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42|回复: 0

[【原创】] 事象、画意与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0 21: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时候,日常生活里的一个场景,或者春夏秋冬某日某刻的一个自然景象,一条道路,一排树木,或者一个广告牌什么的,虽然是头一次碰见,却常常起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类似的感觉也会因时序的变迁而引发。比如初秋乍到,虽置身城市,却总能想见那些收割后的田野,田野里四面涌起的烟火,以及明亮的月色,玉米堆,小路以及那些乱七八糟的尘土;再如春天,麦子,就总和老家南面的那一小块地联系在一起,和布谷鸟的叫声联系在一起。
  我相信,记忆里堆积着的不只是一件件的事,一个个的人,而是林林总总的事象。而这些事象所构筑起来的“历史”和“记忆”,远非那么客观,尤其当我们站在 “当下”回溯“过往”的时候,我们所看到、想到的大约是“现在的过去”和“我所想看到的过去”,就像那些对我们撒谎的历史教科书所提供的“记忆”一样。所以说,回忆有时是靠不住的,虽然我们有时沉浸在回忆里过日子。
  记忆总是和时间相关,总是和流逝有关。莎士比亚诅咒:“状貌狰狞的时间,丑恶的夜的同谋......你哺育一切于前,又戕杀一切于后。”瑞典植物学家林耐晚年时读着自己写的书叫道:“真漂亮,要是我能写出这样的书,我愿放弃一切!”

  好了,回到“事象”吧。那些事象总能在我们阅世读画时被唤醒。就像今天闲读两本杂书时所引起的共鸣和联想一样,它们无一例外的给人以安静。
  一本是1912年编的《初小女子国文教科书》第二册的插图,一本是《留住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作品选》里的铅笔画。前者让我想起故乡,那是乡土的记忆:溪桥、远山、夕阳、飞鸟、炊烟、茅舍,以及遍地黄花;后者让我想起城居的日子,那是小城镇的回忆:凌乱而古旧的青砖小路、干枯的树木、胡同外的斜阳,以及“请勿仃车”的标语。
  当然,所有这些与画有关的东西,都还让我想起几个作画的旧友,比如海波,比如令伟。虽然现在都已没了联系,但当年月下横笛、书房听苏芮的日子,以及满墙的《金刚经》、影门墙上的奔马,还是那么清晰。




    补记1972年版的语文教材插图一张:草原英雄小姐妹。文革期间的语文教材除却政治思想成分,其实并非如教育史类教科书中所说毫无可观、一无所取,诸如填空、组词、造句、加标点、写假条、看图说话一类的基础训练题目也是每课都有。当然,那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也的确极其浓郁,而这又远非文革期间如此。单就 1972年版的语文教材而言,领袖、英雄、斗争成了主题。我感兴趣的是“斗争”的主题,斗地主、斗顽敌、斗日本鬼子、斗美国飞贼......当年,因做不对一道数学题而泄气时,用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来教化他人、斗一斗私念,也好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即使是对待错别字,我们也喜欢用“消灭”。那个时候,人们的体态好像只有两种--昂首与低头:要么义愤填膺的斗别人,要么低眉顺眼的被人斗。这种体态及其遗传因子至今未断,以至于当下社会,许多人还学不会平视他人。
  关于斗争的兴趣主要还在于想起了一位高校教务主任。他在接待教育评估团成员的席间,劝酒时不断意气风发地用“打到XX城市”“跟X老师比试一下”“我就不信斗不过X老师”一类的话,惹得众人不断大笑。

   

-------------
附原博文地址:
http://chineseview.tianyaclub.co ... =611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3 18:49 , Processed in 0.33397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