诱敌之策,最终还是要靠战阵搏杀,纵有些许计谋,从排兵部阵到随机应变,王龄当不如自己。二是赵括没有看通透长平的地形,长平谷底,虽大而平整,然四下看去却是出口极少。四下出口用兵堵住,任军队无数也难以通过。我想赵括到长平战后期应该已经看通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赵括在被围初期不做拼命突围,而是用战车结成圆阵固守待援的原因。

在下以为,秦国秘密用白起为将是左右长平之战结果的最重要原因。先来看秦国为这个计谋的前期安排,先是白起称病一年,而后战国各地传出白起将死的传闻(很佩服秦国做间谍工作的),而后是山东各国的使节在贿赂秦国重臣后得到白起的确不行了的内部消息。秦国可谓煞费苦心。当时的战国,和白起堂堂之阵对决,可以获胜的话都已经算是奇迹,何况是如此,哀哉赵括,一切都在秦国的算计中,你从领上将军印的那一刻起,结局就已经定了。

赵括在猛烈经攻秦军壁垒四日未果后发现后路已经被秦军截断,当即回师,要打通包围。而秦军又立刻倾巢触动拖住赵军。此时赵括可能真的开始冷静思考和体味孙子的那句,兵者,死地也的道理了。在其后的战役中他的排兵部阵是很出色的。用三分之二的军队顶住倾巢触动的秦军,用三分之一的军队分作两队交替轮换猛攻秦军穿插部队。可以想见几万秦军在赵军十余万部队猛攻下形势有多紧急,但最后竟顶住了,秦军前期穿插部队和后来逐步增援的部队伤亡达到了十之七八。然而赵军终是没有打通粮道。赵军在赵雍胡服骑射后都是胡服轻装,身背三日干粮,数斤马奶。所以在短期战役中,赵军几乎不需要后勤。这也是为什么赵军在被围完全没有粮食供应的情况下还可以用自带干粮撑那么久的原因。赵军随后连续数日猛攻都没有成功,而后赵括收拢军队死守。

赵括在被围后的算计是要守住,不能被破。赵国举国之兵在长平,赵胜和孝成王一定会新征军队或者列国一定会派兵来救。因此他驻起车城圆阵死守。然而在新一轮的外交战中,已经围住赵军的秦国更是无人敢来挑衅。而秦昭王又征发秦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给长平前线送粮,又征发新军继续插入上党与邯郸中间,使得邯郸新征数万赵军来救却始终不得通过。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两国举国之战。可以想像当时孝成王和赵胜,秦昭王和范睢有多急切的关注战局,两国使成来往列国打外交战有多忙碌。然而一天天过去,援军还是没有等到。

赵括开始命令杀战马了,战马对于古代战争的重要性就好比今天飞机导弹对于战争的重要性。然而在战马吃完后又是什么呢?终于,赵军开始出现了人相食的局面。赵括知道赵军已经濒于崩溃的边缘。赵括开始组织剩余部队的精锐做最后的突围,他把部队编作四队,轮番进攻突围。在最后的四天进攻损失惨重且没有成功后让我们试想下赵括的心里在想什么。

赵军数十万将士命将丧于我手,得让他们活着出去,我赵括要让他们活。然而我赵括却不能做个投降将军,那么,只有我死。

可以想像在最后时刻赵括不愿穿铠甲,赤膊上阵,并且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被秦军强弩击穿身体时的惨烈;也可以想像赵括在最后一刹那看到对面帅旗上打着一个“白”字时心里的滋味。原来和我作战数月,最后打败我的是战神白起…心里面应该有不甘,心里面应该有兴奋,心里面应该还有苍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堂堂正正与战神一战的嘶喊,然而一切都结束了,从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的失败没有意外的发生了,天下莫能当的战神依旧是战神,年仅二十八岁率领五十万军队与强秦一战予敌重创的赵括,也已经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想当日在王宫里怒斥赵豹是何等英气逼人,夜访孝成王承上请战书时是何等豪迈,邯郸城头君臣率百姓送别时,一声“臣甲胄在身,不得全礼”又是何等威武,可历史就是这么无情,再才俊,再威武,失败后也注定是骂名。如果当时孝成王点的不是赵括,如果当时秦军换将白起被赵括提前知晓,如果,哪怕是运气好一点,石长城穿插的秦军被打溃了,那整个历史就要都改写了,也许今天史书上会记着战神赵括,也许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了,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谁还会记得那个曾经的赵括呢,也许只有野史上记载的一段“白起使人寻赵括尸体不得,后收其衣冠厚葬,并取括之佩剑自用”可以让人些许察觉白起对这位年轻将军的敬意了。



长平之战后

秦军俘获赵军二十余万,杀后坑之,放归赵军年幼士卒240名,使其言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降秦,被坑杀。这是在下的一段猜测,因为史记中有说赵括率四十六万赵军与秦战,有说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又有说秦军伤亡十之六七,国内空。从前后矛盾而第一和第三句从后面情势的发展看都属实的情况看,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这句话是夸大了。史学家一句话误导了多少人。之前还看到有人说秦军坑杀的四十万有赵国降军和上党之民,在下以为不会是这样。秦国坑杀降兵已是万不得已而为之,何况无缘无故坑杀十余万百姓?这不是让天下并起而抗秦吗?稍有头脑的人就不会这么做的,何况是白起和秦昭王。所以在下猜测,应该是坑杀二十万赵降军,而后诈称四十万,以达到赵国军民上下震恐举国慌乱的目的。至于二十万这个数字,可以从秦军伤亡数字推算而来,两国军队战力相近,之前的数字战斗损失应该相当,而赵国突围战可能伤亡更甚。秦军伤亡十之六七,六十万军队伤亡达到四十万,从古代战争伤亡比例来看,应该是1:1左右,故推算秦军死亡应该为20万左右,那么赵国伤亡更甚,约为二十五万左右,如此推算,剩下来投降的赵军应该也为二十余万。

长平之战后白起要挥军灭了赵国,当时赵国举国只有李牧的三万军队和邯郸的数万守军。而秦昭王出于国力空虚需要休养生息的考虑,昭白起回秦。杀降消息传出后,天下为之震恐。信陵君春申君等对秦强硬派纷纷重新掌权。所以秦昭王后来又忽发奇想要灭赵国时,列国开始援救赵国。秦昭王请白起为将灭赵,白起说,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士气正盛,赵国举国慌乱,一战可定,如今赵国已成哀兵之势,全国恨秦,必死战,而我军士气已疲,不可战也。秦昭王不听,非要攻邯郸,十万军队折却五万没有攻下,秦军急征十万新兵,遣王龄带军二十六万再次攻赵(需要征新兵,可见长平之战秦军损失之巨),信陵君盗兵符率六国联军从后面猛攻秦军,秦军溃败,损兵十万,后又出现了一支秦军投降赵国的情况,可见秦国势力急剧下降之快。一前一后,秦赵两衰。天下再次出于群雄并立的局面。然而,秦国衰的是军事,其强大的经济仍在运作,所以十年之后再次东出。而赵国在长平之战的重创后,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最终没有挡住历史的车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7 09: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没看历史类文章了,看完后感觉--"兵不厌诈"此乃真理啊!
谢谢eathm 的文章
不过请兄台给出原贴地址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7 12: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风啊,另:什么时候有下文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下次准备写些关于汉朝和朝鲜的战争,不知道大家有兴趣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8 12: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原创是在这吗?
http://bbs.tiexue.net/post2_1049819_1.html
可以证明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9 14: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号称原创的,如果是非首发,肯定按版规证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3 14: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很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4 1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很有才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0 16: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1 16: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读来果然令人舒畅,且有令人眼前一亮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4 11: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去年12.19加亮标题的时候我就提醒你来解释,你不予理会.
只有按违反版规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4 11: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于楼主自去年12.19就没登陆,分先不扣,看其态度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7 18:13 , Processed in 0.22042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