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811|回复: 18

[【文史类原创】] 诗人临水——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

[复制链接]
纳兰如语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2-1 19: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人临水
——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

水其自身无色无味而又晶莹剔透,却得到中国传统诗人的特别青睐,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诗人临水,有色有味。水中,有他们的友情、爱情与理想,也有他们的失意、怨愁,连同那留守不住的青春年华……水让他们回望扁舟、桥头与渡口,让他们回到那美丽而又忧伤的遥远岁月。
就中国的诗而言,可以说诗有多远,水就有多远。两者相得益彰,诗起于《诗经》,最早以水作为审美对象而加以描绘的作品也可以上溯至《诗经》,如“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泾以渭浊,其。宴尔新昏,不我屑以”(《诗经•邶风•谷风》)等等,几乎成为中国诗人永远难以超越的恒定模式。《楚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较之《诗经》要生动、细腻得多,如《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对后人咏水诗的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在中国的早期诗歌中,水并不是诗人审美的主体和描写的主要对象,在诗中只处于陪衬地位。中国古代诗史中最早一篇完整的咏水诗,当属曹操的名篇《观沧海》。诗人以博大的胸襟,壮描大海的万千气象,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这是水与志第一次完美的契合。水一旦进入诗人的视野,便再也不能同诗人分离,咏水从此成为中国诗歌的主题之一。历代诗人咏水,风格不同,水亦各异。其中有清有浊有汹涌之潮,亦有如练之水。水在不同诗中,有着不同的意象,既可象征归隐之心又可喻为缠绵之恋;既可吐雄浑之气又可寄悲凉之情;既可化哲理之思,亦可表明品格之清正、高洁;既可比作时光之流逝,亦可自许为人生之无悔……
试从以下诸方面浅析“水.”意象的文化内涵:
一、  醉卧江头:寄失意于水波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治水》)圣人虽未身体力行,却为后世仕人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行为范式。仕途失意时,便想乘桴入海,弃绝尘世。这几乎成了后世文人的通病。于是在悠长而又哀婉的水边,我们可以读到无数令人黯然神伤的故事。
“寒鸦数点绕渭水,西风落叶下长安”,如此摇落情思的季节,令人情何以堪。赴任途中的东晋诗人谢灵运面对七里濑沿江景物,无端被贬的感伤难以排遣:“石浅水潺潺,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南海边踯躅着被流放的初唐诗人张说,“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欲出世而不能的失意与沮丧溢于言表。四百年后的三塔湖水同样唤起了张孝祥的落魄之情:“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乘舟经洛水而入黄河的韦应物面对汤汤河水,觉得自己如失群之雁一般孤独失意,令人不忍卒睹:“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依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万里渡河汾”时唐朝进士苏颋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飘忽不定、身不由己的严峻命运,年过半百的迟暮感与政治上的失落感接踵而来“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时运不济的杜甫为了安慰自己落寞的情怀,每每在曲江池边以浊酒浇心中块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失意的诗人,来到水边。来到水边的诗人,倍感失意……
二、  扁舟他乡:睹水而见漂泊
泛舟水上,朝行暮止。见惯旅雁孤云、枫叶芦根;听尽边城暮角、夹岸猿啼。异乡风物萧索如此,羁旅之人不由回肠荡气。飘泊之感恰如这泛舟之水,凄苦无依,无尽无休……
诗仙李白离蜀出游,渡荆门而入楚地,目睹壮观奇妙的江景,却突然感受到飘泊异地的尴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他乡流浪,一切闲情逸志到头来总被雨打风吹去,唐朝柳淡的《江行》便是如此凄苦行状:“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无论风雨,无论寒暑,旅人都要日夜兼程不断前行,正如唐代诗人张祜所描述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相对漂流而言,停泊是暂时的安歇。以后的漫漫长途,更让人夜不能寐。唐代宋之问晚泊湘江时,内心的孤独无奈较白日更难以自抑,“五岭栖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孟浩然在求仕无门、长安落第后夜宿建德江,秋瑟日暮的时节无端引起他满怀愁绪“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州枫桥江畔,夜泊的大唐诗人张继倍感飘泊的凄凉,吟出了传诵千古的绝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何逊在富阳江畔感慨飘泊:“客心愁日暮,徒倚空望归。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李白在长江岸边哀怨流浪:“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明月向谁明。”羁旅他乡的文人骚客在船头、渡口,因感伤身世或思忆故乡而黯然消魂,将飘泊的孤寂谱成千种姿态。
三、  愁怨恰如春水,更行更远还生
“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尽时。”以流水来摹写哀愁,构成咏水诗中一种奇妙境界,每每给人生添加无限惆怅。浓浓的离愁在诗中体现了流水的多种形态,或急或缓或短或长。“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孟浩然)从江西到江东,望不到流水的尽头。从初春到暮秋,等不到季节的结束。这悠长、浩大的流水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  人生苦短,一去东流不复还
以流水比喻年华的流逝,这已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孔子很早就意识到流水与时间都具有一去不返的属性,于是以直觉感性对时间作了一番富有伤感意味的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在这永恒不语的宇宙面前,人类何其渺小,人生何其短暂!张若虚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怀。杜牧伫立于春光融融的汉江之畔,感慨人生易老,时不我待:“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来北去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唐人罗邺看到落花流水而领悟到年华的易逝与生命的飘零:“人间莫谩惜花落,花落明年依旧开。却最堪悲是流水,便同人事去无回。”在永恒的河流中,个体的人只不过是百年之过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的一曲高歌道出了历代诗人临水时悲慨而又凄怆的心声。
五、  人行千里: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水不思其故,不恋其源,只知一去向前。而行人却不能如此超脱,伫舟回望,水天茫茫,不禁击舷暗问:归期是何期?
杜甫在夔洲望着波涛翻滚的长江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登高望远以慰归思,是远游者的另一种情怀。“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李益)“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洲是故乡。”(刘皂)狐死首丘,叶落归根。放舟水上,游子一步三回头。千里流水映相思。故乡是游子望过流水之后一生为之低首的地方。
六、孤帆远影:秋水共长天一色
阳关唱遍,酒尽席残,正留恋处,兰舟催发。“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的人在岸边,看朋友慢慢远去,消失在那水天一色的天边:“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姚鼐痴望着淮水的尽头,期盼着朋友的归来。“孤舟从此去,客思一何长。直望清波里,唯余落日光。”诗人储光羲依然伫立江边,伴着他的是无际的空旷、孤寂以及无限相思。为了排遣别后愁怀,诗人许浑借酒麻木自己:“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多情的诗人因为送别朋友而暗自怅惘,但在朋友为他饯行时却倍感欣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扬舟东渡的季节,挥手相送的岸边,滋生着多少依依惜别的故事。诗人以感人肺腑的诗篇饯别朋友,偶尔也饯别自身,只为那厚笃无边的友情。
六、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人欣赏水,同时也欣赏水边的女人。从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到何是明的“美人立、江中流,芙蓉花落秋江水”以及苏曼殊的“清凉如美人,莫愁如月镜”其流风遗韵均一脉相承。诗人或是爱人及水,如“洞庭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或是爱水及人“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诗人临水,写水也写爱情。水边爱情自首发《诗经》之后几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周南•汉广》)。所谓伊人,总是在水一方,或许情与水之间真有一种品质上的呼应。多情的水乡女儿含笑相问: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临船的男儿答道:“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以从未谋面的同乡男女水上邂逅时的问答,巧妙地勾勒出平常应话背后犹如游丝柳絮的初恋心绪,既实在又迷离,情思缠绵,余韵无穷。历代传诵的牛郎织女便是因为一条无情的银河而劳燕分飞天各一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缠绵至今的河水,流着多少温馨浪漫而又凄艳绝美的传说。
八、归隐青溪 闲适恬淡
诗人钟情于流水的自然、清淡、幽静,因为它与内心的闲适淡泊异质而同构。每每临溪垂钓天人合一之际,便有归隐之意。“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的王维彼时的心境恰如此时青溪的恬淡素雅,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面对自由奔泻、悠闲自得的白云泉水,白居易艳羡不已,不由产生辞官归隐、独善其身的出世之想:“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停舟水深波平处,垂钓绿蒲围绕中。诗人全身心地浸沉到水中,清明透澈,一尘不染。
水流千古,诗吟万年。有水,便有诗人畔临,便有临水之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19: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你的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纳兰如语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是我的毕业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纳兰如语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陆续把近几年写的文章,发表的以及未发表的陆续发上来,不知可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20: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投稿当然欢迎,还有大量财富威望相赠。

能所说你本帖内容和一下文章的关系吗?
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
Water Imageries in Ancient Poetry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2期
梁德林

由于古代文人对水的喜爱,水意象大量出现在古代诗歌中,或象征道德,或象征隐逸,或象征阻隔,或象征时间.此外,还常被用以比喻人心所向,比喻知音,比喻感情的深长等等,具有丰富的意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纳兰如语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2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我的毕业文章写于1997年,是当年导师作的课题中的一环。
我们导师带我们二个弟子参与他的“意象研究”省重点课题
我毕业后,一直在延续相关的系列意象研究。

如果您通阅《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全文,就会明了两者的差别了。
我的文章不是首创,
但是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23: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有意思的课题,但可以在深度广度上继续推进,比如从人类学、哲学、宗教等角度分析,而不单局限于诗歌的文本解读,也可以引入西方文本,荷马史诗、圣经、埃涅阿斯纪,雪莱、拜伦等等,不过这样未免太庞大。还有,文章是共时态的研究,把不同年代的文本纳在一起,不加甄别,其实要仔细的话还是梳理源流,观察“水”此一典型意象如何在话语历史中演变、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23: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楼主看一篇Dasha学士的文章,写的也是意象,要具体一些:飞鸟与琴声—— 论嵇康的生命意识(http://bbs.guoxue.com/archiver/?tid-25793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 00: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V早年为了应付毕业也写过点有关意象的文字,是长文里的片段,如今读来觉得非常浅薄。敝帚自珍,不揣谫陋,聊附骥尾吧:


鸟与菊花:陶渊明笔下的意象群略论

文/vivo


意象的大量运用,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它使得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既有明快直接的画面感却又显得迂回婉曲,幽邈深邃,建构了古典文字特有的魅惑。从理论资源上看,意象说肇始于《易经》,由《老子》、《庄子》、《易传》等深化发挥,至魏晋南北朝可谓洋洋大观,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刘勰《文心雕龙》都对之有异彩纷呈的探讨。和理论上的反思相表里,文学家的创作也不甘寂寞,《诗经》《楚辞》以及魏晋名家如曹植,阮籍都在诗歌里运用了大量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意象,大凡日月星辰、风霜云气、江河湖海、鸟鱼虫草、无不收来眼底,藏在心中。一旦有所感发,即灌注真情至性于大千万象,或慷慨悲凉,或含蓄婉转,或恢宏空旷,或如诉如慕,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一个风格成熟的作家必会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独特的审美景观,展现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之于“皓月美酒”,具体到本文所论及的陶渊明,无疑鸟、菊、松、山,琴、酒等是重要的特征词,作者采取象征、隐喻写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怀在这优美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下面主要解析鸟、菊两种意象。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鸟在陶渊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容与,自由自在的象征。陶渊明笔下的鸟大致有三种:自由快乐的飞鸟、受困牢笼的羁鸟、日暮还巢的归鸟。因天性淡薄自然,不喜拘役,所以诗人无疑企羡喜欢无拘无束的飞鸟:“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饮酒二十首并序&#8226;十五》),“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8226; 其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天空是如此广阔浩瀚,无际无涯,而鸟儿只要轻轻展翅,就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渴望的地方,没有任何欲渡无楫,欲过无翼的烦恼,此时此际,作者的心灵必然与鸟翅一起飞翔,突破现世的坎坷和羁縻,走向无限和超越。可堪在此联想到的是《庄子&#8226;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陶诗的气象虽然没有如此恢宏壮阔,但对自由翱翔的渴求却无有不同。

其二是受困牢笼的羁鸟意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之一)鸟本来属于自然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丝笼里,没有为食粮奔波流离的艰辛,但这又怎么可以比拟在天空中飞翔的快乐,在此我们从反面感受到了生命自由的珍贵。陶渊明的仕宦之路不正是这种羁鸟的可怜状态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却为了生存,为了所谓虚妄的理想淹留在官场,给灵魂带上了枷锁,时时感到压抑和拘束,不由得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梦想憧憬。

最后也最常见的就是归鸟的意象,隐喻了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皈依。陶的《归鸟》有四首:“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或远或近,无不悠然自得,快意自在,最重要的是当日暮西山之际,都会找到自己的旧巢去安然栖止,再不用担忧险恶的矰缴。明笔写鸟,实际上不过是作者神与象会,自剖心迹,表明渴望离弃红尘,高蹈世外,游心与天地自然的思绪。写归鸟的诗句还有下面这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二十首并序》)“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於王抚军座送客》)“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十三首&#8226;其一》)在对倦鸟知还的反复吟咏中,不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和热爱,煎熬漂泊的心灵就此有了依止之处,回到了柏拉图所谓灵魂的故乡,从此可以酣然入眠,无忧无虑。

总之,鸟是自由的飞翔,也是倦怠后的安然栖息,如果现实的生命可以呈现为这样的样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恬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界,我们在此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

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菊花意象与陶渊明可谓是二位一体的关系,一提到陶渊明,我们就想起了菊花,一提到菊花,无疑是在说陶渊明。陶后有大量的诗词吟唱菊花以及菊花所代表的陶渊明。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菊花》)以屋庐周围菊丛环绕、酷似陶家而自豪。杜牧:“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折菊》)采摘菊花,孤吟陶诗,可以想见杜牧对陶渊明的向往。元好问:“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由人写到菊,对人对菊都不能忘怀,虽千年而情依旧。郑燮:“想因会得渊明性,烂熳黄花开一墩。”(《菊花》)这里把菊花人格化,认为其有陶渊明的性情,故烂熳开放,人和菊已融为一体。林则徐写道:“谁知解组陶彭泽,采向东篱也折腰。”(《又题花卉绝句》之四)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泽,却为了采菊而折腰,菊花当然深得其心,这里也是把菊花和陶渊明并提。关于陶渊明与菊花,还流传有一段趣话。据《舌华录》载,明代奸相严嵩过生日,“诸翰林称寿,争作恭求近。时菊花满堂,陆平泉独退处于后。同列问曰:‘何更退为?’陆答曰:‘此处怕见陶渊明。’”陆平泉所以有如此巧妙的回答,那是由于在他心中,菊花是陶渊明的象征。《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传颂至今。又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节、傲世离俗的陶渊明。

菊花见于我国典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花进入文学作品则始于稍后的战国时期,屈原曾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此后就有大量文人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赋,主要是用来象征有德君子洁身自好,飘然出尘。范至能《菊谱》概括了这一现象:“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为岁华委婉,草木变衰仍独灼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到了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因其于百花之中偏爱菊花,所以在诗文中屡屡提到。《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无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正文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和郭主簿》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读山海经》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归去来兮辞》:“三迳就荒,松菊犹存。”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道:“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宋书·陶潜传》等其它传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陶渊明与菊花的佳话从此千口共传,流芳万世。

菊花意象何以与陶渊明而不是其他的歌咏者构成这种紧密的关联呢?一是由于菊花本身的品性所引致的联想: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众芳摇落,万木凋零,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只有菊花在那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无疑它会令人想到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最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当然,造成陶渊明诗文整体风貌的关键意象不只有这两个,酒、琴、书、园、松、山、柳等都可以进行认真的探讨,但是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能略而不论。正是这些典型化意象叠合、交织、纠缠而成的神奇意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恬静淡远美不胜收的宋元水墨画,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灵性和神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 00: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人Gaston Bachelard(巴什拉尔)专门研究四大元素(土、水、气、火)的诗学,关于水的意象,他写了《水与梦》,前些年也翻译成中文了,虽然讨论的大都是欧洲诗歌,也可以看看。其他几本(比如《火的精神分析》),也可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 00: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chaque兄所论极是,中文著作里,傅道彬写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也可以一读,现在出了修订本,不过V感觉他想分析的意象比较多,没法一个个具体深入地谈,反而减弱了此书的价值。

说到西方,休姆、庞德、叶赛宁等意象派诗人更是大可留意,东洋的话更可以关注关注松尾芭蕉等俳句诗人。谈到俳句的意象,chaque兄应该是行家,不妨给诸位书友讲讲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 0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哲人王于2007-12-02 00:40发表的 :
chaque兄所论极是,中文著作里,傅道彬写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也可以一读,现在出了修订本,不过V感觉他想分析的意象比较多,没法一个个具体深入地谈,反而减弱了此书的价值。

说到西方,休姆、庞德、叶赛宁等意象派诗人更是大可留意,东洋的话更可以关注关注松尾芭蕉等俳句诗人。谈到俳句的意象,chaque兄应该是行家,不妨给诸位书友讲讲课。

中文诗学著作看得太少,也许叶维廉《中国诗学》一书中的专论《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能给楼主的宏文助阵(顺便敬仰一下,楼主的大作居然未引任何现当代著作,这个气势大概钱钟书也得避让三分了)。

至于俳句之类,我实在没怎么读过的。在书园我也只敢跟大家学着读读“近代西方作品”,讲课更谈不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纳兰如语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07: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有幸得各位学长点拨,小妹在此谢过
傅道彬的著作,有几篇可圈可点,其余多为意象综述。
王立的主题学研究思路,对我启发较大,曾整理成集,时时揣摩。
求学时致力于古文,于北大研习时接触了比较文学,执教后尝试找到自己的学术小径,一路行来,泥泞与汗水齐飞,涩文共赧颜一色。
望学长们不吝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17: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将诗歌的意像单列某一种进行专题个案研究看上去研究范围小了,但是也更难!值得深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0: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you are great.wold you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 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1: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指的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6 17: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到中文系蹭了一学期《诗经》课,捣鼓了篇文章。自知绝对是一篇失败的作品,贴在这里,请各位也顺手指点一下。

谢谢了先!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5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9 19: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纳兰如语于2007-12-01 19:36发表的 诗人临水——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 :
面对自由奔泻、悠闲自得的白云泉水,白居易艳羡不已,不由产生辞官归隐、独善其身的出世之想:“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居易的这首诗作者从审美同构的角度来解读是可以的,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要指出,这是一首经典的禅诗."云自无心水自闲"是禅境中的心的空灵与身体的安逸.后边两句则是说,当心放逸于世俗的社会,被烦恼扰动,污染,从而失去心灵原本的宁静.随着佛教禅宗在唐代的发达,禅诗,或者说诗中的禅境,也越来越盛.白居易与当时许多禅师有交往.禅宗公案中也有其身影.王维的诗也有类似的问题.以后的诗人词人中以诗词抒写禅中的性灵更是多见.

我个人以为:研究楼主的题目错过老子肯定有所失,因为老子的道德经被称为哲理诗,更为重要的是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而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性的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母题之一.由老子以水喻道,到后世文人由水悟道,所以,如果对于道,没有深刻的领悟,也就不能够解读出以水悟道.

基于以上两点,作者行文虽然趋于精致,但是景象不够阔大,古代诗人的大脚,有点被作者思维的小鞋所局限.作为读者有点不过瘾.

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功夫扎实.

这个贴子群贤毕至,这种氛围给人感觉真好.由此可看出论坛整体学养深厚.
路过,因为喜欢就说上几句.言不达意,请谅
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1 17: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国诗歌意象的文章读的比较多,总有大同小异之感.
特别喜欢钱钟书<七缀集>中文章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2 15:37 , Processed in 0.19314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