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47|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读《崇祯传》摘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9 20: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樊树志 著
人民出版社
1997年11月第一版
1997年11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30.10元

樊树志不愧是当代研究晚明史的大家,能把崇祯一朝错综复杂的历史用叙事史的方式娓娓道来,颇见功力。这本书是写的相当成功的,至少带给我很大震撼。我一直对明朝一代历史很有兴趣,其缘头就是那本风靡天下的《万历十五年》。那时我上高一,三年下来把书看烂掉了。《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段,我基本能够背下来: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皇帝也不是好做的!这个启发让我开始试着去理解历史中的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的扣上帽子。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有句名言:皇帝是历史的奴隶!以此验之,岂不信然!

崇祯帝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享年三十五岁(虚岁)。末代皇帝里,“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樊教授概括为: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崇祯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但时运不济,明朝到他手上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衰亡的征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显出端倪。这个时候,不论他如何力图挽狂澜于即倒,正如黄仁宇所说:“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这是历史上演的一出命运悲剧,皇帝(当然还有一朝文武)成了历史的奴隶。明清史一代宗师孟森的评价是精辟的:“熹宗(即天启),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即崇祯)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他的一生,樊教授如此概括:“崇祯是一个有棱有角锋芒毕露的人物,十七年的政治生涯始终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复杂多变的形势,层出不穷的棘手难题,需要他去面对,强大的压力使他的品格发生裂变。在他身上,机智与愚蠢,胆略与刚愎,高着与昏着,兼而有之。他励精图治,自律甚严,但求治之心太切,结果适得其反。他深知用人为第一要务,不拘一格起用人才,但用而不专,疑神疑鬼,翻脸不认人,从阁部大臣到封疆大吏,更调频繁,惩处随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他勤于理政,事必躬亲,常朝从不停辍,召对时时举行,十七年来未稍懈怠,但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终于成了孤家寡人。及至魂归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令人感到震撼,思绪万千。”于黄仁宇先生的感概,实殊途而同归也!

〉崇祯的哥哥朱由校,就是熹宗,即位时虚度十六岁,是个“至愚至昧之童蒙”(孟森《明清史讲义》),“一字不识,不知国事”(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他确实是明朝诸帝中最无知无能的一个。然而要说他是个白痴,那倒冤枉。其实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最大的爱好是做木匠活,而且手艺相当精湛!时人记之:“上性好走马,又好小戏,好盖房屋,自操斧锯凿削,巧匠不能及”(李逊之《三朝野记》);宫中太监刘若愚记的更详细:“先帝(熹宗)好驰马,好看武戏,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圆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盘旋宛转,随高随下,久而不堕,视为戏笑,皆出人意表。逆贤(魏忠贤)、客氏(熹宗乳母)喝彩赞美之:天纵聪明,非人力也。”

〉皇后周氏,家境贫寒,年幼时就操持家务,不苟言笑。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生活过一段时间,不失平民本色。“宫中常服衣布,茹素食,与先帝同尚节俭,一切女红纺织,皆身自为之。”(张岱《石匮书后集》)“有恭俭之德”,“亲妇事,衣浣衣,内治克修。”(王誉昌《崇祯宫词》):一个亲手洗衣,亲手做饭的皇后!决无仅有!

帝后之间情深意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王誉昌《崇祯宫词》),《崇祯宫词》里讲过这么一件小事:内监秦某,年十一,侍候皇后于坤宁宫。某日,皇后问:“尔识字否?”秦答:“不识。”皇后即写数字教他,少顷考问,秦已全忘,便罚跪于阶下。思宗笑道:“我请于先生以赦汝,何如?”皇后佯嗔说: “坏了学规。”秦某谢恩而起。透过这种细微末节,依稀可以看到帝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袁崇焕、毛文龙、钱谦益、钱龙锡、温体仁、周延儒、文震孟、杨鹤杨嗣昌父子、洪承畴、卢象昇、孙传庭、陈新甲、熊开元、左良玉等等文武官僚,或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或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最后的结果,都是 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李自成年少时“颇能记忆”,然而性格倔强,“跳踉不可制”(吴伟业《鹿樵记闻》)。李自成十六岁时,私塾先生以“雨过云收”为题要他对课,上联是:雨过月明,顷刻顿分境界;李自成对的下联是:烟迷雾起,须臾难辨江山。又秋日进蟹,先生命咏螃蟹诗,李自成赋成一首:

一身甲胄肆横行,满腹元黄未易详。
惯向秋畦私窃谷,偏于夜簖暗偷营。
双螯恰似钢叉举,八股浑如宝剑擎。
只怕钓螯人设饵,捉将沸釜送残生。

先生看了他的诗道:“异时虽有好日,终是乱臣贼子,不获令终。”(计六奇《明季北略》)

〉李自成的农民军渡过黄河横扫山西是,思宗在一次召集内阁六部九卿科道等高级官僚的御前会议上,感慨万分的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去,将何面目见于地下?”(李清《三垣笔记》)“朕非亡国之君”寥寥六字,发自肺腑,道尽无奈!

〉三月十七日,农民军东路进至高碑街,西路进至西直门外,炮轰城墙。思宗照例上朝,召对诸臣,大家相对而泣,惘然无措。思宗心灰意冷,在御案上写了十二个字,密示司礼监太监王之心,看毕随即抹去。据说,其中六字是“文臣人人可杀”。(谈迁《国榷》) 

〉最后的时日:思宗带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景山)上,四处瞭望,但见烽火烛天,内城确已陷落,才返回乾清宫,布置善后。他对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周后恸哭:“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恨!”思宗凄怆不能对视。少顷,心境平静,意气自如,命侍从进酒,正襟危坐,连饮十几杯。左右伏地,不敢仰视。思宗命他们传旨后宫妃嫔及懿安太后,要她们自尽,“莫坏皇祖爷国体”。思宗又传主儿——太子及定王、永王匆忙赶来,还穿着宫中服装,思宗训斥道:“此何时,可弗改装乎?”立即命宫女取来旧衣,亲自为他们换上,系上衣带,告诫道:“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恋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当呼为老爷,幼者呼为相公;若遇平民,老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老兄,或称为长兄,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曰长官。”又说:“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戒也!”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三个儿子的临终嘱托,告诉这些从小生长于深宫之中,不了解外界世俗民情的皇子,如何在这乱世安身立命,父子亲情及无限的感慨尽在不言之中。临别时,他大声说:“尔三人何不幸而生我家也!” 便呜咽不能出声,左右侍从被这生离死别的情景感动的失声大哭。(吴伟业《绥寇纪略》)周后拊决太子二王之后,恸哭着返回坤宁宫。思宗来到坤宁宫,见周后已上吊自尽,连声说:“好!好!”十六岁的长平公主徽媞在一旁痛哭不已,思宗对她说:“尔何为生我家?”挥剑向她砍去,公主用臂挡了一下,手臂被斩断,立刻昏厥过去。(《流寇长编》)农民军进京后,把她的尸体送给周奎(周后父)家,不料五日后宛转复生。顺治二年徽媞上书清廷请求出家为尼,清帝不许,命她与思宗原选驸马都尉周世显(太仆公公子)完婚。次年,徽媞因思念皇父皇母泣血而死,年十八岁。

>崇祯遗诏:朕自登极十七载,三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臣尽行杀死, 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流寇长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9 23: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9 16:44 , Processed in 0.23308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