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9 2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美国人上教堂的多而瑞典人上教堂的少?
发达国家中,美国可说是宗教信仰最强的国家之一。盖洛普民意调查表明,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每周上教堂做礼拜的人,始终占人口40%左右,并且保持着稳定。相比之下,瑞典每周上教堂的人,只在5%上下;英国多些,但也只有15%左右。
象这样的比较,虽然常有人质疑,却在多种独立调查中得到证实。国际社会调查规划组织(ISSP,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按照统一口径,进行过两次大型跨国宗教信仰回顾调查,覆盖30个国家,样本达20万人。结果发现,1975年-1990年,美国的教堂参与率在50%,而瑞典、丹麦仅10%,英国大约20-30%。与其他调查的结果大同小异。[1]
为什么美国人宗教信仰远远强于其他许多国家?人们提出了很多答案。有人说,这是因为美国历史短暂,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宗教趁机填补空缺;有人说,这是因为美国宗教传统中,原教旨势力很大;还有人说,这是因为美国作为冷战领导者,为了对抗苏联的无神论意识形态,有意无意鼓励了宗教;也有人说,这是美国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的自然结果,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口头推测,似乎都没有过硬的证据来支持。
这个问题,到了经济学家手上,自有一套用数据说话的办法。多年以前,一位经济学家,桑塔克拉大学的伊安纳孔(Laurence T. Iannaccone)教授,忽发奇想:如果我们把宗教当做市场来分析,一个教派就好比一个在宗教市场上推销自己产品的企业,它的信徒人数占全部信教人口的比重,就好比它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如果教派很多,每个教派的市场份额都很小,谁也不能支配市场,就说明该市场是竞争性的;反之,如果有一个教派的市场份额很大,具有支配地位,这就说明该市场是垄断性的。
于是,他就提出几个标准的经济学问题:宗教市场是竞争性的还是垄断性的?垄断程度多大?垄断程度与宗教信仰在人口中的比重有什么关系?
经济学里,衡量市场垄断程度,有一个现成的指标,称为Herfindal指数,可以用来衡量市场集中程度。他把西方的几个主要新教国家找出来,按这个办法计算宗教集中度指数,把它作为横坐标,再以各国做礼拜人口所占比例作为纵坐标,画了一个图。画出来一看,哇,漂亮极了,简直不可思议:[2]
这个图清楚地表明,宗教信仰与信仰垄断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相关。美国、加拿大等,教派林立,竞争最为激烈,市场垄断程度最小,而信教者比例也最大;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属于极度垄断的市场,只有路德派一家独大,其余教派均微不足道,相应地,信教者比例也最小。英国、西德等,则处在两个极端中间。
进一步分析,他还发现,国家政策是决定宗教市场集中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宪法禁止国家设立宗教,政府严守宗教中立,既不得打压任何教派,也不得支持任何宗教,更不得拿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宗教。各个教派的教堂和专职人员,全靠教徒捐献来支持。新宗教的出现,也几乎没有任何来自政府的限制。各个教派自由进入,自由竞争,导致了美国宗教市场的强烈竞争性。
瑞典的宗教市场,则受到政府的高度干预。路德派一家独大,历史上教会是国立的,直到今
天,瑞典教会基本组织和财务仍然受到政府控制,收入不是本教教徒的自愿捐献,而是靠征
收强制性的教会税(church tax)来维持。牧师由政府任命,常常取决于政党的政治交易,而不是基于宗教本身的考量。在这样的钳制下,教会缺乏主动性,没有活力,很难吸引到或培养出虔诚的信徒,是可想而知的。
这是一个典型例子,说明国家干预导致垄断,垄断最后造成宗教衰败。相反,美国的历史则表明,自由放任导致了宗教的兴旺。宗教社会学家芬克(Rodger Finke)和史达克(Rodney Stark),仔细研究了美国自殖民地时期至今的宗教统计资料,整理出了1776年以来美国人口入教率(rate of church membership)的数据。他们发现,1776年入教率很低,不到17%,此后一路上升,1850年达到34%,1906年超过50%。这一过程,与政府逐步减少干预宗教,有着密切联系。
美国独立以前,大多数殖民地都有自己的官方宗教(established church),当然它们也容忍其他教派存在。独立建国后,宪法第一修正案关于不得设立官方宗教的规定,最初只对联邦政府和国会有约束力。在州一级,新英格兰地区几个州,政府仍旧支持它们自己的官方宗教。这种支持,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逐步取消。
政府减少宗教干预,导致了宗教市场结构的急剧变化。早期受到州政府官方支持的几个教派,包括公理会(Congregationalists)、新教圣公会(Episcopalians)和长老会(Presbyterians),其教徒所占比重,1776年高达55%,到1850年就下降到只有19%。同期,早期十分弱小的卫理公会(Methodists),则从2.5%上升到了34%。不同教派地位的大幅升降消长,反映了美国宗教市场的高度开放性和竞争性。宗教的开放与竞争,又促进了入教人口比重不断攀升,成就了19世纪美国的宗教“大觉醒”。[3]
除了以上研究,学者们也利用其他资料做了许多研究,它们都证实,宗教信仰与自由竞争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4]
简言之,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市场,不受政府干预的自由进入,没有垄断势力支配的自由竞争,不但没有造成宗教衰亡,反而促进了宗教的兴旺。人们所观察到的宗教衰败,往往都与国家政权对宗教信仰的干预,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宗教是封闭、愚昧和思想垄断的产物;开放、理性、自由批判、自由探讨,一句话,思想与信仰的自由竞争,会导致宗教的衰败。近年来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宗教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了与这种论点不相容的大量证据,对它提出了严重挑战。
参考资料
[1] Iannaccone, Laurence T., 2003, "Looking Backward: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Religious Trends", working paper, Center for sudy of Public Choice, George Manson University.
[2] Iannaccone, Laurence T., Rodger Finke, and Rodney Stark. 1997, "Deregulating Religion: The Economics of Church and State,: Economic Inquiry, 35:2, pp.350-64
[3] Finke, Rodger and Rodney Stark, 1992, The Churching of America: 1776-1990: Winners and Losers in Our Religious Economy,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4] 以美国地区和城市资料来研究宗教市场竞争性与信教人数关系的,可见Finke and Stark, 1988, "Religious Economies and Sacred Cannopies: Religious Mobilization in American Cities, 1906", Amer. Sco. Rev., 53:1,pp.41-49; Finke, Guest and Stark, 1996, "Mobilizing Local Religious Market: Religious Pluralism in the Empire States: 1805-1865" Amer. Sco. Rev., 61:2,pp.203-18; Stark and McCann 1993, "Market Forces and Catholic Commitment: Exploring the New Paradigm," Journal of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s, 32:2, pp.111-24; 关于宗教市场竞争与教徒捐献之间的关系,可见 Zaleski and Zech, 1995, "The Effect of Religious Market Competition on Church Giving," Rev. Sco. Rev., 53:3,pp.350-67.
原载独立评论,基甸博客(http://jidian.bokee.com )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